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2
年高
浙江
数学
高考
真题变式题
19
22
解析
2022年高考浙江数学高考真题变式题19-22题
原题19
1.如图,已知和都是直角梯形,,,,,,,二面角的平面角为.设M,N分别为的中点.
(1)证明:;
(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变式题1基础
2.如图,在正三棱柱中,D为棱上的点,E,F,G分别为的中点,.
(1)求证:;
(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
变式题2基础
3.如图,在直角中,PO⊥OA,PO=2OA,将绕边PO旋转到的位置,使,得到圆锥的一部分,点C为的中点.
(1)求证:;
(2)设直线PC与平面PAB所成的角为,求.
变式题3基础
4.多面体如图所示,其中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
(1)求证:;
(2)若,为的重心,平面,求直线与平面
所成角的正弦值.
变式题4基础
5.如图,在三棱锥中,侧面底面,E为的中点,
(1)若,求证:.
(2)已知,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变式题5巩固
6.已知三棱台,若,为的中点.
(1)求证:;
(2)若,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变式题6巩固
7.如图,四棱锥的底面是梯形,,,E为线段中点.
(1)证明:;
(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变式题7巩固
8.如图,四棱锥,底面ABCD为菱形,BD的中点为O,且PO⊥平面ABCD.
(1)证明:;
(2)若,,求直线PO与平面PAD所成角的正弦值.
变式题8巩固
9.已知空间几何体中,与均为等边三角形,平面平面,和平面所成的角为.
(1)求证:;
(2)若点E在平面上的射影落在的平分线上,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变式题9提升
10.如图,在七面体中,四边形是菱形,其中,,,是等边三角形,且.
(1)证明:;
(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变式题10提升
11.如图,在平面四边形中,,将沿翻折,使点到达点的位置,且平面平面.
(1)证明:;
(2)若为的中点,二面角的平面角等于,求直线PC与平面MCD所成角的正弦值.
变式题11提升
12.如图,已知直三棱柱,,,分别为线段,,的中点,为线段上的动点,,.
(1)若,试证;
(2)在(1)的条件下,当时,试确定动点的位置,使线段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最大.
原题20
13.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记的前n项和为.
(1)若,求;
(2)若对于每个,存在实数,使成等比数列,求d的取值范围.
变式题1基础
14.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且满足.设,数列的前项和为.
(1)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
(2)设,若对任意的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变式题2基础
15.已知数列中,,且满足.
(1)求的值;
(2)证明:数列是等差数列,并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3)若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变式题3基础
16.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数列是首项为1公比为的等比数列,其前n项和为,且,对任意恒成立.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设,记的前n项和为,若对任意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变式题4巩固
17.已知数列满足,(为非零常数),且.
(1)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
(2)若数列满足,且;
(i)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ii)若对任意正整数i,,都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变式题5巩固
18.已知数列、满足,,,﹒
(1)求证:为等差数列,并求通项公式;
(2)若,记前n项和为,对任意的正自然数n,不等式恒成立,求实数的范围.
变式题6巩固
19.设首项为a的等比数列的前项和为,若等差数列的前三项恰为,,.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用字母a表示)
(2)令,若对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变式题7巩固
20.已知等差数列中,公差,,是与的等比中项,设数列的前项和为,满足.
(1)求数列与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对任意的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变式题8提升
21.若数列的前n项和为,.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已知数列满足,其前n项和为,若对任意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变式题9提升
22.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数列满足,.
(1)求数列和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满足:,,若不等式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变式题10提升
23.已知数列和,记,分别为和的前项和,为的前项积,且满足,,.
(1)求数列和的通项公式;
(2)设,记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对任意的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变式题11提升
24.已知数列满足:,,,且;等比数列满足:,,,且.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的前n项和为,若不等式对任意都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原题21
25.如图,已知椭圆.设A,B是椭圆上异于的两点,且点在线段上,直线分别交直线于C,D两点.
(1)求点P到椭圆上点的距离的最大值;
(2)求的最小值.
变式题1基础
26.如图,椭圆的左、右焦点为,过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于、 两点.
(1)若,且 求椭圆的离心率.
(2)若,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变式题2基础
27.已知椭圆:与抛物线:有相同的焦点,抛物线的准线交椭圆于,两点,且.
(1)求椭圆与抛物线的方程;
(2)为坐标原点,过焦点的直线交椭圆于,两点,求面积的最大值.
变式题3基础
28.已知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椭圆E的离心率为,且通径长为1.
(1)求E的方程;
(2)直线l与E交于M,N两点(M,N在x轴的同侧),当时,求四边形面积的最大值.
变式题4巩固
2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椭圆的离心率为,过点,且是椭圆的内接三角形.
(1)若点为椭圆的上顶点,且原点为的垂心,求线段的长;
(2)若点为椭圆上的一动点,且原点为的重心,求原点到直线距离的最小值.
变式题5巩固
30.对于椭圆,有如下性质:若点是椭圆外一点,,是椭圆的两条切线,则切点A,B所在直线的方程是,可利用此结论解答下列问题.
已知椭圆C:和点,过点P作椭圆C的两条切线,切点是A,B,记点A,B到直线(O是坐标原点)的距离是,.
(1)当时,求线段的长;
(2)求的最大值.
变式题6巩固
31.已知椭圆:经过点,且短轴的两个端点与右焦点构成等边三角形.
(1)求椭圆的方程;
(2)设过点的直线交椭圆于、两点,求的取值范围.
变式题7巩固
3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过点的动直线与过点的动直线的交点为P,,的斜率均存在且乘积为,设动点Р的轨迹为曲线C.
(1)求曲线C的方程;
(2)若点M在曲线C上,过点M且垂直于OM的直线交C于另一点N,点M关于原点O的对称点为Q.直线NQ交x轴于点T,求的最大值.
变式题8提升
33.如图,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且过点.
(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过左焦点且斜率为正的直线与椭圆交于、两点,过点、分别作与直线垂直的直线,交轴于、两点,求的最小值.
变式题9提升
34.已知椭圆的焦距为,且过点
(1)求椭圆的方程;
(2)若点是椭圆的上顶点,点在以为直径的圆上,延长交椭圆于点,的最大值.
变式题10提升
35.已知椭圆,经过拋物线的焦点的直线与交于两点,在点处的切线交于两点,如图.
(1)当直线垂直轴时,,求的准线方程;
(2)若三角形的重心在轴上,且,求的取值范围.
变式题11提升
36.如图,点P为抛物线与椭圆在第一象限的交点,过抛物线焦点F且斜率不为0的直线l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连接交椭圆E于点C,连接交椭圆E于点D,记直线的斜率分别为.
(1)求点P的坐标并确定当为常数时的值;
(2)求取最大值时直线l的方程.
原题22
37.设函数.
(1)求的单调区间;
(2)已知,曲线上不同的三点处的切线都经过点.证明:
(ⅰ)若,则;
(ⅱ)若,则.
(注:是自然对数的底数)
变式题1基础
38.已知,函数,其中为自然对数的底数.
(1)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2)若是函数的两个极值点,证明:.
变式题2基础
39.已知函数.
(1)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2)设存在两个极值点,且,若,求证:.
变式题3基础
40.已知函数,实数,为方程的两个不等的根.
(1)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证明:.
变式题4巩固
41.已知函数,,其中.
(1)若函数的图象与直线在第一象限有交点,求的取值范围.
(2)当时,若有两个零点,,求证:.
变式题5巩固
42.设函数.
(1)求函数的最小值;
(2)设存在两个不同零点,,记,,求证:.
变式题6巩固
43.已知函数(aR).
(1)讨论函数的单调性;
(2)若,为函数的两个极值点,证明:.
变式题7巩固
44.已知函数.
(1)若,证明:当时,;当时,.
(2)若存在两个极值点,证明:.
变式题8提升
45.已知函数.
(1)当时,求曲线与曲线的公切线的方程;
(2)设函数的两个极值点为,求证:关于的方程有唯一解.
变式题9提升
46.函数,.
(1)若函数在上单调递增,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若直线是函数图象的切线,求的最小值;
(3)当时,若与的图象有两个交点,,试比较与的大小.(取为2.8,取为0.7,取为1.4)
变式题10提升
47.已知函数.
(Ⅰ)若函数存在两个零点,求实数的范围;
(Ⅱ)当函数有两个零点,且存在极值点,证明:
(i);
(ii).
变式题11提升
48.已知函数.
(1)当时,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2)若函数有两个不同零点,,
①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②求证:.
变式题12提升
49.已知函数,(其中是自然对数的底数)
(1)试讨论函数的零点个数;
(2)当时,设函数的两个极值点为、且,求证:.
变式题13提升
50.已知,函数.
(1)当时,求的单调区间和极值;
(2)若有两个不同的极值点,.
(i)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ii)证明:(……为自然对数的底数).
试卷第15页,共15页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答案:
1.(1)证明见解析;
(2).
【分析】(1)过点、分别做直线、的垂线、并分别交于点、,由平面知识易得,再根据二面角的定义可知,,由此可知,,,从而可证得平面,即得;
(2)由(1)可知平面,过点做平行线,所以可以以点为原点,,、所在直线分别为轴、轴、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以及,即可利用线面角的向量公式解出.
(1)
过点、分别做直线、的垂线、并分别交于点、.
∵四边形和都是直角梯形,,,由平面几何知识易知,,则四边形和四边形是矩形,∴在Rt和Rt,,
∵,且,
∴平面是二面角的平面角,则,
∴是正三角形,由平面,得平面平面,
∵是的中点,,又平面,平面,可得,而,∴平面,而平面.
(2)
因为平面,过点做平行线,所以以点为原点, ,、所在直线分别为轴、轴、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设,则,
设平面的法向量为
由,得,取,
设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为,
∴.
2.(1)证明见解析
(2)
【分析】(1)由已知可得,所以E、F、B、G四点共面,再证明平面即可证明;
(2)以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由向量的夹角公式可得答案.
(1)
在正三棱柱中,平面,
因为E,F,G分别为,,的中点,所以,又,
所以,平面,所以E、F、B、G四点共面,,
又因为,且,
所以平面,所以.
(2)
以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
设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为,
所以,
因为,所以.
3.(1)证明见解析
(2)
【分析】(1)本题首先易证PO⊥平面AOB,可得PO⊥AB,再证AB⊥平面POC;
(2)根据线面夹角可知,利用空间向量计算处理.
(1)
证明:由题意知:,
∴PO⊥平面AOB,
又∵平面AOB,所以PO⊥AB.
又点C为的中点,所以OC⊥AB,
,
所以AB⊥平面POC,
又∵平面POC,所以PC⊥AB.
(2)
以O为原点,,,的方向分别作为x,y,z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则,,,,
所以,,.
设平面PAB的法向量为,则取,则
可得平面PAB的一个法向量为,
所以.
4.(1)证明见解析
(2)
【分析】(1)取中点,根据题意得,,即可求解;(2)根据题意,平面,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对应点的坐标及平面的法向量,设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为,则,代入数据即可求解.
(1)
如下图所示:取中点,连接,,,因为,所以,
又,所以,,所以平面DO,
又平面,所以.
(2)
由(1)得,为中点,且,平面,建立如下图空间直角坐标系,轴平行于.
设,则,,,
因为为的重心,所以,,
则,,,,则.
设平面的法向量为,且,
则,即,所以,令,则,
所以,设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为,
则,
即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5.(1)证明见解析
(2)
【分析】(1)先证明线面垂直,再证明线线垂直即可;
(2)先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再求出相关平面的法向量及直线的方向向量,再运用公式即可求解.
(1)
由已知E为的中点,所以若,则,而,且平面,故平面,
由于平面,所以.
(2)
作于O,则由面底面,得平面,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不妨设,则,
所以,,,,
设是平面的法向量,则,
取,
设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为,则
.
所以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6.(1)证明见解析
(2)
【分析】(1)取中点,可证,即可证明面,从而证明;
(2)以为坐标原点,以为轴,轴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根据线面夹角的坐标公式即可求解.
(1)
证明:取中点,连接
因为
则
因为,
所以
面,
又面
(2)
以为坐标原点,以为轴,轴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在中,由余弦定理计算可得,在中由余弦定理计算可得
为正三角形,又面面面,
且面面,作于,则面
设平面的法向量,
由且可得
取,得,再令,则,
可得平面的一个法向量,
设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
则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
7.(1)证明见解析;
(2).
【分析】(1)取中点F,连接交于点O,连接,利用线线垂直证明面即可;
(2)解析1:几何法,先根据线面垂直的性质证明面面,再作,证明B到面距离等于,进而求得线面夹角的正弦值;
解析2:向量法,以为x轴,为y轴,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面的法向量,进而求得线面角的正弦值即可
(1)
取中点F,连接交于点O,连接,
由,且梯形,有且,
故平行四边形,又,故为菱形,
所以为的中点,故.
又因为,故,
因为,面,
故面,又面,故.
(2)
解析1:几何法
在中,,故,
因为,故,由,即,
即,故面,
又,故面,面,故面面,
作,面面,面,故面,
在中,,因为,故B到面距离等于,
设与平面所成角为,,
故,故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解析2:向量法
在中,,故,
因为,故,由,即,
即,故面,
以为x轴,为y轴,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故,
故,
设面的法向量为,则,令,故,
所以,故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8.(1)证明见解析
(2)
【分析】(1)连接,由菱形的性质可得,再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可得,即可得到平面,从而得到.
(2)以为原点,,,所在直线分别为轴、轴、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平面法向量和直线的方向向量,利用向量夹角公式即可求解.
(1)
连接,因为底面ABCD为菱形,的中点为,所以且,
又因为底面,平面,所以,
又,平面,平面,则平面,
因为平面,所以.
(2)
由(1)知,直线,,两两垂直,则以为原点,,,所在直线分别为轴、轴、轴,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题意设,,由,得,,又,,
则,,,,
所以,,,
设平面的法向量,由,令,得
设直线PO与平面PAD所成角为,则,
直线PO与平面PA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9.(1)证明见解析;
(2)
【分析】(1)取中点,由证得平面,即可证得;
(2)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由线面角的向量求法即可求解.
(1)
取中点,连接,由与均为等边三角形,可得,
又平面,,则平面,又平面,则;
(2)
由(1)知,又平面平面,平面平面,平面,则平面,
以为原点,所在直线为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点E在平面上的射影为,则落在上,
,即为和平面所成的角,则,则,,
,则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则,
则,设平面的法向量,则,
令,则,设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为,则.
10.(1)证明见解析;(2).
【分析】(1)取中点,可得,可得平面,及平面,由等边三角形得,可得平面,故,由可得答案;
(2)连接,过点作平面于点,得平面平面,
由(1)知平面,平面,以点为原点,以射线,为,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G-xyz,设,得和平面的法向量,由可得答案.
【详解】(1)取中点,连接,,,所以,由余弦定理得
,得,
,又,且,则平面,
故,又,所以平面,
则,由等边三角形得,且,
则平面,故,
又,因此.
(2)连接,过点作平面于点,连接,,
由平面得平面平面,则点在平面内的射影位于直线上,由等边三角形得点在平面内的射影位于的中垂线上,因此,由几何关系可确定点在平面内的射影位于的重心,
又由(1)知平面,平面,则,,,,五点共面,
如图,以点为原点,以射线,为,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G-xyz,不妨设,则,,,
在和中,由余弦定理得
,,
则,
解得,
因此,,,
设平面的法向量,
由得,取,
设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为,则
,
因此,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线线垂直和线面角的求法,解题的关键点是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考查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
11.(1)证明见解析
(2)
【分析】(1)根据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证明线面垂直,进而证明线线垂直;
(2)法一:先找到已知的二面角,据此求出,然后利用等体积法求解P点到平面的距离为,进而求的结果;
法二: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确定相关的点的坐标以及向量的坐标,再求平面的法向量,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求解.
(1)
证明:因为平面平面,
平面平面平面,
所以平面,
又因为平面,所以.
又因为,所以平面,
又因为平面,所以
(2)
(法一)因为,
所以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即,在中,,
设,因为平面,所以点到平面的距离,
所以点到平面的距离,
,设P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因为,所以,
所以,
设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为.
(法二)因为,
所以是二面角的平面角,即,
在中,,
因为平面,
即两两垂直,
以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
设,则,
,
,设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
则由得,令,得,
令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为,
所以,
所以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12.(1)证明见解析
(2)为的中点时,取得最大值.
【分析】(1)先证平面,得,结合已知条件得出,根据及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出,进而得出平面,即证.
(2)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相关平面的法向量和直线的方向向量,再由向量的夹角公式可求出线面角,
在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求解该问题.
(1)
在中,
∵为中点且,
∴.
∵平面平面交线为,
∴平面,∴.
∵,分别为,的中点,
∴.
∴.
在直角和直角中,
∵,,
∴,
∴,
∴,
∴.
∴平面,平面,
∴.
(2)
∵平面,由(1)得,,三线两两垂直,以为原点,
以,,为,,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
则,,,,,,
∴,.
设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
则,
令得,,
设,,则,
∴,,
设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
则.
若,此时点与重合,
若,令,则.
当,即,为的中点时,取得最大值.
13.(1)
(2)
【分析】(1)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项和公式化简条件,求出,再求;
(2)由等比数列定义列方程,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有解的条件求的范围.
(1)
因为,
所以,
所以,又,
所以,
所以,
所以,
(2)
因为,,成等比数列,
所以,
,
,
由已知方程的判别式大于等于0,
所以,
所以对于任意的恒成立,
所以对于任意的恒成立,
当时,,
当时,由,可得
当时,,
又
所以
14.(1)证明见解析;(2).
【解析】(1)利用已知等式以及和的关系得到递推关系式,再根据定义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
(2)求出的通项公式及,进而求出,最后根据恒成立求出实数的取值范围.
【详解】解:(1)因为,①
所以,②
②-①得,.
所以,
又,
即.
在①中,令得,,
又,所以.
所以,即.
所以,
故数列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2)由(1)可得,,
所以,
所以时,.
当时,适合上式,
所以.
所以,
所以.
令,得,即恒成立.
令,则.
当时,,
所以,解得,
故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点睛】本题考查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项和公式,考查考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15.(1)
(2)证明见解析;
(3)
【分析】(1)令时代入递推公式可求解;
(2)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进行证明,得到公差为1,首项为2,写其通项公式;
(3)由题意化简得,求出的最值便可求出的范围.
(1)
解:由题意得:
(2)
为常数
数列是首项为2,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3)
令,
当时,,递增
当时,,递减
当或n=3时,有最大值
16.(1),
(2)
【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及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即可求解;
(2)利用(1)得出的通项公式,再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出,将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转化为最值问题即可求解.
(1)
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公差为则
由,得即
由①得,由②得,由③得,
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2)
由(1)知,,所以,
①
②
②-①得:
化简得:,
又因为,即
即,
(i)当时,,所以;
(ii)当时,,
令,则
当时,,所以单调递减;
当时,,所以单调递增;
当时,取得最小值为
,即,
所以的取值范围是.
17.(1)证明见解析
(2)(i);(ii)
【分析】(1)将条件变形为即可得答案;
(2)(i)先根据(1)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而可得数列的通项公式;
(ii)分n为奇数,n为偶数确定数列的单调性,进而可得其最值,代入即可得答案.
(1)
由
可得
即,
因此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2)
(i)因为
所以由可得
因此
即
(ii)当n为奇数时,单调递减,得;
当n为偶数时,单调递增,得;
因为,所以,
因此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
因为对任意正整数i,,都成立,所以,即
解得.
18.(1)证明见解析;.
(2).
【分析】(1)证明为常数即可证明为等差数列,根据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即可求通项公式,于是可求通项公式;
(2)根据累乘法求,再求出,根据通项公式的特征,采用错位相减法求其前n项和,求单调性并求其范围即可求λ的范围.
(1)
∵,,两边同除以得:
,从而,,
是首项为1,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
(2)
由,,
∴,∴,
∴,
∴,
,
两式相减得,,
∴
=,
中每一项,为递增数列,∴,
∵,∴,
,
.
19.(1),
(2)
【分析】(1)根据等差中项公式及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得,从而即可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
(2)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出数列的前n项和,进而可得恒成立,令,判断的单调性,求出其最大值,从而即可求解.
(1)
解: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依题意有,故,
所以,即,解得,
所以,
又,所以公差,
所以;
(2)
解:,
令,则,
,
所以,
所以,
由题意,对都有,即恒成立,
令,则时,
故时,数列递减,又,故,
所以,即的取值范围为.
20.(1),
(2)
【分析】(1)对于等差数列直接列方程求解,数列根据求解;
(2)利用错位相减法可得,根据题意讨论得:当是奇数时,;当是偶数时,,再通过定义证明数列的单调性,进入确定相应情况的最值.
(1)
∵
则,解得或(舍去)
∴.
又∵,
当时,,则,
当时,,则,即,
则数列是以首项,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
(2)
,
,
两式相减得:
∴
∵对任意的恒成立,即对任意的恒成立
①当是奇数时,任意的'恒成立
∴对任意的恒成立
②当是偶数时,对任意的恒成立
∴对任意的恒成立
令,对任意的恒成立
∴为递增数列
①当是奇数时,则,即
②当是偶数时,则
∴.
21.(1);(2).
【分析】(1)利用化简可得为等比数列,由此可求得通项公式;
(2)由题可得恒成立,n为偶数时,,n为奇数时,.
【详解】(1)解:因为,所以,
当,时,
所以,
所以数列为等比数列,首项为,公比为2,
所以,则;
(2)解:因为,所以,
由(1),
所以恒成立,
当n为偶数时,恒成立,所以,
设,由于,
所以,当时,,
所以,
当n为奇数时,,若n=1,则有,
若,则有,
令,由于,
所以,综上,.
【点睛】关键点睛:本题考查数列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分离参数,转化为求数列的最值.
22.(1),;(2).
【分析】(1)由,利用数列通项与前n项和的关系求得;再由求解;
(2)由,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得, 由,利用累加法得到,从而求得,然后由恒成立求解.
【详解】(1)当时,,∴,
当时,由得
,即,
∴数列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
由条件得,,
∴,即数列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
(2),设数列的前项和为,则,
∴,
∴,
,
∴,
由得,
累加得,
即,
∴,
∴,
令,则,
∴,
∴,
∴.
23.(1),
(2)
【分析】(1)先用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关系求出和的关系,再利用前n项积得到另外一组和的关系,由此即可求出两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2)由错位相减法求,代入参变分离得,求最小值即可.
(1)
时,①,②,
①-②得,
当时,③,④,
③÷④得.
由上可得,即,化简得.
当时,,,两式相等得,.
故,因此且,故.
综上,.
(2)
,
⑤
⑥
⑤-⑥得:,
,
将代入得,
化简得,
因在单调递增,故的最小值为-4,
故.
24.(1)(),(),
(2)
【分析】(1)将已知给的式子,通过两边同除,然后再进行裂项,即可变成的形式,通过累加即可完成的求解,然后在求解, 为等比数列,可设出公比带入已知条件,求解出公比即可利用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求解;
(2)利用第(1)问求解出得、的通项公式,使用错位相减的方法求解,然后带入中,通过讨论奇偶即可完成求解.
(1)
由两边同除得:,
两边同除得:,
则,
所以
,()
所以,又符合,
故(),
由得:,解得:,
所以().
(2)
∵,
∴ ①
∴ ②
由①-②得:,
∴.
则,由得:
,
因为
所以当为偶数时,;当为奇数时,.
故
所以,即,
故的取值范围是.
25.(1);
(2).
【分析】(1)设是椭圆上任意一点,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再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求出;
(2)设直线与椭圆方程联立可得,再将直线方程与的方程分别联立,可解得点的坐标,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最后代入化简可得,由柯西不等式即可求出最小值.
(1)
设是椭圆上任意一点,,
,当且仅当时取等号,故的最大值是.
(2)
设直线,直线方程与椭圆联立,可得,设,所以,
因为直线与直线交于,
则,同理可得,.则
,
当且仅当时取等号,故的最小值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最值的计算,第一问利用椭圆的参数方程以及二次函数的性质较好解决,第二问思路简单,运算量较大,求最值的过程中还使用到柯西不等式求最值,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属于较难题.
26.(1);(2)最大值;最小值.
【解析】(1)因为在焦点三角形中,,则,又因为,所以,所以,
(2)若,则,,当垂直于轴时,可求出两点的坐标,从而可得的值,当与轴不垂直,设直线的斜率为,则直线的方程为,与椭圆方程联立成方程组,消去后,整理再利用韦达定理得, ,从而可得=,进而可求出其取值范围
【详解】(1),
因为。所以,
所以,
所以
(2)由于,得,则.
①若垂直于轴,则,
所以,
所以
②若与轴不垂直,设直线的斜率为,则直线的方程为
由 得
,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设,.,
=
,所以当直线垂于轴时,取得最大值
当直线与轴重合时,取得最小值
【点睛】关键点点睛:此题考查由焦点三角形三边关系求椭圆方程,考查椭圆与向量相结合求最值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将利用韦达定理求出, ,然后将用含的式子表示出来,即=,再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可求出其取值范围,考查计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27.(1)椭圆的方程为:,抛物线的方程为:;(2)最大值为1.
【解析】(1)根据抛物线准线的性质,结合已知进行求解即可;
(2)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结合椭圆弦长公式、三角形面积公式、基本不等式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解析:(1)因为,所以不妨设的坐标为,的坐标为,
所以有:,∴,,
∴椭圆的方程为:,抛物线的方程为:;
(2)由(1)可知:的坐标为:,
设直线的方程为:,到的距离为,则,
联立可得:,则,
,
当且仅当时取等号,故面积的最大值为1.
28.(1);(2)2.
【分析】(1)结合离心率,通径的概念以及的关系可得方程;
(2)利用对称性可转化为,利用韦达定理和不等式求最值.
【详解】(1)依题意可知,解得
故椭圆的方程为.
(2)延长交E于点,由(1)可知,
设,设的方程为,
由得,
故.
设与的距离为d,则四边形的面积为S,
,
又因为
,
当且仅当,即时,等号成立,
故四边形面积的最大值为2.
29.(1);(2).
【解析】(1)根据题意,先求出椭圆的方程,由原点为的垂心可得,轴,设,则,,根据求出线段的长;
(2)设中点为,直线与椭圆交于,两点,为的重心,则,设:,,,则,当斜率不存在时,则到直线的距离为1,由斜率存在时根据,即,由方程联立得出,再由点到直线的距离求出最值.
【详解】解:(1)设焦距为,由题意知:,
因此,椭圆的方程为:;
由题意知:,故轴,设,则,,
,解得:或,
,不重合,故,,故;
(2)设中点为,直线与椭圆交于,两点,
为的重心,则,
当斜率不存在时,点在轴上,所以此时点在长轴的端点处
由,则,则到直线的距离为1;
当斜率存在时,设:,,,
则,所以,
所以,即
也即
,则
,
则:,,代入式子得:
,
设到直线的距离为,则
时,;
综上,原点到直线距离的最小值为.
【点睛】关键点睛:本题考查椭圆的内接三角形的相关性质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设中点为,直线与椭圆交于,两点,为的重心,则,根据点均在椭圆上,得出,由方程联立韦达定理得到,属于中档题.
30.(1);(2).
【解析】(1)由已知结论求出直线的方程,联立方程,得韦达定理,利用弦长公式即可求得的长;(2)将表示为关于的函数,再利用换元法与分离常数法两种方法分别求出最值.
【详解】(1)解
当时,直线方程为,联立,得.
设,,则,.则.
(2)解
直线:,即,直线:.
设,,则,
记,则,
接下来介绍求最值的不同方法.
法1:常规换元法
令,,则
,当即时取得等号,则的最大值是.
法2:分离常数法
,显然时不取得最大值,
则,
当时取得等号,则的最大值是.
【点睛】解决直线与椭圆的综合问题时,要注意:
(1)注意观察应用题设中的每一个条件,明确确定直线、椭圆的条件;
(2)强化有关直线与椭圆联立得出一元二次方程后的运算能力,重视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弦长、斜率、三角形的面积等问题.
31.(1)
(2)
【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可得出关于、、的方程组,解出、的值,进而可求得椭圆的方程;
(2)对直线分两种情况讨论,直线与轴重合时,直接求出的值,在直线不与轴重合,设直线的方程为,设点、,将直线的方程与椭圆的方程联立,列出韦达定理,利用弦长公式可得出关于的代数式,综合可得出的取值范围.
(1)
由题意,椭圆短轴的两个端点与右焦点构成等边三角形
故,
即椭圆:,代入
可得
故椭圆的方程为:
(2)
分以下两种情况讨论:
①若直线与轴重合,则;
②若直线不与轴重合,设直线的方程为,设点、,
联立,消去可得,
则恒成立,
由韦达定理可得,,
由弦长公式可得,
,则,所以,.
综上所述,的取值范围是.
32.(1)
(2)
【分析】(1)设点坐标为,根据两直线的斜率之积为得到方程,整理即可;
(2)设,,,根据设、在椭圆上,则,再由,则,即可表示出直线、的方程,联立两直线方程,即可得到点的纵坐标,再根据弦长公式得到,令,则,最后利用基本不等式计算可得;
(1)
解:设点坐标为,
定点,,直线与直线的斜率之积为,
,
(2)
解:设,,,则,,所以
又,所以,又即,则直线:,直线:,由,解得,即,所以
令,则,所以
因为,当且仅当即时取等号,所以的最大值为;
33.(1);(2)最小值是.
【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可得出关于、、的方程组,解出、的值,即可得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2)设点、,设直线的方程为,将直线的方程与椭圆的方程联立,列出韦达定理,求出、的坐标,可得出关于的表达式,利用换元法结合基本不等式可求得的最小值.
【详解】(1)由题意,解得,因此,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2)设点、,设直线的方程为,
由得,,
由韦达定理可得,,
直线的方程为,令得,
同理,
所以,
令,则,
当且仅当时,即当时,取最小值.
【点睛】方法点睛: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解决方法一般分两种:
一是几何法,特别是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和平面几何的有关结论来求最值;
二是代数法,常将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或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然后利用基本不等式、函数的单调性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