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山东省
莱芜市
中学
九年级
期中
物理
试卷
解析
山东省莱芜市颜庄中学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1-10题为单项选择每题2分,11-15题为多项选择每题3分.请把正确的选项填写在答案栏的相应的位置上,多项选择题少选得2分选错不得分)
1.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2.我国1元硬币的直径大约是( )
A.2.5m B.2.5dm C.2.5cm D.2.5mm
3.关于光现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组成的
B.当物体表面发生漫反射时,光线射向四面八方,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C.渔民叉鱼时,将鱼叉对准看到的“鱼”叉去可以叉到鱼
D.开凿大山隧道时,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是运用光的直线传播道理
4.在日常生活中,常用“高声大叫”、“低声细语”来形容人说话的声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调和响度
5.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 )
A.打雷时,总是先发生闪电,后发出雷声
B.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同时发生,但光传播得比声音快
C.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同时发生,但人耳比人眼反应慢
D.打雷时,闪电发生的地点和雷声发出的地点离人的距离不同
6.如图所示,下列物理现象中,产生的原因与其它不同的是( )
A.
潜水员利用潜望镜来观察水面上的情况
B.
汽车司机通过后视镜观察后面的车辆
C.
荷花在水中形成倒影
D.
勺柄在水面“断开”
7.下列是一些关于光现象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B.岸边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现象
C.看到水中的鱼比鱼的实际位置浅是光的反射现象
D.从不同的地方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光的漫反射现象
8.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的诗句“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云里行.”中所描写的“天在清溪底”和“人在云里行”两种情景,是光的( )
A.反射现象 B.折射现象
C.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 D.折射现象和反射现象
9.小玉学习光现象的知识后,提出了几种想法,正确的是( )
①光年是一个非常大的时间单位
②“坐井观天,所见甚小”隐含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③彩虹是太阳光传播中被空中水滴色散而产生的
④紫外线能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以此检验真伪
⑤红外线灯发出的红光就是红外线.
A.①②③④⑤都正确 B.①②④正确,③⑤错误
C.②③④正确,①⑤错误 D.②④正确,①③⑤错误
10.“消声”“吸声”“隔声”都是控制噪声的有效方式,下面所列控制噪声的具体方法中,属于隔声的是( )
A.在枪管处装上消声器
B.用多孔材料装饰大礼堂的屋顶
C.在铁道和住宅区之间搭建高墙
D.减小电视机音量
11.下列现象与物理知识的关联,连线正确的是( )
A.把筷子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看上去好像折断了﹣﹣﹣光的折射
B.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光的折射
C.黑板反光看不清楚﹣﹣﹣光的漫反射
D.人能在镜中看见自己的像﹣﹣﹣光的反射
12.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照镜子时,人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虚像越大
B.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从而鉴别其真伪的
C.光与镜面成30°角射入到平面镜上,其反射角为30°
D.在有些街头的拐弯处安装凹面镜,是为了扩大视野
13.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敲鼓时鼓面放些碎纸屑,纸屑会跳动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14.对图中四种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看见水中的鱼儿,水里鱼儿的实际位置比我们看到的鱼儿的位置高
B.
阳光照在白纸上每条反射光线都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C.
平面镜成像,蜡烛在平面镜内的像是虚像
D.
白光通过玻璃三棱镜光屏的A处是紫光
15.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前2s内,小明跑得更快
C.8s内,小明的速度是5m/s D.8s内,小明跑的路程更长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6.“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是井冈山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五一”期间,苹苹乘坐的汽车刚刚进入井冈山景区,便有一种“车行绿色中,风景扑面来”的感觉,实在是令人心旷神怡.“车行绿色中,风景扑面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与 .
17.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
(1)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
(2)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 像(选填“虚”或“实”),这是光的 现象.
18.人站在竖直的穿衣镜前5米处,若人以0.5米/s的速度向镜移动6秒后,人与镜中的像距离为 米,此时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9.如图所示,科学考察工作者为了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14s,收到回波信号.该处海水深 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1500m/s).这种方法 (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因为 .
20.汇演上,小明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琴声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21.如图所示,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 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 来大致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以上两空均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22.小王在研究光的折射现象时,根据实验现象画出了如图所示的a、b、c三图.请你根据图中所示现象,归纳二点初步的信息或结论.
(1) ;
(2) .
23.如图所示是无锡市2013年中考试卷答题卡中用来识别考生信息的条形码(样码).当条形码扫描器照射它时,黑条纹将光 (选填“反射”或“吸收”),白条纹将光 (选填“反射”或“吸收”),再通过电脑解码就可以获取考生相关信息.
24.夏季,当你在河岸边漫步时,有时会看到“鱼在云中游”的美景.你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像,水中的云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像.
25.雨后的天空,常常出现彩虹,这属于光的 现象.我国是世界上电视用户最多的国家,彩色电视机屏幕上各种艳丽色彩是由红、 、蓝三种光通过适当的比例混合得到的.
三、作图题(每题2分共4分)
26.如图所示,平面镜上方有一竖直挡板P,AB和CD是挡板左侧的发光点S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请在图上作出发光点S.(要求留下作图痕迹)
27.如图所示,画出入射光线由空气射向水面时的反射光线和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
四、实验题(25分)
28.如图用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宽度,物体的宽度是 mm.
29.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实验装置如图:
(1)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2)响度大小和 有关.
(3)加大力度敲音叉,根据发声现象,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30.在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l)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问tAB=2.0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
31.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观察玻璃板后的像,如图所示: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
(2)点燃蜡烛A,小心地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样做的目的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 ;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
(4)做完实验后某同学总结了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其中不准确的是
A.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变
B.将蜡烛和像所在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连线跟玻璃板垂直
C.当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时,像和物相距20cm
D.将玻璃板换成平面镜,成像更清晰,更有利于进行成像特点的探究.
32.小聪小组跟老师一起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如图甲所示,小聪将呈现反射光线的活动小铁板向后折,活动小铁板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这说明 .
(2)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光线AO与ON的夹角进行实验,测量记录如表所示.同组的小东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光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小聪认为应是: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 的结论正确,理由是 .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
30°
2
40°
40°
3
60°
60°
(3)在图乙中,再用另一只激光笔让光线沿着BO(即逆着原反射光线)射向平面镜时,可看到反射光线沿OA射出,这说明 .
33.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
入射角α
0°
15°
30°
45°
60°
反射角β
0°
15°
30°
45°
60°
折射角γ
0°
11°
22.1°
35.4°
40.9°
(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 和 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 ,且折射角 (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
(2)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 度.
34.小红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放在桌面上,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支没有点燃且与A 等长的蜡烛B在玻璃板的后面移动,直到B和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2)取两支等长的蜡烛目的是: .
(3)本实验应该在怎样的环境中进行? (选填“较亮”或“较暗”).
五、计算题(共16分每步2分)
35.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出发,其位置x 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象上的信息回答或计算:
(1)甲车的速度为多少m/s?
(2)乙车的速度为多少m/s?
(3)当t1=40s时,甲、乙两车相距多少m?
(4)当t1=40s时,乙车行驶了多少m?
36.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30s,已知列车全长800m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火车过桥时的速度相当于多少m/s?
(3)火车全部通过桥这段过程中的总路程是多少m?
(4)求这列火车过的桥长是多m?
2014-2015学年山东省莱芜市颜庄中学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1-10题为单项选择每题2分,11-15题为多项选择每题3分.请把正确的选项填写在答案栏的相应的位置上,多项选择题少选得2分选错不得分)
1.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应用题.
【分析】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是不同.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本题中研究的是桥的运动状态.
【解答】解:“桥流”说明桥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状态,那么所选参照物与桥之间的位置应该发生了变化.
诗人在桥上走,以流动的水为参照物,就是假定水不动,桥就是运动的了,所以会感觉“桥流水不流”.
故选C.
【点评】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具体选择什么物体做参照物,应根据研究的对象来定,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2.我国1元硬币的直径大约是( )
A.2.5m B.2.5dm C.2.5cm D.2.5mm
【考点】长度的估测.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根据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和长度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答】解:
1元硬币的直径大约为2.5cm,而2.5m、2.5dm、2.5mm都不符合实际.
故选C.
【点评】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
3.关于光现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组成的
B.当物体表面发生漫反射时,光线射向四面八方,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C.渔民叉鱼时,将鱼叉对准看到的“鱼”叉去可以叉到鱼
D.开凿大山隧道时,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是运用光的直线传播道理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反射的可逆性;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的色散.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1、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2、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与漫反射两种,它们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3、由于光的折射,我们看到的水中的“鱼”比鱼的实际位置浅.
4、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在开凿隧道时常用激光引导掘进的方向.
【解答】解:A、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组成的,故A错误.
B、当物体表面发生漫反射时,光线射向四面八方,同样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B错误.
C、由于光的折射,我们看到的水中的“鱼”比鱼的实际位置浅,渔民叉鱼时,将鱼叉对准看到的“鱼”叉去叉不到鱼,故C错误.
D、开凿大山隧道时,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是运用光的直线传播道理,符合实际,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太阳光颜色的组成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
4.在日常生活中,常用“高声大叫”、“低声细语”来形容人说话的声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调和响度
【考点】响度;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响度是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解:“高声大叫”中的、“高”说明声音的响度大,“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响度低;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特征中的响度定义去分析解答.
5.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 )
A.打雷时,总是先发生闪电,后发出雷声
B.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同时发生,但光传播得比声音快
C.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同时发生,但人耳比人眼反应慢
D.打雷时,闪电发生的地点和雷声发出的地点离人的距离不同
【考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声速.
【专题】声现象;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打雷时,闪电的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但光速比声速快,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解答】解:打雷是带不同电荷的云相遇发生的剧烈的放电现象,此时闪电和雷声同时发生,但闪电是光,传播速度很快,先传到人眼,首先被看到,而雷声是声音速度很慢,传播时间较长,传到人耳的时间长,所以后听到雷声.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声速和光速的具体应用.首先要知道二者的速度,其次要明白声音和光是同时产生的.
6.如图所示,下列物理现象中,产生的原因与其它不同的是( )
A.
潜水员利用潜望镜来观察水面上的情况
B.
汽车司机通过后视镜观察后面的车辆
C.
荷花在水中形成倒影
D.
勺柄在水面“断开”
【考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平面镜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如水中的倒影、镜中的像等;
(3)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海市蜃楼、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折.
【解答】解:
A、潜水员利用潜望镜来观察水面上的情况,利用了光的反射.
B、汽车司机通过后视镜观察后面的车辆,利用了光的反射.
C、水中形成美丽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利用了光的反射.
D、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使勺柄看起来“折断”了,是光的折射.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对于生活中的现象要善于总结.
7.下列是一些关于光现象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B.岸边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现象
C.看到水中的鱼比鱼的实际位置浅是光的反射现象
D.从不同的地方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光的漫反射现象
【考点】漫反射;光的反射;光的色散.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①彩虹是光的色散、倒影是平面镜成像;
②光的折射的应用,以及漫反射使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解答】解:A、雨后初晴,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是光的色散.故A错误.
B、岸边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故B错误.
C、看到水中的鱼比鱼的实际位置浅是光的折射现象.而不是反射,故C错误.
D、由于漫反射使我们能从不同的地方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学一些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中档题.
8.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的诗句“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云里行.”中所描写的“天在清溪底”和“人在云里行”两种情景,是光的( )
A.反射现象 B.折射现象
C.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 D.折射现象和反射现象
【考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分析】人看到天在溪底的像是光的反射现象,人和云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解答】解:“天在清溪底”是看到“天”在“溪底”,即人看到的是“天”在“溪底”所成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其实质是光的反射;
“人在云里行”是人的像在云的像中走,同样是人和云通过水面所成的虚像,是光的反射现象.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分析,难度不大,但比较容易出错.
9.小玉学习光现象的知识后,提出了几种想法,正确的是( )
①光年是一个非常大的时间单位
②“坐井观天,所见甚小”隐含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③彩虹是太阳光传播中被空中水滴色散而产生的
④紫外线能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以此检验真伪
⑤红外线灯发出的红光就是红外线.
A.①②③④⑤都正确 B.①②④正确,③⑤错误
C.②③④正确,①⑤错误 D.②④正确,①③⑤错误
【考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的色散;紫外线.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1)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指光在1年内通过的距离,1光年=3×108m/s×3600s×24×365=9.4608×1015m=9.4608×1012km;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3)太阳光是混合光,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经过三棱镜可以分散为红、橙、黄、绿、蓝、碘、紫七种色光,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4)紫外线是紫光以外的光,属于不可见光,能够使荧光物质发光,验钞机就是利用这个道理制成的;
(5)红外线是红光以外的光,属于不可见光,红外线的热作用比较强制成热谱仪、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体温计等,根据红外线可以进行遥控制成电视、空调遥控器等.
【解答】解:①光年是一个非常大的时间单位,说法错误,光年是长度单位;
②“坐井观天,所见甚小”隐含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说法正确;
③彩虹是太阳光传播中被空中水滴色散而产生的,说法正确;
④紫外线能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以此检验真伪,说法正确;
⑤红外线灯发出的红光就是红外线,说法错误,红外线是不可见光.
因此①⑤说法错误,②③④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学中的相关知识,比较简单,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10.“消声”“吸声”“隔声”都是控制噪声的有效方式,下面所列控制噪声的具体方法中,属于隔声的是( )
A.在枪管处装上消声器
B.用多孔材料装饰大礼堂的屋顶
C.在铁道和住宅区之间搭建高墙
D.减小电视机音量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声现象.
【分析】防治噪声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解答】解:A、在枪管处装上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用多孔材料装饰大礼堂的屋顶,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在铁道和住宅区之间搭建高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D、减小电视机音量,是在声源处减弱;
故选C.
【点评】本题是考查减弱噪声的三个途径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解决此类实际问题,要结合防治噪声的方法进行分析处理.
11.下列现象与物理知识的关联,连线正确的是( )
A.把筷子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看上去好像折断了﹣﹣﹣光的折射
B.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光的折射
C.黑板反光看不清楚﹣﹣﹣光的漫反射
D.人能在镜中看见自己的像﹣﹣﹣光的反射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的反射;镜面反射.
【专题】应用题;比较思想;归纳法;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①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现象,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②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都是光的折射.
③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A、把筷子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看上去好像折断了,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A选项正确.
B、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所以B选项错误.
C、黑板反光看不清楚,是黑板产生了镜面反射造成的,所以C选项错误.
D、人能在镜中看见自己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所以D选项正确.
故选AD.
【点评】此题通过几个事例考查了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平时要善于总结,找出其实质的不同之处.
12.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照镜子时,人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虚像越大
B.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从而鉴别其真伪的
C.光与镜面成30°角射入到平面镜上,其反射角为30°
D.在有些街头的拐弯处安装凹面镜,是为了扩大视野
【考点】平面镜的应用;光的反射;凸面镜和凹面镜;紫外线.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等大、物像等距、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
(2)紫外线化学效应强,能杀菌,制成消毒灯;紫外线能合成维生素D,促使钙的吸收;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来验钞.
(3)在光的反射中,入射角或者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够扩大视野,通常用来制作汽车观后镜等;凹面球是采用球的内表面做反射面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解答】解:A、照镜子时,人离平面镜远近变化时,所成的虚像大小不变,始终与人等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钞票上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标记,在紫外线下照射下识别这些标记,从而辨别钞票的真伪,该选项说法正确;
C、光与镜面成30°角射入到平面镜上,入射角是90°﹣30°=60°,因此其反射角为60°,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街头拐弯处安装的是凸面镜,起扩大视野的作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C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光现象蕴含的物理知识,属于识记性内容,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3.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敲鼓时鼓面放些碎纸屑,纸屑会跳动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考点】声音的产生.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说明了声音的传播条件,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把一台小收音机用塑料袋密封后浸没在水中,仍能听到播音,说明了液体能够传声,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敲鼓时鼓面放些碎纸屑,纸屑会不断跳动,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该选项符合题意;
D、琴弦只有振动时才会发出声音,当把小纸片放到振动的琴弦上时,小纸片会被弹开,说明了声音产生的原因,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D.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14.对图中四种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看见水中的鱼儿,水里鱼儿的实际位置比我们看到的鱼儿的位置高
B.
阳光照在白纸上每条反射光线都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C.
平面镜成像,蜡烛在平面镜内的像是虚像
D.
白光通过玻璃三棱镜光屏的A处是紫光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反射的可逆性;平面镜的应用;光的色散.
【专题】应用题;比较思想;归纳法;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不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即使是看不见的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4)白光经过三棱镜发生折射时,自上而下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解答】解:A、我们看到的水中的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水里鱼儿的实际位置比我们看到的鱼儿的位置低,故A错误;
B、阳光照在白纸上发生漫反射,发生漫反射时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B错误;
C、平面镜成像蜡烛在平面镜内的像是虚像,故C正确;
D、白光是复色光,白光经过三棱镜发生折射时,不同色光的折射角不同,折射后各色光分散开,发生色散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故A处是红光,B处是紫光,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与掌握,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5.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前2s内,小明跑得更快
C.8s内,小明的速度是5m/s D.8s内,小明跑的路程更长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计算题;比较思想;控制变量法;图析法.
【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在图象上表现为一条直线;
要判断前2s内谁跑得快,我们可采取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谁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
用8s通过的路程除以8s,即得到两人的平均速度,从而进行比较.
【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选项A错误;
B、分析图象可知,在前2s内,小华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小华跑得较快,故B错误;
C、时间t=8s,由图象可知,路程s=40m,故小明的速度是v===5m/s,故C正确;
D、由图象可知,两人在8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为40m,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时,可采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和比较的思想去进行分析,比较时要在相同条件下去进行比较.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6.“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是井冈山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五一”期间,苹苹乘坐的汽车刚刚进入井冈山景区,便有一种“车行绿色中,风景扑面来”的感觉,实在是令人心旷神怡.“车行绿色中,风景扑面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青山 与 乘客 .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应用题.
【分析】(1)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
(2)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就是看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解答】解:选择参照物时通常不能以被研究的物体自身作为参照物,车行绿色中是车在运动,所以应选车之外的青山为参照物;风景扑面来是风景在运动,所以应选风景之外的乘客为参照物.
故答案为:青山;乘客.
【点评】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寻找参照物时,应先找到发生行为动词的主体,然后以该主体之外的物体作为参照物.知道: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了则物体是运动的,位置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这是解题的关键.
17.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
(1)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 直线 传播;
(2)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 虚 像(选填“虚”或“实”),这是光的 折射 现象.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1)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就看到了物体的虚像.
【解答】解:(1)小明看不到硬币,是由于碗的边缘部分挡住了来自硬币的光线,光线进入不到眼镜,所以眼镜看不到硬币,这说明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时,来自硬币的光线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所以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折射现象.
故答案为:直线;虚;折射.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关于光的传播历来就是考试的一个考点,所以该题属于常见题,一定要掌握.
18.人站在竖直的穿衣镜前5米处,若人以0.5米/s的速度向镜移动6秒后,人与镜中的像距离为 4 米,此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应用题.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解答.
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大小相等,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
【解答】解:①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当人以0.5m/s的速度向镜移动6s,人靠近平面镜运动了0.5m/s×6s=3m,则此时人离平面镜为5m﹣3m=2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2m,则人与镜中的像距离为2m+2m=4m.
②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关,跟平面镜的大小和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没有关系,所以不管他是靠近平面镜还是远离平面镜,像的大小都不会改变.
故答案为:4;不变.
【点评】熟记平面镜成像特点,并联系生活实际,是解题的基本要求.本题易忽视之处:
(1)像与物的距离还是像与镜的距离;
(2)平行于镜子运动还是垂直于镜子运动.
19.如图所示,科学考察工作者为了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14s,收到回波信号.该处海水深 10500 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1500m/s).这种方法 不能 (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因为 地球月球之间是真空 .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声音的传播条件.
【专题】应用题;简答题.
【分析】(1)海水的深度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与收到回波信号的时间的一半的乘积;
(2)根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就可解答此题.
【解答】解:(1)声音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为t=×14s=7s,
那么海水的深度为s=vt=1500m/s×7s=10500m,
(2)由于地球与月球之间是真空,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不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故答案为:10500;不能;地球与月球之间是真空.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传播的条件与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弄清声音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20.汇演上,小明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琴声是通过 空气 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考点】音调;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1)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体积大,难振动,频率低,音调低.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解答】解:(1)小明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弦的长短不断变化,体积不断变化,频率不断变化,音调不断变化.
(2)琴声和我们的耳朵之间有空气,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中.
故答案为:音调;空气.
【点评】(1)掌握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2)掌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掌握弦乐、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