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首师大
小学
科学
教案
五年级第五册科学全册备课
一、对全册的课程的理解: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反映自然界本质与联系的“科学主题”为教学内容,以从课本中学习与从自然、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相结合为教学途径,以受教育者亲自经历和体验的探究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作为课程组织的主要线索。努力构建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点科学课程。
二、我认为主要体现三个要点:
〈1〉 指导学生学习了解、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 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3〉指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探究为核心, 其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该课程具有开放性, 课程的评价应该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对大自然、对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环境为载体,使学生生活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简单的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初步感受自然界事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初步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过程方法:体验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基本方法,即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解决问题等,获取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的欲望。能主动接纳科学课程,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热爱大自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科学午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和正面影响。
五、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参与一系列有序的观察观察、思考、讨论、试验、比较、分类、推理、归纳、辩论、评价等活动。
2、事观察,动手、动脑、动口等的经历。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考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参与实践活动。
六、教学难点:
1、组织学探究性学习科学知识的课堂教学。
2、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熟练、操作分组实验。
3、指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序号
课题
周次
课时
序号
课题
周次
课时
1
水到哪里去了
1
1
13
纸张
10
2
2
给水加热
1
1
14
纺织面料
11
1
3
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2
1
15
*塑料
11
1
4
冰
3
1
16
合金
12
2
5
云、雾和雨
4
1
17
月球
12
1
6
蜡
5
1
18
太阳
13
1
7
生锈
6
2
19
*月食和日食
14
1
8
发霉
7
2
20
太阳系
15
9
推力和拉力
7
1
21
*北京天文馆
16
10
浮力
8
2
11
摩擦力
8
1
12
找找身边的力
9
2
(一)《变化的水》单元
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标准
一、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课 水到哪里去了
第二课 给水加热
第三课 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第四课 冰
第五课 云、雾和雨
二、单元教学基本标准:
(一)科学态度、精神、情感、价值观
1、初步具有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
2、具有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
3、发展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的科学态度。
(二)科学能力
1、初步学会定量观察。
2、会观测蒸发、沸腾时水温的变化。
3、会使用酒精灯给水加热。
4、会做蒸发、沸腾和水蒸气凝结条件的对比实验,以及露、雾、雨的模拟实验。
5、具有初步的用差异法进行归纳的能力,发展推理和想象能力。
6、自行探究一天中的体温变化、如何加快蒸发,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
(三)科学知识、技能。
1、认识蒸发、沸腾、凝结的现象。
2、认识谁有三种形态的变化。
3、知道雾、云、雨是怎样形成的。
三、教学仪器材料一览表:
课题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1、水到哪里去了
仪器、实物、抹布
垫板、毛笔等实物
2、给水加热
仪器、实物
3、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仪器、图片
冰块、铁罐头桶
4、冰
冰块、盐水、黑色铁桶、试管、温度计、记录表等。
冰快、盐
5、云、雾和雨
仪器、实物、图片
冰块
1、水到哪里去了
一、教学目标:
知道水在常温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发时会降温;会做观测蒸发现象时温度变化的实验;学会设计汽油、酒精蒸发的实验;感受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
认识蒸发是在带走了周围环境的热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蒸发时的温度会降低。
三、教学难点:
认识蒸发时水变化的条件。
四、教学准备:
仪器、实物、抹布
五、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媒体
学 生 活 动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请同学们用毛笔或手蘸着水个·水”字进行观察。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在玻璃片上也写一个水。
玻璃片和黑板上的水干了。水到哪里去了?你看到它跑了吗?水的变化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
生观察并记录
学生讨论
二、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蒸发现象。
教师小结现象
2、 认识蒸发会降温。
(1)怎样知道现在室温是多少?
(2).再测量一下烧杯中的水温有多少度?哪一处的温度稍低些?
(3).思考;把温度计从低于室温的水中拿出来,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会有什么变化?记录下你的猜想。
(4).把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时,要特别注意观察温度在最初一段时间里的变化并作记录。
(5).你有什么发现,和同学研究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6).讲述:刚才看到的温度下降的现象说明,水在蒸发时会带走周围环境的热量,所以物体的温度会降低。有的同学曾发现,运动后身体出大汗.这时人会感热,但人体的温度并没有升高,反而有所下降,就是因觉很为汗液的蒸发带走了人体上的部分热量的缘故。游泳的同学一上岸就觉得身上冷.也是这个原因。一旦身上的水干了,没有了蒸发现象,就不感觉冷了。
学生记录
学生讨论
三、体会、巩固
1、实验探究液体有蒸发现象。
学生自己猜想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2、探究水的蒸发快慢与什么有关
3、阅读课文
学生猜想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学生讨论
四、板书设计:
4、水到哪里去了
吸收热量 变成
水 蒸发 水蒸气(透明、无色、无味道、无气味)
2、给水加热
一、教学目标:
会实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初步具有在实验中边观测边记录的能力;知道水的沸腾现象;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初步具有“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科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
会实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初步具有在实验中边观测边记录的能力,知道水的沸腾现象。
三、教学难点:
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初步具有“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科学观点。
四、教学准备:
酒精灯、水、烧杯、试管、铁价台、木夹等
五、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媒体
学 生 活 动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1.谈话:今天我们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先来学习如何使用酒精灯
2。边讲解,边演示操作过程。
分组练习:点燃、熄灭酒精灯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沸腾过程:
(1).提问:如果用酒精灯持续给烧杯里的水加热,水会I有·什么变化?
请你猜想:水没开之前温度会怎样变化?水中有什么变化?水开时温度怎样?水怎样?水开以后,再持续加热一会儿,温度会怎样?水会怎样?
(2).请每个小组分工合作,有人观察温度计,有人观察水。进行实验时,要有人负责在表格里用简单的文字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3).汇报观察结果
思考:水为什么会翻腾?那些气泡是什么物体?水量
为什么会减少?继续给水加热,为什么温度不再提高?
(4).讲述:当水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在北京地区通常是98℃一100℃之间时,水会迅速地变成水蒸气,并且内部会产生大量气泡并冲出水面,使水不断地翻腾,继续加热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这种现象叫沸腾。
(5)。请学生讲解什么是沸腾。
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猜想,并做简单记录
学生实践活动
学生观察并记录
三、体会、巩固
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蒸发现象,这节课又认识了沸腾现象,这两种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请各小组讨论一下,在书上记录你们比较的结果。
2.全班交流
3.教师可利用投影仪进行小结。
布置作业:
1.打开暖瓶盖时,观察从瓶口冒出的“气”有什么特点?
2.在杯内倒人热水,盖上杯盖,过一会儿,观察杯盖内有什么现象发生?
小组讨论
四、板书设计:
5、给水加热
沸腾
问题 猜想 实验 分析 结论
3、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一、教学目标:知道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会发生凝结现象;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而成的;会做比较冷热不同条件与小水珠形成关系的探究实验及露珠形成的模拟实验;初步具有运用差异法归纳水蒸气凝结原因的能力和类比推理出露珠的成因的能力;初步具有“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
会做比较冷热不同条件与小水珠形成关系的探究实验及露珠形成的模拟实验;初步具有运用差异法归纳水蒸气凝结原因的能力和类比推理出露珠的成因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初步具有“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
四、教学准备:
器材:玻璃杯、玻璃片、温水
五、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媒体
学 生 活 动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1.出示情景图提问:在深秋或初冬季节,我们常见到室内的玻璃上有一层小水珠。这是为什么?
2.你认为这些小水珠可能与室内、室外的哪些因素有关系?
根据室外冷、室内湿热的情况分析玻璃上的小水珠可能与玻璃的温度和室内的水蒸气有关系。
3。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你的猜测吗?
观察、思考
猜测
尝试设计实验方案
二、学习新课:
1、 实验探究认识凝结现象。
(1).教师也可以向你们介绍一种对比试验的方法。(边讲解边演示)在两只同样大的是管理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然后把两支试管同时放到盛热水的烧杯口的上方。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实验时请你们注意观察两个试管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以及在两个试管上发生的现象,写出观察记录。
(2).汇报实验观察结果。
(3).为什么会发生两种不同的现象呢?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小结:我们已经知道,当两个实验出现了不同现象时,而这两个试验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不同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根据这个道理可以知道,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会在物体的表面形成小水珠,这就是水蒸汽的凝结现象。
2、 联想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3、讨论研究露的形成。
同学们刚才说到在自然界里常能看到草叶等物体上有小水珠,这些小水珠叫露珠。露是怎么形成的呢?说说你的想法。
4、做模拟露形成的实验。
(1)我们可以做一个模拟露形成的试验。思考:做这个实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在一个铁桶里放些冰和水,这代表什么?怎样增多室内的水蒸汽?
(3).请你观察铁桶的外壁上发生了什么现象。。再用温度计测量铁桶里和铁桶远处的温度,并记下来。
(4).汇报观测记录结果。
实验探究
交流
做出分析
学生讨论
猜测、思考
讨论
三、体会、巩固
说一说,露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草叶上的露到了中午便不见了?
讨论
四、板书设计:
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放热
水蒸汽 水
4、冰
一、教学目标:
了解水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通过认识水、冰与水蒸气之间的相互转化条件,体会温度的改变可是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知道水的冰点时零摄氏度。初步学会做水结冰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通过认识水的三种变化循环图,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具有严谨踏实,求真求实,愿意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并感受水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难点:
水的三种形态变化在互相转化时的条件变化。
四、教学准备:
冰块 食盐 黑铁桶 温度计 试管
五、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媒体
学 生 活 动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水会在什么温度下变成冰?
学生猜想
二、学习新课:
1、 认识水变成冰的条件。
认识实验条件(刚开始结冰)
教师动手演示实验。
填写观察记录并小结
2、认识水的三种变化。
展示水的三种变化循环图,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3、讨论:还有那些物体也会象冰一样随着温度的变化发生状态的改变?
电脑
交流实验想法
观察
记录并总结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三、体会、巩固
阅读课文:了解制冷计的作用。
播放冰棍的图片
制定不用冰箱制作冰棍的研究方案。
电脑
学生观看
学生研究
四、板书设计:
4、冰
放热 吸热
水 冰 水蒸气
吸热 放热
循环变化
五、云、雾和雨
一、教学目标:知道云和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汽与冷凝结成许多小水珠和小冰晶,飘浮在空气中的现象;了解雨形成的原因。会做观察“白气”的实验。初步学会用试验的方法模拟雾、雨的形成。具有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能根据“白气”的成因推想云、雾的形成。初步建立“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了解雨形成的原因。会做观察“白气”的实验。初步学会用试验的方法模拟雾、雨的形成。
三、教学难点:具有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能根据“白气”的成因推想云、雾的形成。初步建立“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
四、教学准备:
器材:玻璃杯、玻璃片、温水
五、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媒体
学 生 活 动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出示云和雾的图片
1.谈话:这是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说说云雾有什么不同。
2.你想知道关于它们什么方面的事?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研究云和雾是什么,各是怎样形成的。
观察
提问
二、学习新课:
1、 观察试验
(1).(打开杯盖)看一看杯口处有什么?你认为这是什麽?说说理由。为什么“白气”不是水蒸气?
(2).现在杯口的白气怎样了?注意观察,在杯口处放一块冰,会发生什么现象?
(3).请你推想“白气”时由什么变成的?
(4).讲述杯子里的水蒸气在杯子外遇到冷空气,凝结成很小的水滴。因此“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小水滴。
2、认识云和雾的成因。
(1).你能不能根据刚才观察到的实验方法和现象,推想自然界中的雾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
(2).阅读课文,说说雾的形成。
(3).你能不能想办法在装有热水的烧杯里模拟雾的形成?
(4).实验中的现象发生在高空是什么?阅读课文了解云的形成
3.模拟雨的形成
1.想象一下,如果云中无数小水滴碰撞、合并,会发生什么情况?
2.请学生自己设计“雨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观察、思考、发言
思考推理
阅读或指名读
1.想象一下,如果云中无数小水滴碰撞、合并,会发生什么情况?
2.请学生自己设计“雨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三、体会、巩固
说一说,云和雾是怎样形成的。
冬季,为什么人的嘴里会冒“白气”?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学生很容易被水蒸气的现象变化所迷惑,区分不出什么是雾,什么是云,教师应该多鼓励孩子,用事实说话。
(二)、《生活与技术》单元
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标准
一、单元教学内容
第六课 生锈
第七课 发霉
第八课 水垢
二、单元教学基本标准
(一)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1、感受自然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和珍惜植物资源的重要性。
2、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物质变化的兴趣。
3、初步具有不怕困难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4、初步体会科学技术对人类的作用和贡献。
(二)科学能力
1、初步学会用分析比较的方法认识物质。
2、具有初步的实验观察能力。
3、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4、初步具有发现和探究物质变化的能力。
(三)知识和技能
1、人事金属生锈的主要原因,了解人工防锈技术。
2、认识霉的生长条件,了解霉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3、认识水垢的形成。了解人们除垢的方法。
6、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蜡的状态变化和化学变化。
2、引领学生研究蜡物质的各种变化,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3、在与学生一起做蜡烛的过程中,具有踏实,愿意合作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会使用托盘填平。
二、教学重点:
指导蜡的状态变化和化学变化。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
蜡 托盘天平 烧杯 砝码 酒精灯 火柴 试管夹
五、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媒体
学 生 活 动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原来我们都见过天平,大家知道托盘天平怎么用吗?
学生回答
二、学习新课:
1、教授学生怎样使用托盘天平。
(1)教师讲授:
(2)学生示范
2、教师演示实验1认识蜡的质量变化。
1、 指导学生认识蜡是由不同种成分构成的。
教师演示实验
2、 你会制作一支蜡烛吗?(在制作蜡烛时要注意安全)
3、 指导学生对蜡烛火焰的认识。
4、 燃烧后的蜡烛究竟变成了什么?
课件
课件
学生在书上填写实验记录
学生发言
学生讨论:这幅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
三、体会、巩固
物体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一般都会怎么样?
学生讨论
四、教学反思:
学生对实验比较感兴趣对新物质以及物质之间的状态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板书设计:
6、蜡
蜡 蜡 新物质(光、热)
(固体) (液体)
7、生锈
一、教学目标:
1、指导空气(氧气)、水和酸是影响金属生锈的主要原因。了解人工防锈技术。
2、初步具有探索金属生锈的兴趣、培养记录观察和描述事物变化的能力。
3、感受人工加膜技术对金属防锈的作用和贡献。
二、教学重点:
知道影响金属生锈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如何除锈、防锈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金属制品 酒精灯 玻璃瓶 图像资料 砂纸
五、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媒体
学 生 活 动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出示金属制品,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生锈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打磨金属表面与未打磨的金属进行比较。
2、你认为金属生锈是怎么回事?
3、都有什么原因导致金属生锈的呢?
4、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5、师生小结
空气、水、酸是金属生锈的主要原因。
6、学生谈怎样给生锈金属除锈。
7、指导学生完成实验2、3(实验时要注意安全)
8、教师小结:
打磨并比较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实验
学生研究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
学生实验
三、体会、巩固
体会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作用
四、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自己携带生活中现有生锈物体,对学生理解生锈现象有很大帮助。
8、发霉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霉的形态和成长条件。了解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
2、初步具有探索事物发霉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养成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
认识霉的形态和成长条件。了解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学生认识霉的生长条件
四、教学准备:
放大镜 塑料袋 霉的样品
五、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媒体
学 生 活 动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初识发霉物体或观察课文图示,引导学生观察发霉现象
学生谈对于发霉现象的想法(认识食物发霉的危害性,并进行安全教育)
学生观察
学生交流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观察食物上的发霉现象和橘皮上的霉。
2、引导学生推想霉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3、师生小结:
潮湿和温暖的条件下容易发霉。
4、在显微镜下认识霉的颜色和形态。
5、小结:霉是一点点生长成丝状,最后使物品发霉,发霉是霉的生长发育过程。
课件
学生观察
学生讨论
学生观看
三、体会、巩固
发霉需要一定的条件,那么不让物体发霉你准备怎么办?
小结:防止物体发霉的方法。
谈话:介绍霉和人类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
四、教学反思:
教师在上课中让学生多看发霉现象的图片,让学生理解发霉的原因,课堂中要多交流多用学生身边发霉的事情说话。
浮力
一、教学目标:
知道水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并计算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具有初步的定量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知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学难点:
知道物体占据水的空间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四、教学准备:
乒乓球、木块、石头、铁钉、塑料泡沫、橡皮泥、带盖的小瓶、橡皮筋等常见物体。
五、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媒体
学 生 活 动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教师演示实验(量筒的水中插入塑料管),将火柴棍弹起来。
提问:火柴棍是被什么弹起来的?(塑料管)塑料管是从哪来的力将火柴棍弹起来了?(水的浮力)
学生观察
二、学习新课:
(一)研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物体,都有哪些物体也像这个塑料管一样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入水底?(学生实验并汇报)
2、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那沉入水底的物体呢?(学生讨论猜测)
3、学生设计实验。
(1)我们要想知道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也受到了水的浮力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说明一下呢?
(2)学生设计实验(交流并讨论)
(3)学生汇报实验方法及过程。(重点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提示)
(4)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a、 在空气中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力,记录测力计的读数。
b、将物体缓慢放入水中,再记录测力计的读数。
b、 观察比较测力计读数有什么变化。
d、再用其他沉在水中的物体实验。
(5)教师讲解实验中记录表的填写要求。
4、学生实验并汇报(同时计算出沉入水中物体的浮力)
5、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为什么浮不上来呢?(学生讨论)
(二)设计如何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你能够使沉在水底的橡皮泥在水面上吗?动手试一试。
2、为什么同一块橡皮泥能够浮在水面上也能够沉入水底呢?是什么原因呢?
3、教师总结规律并出示投影:(书上填空知识)。
分组器材
学生观察
学生实验
学生猜测
学生交流
学生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
学生讨论
三、体会、巩固
为学生播放生活中运用浮力的图片(如果有时间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没有时间教师灵活掌握)
学生分组讨论
四、教学反思: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 力与生活
9.推力和拉力
教学目标
知道推力和拉力,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具有对力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初步分析综合的能力。初步具有自主探究的兴趣以及展示自我成果的意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重点
知道推力和拉力,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具有对力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初步分析综合的能力。初步具有自主探究的兴趣以及展示自我成果的意识。
教学难点
初步具有自主探究的兴趣以及展示自我成果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师准备
制作完成的“Y”型硬纸,实物投影。
2.生准备
玩具小车、直尺、三张硬纸、剪子、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示玩具小车。
学生思考、动手实验。
激发学生兴趣。
2.你能用什么方法让小车动起来?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3.都用了那些方法让小车动起来?
自由发言。
4.话:用手在运动着的小车的前方朝后或朝侧面推一下,小车会怎样呢?
学生动手实验。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5.验结果如何呢?
小组讨论,分组交流。
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发挥学生自己的探究能力。
(二)新授
1.结:根据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小车一下子不动了或改变了运动的方向。
教师给予一定的结果,以明确学生探究的成果,并给予一定的鼓励。
2.读:让学生了解推力和拉力的相关知识。
培养阅读能力。
3.尺子放在桌上,用左、右双手的饿食指同时推尺子的不同的部位,尺子会怎样呢?填空。
学生先猜测,然后动手实验。分组实验,互相交流答案。只要答案合理就可以。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知识得出结论。
4.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以组为单位,两个同学面对面,两脚分开站好,用手推或拉对方,脚不动的为胜利者。21教育网
小组讨论:怎样成为胜利者?
比赛活动。
利用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亲自感悟力的大小和方向的不同。
5.事制作活动。
学生室外活动。
学生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6.室外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总结
1.一想给它起个什么样的有意思的名字。
讨论。
板书设计
9.力和拉力
推力和拉力都是力。
力有大小和方向
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 力与生活
10.浮力
教学目标
知道在水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并算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初步具有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秘密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定量观察的能力。
教学仪器、材料
教学重点
知道在水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并算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初步具有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秘密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定量观察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并算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教师准备
小组用:木块一个、硬泡沫塑料一块,乒乓球一个,橡皮泥一块、测力计一个、水和水槽、一杯水、一杯豆子、一杯沙、一个马铃薯、一个大萝卜。21教育网
学生准备
有关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手把浮在水中的木板、硬泡沫塑料块、乒乓球等物体分别想水中压一压,手有什么感觉?放开手,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小组实验。讨论。
培养观察能力。
2.报实验感觉。
3.述:在水中浮着的木板、硬泡沫塑料块、乒乓球等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是浮力。
二、新授
1.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
2.你猜想:
(1)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学生讨论。进行猜想。
培养猜想能力。
3.定一个实验计划。
指定计划。
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
4.验。
(1)用测力计测量一块橡皮泥,并记录。
(2)把橡皮泥放在水面上,观察测力计上的指针位置,并记录。
(3)把橡皮泥的一部分放进水中,观察测力计上的指针位置,并记录。
(4)把橡皮泥的完全放进水中,观察测力计上的指针位置,并记录。
(5)计算出同一块橡皮泥在不同位置所受水的浮力各是多少。
学生记录并记录浮力的大小。
5.论:通过橡皮泥在不同位置所受水的浮力不同,得出什么实验结论?
学生讨论。橡皮泥浸入水中越多,所受浮力越大。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6.一块橡皮泥放在水中会沉到水底,把橡皮泥作成船型放在水中会浮在水上,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讨论。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猜想,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橡皮泥求受到的水的浮力大小不同?
学生猜想。
8.面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实验并记录。
培养实验、记录的能力。
9行实验。
(1)测量橡皮泥球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2)测量橡皮泥做成的船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10.论:橡皮泥的形状不同,受到水的浮力一样大吗?
学生讨论。填写实验记录。
三、总结
1.用水的浮力,我们能做哪些事情呢?。
学生讨论。
培养联系实际的能力。
2.看一段有关的浮力的应用录象资料(或投影片)。
3.量木块一个、硬泡沫塑料一块,乒乓球一个,橡皮泥一块、测力计一个、水和水槽、一杯水、一杯豆子、一杯沙、一个马铃薯、一个大萝卜。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0.浮力 教案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其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其运动的力,我们把这种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被拉物体的轻重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1.亲身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
2.学习从实验数据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设计及进行对比实验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具有对滑动摩擦力进行探究的兴趣。
2.初步具有相互合作的科学精神,具有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初步具有从多个方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并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与粗糙的程度.被拉物体的轻重有关。
教学难点:通过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研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活动内容
活动者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物理现象。看课本P75图9—28,你能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回答(a)、(b)、(c)、(d)四个图中的问题吗?
教师活动
学生讨论,小组代表汇报。(物体受到了浮力的作用)
学生活动
(二)、学习新知:
提出问题:什么叫浮力?课本上的定义包含哪些意义?
学生个别回答。(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你还能举出哪些物体受到浮力的例子?
学生讨论。小组代表汇报。(一般只能举一些漂浮的例子)
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呢?
进一步引导:用铁桶吊水,装满水的水桶在水中会下沉。比较水桶露出水面前、后,手用力的大小。说明了什么?
活动:9.8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教师提供弹簧测力计、金属块、盛有水的烧杯、细线、橡皮筋等。讨论:怎样用实验来验证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哪一种最合理?最可信?(用手来感觉、用橡皮筋来拉、用弹簧测力计来准确地测量等)
分组实验:验证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
注意观察现象并思考,你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提问:当铁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什么会变小?减小的数值有什么意义?(就等于物体受到的浮力)
活动:9.9 浮力的大小
教师提供弹簧测力计、盛有水的烧杯、细线、小塑料袋等。
分组实验: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出装满水(袋内无空气)的塑料袋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
分析:装满水的塑料袋浸没在水中时,测力计的示数为零,说明什么?装水塑料袋浸没在水中时排开的水多少与装在塑料袋里的水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
推导:F浮=G排液=m排液g=ρ液 V排液g
说明: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浮力的大小跟物体运动状态、在液体中的深度等无关。
(三)、课堂小结:
1.什么叫浮力?其中“浸在”的含义是什么?浮力的方向怎样?浮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2.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及公式。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测量或计算浮力的方法?
师生互动
(四)、课堂练习:
完成《边实验边学习》P98—“科学内容”的基本概念
(五)、作业布置:
1.家庭实践活动:把一个鸡蛋分别放在清水中和盐水中,观察并记录你所看到的现象,作出初步的解释。
2.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P100,1—6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问题引领,以探究释疑,循序渐进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的理念切实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整节课气氛热烈和谐,经预设和未经预设而生成的动态资源都被有效地利用,学生充满了热情,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等方式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但笔者有两个遗憾:一是在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时有几个动手能力差、不善言谈的学生明显游离于群体之外,没有兼顾到他们。二是课堂是按照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开放程度不够,对于部分探究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生来说缺乏更大的发展空间。所谓教有法而无定法,只有不断地开展探究研究,才会使新课程下的课堂更精彩。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 力与生活
12.找找身边的力
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弹性、弹力。认识大气压力,了解大气压力的应用。初步具有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求新求异的思维能力。学会做大气压力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自主探究活动的兴和合作意识。21教育网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弹性、弹力。认识大气压力,了解大气压力的应用。初步具有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求新求异的思维能力。具有自主探究活动的兴和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初步具有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求新求异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金属块、软泡沫塑料、弹簧、塑料尺、皮球、玻璃球、海绵。
学生准备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出示:金属块、软泡沫塑料、弹簧、塑料尺、皮球、玻璃球、海绵。。
学生观察认识物体。
激发学生兴趣。
2.师问:你们想怎样研究它们呢?
培养学生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