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16-2017学年高中数学选修4-1人教版练习:第一讲1.3第1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Word版含解析
2016
2017
学年
高中数学
选修
人教版
练习
第一
1.3
课时
相似
三角形
第一讲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其有关性质
1.3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第1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A级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在正三角形ABC中,D,E分别在AC,AB上,且=,AE=BE,则有( )
A.△ADE∽△BED
B.△AED∽△CBD
C.△AED∽△ABD
D.△BAD∽△BCD
解析:在△AED和△CBD中,
AE∶BC=AD∶CD=1∶2,
∠EAD=∠BCD,所以△AED∽△CBD.
答案:B
2.三角形的一条高分这个三角形为两个相似三角形,则这个三角形是(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解析:因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分这个三角形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所以这个三角形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又因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分这个三角形为两个相似三角形,所以这个三角形也可以是直角三角形.
答案:D
3.如图所示,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则下列图中的三角形(阴影部分)与△ABC相似的是( )
解析:首先求得△ABC三边的长,然后分别求得A、B、C、D选项中各三角形的三边的长,然后根据三组对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即可求得答案.
答案:A
4.如图所示,在△ABC中,点M在BC上,点N在AM上,CM=CN,且=.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ABM∽△ACB B.△ANC∽△AMB
C.△ANC∽△ACM D.△CMN∽△BCA
解析:CM=CN,即∠AMC=∠MNC,
即∠AMB=∠ANC.
又=,即△AMB∽△ANC.
答案:B
5.如图所示,△ABC∽△AED∽△AFG,DE是△ABC的中位线,△ABC与△AFG的相似比是3∶2,则△ADE与△AFG的相似比是( )
A.3∶4 B.4∶3
C.8∶9 D.9∶8
解析:因为△ABC与△AFG的相似比是3∶2,所以AB∶AF=3∶2,
又因为△ABC与△AED的相似比是2∶1,
即AB∶AE=2∶1.
所以△AED与△AFG的相似比
k==·=×=.
答案:A
二、填空题
6.如图所示,∠C=90°,∠A=30°,E是AB的中点,DE⊥AB于E,则△ADE与△ABC的相似比是________.
解析:因为E为AB的中点,
所以=,即AE=AB.
在Rt△ABC中,∠A=30°,AC=AB,
又因为Rt△AED∽Rt△ACB,
所以相似比为=.
故△ADE与△ABC的相似比为1∶.
答案:1∶
7.如图所示,已知在△ABC中,AB=AC,∠A=36°,BD是∠ABC的角平分线,若DC·AC=19,则AD=________.
解析:因为∠A=36°,AB=AC,
所以∠ABC=∠C=72°.
又因为BD平分∠ABC,
所以∠ABD=∠CBD=36°.
所以∠BDC=72°=∠C,
所以AD=BD=BC,且△ABC∽△BCD,
所以=.
所以BC2=AB·CD.
所以AD2=AC·CD.
所以AD2=19,所以AD=.
答案:
8.△ABC的三边长分别是3 cm,4 cm,5 cm,与其相似的
△A′B′C′的最大边长是15 cm,那么S△A′B′C′=________.
解析:由题意知:△ABC与△A′B′C′的相似比是1∶3,又因为△ABC的三边长分别为3 cm,4 cm,5 cm,所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9 cm,12 cm,15 cm.又因为92+122=152,所以△A′B′C′为直角三角形,所以S△A′B′C′=×9×12=54(cm2).
答案:54 cm2
三、解答题
9.如图所示,CD平分∠ACB,EF是CD的中垂线交AB的延长线于E,求证:△ECB∽△EAC.
证明:连接EC,因为EF是CD的中垂线,
所以EC=ED,且∠EDC=∠ECD.
又因为∠EDC=∠A+∠ACD,
且∠ECD=∠DCB+∠ECB,
又因为CD为∠ACB的平分线,
则∠ACD=∠DCB,
所以∠A=∠ECB.又∠CEA为公共角,
所以△ECB∽△EAC.
10.如图所示,在△ABC(AB>AC)的边AB上取一点D,在边AC上取一点E,使AD=AE,直线DE和BC的延长线交于点P,求证:=.
证明:过点C作CM∥AB,
交DP于点M.
因为AD=AE,所以∠ADE=∠AED.
又AD∥CM,∠ADE=∠CME,
∠AED=∠CEM,
所以∠CEM=∠CME,所以CE=CM.
因为CM∥BD,所以△CPM∽△BPD,
所以=,即=.
B级 能力提升
1.若△ABC与△DEF相似,∠A=60°,∠B=40°,∠D=80°,则∠E的度数可以是( )
A.60° B.40°
C.80° D.40°或60°
解析:根据判定定理,可知∠E的度数可以是40°或60°.
答案:D
2.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AD∥BC,AB⊥AD,对角线BD⊥DC,则△ABD∽________,BD2=________.
解析:因为AD∥BC,
所以∠ADB=∠DBC.
又因为∠A=∠BDC=90°,
所以△ABD∽△DCB.
所以=.所以BD2=AD·BC.
答案:△DCB AD·BC
3.如图所示,点C,D在线段AB上,△PCD是等边三角形.
(1)当AC,CD,DB满足怎样的关系时,
△ACP∽△PDB?
(2)当△ACP∽△PDB时,求∠APB的度数.
解:(1)因为△PCD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PCD=∠PDC=60°,
PD=PC=CD.
从而∠ACP=∠PDB=120°.
所以,当=时,△ACP∽△PDB,
即当CD2=AC·BD时,
△ACP∽△PDB.
(2)当△ACP∽△PDB时,
∠APC=∠PBD.
所以∠APB=∠APC+∠CPD+∠DPB=∠PBD+60°+∠DPB=60°+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