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17
下半年
初中
地理
教师
资格证
面试
精选
第一批
初中地理《“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法。展示素材东北三省各种特色美食
【设置疑问】锅包肉、地三鲜、小鸡炖蘑菇、东北大米都异常的香甜可口。可是大家知道之前的东北可是一大片荒地吗?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一下。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东北的农业
【展示素材】东北三省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纪录片
【问题】
(1)纪录片中提到哪些因素使东北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又有什么阻碍因素呢?
(2)所有因素中自然因素有哪些?
(3)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哪些?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师生双边互动】
(1)变化因素:政策、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土壤深厚肥沃、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地广人稀、水源充足,灌溉便利。阻碍因素:纬度高,低温冻害。
(2)土壤肥沃、土层深厚、雨热同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3)小麦、玉米、大豆、水稻。
(4)正是有这么多便利条件让东北平原从“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萎塘”的“北大荒”变成了美食遍地的“北大仓”。同时也要了解春秋期间,受寒潮影响,容易产生低温冻害,粮食来之不易,要节约用粮。
【问题】可是爱吃美食的人多了,粮食需求量大了,同时也会对自然产生影响,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师生双边互动】
(1)用地面积增加
(2)破坏自然环境,砍伐树木
(3)湿地锐减
【补充材料】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沿海区域。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三江平原分布着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三江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沼泽湿地。
【教师总结】因此我国为了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决定停止开荒,建立起自然保护区,这才能让我们看到美丽的东北。
环节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后活动,讨论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学生自主归纳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总结并写成纸条交给地理课代表。
环节四:小结作业
搜寻其他国家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方式,类比我国东北地区,为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初中地理《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羊毛和羊肉出口分别占世界30%和11%,所以澳大利亚也被称之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为什么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如此发达?这和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这节课就一同来探讨。
(二)新课教学
1.察“颜”观“色”——看地形
学生读图指出澳大利亚典型的地形单元(提醒学生注意不同地形区的颜色不同)。
学生指图回答: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大分水岭。
2.明眸慧眼——找气候
读图说出澳大利亚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学生:以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呈半环状分布。
3.做一个精明的农场主——因地制宜
【情境创设】如果你是位澳大利亚牧场主,从地形、气候角度考虑,你会把牧场建在何处?引导学生结合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分析牧羊带的分布地区。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展示。
教师小结:大家的介绍都很精彩,从刚才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地区,降水条件较好,土壤肥沃,所以,澳大利亚70%的羊,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的混合经营带,而其他地区的羊只数量很少。
学生活动:阅读下图资料,填写下表: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澳大利亚气候呈半环状分布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北部: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季节性变化,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2)东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且受到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降水丰富,低纬度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亚热带湿润气候;背风坡降水减少,草原向沙漠过渡。西风带控制区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3)南部: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向内陆过渡为草原、沙漠。
(4)西部:常年受副高影响,西澳大利亚寒流流经,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气候
2.简述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
【参考答案】
(1)家庭农场,农场规模大;
(2)机械化水平很高;
(3)农场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小麦耕作活动与牧羊活动交替进行);
(4)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农业发展面临的不利条件及解决措施:处于大分水岭西部,属雨影区,降水稀少,灌溉成为农牧业的限制性条件,政府实施东水西调促进农业发展。
初中地理《巴西——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被称为“世界咖啡王国”的是哪个国家吗?就是我们上节课认识的国家—巴西。在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巴西是一个人种大熔炉国家,其实巴西还是一个工农业大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节内容: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自然地理条件
【教师】阅读巴西的地形和主要农产品分布图,结合前面所学巴西的地理位置,巴西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气候湿热。
【教师】结合上图,巴西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北部主要为亚马孙平原,南部为巴西高原。
【教师总结】巴西东南部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平坦。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2.工农业发展历程
【教师】阅读20世纪以前巴西几种重要农矿产品的开发图,思考二战前巴西工农业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单一生产和出口农矿产品的农业国,经济依赖农矿产品的生产,现代工业不发达。
【教师】思考二战后巴西工农业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经济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已经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力。
【教师总结】二战以后,巴西逐渐成为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3.工农业的主要产品和分布
【教师】阅读巴西的地形和主要农产品分布图(上图),找出巴西都有哪些主要农产品?
【学生】咖啡、玉米、可可、甘蔗、天然橡胶等。
【教师】它们分布的特点和原因分别是什么?
【学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原因是这里处于巴西高原,海拔相对较高,加上纬度相对较高,气候凉爽。另外,这里靠海,便于农产品出口。
【教师】巴西有哪些重要的出口农矿产品?它们跟工业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咖啡、木材等。巴西农矿产品的出口为工业发展提供丰厚的资金支持。
【教师总结】巴西的工业分布大多接近自然资源产地。
环节三:巩固提高
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找到里约热内卢、圣保罗、阿雷格里港的工业部门都有哪些?附近的原材料又有哪些?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关于伊泰普水电站的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它对巴西发展工业有哪些影响?
【答辩题目解析】
1.巴西地形分布特征
【参考答案】
巴西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高原占全国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北部是圭亚那高原,东部为巴西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势北低南高,起伏平缓,地面覆盖着热带草原,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藏,巴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之间是广阔的亚马孙平原,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平原西宽东窄,地势平坦,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米以下。
2.简述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答案】
(1)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
(2)调节全球气候;
(3)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
(4)保护土壤,防止土壤侵蚀;
(5)提供木材、药材、食品等;
(6)提供良好的生物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初中地理《板块的运动》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闻导入
播放新闻:南京江陵的汤山发现了一枚王冠虫化石,王冠虫是一种史前海洋生物。王冠虫从深海到了汤山,他的表兄从热带到了南极,海陆在变迁,大陆在漂移,那你知道王冠虫在疑惑什么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本课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有关板块运动的知识,都藏在了一张藏宝图当中,大家一起闯关寻宝。
第一关 爱拼才会赢(板块构成)
团队任务:呈现全球板块示意图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板块构造说理论。
【参考答案】
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板块构造学说,把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震与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用统一的动力学模式解释全球构造运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是海底扩张假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学说的立论依据在于,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诸如大洋中脊、岛弧、海沟、深大断裂等构造活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即板块构成的。几大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由于板块的强度很大,主要的变形只能发生在其边缘部分。换言之,即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各板块间的接合部才是活动带。因此,大陆边缘并不是板块的边界,海岭、岛弧和大断裂才是板块边界所在。对流带动板块由大洋中脊或海岭向两侧扩张,在岛弧地区或活动的大陆边缘沉入地下软流层完成对流的循环。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①扩张(或增生)型边界;②俯冲(或汇聚)型边界;③转换断层(或次生)型边界。
2.采用地理探究法进行教学有哪些意义?
【参考答案】
(1)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提出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从地理现象中获取地理信息,加工和处理地理信息,得出正确的结论。
(3)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独立思考、提出假设、比较和类推思维,这些都是形成创造思维的重要条件。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悬导入法。引用毛泽东主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设置疑问】毛主席诗中曾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
【展示活动用具】地球仪
【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
【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
(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学生活动】实验,自主思考,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展示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
【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限则是晨昏线。
【问题】
(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2)地球的自转会对白昼和黑夜有什么影响?
(3)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比如纽约时间、北京时间、伦敦时间等,这又是为什么?
(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
(3)地球上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
(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5)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我们每天坐在这里学习的同时也“日行万里”。
环节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后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了解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及“日心说”和“地心说”。
环节四:小结作业
(1)让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动手进行本次课上的实验,重温知识。
(2)总结地球自转的特征及其引发的地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