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词源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时期。唐朝孔颖达为《诗经》作注,内容为:(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2.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所提及的课程,具体论述为:(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这里的课程即指功课及其进程。3.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斯宾塞),著作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4.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的标志是(博比特)的《课程》,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二、课程的定义古德莱德课程分类(理想的课程)学术团体和专家提出(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规定(领悟的课程)任课教师对正式课程的领悟(运作的课程)教师课堂上实施的课程(经验的课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实际体验到的东西课程定义的其它观点1.(课程即教学科目)22.(课程即学习经验)3.(课程即文化再生产)4.(课程即社会改造)1.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课程即经验)2.课程即(文化再生产)的观点认为,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3.课程即(活动)的观点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三、课程类型分类标准课程课程特点(固有属性)学科课程特点:(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经验课程又称(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组织形式)分科课程单科形式,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代表人物:(怀特海)基本形式:(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基本类型:(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社会本位综合科创)、(儿童本位综合课程)(实施要求)必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共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主体)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地方课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发校本课程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基础)能力。拓展型课程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态度和能力。这是一类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课程。3课程呈现方式(显性课程)显性课程的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隐性课程)也叫(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非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