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学年
新教材
高中语文
课时
素养
评价
武退秦师含
解析
人教版
必修
烛之武退秦师
(45分钟 55分)
一、基础应用(26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夜缒而出,见秦伯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失其所与,不知
【解析】选B。A项,“已”同“矣”;C项,“说”同“悦”;D项,“知”同“智”。
2.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从之。辞曰 辞:推辞
B.许之 许:答应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赏赐
D.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解析】选C。赐:恩惠。
3.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其无礼于晋 以:连词,因为
B.臣之壮也 之:结构助词,的
C.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焉:语气词,表陈述,啊
D.吾其还也 其:表示祈使
【解析】选B。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指出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 ( )
A.以其无礼于晋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选A。无礼:没有礼貌。古今义相同。B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C项,行李: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D项,夫人:古义,那个人,文中指秦穆公;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技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解析】选C。“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正确,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6.下列对本文有关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B.“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C.子犯,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名,上古婴儿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成人加冠礼时取字。称名是对人的尊称。
D.最后一段的“公”是指晋文公,晋国国君。
【解析】选C。子犯,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称字是对人的尊称。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在危急之中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损害秦国而使晋国获得利益,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规律方法】
翻译基本原则:直译加意译,重在“直译”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便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序也不能变动。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所谓“重在‘直译’”,就是能够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意译不拘泥于原文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所谓“直译加意译”,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
8.(2023年·潍坊高一检测)请根据以下示例,概括烛之武的事迹并简要点评。60字左右。(4分)
示例:
事迹:邹忌三问三思由小悟大,用宫闱私事现身说法委婉规劝齐王除去蒙蔽。
点评:邹忌身在自家,心在国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片忠心实在难得。
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能概括人物的主要事迹,语言简练;点评部分要能揭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德。
答案:事迹:烛之武不计前嫌冒死出城,凭三寸不烂之舌为郑国智退秦晋联军。
点评:烛之武虽有被埋没的幽怨,但一旦被召,便不顾老迈之躯毅然赴难,爱国之心实在可赞。
二、阅读鉴赏(19分)
(2023年·洛阳高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赤 壁 之 战
司马光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请为将军筹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进,与操遇于赤壁。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选自《语文读本1》,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柴桑,西汉置,因县西南有柴桑山得名,治所九江。
B.中国,即中原地区,与现代汉语的“中国”不同。
C.北面,是北方,意思是投降以后要迁往北方。
D.会猎,表面意思是一同打猎,实际上是会战。
【解析】选C。北面,是面北,意思是面朝北,俯首称臣。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B.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C.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D.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解析】选B。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本题要注意“孤”“君”“此”等名词作主语的断句。由“此天以君授孤也”,典型的判断句,其前应断句,排除A、C。“甚”修饰“与孤合”,中间不能断句,排除D。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诸葛亮明察形式,说话讲究艺术。他先用激将法激孙权,而后指出孙刘方面有实力,曹操方面有诸多不利因素,劝孙权坚定抗曹的决心。
B.孙权手下的人物对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态度不同,他们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张昭为代表的主降派,一派是以鲁肃、周瑜为代表的主战派。
C.鲁肃面对众人之议却默然不语,是因为其早为自己做好了战后的打算——跟随曹操,一样能够享受高官厚禄,可见其高瞻远瞩,老谋深算。
D.周瑜主张抗击曹操,态度坚决。他劝说孙权坚定战胜曹操的决心,自己则有必胜的信心,果然在赤壁和曹操刚一交锋,就占据了上风。
【解析】选C。鲁肃只是假设自己投降后曹操会授予其一官半职,“可见其高瞻远瞩”尚可,“老谋深算”说法不妥。所以选C。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受人控制。我的主意决定了!
(2)将军您迎顺曹操,会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
(3)各位文武官员,敢有再说应当迎顺曹操的,就和这奏案一样!
13.诸葛亮劝说孙权“孙刘联合抗曹”的理由是什么?(4分)
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刘备的精锐士兵还有一万。②曹操的士兵远道而来疲惫不堪。③北方的士兵不习惯水战。④荆州的民众不是真心归附曹操。
附【译文】
曹操将要从江陵顺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与鲁肃一起去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英雄没有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刘豫州逃遁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这个局面!如果能用江东的兵力同中原对抗,不如趁早同他决裂;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孙权发怒说:“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受人控制,我的主意决定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