分享
2017年贵州省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含解析版).doc
下载文档

ID:3289535

大小:425.50KB

页数:12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2-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17 贵州省 高考 历史 试卷 新课 解析
2017年贵州省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2.(4分)《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3.(4分)表: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4.(4分)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5.(4分)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6.(4分)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7.(4分)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8.(4分)如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9.(4分)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 A.限制权力滥用 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识 10.(4分)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三权分立 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11.(4分)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12.(4分)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52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15分)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支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16.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7.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2017年贵州省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考点】3I:汉字的形成演变.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汉字的发展历程,那就学生结合西周到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来分析。 【解答】A.中国古代汉字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由繁到简,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是由于中国的现实,西周到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市场化不断的发展,文字在社会发展中的表述功能越来越强,被频繁地使用,所以必须由繁到简便于书写。 B.从西周到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简牍,都是写在竹和木片上,而且都用笔和墨。 C.各国变法从春秋时期开始,但是各国变法中并没有涉及到文字的。 D.书同文是秦始皇推行的措施,和材料时代不符。 故选:A。 【点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应该知道中国古代汉字发展的基本过程,原始社会最早出现的是图画文字,后来发展出象形文字,商朝时期出现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西周时期出现篆书,秦朝统一以后推行小篆,汉朝普遍采用隶书,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出现。   2.(4分)《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考点】2L:汉代的商业发展.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汉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联系汉朝政府对经济的措施来分析材料。 【解答】A.材料主要是反映商业发展的表现,而没有体现出当时人们的义利观发生改变。 B.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对这一商业经营发展所采取的政策。 C.从材料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开始经济凋敝,政府休养生息,经济不断恢复发展,材料是从商业的角度反映出当时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整体恢复和发展。 D.选项说地方豪强控制了郡县,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材料反映的是当时人们通过努力而发家致富的现象,郡县乡里广泛存在。 故选:C。 【点评】回答本题时,学生一定要联系到汉朝初期休养生息的政策,大大促进了汉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汉武帝时期,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分)表: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考点】24: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需要掌握唐代后期自耕农经济盛行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解读与分析,注意表格中的土地规模、户数以及比例的数据。 【解答】依据题干表格可知,土地规模在20~130亩的户数和比例较高,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条件下一般的自耕农授田是20亩,一家有几个男丁露田与桑田加在一起应当超过20亩,20﹣130亩占74. 1%,比重较大,由此可知,唐代后期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 土地规模在300以上的户数和比例少,说明大土地所占的比例比较小,因此没有体现土地集中现象突出,故B项错误。 均田制在唐朝中期就已经瓦解,此时不存在均田制破坏与否的问题,故C项错误。 表格只是反映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D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对唐代后期自耕农经济盛行的表现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表格、分析理解的能力。   4.(4分)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考点】Y4:史料的重要作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需要掌握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是否去过宫中)在《续湘山野录》与《涑水记闻》中记载不同,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考查对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的关系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5.(4分)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考点】A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状况对“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的分析判断出时间,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有了发展,以天津、湖南等成效较为明显,由此可知,题干材料的时间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故D项正确。 戊戌变法是1898年6月开始的,材料的时间是1897年,此时戊戌变法还没开始,故A项错误。 题干没有涉及官督商办企业,故B项错误。 C项是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应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对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6.(4分)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考点】H2: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需要掌握近代中国婚姻习俗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可以看出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故B项正确。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门当户对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题干材料中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但是不能说明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考查对近代中国婚姻习俗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7.(4分)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考点】9T:解放战争.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需要掌握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反帝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是对列强在中国的领海、领土等特权的否定,故B项正确。 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中国还没有建立新中国,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不涉及国民党,故C项错误。 “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战争。考查对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反帝的表现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4分)如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考点】I8:现实主义美术.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期主要考察现实主义美术的艺术特征,和产生的背景,要求学生结合现实主义美术的基础知识来赏析材料中的画作,得出正确选项。 【解答】A.从材料的时间和画图的风格可以看出属于现实主义美术的艺术作品。他客观的表象现实,而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画的特点是追求神韵意趣,二者风格不一样 B.结合1954年的时间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农村妇女接受教育的现实,没有受到西方画派的影响。 C.材料中的绘画,反映了新中国农村的新气象,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材料画作主要是突出社会现实,并不是特别注重表现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故选:C。 【点评】《婆媳上冬学》是汤文选先生的代表之作,作品描绘的是两婆媳冒着寒冬严寒去上补习班的场景。图中年轻的搀着年老的,两人的脸上都满是笑容,仿佛根本就没把这冰雪严寒放在眼里。老人的手中拿着一本《文化课本》,显示出对知识的渴望。画家采用了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形式,以质朴的表现手法,反映了新中国农村的新气象,歌颂了新社会的新道德、新风尚。   9.(4分)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 A.限制权力滥用 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识 【考点】48: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需要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可以看出这些宣誓旨在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考查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0.(4分)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三权分立 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考点】6C:法国大革命.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 【解答】国民公会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最高立法机构,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初期拥有行政权和立法权。1792年8月10日,巴黎起义军占领杜伊勒里宫,立法议会宣布废黜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普选基础上成立国民公会。这与材料“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吻合,体现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故C正确。 三权分立是美国政治制度的特征,故排除A。 法国大革命后君主已经废除,故排除B。 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法国国民公民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1.(4分)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考点】C9:斯大林模式;CD: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苏联模式的探索。解题的关键是对“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以看出苏共中央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仍然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 题干只是涉及集体农庄,没有涉及城市,故C项错误。 依据题干“集体农庄”可知,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已经实行,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模式的探索。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2.(4分)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考点】D7: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发展变化情况,要求学生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新变化的基础知识,来分析材料。 【解答】A.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罗斯福新政时期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破坏,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局面,因此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呼吁缩小政府规模,将全力放归人民,实际上是要减少国家干预的力度,缓解过分干预经济所带来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不是联邦政府的试图即目的,而是它的具体措施。 C.材料不涉及到福利国家政策的表述,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际上会缩小福利国家政策的规模,和覆盖面。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不符合事实,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建立了一种国家干预和市场相结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材料中也只是体现出减少国家干预,而不是放弃国家干预。 故选:A。 【点评】要求学生在作答时了解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新变化的基础知识,2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直到70年代,这一模式一直发挥积极作用为主,70年代初出现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暴露出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不足,70年代,美国尼克松政府,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新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52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考点】54:荷兰的殖民扩张.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以后荷兰对外殖民扩张的基本事实,要求学生联系当时东西方社会的基本环境来作答。 (2)本题主要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基本事实,要求学生结合明清之际中国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基本事实,来理解和分析材料。 【解答】(1)将所学知识依据材料我们可都可以看出,荷兰人侵占中国的台湾的背景有,新航路开辟,西方找到了同方东通往东方的新航线,开启了早期殖民扩张,荷兰参与其中荷兰成立了东印度公司,为了阻碍西班牙人侵占台湾,抢占台湾和澎湖,当时中国明王朝闭关锁国对西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不是了解,而且明王朝处于统治晚期,国家综合实力迅速下降,容易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中国物产丰富,对荷兰殖民者有强大的吸引力,荷兰侵略台湾和澎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也就是材料中所说的增进对华贸易。 (2)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国对台湾的领土主权,在台湾设立郡县制,保持了与大陆政治体制的统一性,促进了台湾地区的社会文化与大陆文化之间的融合交流,形成统一的文化传统,在台湾进行开课考试,形成了与大陆一致的选官制度,大量移民涌入台湾,促进了海峡两岸人员的往来,有利于形成统一的群体认同。 故答案为: (1)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2)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点评】学生回答本题时关键要搞清楚,欧洲国家近代早期的殖民扩张,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对外殖民扩张,一方面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同时,学生要对郑成功收复台湾形成正确的认识,一方面,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郑成功收复台湾也造成了清朝初期台湾与大陆20多年的分离,对清朝初期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有一定的影响。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考点】9W:中国近代史综合.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近代化。考查近代中国的近代化的历程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得出主题,结合近代中国的近代化的历程及其影响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即可。 【解答】论述的主题,首先依据材料可以得出主题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曲折,但是对中国影响巨大。然后对主题进行阐述,可从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近代化的历程及其影响的相关史实说明即可,最后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 主题: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曲折,但是对中国影响巨大。 阐述: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一方面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冲击了中国旧有的经济、政治、思想,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虽然没有实践,但是促使中国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虽然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开启了中国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实行戊戌变法,虽然结果失败,但是促进中国的思想解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进行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中国政治近代化;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促进中国的思想解放。 由此可知,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曲折,但是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进步起了重要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近代化。考查对近代中国的近代化的历程及其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选考题: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15分)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支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考点】MI: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对材料相关信息进行层层解读可得出结论。 (2)本题考查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依据材料相关信息“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 【解答】(1)依据材料“‘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可知特点有: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依据材料“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可知特点有: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依据材料“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可知特点有: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依据材料“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可知意义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经验;依据材料“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可知意义有: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依据隋朝历史发展的相关知识和材料“唐朝官修支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意义有:为隋朝发展和强盛提供了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故答案为: (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和强盛提供了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法律制度改革的相关知识。本题是2017高考历史试题,解答的难度在于意义的分析;材料几乎没有相关的信息,学生必须在依据材料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才能回答好本题。本题总体难度偏高。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16.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考点】MC:日本的对外扩张.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考查日本侵略口号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史实;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需要掌握日本侵略扩张的原因和目的、侵华的罪行以及二战中的侵略史实。 【解答】(1)本小问的说明,依据材料“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结合所学可知,“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依据材料“1938年11月,日本政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