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新教材
高中地理
单元
综合
检测
乡村
城镇
鲁教版
必修
第二
单元综合检测(二) 乡村与城镇
一、选择题
读欧洲西部某沿海城镇功能分布图,图中的海防堤是为应对海平面上升1 m而设计的。据此回答1~3题。
1.从服务功能、环境保护等角度考虑,图中①②③功能分区最合理的布局是( )
A.①居住区 ②工业区 ③商业区
B.①工业区 ②居住区 ③商业区
C.①商业区 ②居住区 ③工业区
D.①居住区 ②商业区 ③工业区
2.随着城市功能区的分化,高级住宅区最可能出现在( )
A.城市西南部 B.城市东南部
C.城市东北部 D.城市西北部
3.下列关于城市功能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各功能区是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出现的
B.城市功能区是城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断集中的体现
C.城市功能区中,工业区的用地面积比例是最大的
D.城市的商业区只形成于城市中心位置
解析:1.C 2.A 3.B 第1题,根据城市各功能区分布特点进行判断,功能区①位于城市中心,应该是商业区;功能区②分布于商业区外围,且面积大,应该是居住区;功能区③位于城市边缘,应该是工业区。第2题,高级住宅区要求环境条件优越,交通便利。该城市为欧洲西部沿海城市,西南部靠近沿海,位于上风向地带,有公园,因此最可能形成高级住宅区。第3题,随着城市功能增多,规模扩大,各类功能用地日趋分化,从而形成较为明显的功能区;在各功能区中,居住区的面积比例是最大的;城市中心区往往形成商业区,但并不是所有的商业区只形成于城市中心区。
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据此回答4~5题。
4.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模式是,自中心城区到远郊区依次为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影响这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土地价格 ②发展历史 ③交通条件 ④生活习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目前,一般城市选择在远郊建造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影响决策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地价格 B.地租支付能力
C.交通条件 D.土地利用效率
解析:4.B 5.A 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影响因素。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第5题,经济适用房等区位选择,其主导因素在于土地价格低廉,一般在远郊地价低廉。
读下图,完成6~7题。
6.图甲中,直接反映出来的从阶段Ⅰ到阶段Ⅱ城镇化的主要特点是( )
A.非农业人口增加
B.中心商务区服务范围扩大
C.城市规模增大
D.城市等级扩大
7.据图乙推断,该城市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
A.温室效应 B.交通拥挤
C.城市内涝 D.住房紧张
解析:6.C 7.C 第6题,由图甲可知,直接反映出来的是城市用地面积增加,城市规模增大,而耕地面积减少。第7题,由图乙可知,城镇化主要对降水量、径流量产生影响,由于城镇化致使地表硬化面积、建筑面积增加,植被减少,降水下渗减少,使降水在短时间汇集,造成城市内涝。
读近20年江西省与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情况表,回答8~9题。
年份
江西(城镇人口比重)
安徽(城镇人口比重)
1990
20.40%
17.84%
2000
27.67%
27.81%
2010
44.06%
43.01%
8.与安徽省相比,20年来江西省的城镇化水平和速度是( )
A.城镇化水平一直较高,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大
B.城镇化速度一直较快,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小
C.城镇化水平一直较低,城镇化速度一直较慢
D.前十年城镇化速度较慢,后十年城镇化速度较快
9.促使两省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拉力”因素主要是( )
A.城市高楼林立,环境优美
B.城市就业机会多
C.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D.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解析:8.D 9.B 第8题,从表中资料可知,与安徽省相比,江西省前十年城镇化速度较慢,后十年城镇化速度较快。第9题,城市就业机会多是促使两省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拉力”因素。
2017年6月23日,北京市设置了更多的“潮汐车道”。“潮汐车道”就是可变车道,早高峰进城车辆多时,增加进城方向车道数,减少出城方向车道数;晚高峰则反之。读图完成10~11题。
10.“潮汐车道”一般不宜设置在( )
A.交通拥堵的路段 B.道路的中央车道
C.车道较多的路段 D.车流量较少路段
11.有关“潮汐车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需通过可变隔离护栏改变车道
B.可以拆除道路中央的隔离设施
C.能够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的问题
D.可以减轻北京市城市交通污染
解析:10.D 11.A 第10题,“潮汐车道”主要解决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车流量较少的路段不宜设置,故选D。第11题,“潮汐车道”既可以通过可变隔离护栏改变车道,也可以不设置隔离护栏,车辆运行速度加快,有利于减轻城市大气污染,故选A。
12.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南亚的印度河谷地在城市建筑风格、宗教、民俗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这说明( )
A.地域文化的形成不分时代
B.地域文化的形成受一定的地理环境影响
C.地域文化的形成不分地点
D.地域文化在世界各地都有相同之处
解析:选B 地域文化形成于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其形成要受到地域内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影响。
城市富有特色,就会拥有点石成金的赞誉,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出城市良好的商务环境和经济秩序,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加速良性循环,从而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据此回答13~14题。
13.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
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
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中华民族雍容恢宏、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安的古朴 B.桂林的灵秀
C.苏杭的神秘 D.拉萨的奇逸
解析:13.C 14.A 第13题,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纽约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第14题,西安的风格是古朴,苏杭的风格是灵秀,桂林的风格是奇逸,拉萨的风格是神秘。
二、非选择题
15.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信息,A、B、C三地中地租最高的是______地,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
(2)请在A、B、C、D四地中,高级住宅区的最佳建造位置是________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的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的百分比变化情况。分析该城市水量百分比变化的原因。
年份
降水量
/%
蒸发量
/%
地表径流
/%
地下径流
/%
1960
100
40
12
48
2015
100
27
41
32
(4)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请你为该市治理交通拥堵献计献策。
解析:第(1)题,受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的影响,地租自市中心向外呈现递减趋势。A位于城市中心处,交通通达度最高,地租最高。第(2)题,高级住宅区一般选择地势较高、上风地带、河流上游、靠近文化区和行政区的位置,故最可能选择D地。第(3)题,先分析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的变化,然后分析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第(4)题,本题具有开放性,主要从城市道路规划、管理建设、居民意识等方面回答。
答案:(1)A 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好,地租最高
(2)D 靠近文化区;地势较高;临近森林公园,处在上风地带,环境优美;处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交通比较便利
(3)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被建筑物覆盖;地表径流量增大,雨水下渗减少(使地下径流减少);植被减少,蓄水量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
(4)①合理规划城市道路;②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③优先发展公共交通;④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和出行等。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材料二 如图。
(1)图中“城市病”的表现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致上述“城市病”的“病因”是什么?
(3)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漫画提示“入托难”“房价高”“堵车”“就医难”“幸福感”,可分析得出答案。第(2)题,“城市病”的产生与城市规模扩大、城市规划不合理等因素有关。第(3)题,抓住材料一中“生态城市”的含义即可正确作答。
答案:(1)居住困难,交通拥堵,受教育费用高,就医困难,环境质量恶化,幸福感下降
(2)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模扩大;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
(3)环境方面: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交通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立交桥等交通设施。能源利用方面: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