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基易错题答案.pdf
下载文档

ID:3259570

大小:843.14KB

页数:60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2-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教基易错题 答案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易错点一:教育的属性与教育的本质说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解析:历史性体现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不同点,历史继承性体现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相同点。2.答案:A。解析:教育的属性主要包括教育的本质属性(自然属性)和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也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3.答案:A。4.答案:D。解析: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总体上看,教育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具有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无一不受到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另一方面,教育又表现出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继承的关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有了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教育的具体形态和内容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任何时代的教育,又都与以往的教育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即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是在以往的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都与以往的教育形成一种天然的渊源关系,都带有自己发展历程中的烙印,现时代的教育是在吸收和利用以往教育的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因为教育具有这种历史继承性,因此,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同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里,会存在不同特点的教育;而不同民族的教育也会具有它们各自不同的教育传统和特点。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从根本上说,作为意识形态的教育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哲学、政治思想、法权思想、道德、科学、文艺和宗教等。(姚本先,周兴国主编,教育理论,知识出版社,2002.8,第 10 页)5.答案:D。6.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7.答案:ACD。8.答案:AD。解析:教育具有永恒性,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消亡而消亡,故 A 不正确。教育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故 D 不正确。9.答案:ACD。三、判断题10.答案:。易错点二:教育功能单项选择题1.答案:B。2.答案:B。解析: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现代社会重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响政治发展。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3.答案:D。4.答案:A。5.答案:A。6.答案:D。解析:隐性教育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如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学校照管儿童的功能等,都是隐性功能的表现。显性与隐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转变成了显性教育功能。(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 32 页)易错点三:性三品说与性恶论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解析:董仲舒认为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而“中民之性”,也就是万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必须通过王者的教化才能成善。2.答案:A。解析:春秋繁露是汉代哲学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著作。阐述了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B 选项为孔颖达的著作,D 选项为颜之推的著作。3.答案:C。解析:“与生俱来”的性包括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品质,在三品中的比重各不相同,上品之性具有仁而行于其余四者;下品之性反于仁而违背其余四者;中品之性仁有不足,其余四者也杂而不纯。出自韩愈的原性。二、多项选择题4.答案:AB。5.答案:BCD。易错点四:近现代中国教育大家单项选择题1.答案:A。2.答案:A。解析:平民教育救国论的倡导者是晏阳初,蔡元培的人才教育救国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救国论,胡适的关于实用主义教育救国论。3.答案:B。4.答案:A。解析:“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在创办山海工学团时提出的。关于“艺友制”,陶行知曾做过这样的解释:“艺是艺术,也可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它体现着现代教育民主平等的理念,是一种全程化的实践教学。大家共教、共学、共做才是真正的艺友制,惟独艺友制才是彻底的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对于艺友制的解释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他认为与从师相比,向朋友学习要相对自然,也更为有效,体现了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二是师生之间通过共教、共学、共做可以实现“教学做合一”。5.答案:C。解析:大意为:与其墨守成规,我宁愿崇尚自然而为;与其追求一致,我宁愿发展自己的个性。做人、做事不要人云亦云,在遵守法规、制度的基础上,还要具有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的思想。此话出自于蔡元培。6.答案:D。7.答案:C。8.答案:B。解析:实利主义教育即“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使教育能发挥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易错点五:教育特点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C。解析: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2.答案:B。解析: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3.答案:C。解析:原始社会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第一次结合,资本主义社会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第二次结合。4.答案:D。5.答案:B。解析:现代教育萌发于资本主义初始阶段,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时期。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它的特征是:(1)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步走向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教育与古代学校教育的质的差异,就在于它的生产性。教育成为造就各种劳动力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2)学校教育的普及性。(3)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善。(4)创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班级授课制。6.答案:D。解析: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目前存在争议,不同版本不同说法,应当根据题目和版本不同而确定答案。但是只要有“人的现代化”就优先选择。7.答案:A。解析: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与“核心”不同,核心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在有的版本里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故此题无争议。二、多项选择题8.答案:ABD。9.答案:AB。解析:C 选项体现了教育具有等级性。D 选项体现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10.答案:ACD。解析:教育民主化体现两方面,一方面指让所有人都受到平等的教育,甚至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追求教育自由化。11.答案:ABCD。易错点六:夸美纽斯 VS 赫尔巴特单项选择题1.答案:B。解析:1632 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初步独立学科。2.答案:B。3.答案:B。4.答案:D。5.答案:D。6.答案:A。易错点七:教育学词源单项选择题1.答案:B。解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2.答案:C。解析:许慎说文解字中对“教育”的词义进行具体解释,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3.答案:D。解析:“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4.答案:C。解析: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有道德、有智慧、身体强壮、能劳动并有一定劳动技能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为了实现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裴斯泰洛齐提出体育、德育和智育及劳动教育几个方面的教育。体育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活动,把潜藏于人身上各种渴求发展的生理能力和力量充分发展起来。裴斯泰洛齐极为注重道德教育,反对口头的道德说教,强调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习惯。他强调爱人,特别是强调爱劳动人民,这具有明显的民主主义性质,有着进步意义。裴斯泰洛齐极为重视知识教育,强调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通过观察和经验发展儿童思维能力。在西方近代教育发展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位明确提出德、智、体几个方面协调发展,并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工厂与学校合一的教育家,这一思想符合时代的要求,也反映了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本身的进步。5.答案:B。6.答案:A。7.答案:D。8.答案:C。解析:夸美纽斯提出并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而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教育家昆体良。9.答案:D。10.答案:A。第二章教育的两大客观规律易错点一: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单项选择题1.答案:A。2.答案:D。解析:“立脚点上求平等”,是说起点一样,“于出头处谋自由”,是说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个别差异,给我们的启示是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即因材施教。3.答案:D。解析:班主任为每个学生制定了单独的发展计划,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表现。4.答案:D。解析: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身体、心理的发展都呈现出相对独立的前后衔接的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题干中强调童年期(学龄期)如何教育学生,体现了阶段性规律。5.答案:B。解析: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如果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叫娃娃同成年人一样地听报告、搞活动,开批判会,把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这就违反了教育工作的规律,得不到好的效果。(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编,中共党史、哲学、逻辑学、教育学、心理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年 06 月第 1 版,第 456 页)6.答案:B。解析:“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看,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要比成人低得多。”体现了身体发育不同方面不同步的特点,属于不平衡性的表现。儿童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指个体内部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即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其他阶段相对平稳。二是指个体内部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7.答案:C。解析: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人生发展过程进行不同的阶段划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都是根据不同标准提出并产生了重要影响的阶段理论。(王道俊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5,第 33 页)8.答案:D。解析: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与顺序性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3)不平衡性不同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不同,具有不平衡性。(4)差异性各种心理机能所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因人而异,具有个体差异性。易错点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C。解析:康德是“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2.答案:D。解析:学校教育是由承担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3.答案:B。4.答案:A。5.答案:A。6.答案:A。解析:“巴赫家族”强调遗传对身心发展的影响。7.答案:C。解析:社会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二、多项选择题8.答案:ABCD。解析:成熟是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为个体发展提供可能和限制。易错点三: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单项选择题1.答案:B。解析: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现代科技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着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并引发了教育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正是人们在自觉适应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现代大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科技进步的需要。故选择 B。2.答案:A。3.答案:B。解析:教育具有文化选择、批判功能。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它必须对浩瀚的文化做出选择,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4.答案:B。5.答案:D。解析:互派留学生属于双向沟通,因此属于教育文化的交流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文化是一定时期特定地域人们的思想、行为的共同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具有地域性和封闭性。全球化时代教育的开放性,也使文化在传递的过程中不断地相互吸收、相互融合。教育从两个方面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如互派留学生、教师的出国访问、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等,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2)教育过程本身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如引进国外的教材、介绍国外的学术成果和理论,对这些异域的文化进行判断、选择,对本土的文化进行变革、改造,进而整合成新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教育的过程,作为文化学习的过程,不是对文化的简单认可和复制,而是对文化的选择、重构和创造,这一过程实现了文化的融合。文化的融合,不是不同特质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取代,而是要以某种文化为主吸收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引起原质文化的变化。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不仅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繁荣。6.答案:A。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7.答案:B。解析: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的直接和最终决定因素,提高生产力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提高生产力。因此,经济因素也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进展。故选择 B。8.答案:A。9.答案:B。解析:决定教育性质(或目的)的直接因素和根本因素都是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或教育)的根本(和最终)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10.答案:B。第三章教育目的易错点一: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解析: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2.答案:A。解析: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即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3.答案:C。解析:教育目的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从而实现国家教育理想。故选择 C。A 选项,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B 选项,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一定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为依据和准则,它是一个有目的的动态发展过程。4.答案:B。解析: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故选择 B。A 选项,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由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三部分组成。C 选项,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D 选项,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5.答案:B。解析: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但是由于教育方针往往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的总要求,它还要特别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故选择 B。6.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7.答案:ABD。解析:教育方针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主要指教育为谁服务和教育自身的发展方向;(2)教育目的,即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要求;(3)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根本原则,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8.答案:ABCD。解析:教育目的作为一个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的统一要求,一般体现出如下特点:(一)强制性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都不会放弃教育的管理权、控制权。教育目的从内容上体现了国家管理、控制教育的根本意志和要求。而且,任何国家的教育目的都是以国家政策或国家法律文本的形式来硬性规定的,它要求一切教育都必须按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来开展活动,以保证统治阶级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对人才的需要。(二)宏观性教育目的是指导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总要求,是制定各项教育法规、政策的依据,它规定一定时期内国家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这种总目标和总任务不仅包括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也包括实现这些培养目标和任务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策略。(三)历史性任何教育目的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统治阶级在其许可的范围内做出的主观抉择。教育目的既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教育的性质,也要反映社会发展需要的阶段性任务。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必然会打上这一历史时期特有的时代烙印。(四)理想性教育目的是国家在一定时期,结合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做出的关于未来社会理想性人才的完美设想,往往超越了社会现实,具有理想化色彩,它能激励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者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断努力。(耿德英,卢佳,严正辉主编,教育学,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03,第 30 页)易错点二: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2.答案:C。解析:杜威认为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教育并不在其本身之外附加什么目的,使教育成为这种外在目的的附属物。真正的目的乃是儿童所能预见的奋斗目标,它能使他们尽心竭智地观察形势,耐心细致地寻求成功,专心致志地钻研学习。这样,儿童一步步向前迈进,便一步步获得进步,做到“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3.答案:A。4.答案:A。5.答案:C。6.答案:B。解析:有人企图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做到个人与社会两者兼顾。例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就认为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方面,一是社会学方面。主张“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一方面,杜威倡导儿童中心主义。在他看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他反对脱离儿童的本能、需要、兴趣、经验对生长过程强加目的,认为这是对生长过程、教育过程的外部强制,是对儿童个性的粗暴干涉。另一方面,杜威又主张“社会中心”,强调把“教育的社会方面放在第一位”。为了兼顾这两个方面,杜威还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要“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生活”,企图通过这种“小社会”的活动保证大社会的和谐。杜威的主张有不少积极因素,如重视儿童的活动在教育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试图把儿童发展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统一起来,但是,他的努力不能说是成功的。(张英彦主编,教育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8,第 58 页)由上可知杜威“试图”但是并没有成功调和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二者的分歧,故 B错误。二、多项选择题7.答案:ABC。8.答案:ABD。解析: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的整体教育,应把满足社会的需要和人的需要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在这个总的前提下,有必要认识和把握好各自的一些基本问题。(1)社会价值取向确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适应与超越问题适应,即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是教育基于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肯定关系。超越,即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是教育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或可能,在体现现实社会未来发展要求、满足现实社会未来需要方面所具有的努力状态。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教育的功利性,即它自身活动所产生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功用性和效益,这方面的意义体现为教育在社会中的功利价值。教育的人文性,即它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这方面的意义体现为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2)人的价值取向确立中应注意的问题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既含有社会价值取向,也含有人的价值取向。历史上任何社会的教育目的都是如此,只不过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对其重视的程度和取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选择、确立教育目的,在人的价值取向上应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问题人的理性与非理性问题人的理性,即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理性遵循(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性遵循,对科学的概念、价值准则的遵循等),以及运用理性(逻辑、科学概念和价值准则等)来揭示或把握客观对象(自然、社会、人及其相互关系)的普遍性本质和规律、来看待或处理问题的特点等。人的非理性,即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非理性遵循(对产生于感觉、情绪、欲望之上的直觉、直接体验或灵感、顿悟的遵循),以及运用非理性来把握或说明客观对象或事物、来看待或处理问题的特点等。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第 3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2,第 88 页)易错点三:全面教育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2.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即人的体力与智力都得到发展。3.答案:A。解析: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空想社会主义那里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他们提出使人全面和谐发展的设想,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英国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14781535 年)提出了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立的观点。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法国的圣西门主张人人参加劳动,并强调人的精神劳动的多面性,他最早提出“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傅立叶提出人应该通过不断地调换工种,使劳动具有吸引力,从而人人都乐于参加劳动,并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欧文主张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人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他还在大工业生产的工厂中进行过实验。马克思对欧文的教育试验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未来的萌芽”,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杜玫,詹丽峰主编,教育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02,第 59 页)4.答案:A。解析: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社会条件决定了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上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故选择 A。5.答案:A。二、判断题6.答案:。解析: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德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灵魂和核心作用,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提供前提和智力支持;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美育起着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起到综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作用,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第四章教育制度易错点一: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单项选择题1.答案:B。解析:壬寅学制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2.答案:A。解析:奏定学堂章程也称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颁行的学制,第一次以国家学制的形式把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确定下来,把社会学前教育机构的地位固定下来,使蒙养院成为我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可以说,癸卯学制所定位的蒙养院,是我国幼儿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柳阳辉主编,学前教育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04,第 12页)3.答案:B。解析:癸卯学制正式确立了体育在新式学校中的地位,这也是中国首次实行的现代学制。这个学制规定体操科目为各级各类学校所必修。4.答案:A。解析:中国义务教育制度始于清末,距今已有百年历程。我国近代义务教育制度的史源应上溯到 1902 年清政府 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的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第一章“全学纲领”规定:“蒙学为各学本根。西律有儿童及岁不入学堂罪其父母之条,今学堂开创伊始,尚未能一律仿照。所有府厅州县之各处乡集,应请于奉到章程之日予限半年一州之内先立蒙学堂一所,以后逐渐推广办理。”“儿童自六岁起受蒙学四年,十岁入寻常小学堂修业三年。各处学堂一律办起后,无论何色人等皆应受此七年教育。”虽然钦定学堂章程没有明确出现“义务教育”一词,但字里行间实际上是把小学阶段前 7 年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但“壬寅学制”没有实施,因此,它只能是近代义务教育制度的源头,真正标志着中国近代义务教育制度产生的是 1904 年清政府在对钦定学堂章程修改之后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一系列法规,其中学务纲要中明确指出,“初等小学堂为养正始基,各国均任为国家之义务教育。东西各国政令,凡小儿及就学之年,而不入小学者,罪其父母,名为强迫教育”。“癸卯学制”第一次由官方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强迫教育”的概念,表明了近代义务教育的正式发端。清朝政府于 1906年首次颁布强迫教育章程,试图实施普及教育,但由于条件限制,实施情况并不好。(杨挺主编,教育法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第 157 页)故最早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是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5.答案:C。解析: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故选择 C。A 选项,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或实行新学制的开端。B 选项,壬子癸丑学制,除去自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普通教育系统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D 选项,戊辰学制是出于推行“三民主义”的教育需要,主张修订学制系统。6.答案:C。解析: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首次规定男女同校。故选择 C。7.答案:C。解析:壬戌学制采用六三三分段法,比较符合学龄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这种分段法在中国学制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所以我国学制史上,第一次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学校教育阶段学制的是壬戌学制。8.答案:C。易错点二:终身教育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B。解析: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因此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关键是实施终身教育。回归教育是 20 世纪 60 年代欧洲出现的思潮。最早倡导回归教育的是瑞典的竞技学家莱恩。瑞典教育家巴莫(O.Palme)于 1968 年首次提出回归教育概念,他主张,教育不要一次完成,而要根据个人的兴趣、职业、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在一生中选择最需要学习的时候接受灵活有效的教育。正规教育是指由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有一定的入学条件和规定的毕业标准,通常在教室(课堂)环境中进行,使用规定的教学大纲、教材,其特点是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成人教育是指有别于普通全日制教学形式的教育形式。成人教育不限年龄、性别。通过这个教育过程,使社会成员中被视为成年的人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和专业资格,或使他们转向新的方向,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均衡而独立发展两个方面,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得到改变。2.答案:C。解析:终身教育不但使教育成为有效、公正、人道的事业,而且引发和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指导和促进教育实践体系的创新与发展,教育不断从封闭走向开放。终身教育打破了学校对教育的垄断,实现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建立由各种形式的教育机构组成的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的教育网络。终身性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它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目前,终身教育已成为国际化的教育思潮,并为不同社会制度的许多国家广泛接受。所以 C 选项是不正确的。3.答案:D。解析: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就是我们俗称的“四个学会”,不只是一种教育要求,也是社会要求、生存要求等,“四个学会”追求的是全面发展。4.答案:A。5.答案:D。解析:196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1973 年,法国“巴黎全国讨论会”指出,终身教育“是从幼儿期到死亡的不间断的学校及校外教育,不存在青少年、成年人之间的区别,与培养人格和职业生活的训练相结合”。前者是从纵向来谈的,说明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还涵盖了人的一生。后者是从横向来讲的,说明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终身教育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对终身教育这个概念的内涵做了进一步的揭示。终身教育固然要重视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需要的作用,然而这绝不意味着人就是经济发展的工具。除了人的工作和职业需要之外,终身教育还应该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每个人潜在的才干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任平,孙文云主编,现代教育学概论第 2 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05,第 123 页)二、多项选择题6.答案:ABCD。解析: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的各种教育培养。所以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并且当下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CD 是对终身教育的理解,正确。故选择 ABCD。7.答案:ABD。解析:终身教育的特点: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和实用性。8.答案:ABCD。解析: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的各种教育培养。它具有两个本质特征:一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二是包括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它并非单一或纯粹的教育形态,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此题的易错选项是 D,终身教育应该永远和接受,接受什么?接受与教育联系在一块,所以 D 也是正确的。第五章学生与教师易错点一:学生的主要权利单项选择题1.答案:B。2.答案:B。3.答案:A。4.答案:D。易错点二:教师的劳动特点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解析:题干言论说明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其中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2.答案:D。3.答案:C。解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3)教育机智。4.答案:D。5.答案:D。6.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7.答案:ABD。易错点三:教师素养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B。2.答案:C。3.答案:C。解析: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和有仁爱之心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4.答案:A。解析:教师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师要善于组织课堂教学,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材料中王老师,最应该提高的是教育教学能力。因此,本题答案为 A。5.答案:A。解析:学科专业素养包括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等。6.答案:B。解析: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师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必须大大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要能做到“多走一步,深入三分”。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造诣愈深,教学才愈有足够的回旋余地。(武模桥,刘合英主编,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教育法规,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6,第 3 页)7.答案:C。解析:这句话出自于学记,是指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原因,然后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即要求教师掌握教育的理论前沿问题,属于教育科学知识。8.答案:B。解析:条件性知识,即认识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如教育原理、心理学、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等。9.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10.答案:ABD。解析: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11.答案:ABC。解析: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12.答案:ACD。解析:说服能力是语言表达能力。易错点四:教师的权利单项选择题1.答案: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权利和义务第七条教师享有下列权利:(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2.答案:C。解析:教师法第二条规定:“本法适用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这里的“其他教育机构”,是指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的少年宫、地方中小学教研室、电化教育馆等教育机构。这里的“教师”,是指在学校中传递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的专业人员。(顾昂然主编,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读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03,第 159 页)3.答案:D。解析:管理学生权是指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权利。它主要指教师有权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特长,在就业、升学等方面的发展给予指导,教师有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学习、劳动等方面给予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教师有权运用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方法,促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等。(袁兆春,宋超群著,教育法学(修订版),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09,第 159 页)4.答案:A。解析:教育教学权是指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这是教师为履行其教育教学职责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