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新教材
高中历史
质量
检测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民族
交融
隋唐
统一
封建
国家
发展
人教版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质量检测(二)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有且仅有一个最佳选项)
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商朝、北宋、元朝 B.东汉、西晋、隋朝
C.商朝、隋朝、北宋 D.东汉、北宋、明朝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故①对应的朝代是东汉;280年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故②对应的朝代是西晋;589年隋朝成功地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完成统一,故③对应的朝代是隋朝,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答案] B
2.山西被称为民族融合的熔炉。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民族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到山西境内 ②山西曾归属曹魏、西晋、前秦、北魏管辖 ③北人南迁给山西带去了劳动力和技术 ④北魏曾定都平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曾归属曹魏、西晋、前秦、北魏管辖,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到山西境内,北魏曾定都平城,选项①②④符合史实;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因此“北人南迁给山西带去了劳动力和技术”,不符合史实,选项③排除;所以只有选项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 D
3.小历在整理课堂笔记时,缺漏了部分内容,你觉得下列最合适填入图中?处的是( )
A.开发了江南地区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完成了南北方的统一 D.实现了三国鼎立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通过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汉化措施,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因此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故B符合题意。北魏统一的是北方,故A、C不符合题意。实现了三国鼎立的是魏蜀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 B
4.胡人多衣皮,而中原地区的人多衣布。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风俗习惯的差异 B.经济形态的差异
C.统治政策的差异 D.传统审美观念的差异
[解析] 导致胡人和中原人服饰差别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形态不同,前者为游牧经济,后者为农耕经济,选项B正确;风俗习惯不是根本原因,选项A排除;统治政策涉及政治领域,而且不同时期政策不同,因此不是出现服饰差异的根本原因,选项C排除;审美观念随着时代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审美差异不是造成服饰差异的根本原因,选项D排除。
[答案] B
5.“日本前后共任命19次遣唐使节团,成行15次。另外还有10次非正式的日本使者,唐朝也10次派使节团访问日本。遣唐使节团成员早期200人左右,后期多达到500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的是( )
A.唐代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辐射邻近国家
B.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与发展
C.日本遣唐使团次数多,规模大
D.通过吸收盛唐先进文化,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日本学习中国的隋唐制度,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的史实,说明唐代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辐射邻近国家;通过材料中描述可知,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与发展;日本遣唐使团次数多,规模大;通过材料无法得知通过吸收盛唐先进文化,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所以A、B、C项与题意不符,D项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 D
6.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下列能体现唐朝这一社会气象特点的现象是( )
A.人们使用“交子”购买商品
B.城市生活繁荣有娱乐场所瓦舍
C.有很多外国人来到长安经商
D.加强了对边疆游牧民族的管理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特别是城市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A不符合题意。瓦舍是宋代城市中的娱乐活动场所,B不符合题意。有很多外国人来到长安经商体现了唐朝经济繁荣和对外开放的特点,C符合题意。加强了对边疆游牧民族的管理,体现不出唐朝的繁荣与开放,D不符合题意。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答案] C
7.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与图中的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建立隋朝 B.隋灭陈,统一全国
C.开凿大运河 D.隋末战争爆发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所以与图中的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隋灭陈,统一全国,B项符合题意;A项是581年,C项是605年,D项由于隋炀帝暴政,隋末战争爆发,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答案] B
8.唐初薛元超以门荫入仕,高宗时官至宰相。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这一现象说明( )
A.进士入仕比门荫入仕地位更高
B.士族地位仍比较稳固
C.当时社会正处于变革之中
D.科举出身方有资格修国史
[解析] 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选官制度中的门荫制度,薛元超官至宰相,说明进士入仕不一定比门荫入仕地位更高,A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门阀士族对科举考试入仕非常羡慕,说明士族地位受到巨大冲击,B错误;材料反映了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人,在社会上有荣誉,反映了当时社会入仕观念发生改变,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结构在发生明显改变,C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出薛元超个人没有修国史,不能看出科举出身才能修国史,D错误。
[答案] C
9.唐初设政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仅有三省长官,是当然宰相。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亦为宰相。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官员的晋升渠道 B.强化宰相的行政权力
C.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 D.提高朝政的决策效率
[解析]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同为宰相,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亦为宰相,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对朝政的控制,加强了君主专制,故C正确;A、D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材料中的做法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君权,B错误。
[答案] C
10.下表是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 )
A.使税制更加紊乱 B.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C.增加了财政收入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解析] 两税法中虽然取消杂税,但是丁额没有改变,按照丁户征税依然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两税法规定了税法的具体条文,并不能使税制更加紊乱,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税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B项错误;封建社会的税法并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只要封建土地所有制存在,土地兼并问题就不能解决,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隋文帝曾多次下诏提倡儒家的礼仪道德,上台伊始,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之旧。然而《隋书》中却这样记载:“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这表明当时( )
A.复兴儒学成为士大夫的首要任务
B.三教合一的趋势明显
C.统治者大力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D.儒学的发展面临困境
[解析] 根据材料中“隋文帝曾多次下诏提倡儒家的礼仪道德,上台伊始,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之旧”“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可知,体现的是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发展面临困境,故答案为D项。A项,复兴儒学成为士大夫的首要任务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三教合一,排除;C项,统治者大力推行三教并行政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 D
12.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B.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C.中西文化的交融性 D.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解析]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因此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故壁画更多地宣传享受和娱乐;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因此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些都说明了艺术体现时代特征,故选A;材料只涉及到壁画,不能体现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排除B;材料无关中西文化的交融性,排除C;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佛教文化的中国化,排除D。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52分)
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循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戴胄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材料四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逐渐被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初年皇帝的一道谕旨中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尚书省填写“奉行”后,具体交给哪些部门去执行?(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4分)
(3)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对国家的政治文明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8分)
(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逐渐被削弱”在秦、唐、明三代的具体表现。(8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结合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进行回答即可。(2)根据材料“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戴胄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可知君主的权力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然后再结合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进行回答。(3)结合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从提高行政效率、权力制衡、防止腐败相关角度进行阐述分析。(4)结合所学知识从秦、唐、明三代分散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措施进行作答即可。
[答案] (1)包含了中书省、门下省大臣和皇帝的意见。交给六部中相关部门去执行。
(2)唐代初年君主的权力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
(3)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相互监督和牵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政治腐败。
(4)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14.(26分)民族团结和对外开放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曾积极同世界各国交流:汉朝有这样一条路,沿着这条路,东方的丝织品及冶铁等技术相继传至欧洲,西方的汗血马、音乐等也纷纷东来;唐朝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历经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