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业课复习宝典之新闻传播学_微信公众号【考研党】.doc
下载文档

ID:3261839

大小:124KB

页数:13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2-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考研党 专业课 复习 宝典 新闻 传播学 公众 考研
专业课复习宝典之新闻传播学 专业解读   一、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背景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它对应着蓬勃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以及方兴未艾的传媒产业。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主要面对新闻事业以及传媒产业发展的三大社会需求:   第一,构建我国现代传播体系、提高国内国际传播能力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以及传媒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加速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掌握对内对外新闻传播规律、适应互联网等新媒介环境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振兴文化产业、加速传媒产业发展   新闻传播业具有突出的产业特性,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文化产业已经被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这标志着中国的传媒产业将进入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主体多元的快速发展时期。培养大量适应传媒产业升级的新型内容生产和传媒经营管理人才,既是提升中国传媒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需要,也是振兴文化产业的需要。   第三,提高专业素质、加强新闻传播从业者队伍建设   随着现代传媒发展和社会信息流通的加快,我国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数量急遽扩张,但从业者的整体素质离社会发展需要尚有一定的距离。为了解决部分从业者的知识老化问题、为了解决从一线业务转为管理者的再培养问题、也为了解决非新闻传播专业学科的从业者专业训练问题,发展高层次的在职专业教育迫在眉睫。   二、培养目标   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与传播业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现代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1、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的基本要点;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具备新闻法治和职业道德意识。   2、具备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念;能够运用较新的传播科技手段;具备调动小组协同工作的能力;能够对新闻传播实践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即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进一步的分析。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三、招生考试方式   1、考试科目:   政治,英语(1或2),综合能力、专业知识共四门   2、考试形式:   政治理论采用与学术型专业相同的全国统考政治理论试题,满分为100分。   外国语采用全国统考英语(1或2),满分为100分。   综合能力考试,由各招生单位根据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指导性考试大纲自行命制,全国统一时间考试,满分为150分。   专业知识考试。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全国统一时间考试,满分为150分。   四、培养方式   该专业学位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在职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鼓励具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生源报考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其培养方式采用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与培养方式,学习年限分别为2年和3年。具体培养方式特色为:   1、以课程教学为主,但教学过程中宜密切联系我国新闻传播业和国际同行业的实际问题,注重对学生新闻与传播实务能力的培养。   2、加强新闻传播院校与新闻传播实务单位及管理部门的联系和交流,聘请新闻与传播实践单位的专家和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参与研究生教学及培养。   3、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方法可以灵活多样,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及学位授予   (一)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   全日制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含实习),非全日制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课程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和专业方向设置,结构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   课程类型与学分分布如下:   1、公共必修课(15学分)   政治理论课 2学分   外语 3学分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2学分   新闻学理论 2学分(根据专业方向,与传播学理论二选一)   传播学理论 2学分(根据专业方向,与新闻学理论二选一)   中外新闻传播史研究 2学分   新闻传播法治与职业道德研究 2学分   新媒体研究 2学分   2、专业课(15学分)   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可根据学校自身特色确定专业方向,自行安排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程。   3、专业实习(4学分)   全日制学生在新闻传播实务部门进行实习。实习时间不少于3个月。   4、学位论文(4学分)   学位论文选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论文内容应主要结合新闻与传播业的实际问题。体现学生运用所学新闻传播理论相关专业知识,综合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各承担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可以设立学位论文导师小组,采取集体培养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   指导小组的成员应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教师为主,也可吸收新闻传播实务单位具有相应指导能力的专家参加,共同承担研究生指导任务。指导小组应根据学生的选题方向,确定具体的导师负责其论文指导工作。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应与新闻传播实践紧密结合,可以是理论研究、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   (二)学位授予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评审和学位授予须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学位论文必须由不少于三名本专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至少有一位校外专家或学者;2名(含2名)以上专家评审通过方能提交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名本专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应有一名新闻传播实务部门或管理部门的专家。3名(含3名)以上答辩委员同意方能通过答辩和建议学位委员会授予学位。原则上答辩委员会主席应具有正高职称。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六、在校管理与待遇   学校将统一安排住宿,并根据学校的奖助政策,为部分学生提供奖助学金。   设置方案   一、为适应我国新闻与传播事业发展对新闻与传播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置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二、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MJC。   三、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四、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着重提升新闻与传播实务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研讨、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   五、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培养过程须突出新闻与传播实践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   六、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   七、学位论文须与新闻与传播实践紧密结合,体现学生运用新闻与传播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新闻与传播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类型可以是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学位论文答辩形式可多种多样,答辩成员中须有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八、修满规定学分、完成新闻与传播专业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九、积极推进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与新闻与传播类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   十、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由经国家批准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   十一、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   报考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五)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六)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择校指导 下表为近年国内主流新闻传播院校排名,供参考 学校代码及名称 排名 学科整体水平得分 10002 中国人民大学 1 92 10033 中国传媒大学 1 10246 复旦大学 3 90 10486 武汉大学 4 84 10003 清华大学 5 81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5 10610 四川大学 5 10001 北京大学 8 79 10559 暨南大学 8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10 77 10280 上海大学 10 10335 浙江大学 10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 13 75 10284 南京大学 13 10384 厦门大学 13 10075 河北大学 16 73 10319 南京师范大学 16 10532 湖南大学 16 10015 北京印刷学院 19 71 10357 安徽大学 19 10475 河南大学 19 10718 陕西师范大学 19 10252 上海理工大学 23 70 10459 郑州大学 23 10652 西南政法大学 23 10697 西北大学 23 10270 上海师范大学 27 69 10271上海外国语大学 27 10730 兰州大学 27 10030 北京外国语大学 30 68 10053中国政法大学 30 10065 天津师范大学 30 1052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30 10611 重庆大学 30 10635 西南大学 30 10019 中国农业大学 36 66 10052 中央民族大学 36 10126 内蒙古大学 36 10140 辽宁大学 36 10200 东北师范大学 36 10272 上海财经大学 36 10294 河海大学 36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36 10491中国地质大学 36 10616 成都理工大学 36 10681云南师范大学 36 11799 重庆工商大学 36 10167 渤海大学 37 63 参考书目   为此,我们为大家统计梳理出新闻传播学专业考研的主要参考书目以及新闻传播学的主要核心期刊目录,为新闻传播学考生的暑期复习启动提供资料帮助。   新闻传播学专业课主要参考书 初试指定参考书目名称及版次 出版社 作者 备注 《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或2011年第二版 郭庆光 无 《新闻写作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刘明华、徐泓、张征 无 《大学生媒介素养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微博)出版社2010年版 于翠玲、刘斌 无 参考学术期刊/论文名称 论文作者 使用说明 重要性级别 备注 《新闻与写作》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看最近两年的,关注新闻出版业动态信息及热点问题,结合传播学理论、新闻学理论来分析新闻现象。 ★★★★ 对初试、复试的主观题和案例题较有用 《中国记者》 新华社 看最近两年的,关注新闻出版业动态信息及热点问题,结合传播学理论、新闻学理论来分析新闻现象。 ★★★★ 对初试、复试的主观题和案例题较有用 《中国编辑》 中国编辑学会 看最近两年的,关注新闻出版业动态信息及热点问题,结合传播学理论、新闻学理论来分析新闻现象。 ★★★★ 对初试、复试的主观题和案例题较有用 扩展参考资料 (网站/论著/笔记/音视频资料等) 使用说明 重要性级别 备注 《南方周末》 多看热点事件评论,多加背诵 ★★★ 有助于新闻评论的写作 新华网 浏览,了解新闻热点,注意新闻编辑版面 ★★ 有助于了解新闻热点事件 就业方向   1.新闻学细分专业介绍   (1)历史新闻学   新闻史研究以人类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历史为对象,以探索人类社会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与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以世界各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为具体研究内容,通过对人类社会新闻传播史纵向性的脉络梳理和横向性的对比研究,了解与把握人类社会系统中新闻传播事业体系的地位、功能与影响,奠定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扎实基础。   (2)理论新闻学   新闻理论在新闻学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其目的是认识新闻学的基本原理,探讨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观,自觉运用新闻规律指导新闻实践。   (3)应用新闻学   新闻业务是新闻学的三大研究领域(新闻理论、新闻史与新闻业务)之一,也被称为“应用新闻学”,拥有悠久的研究传统。通过全面、深入而系统地研究新闻业务问题,旨在促进新闻学的学科建设,提高我国各类媒介的新闻报道质量,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优秀的新闻传播技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新闻学就业前景   高校教师   因为新闻传播学既具有理论的成分,又很实务,因此就业的前景也非常广阔,其属新兴学科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极缺高校教师,因此研究生毕业后即可进入高校教书,或者科研咨讯机构进行理论研究。   网络编辑   目前我国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有近300万人,而传统新闻从业人员只有75万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已经从规模和数量上超过传统媒体。   影视节目制作公司高级编导如果你是一个娱乐“粉丝”,那么一定听过“光线传媒”这个名字,它制作的《娱乐现场》节目总计发行达 600个频道。光线传媒便是一个典型的影视节目制作公司,其官方网站挂有常年招聘节目撰搞及节目编导的启事。目前,我国有影视节目制作公司1500余家。在电视栏目方面,大家熟悉的《幸运52》《娱乐现场》《欢乐总动员》等都是由影视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这些公司对影视节目的编、播、采人才都有广泛的需求。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写作能力,熟悉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和电视表现手法,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这类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前景非常广泛。   线下刊物编辑   在网络时代,现实中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但网络信息也有到达率不足的问题,于是很多网站在发展壮大后都开始创办线下刊物。上海壹报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办的《文化艺术报.城市壹报通》就是一种汇集线上信息的线下刊物,它是一张集众多分类广告信息为一体的实用型报纸。该公司招聘采编的要求是具备记者的敏锐、编辑的统筹策划能力、广告人的商业嗅觉,最好还要有旅游、培训、房产、装潢建材、餐饮娱乐行业等工作经验。   因此,不仅熟悉新闻学的相关知识,而且对某行业比较有专攻的毕业生在这方面最有优势。   企业刊物编辑、记者   出于发展的需要,现在很多企业都会办一些不定期的刊物,这里也是传媒人才的用武之地。但这需要从业者知识面较广,因为公司主营业务各有不同,对采编人员专业背景的要求也就不尽相同。比如上海毕马企业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在招聘媒体策划、采编人员时,要求具备新闻、广告、医学、药学大学本科学历;而藏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招聘执行主编时,则要求最好有历史、文物等相关专业背景。   2.传播学细分专业   (1)理论传播与传播史方向   在经济、社会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传播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本研究方向在传播学学术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该学术体系的基础理论。   (2)应用传播学方向   本研究方向为应用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宏观层面的媒介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制的研究、媒介发展战略研究,中微观层面的媒介策划、媒介品牌、媒介营销等研究。本方向研究依托传媒大学的综合学科交叉平台,如与传媒经济研究、受众研究、媒介市场调查研究、广告学研究等的有机结合,依托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种强势媒介的有效关联,使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具有学科延展性、专业贴近性和内容实用性的优势。   (3)媒介与女性方向   媒介与女性研究是媒介研究与性别研究的交叉领域。在媒介传播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性别意识已经成为媒介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媒介与女性研究也逐渐成为跨学科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媒介与女性研究以传播学和性别研究为理论基础,既是用性别的角度研究媒介、传播和大众文化,也是通过传播理论和文化研究解读社会性别的发展。   (4)国际传播方向   国际传播是中国传媒大学根据本校学科基础及其优势而开创的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其特色在于把传播学与国际关系学两者结合,从传播学和政治学的双重透视角度,并结合传播学和国际关系学与其他人文科学(历史学、人类学和哲学)和社会科学(社会学、新闻学)的交叉关系来对信息的跨国流动进行整体性研究和案例性研究。   (5)媒介素养方向   本研究方向是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内、传播学二级学科中的一个三级学科,也是新闻传播学与教育学交叉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本研究方向紧紧依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学科教学和研究优势资源,以提升全体公民媒介素养为最高理想目标,通过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的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人才,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6)电视文化传播方向   电视文化传播方向是对电视影像符号、各种节目形态作整体性的研究。它跨多种学科,如:哲学美学、社会学、传播学、人类学、新闻学、心理学、影视理论。研究范围广阔而深透,是对电视新理念、新观念、新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   (7)传播研究方法方向   传播研究方法研究方向是传播学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着重关注如何利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传播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其中包括如何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结果的描述、解释以及理论模型的检验和修正等,从而达到综合地、深层次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地探索和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客观规律及其传播效果的目的。   传播学就业前景   传统媒体   目前传统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是我国传媒市场的中流砥柱,担当着"群众喉舌、新闻宣传"的主流角色,是新闻专业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去向。   新媒体   新媒体的“新”主要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包括网络媒体与其他新媒体(如手机报、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由于没有传统路径制约,网络媒体更倾向于"企业化运作"。目前,网络媒体产业的发展遵循"创意产业"的规律,广告经营人才也很适合投身网络媒体。网络媒体不像报纸期刊业"求精求专"的用人需求,其对个人的经营意识与创新精神方面要求更高。   广告公司   在产品同质化的时代,品牌竞争理念为人熟知。为了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商家对广告的投入从不吝啬。广告业因此被称为21 世纪最具"钱"景的行业之一。目前这个行业需要的是具备现代艺术、广告学、新闻学、传播学素质并在这些专业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和一技之长的人才,以及在电视、广播、报纸等拥有一定经验和人脉的从业者。拥有较强创意策划能力,能够很好领会客户要求,有团队精神,敬业奉献、思维敏捷的新人在该行业会很快脱颖而出。   媒介研究公司   媒介研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利用先进的研究手段,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测量方法,为政府监管机构、全国各级电视台、电台、国内外的广告主、广告公司以及相关机构提供与媒体相关的深度研究和相应的各种咨询服务。随着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媒介研究公司应运而生,媒介研究人才也因此走俏。   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的工作岗位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公务员报考者。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主要倾向于去新闻出版局、广电局及其他各级政府机关的宣传部、新闻研究中心、文化交流部、信息部等重要部门,从事对报刊和音像图书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管理,以及新闻、信息宣传策划及公文稿件撰写等工作。   3.考研择校因素分析   【1】择校、择专业总体原则   考生在报考专业及院校的时候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兴趣点为导向,准确为自己定位,要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所在,挖掘自身的潜力,这样读研才会快乐,找对专业方向考研才有意义。现在考研人数逐年增加,考研市场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虽然不是所有的院校都这样,但考生还是要以大局为重,全面的分析,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或只偏重于热门学科,忽略冷门专业。其实热门与冷门是相对的,是一个比较功利的概念,不是绝对性的;也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同时在选择院校的时候,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考虑问题:比如考研成功的概率是多少、考取的难易程度、需要经历哪些阶段、付出多少精力;再者了解学校的专业信息,如,欲报考院系的名气、专业背景、学术氛围、历年分数线、报录比、就业方向、导师情况、综合实力等,这些信息希望大家在报考前能够想清楚。另外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学校公费和自费的比例,这关系到现实的经济利益。因为有的学校可能公费的比例比较小,如果说经济实力有限,恰好考上自费了,因为生活压力,而不能安心地去做学术和研究,就得不偿失了。就个人兴趣,还是学校的名气,可以参考以上的内容,在实际操作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可以了。因此在选择专业和院校的时候要尊重内心的选择,多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结合自己的综合实力,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然后再决定报考,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招生院校实力分析   就新闻学而言,全国教研实力排前列的高校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这些高校强大的教研实力成为其历届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强有力保证。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其新闻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呈现出“三高”的特点,即就业的起点高、层次高、起薪高。   【3】地缘因素   中国大的新闻媒体机构多数分布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从就业的角度看,这些地区高校的研究生无疑具有优势。当然,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新闻专业人才的机构。   北派——得天独厚北人之强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自然也是新闻传媒业的聚集地,得天独厚的环境使得一大批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代表的新闻院校集中在这里,它们有悠久的历史、得天独厚的新闻传媒资源和浓郁的学术氛围,这都是地方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   南派——别树一帜南人之强   众所周知,南方的报业发展得很好,南方地区占尽经济发展的先机,能开风气之先,是以南方的新闻传媒院校必也受益于此。社会风尚影响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就引领社会风尚,为社会培养合用人才,两者相辅相成。   【4】个人兴趣爱好及应试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爱好将在每一位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研究生考试是一种淘汰性考试,如果不具备相应的素质,无法在考试中取得比其他学生更好的成绩,显然也不能实现自己的研究生梦。应坚持兴趣和能力双导向的原则,切忌只顾自己所好而不顾实际能力,盲目报考“名校”,所谓“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我们所要寻求的应是心目中那所最贴近自己能力的学校。有人会认为报考时寻找一所名校,实在不行可以调剂。实际上,所报考的名校很可能因为报考人数太多,为了加大考生的区分度而存在压分现象,即故意压低考生分数,以减少复试上线人数。这样,低分者即使调剂也会很困难。此外,即使调剂成功,也许调到的院校也与当初梦想的学校水平相去甚远,还白白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复习时间。如果这样,那当初为何不选择一所自己踮起脚尖就能够到的学校呢!   【5】慎重选择,不盲目跟风   二本院校中,大部分学校都有鲜明的单科特色。建议考生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以专业为导向来选择学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