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人教版五下音乐全册教案.doc
下载文档

ID:3214229

大小:520.50KB

页数:43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2-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新人 教版五下 音乐 教案
第一单元 北国之声 《美丽的家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美丽的家乡》,丰富学生对农村生活的情感体验。感受浓郁的生活气息,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2、通过合唱练习,培养学生合作、协作的意识,学会用富有对比(连和跳)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情绪变化,感受达翰尔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唱、并唱好歌曲《美丽的家乡》,丰富歌曲的音乐表现力,感受达翰尔音乐的风格。 2、合唱部分的二声部音准,特别是合唱部分第二乐句的低音旋律。用富有对比的声音(连音、跳音)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感受音乐风格,教师示范导入歌曲。 师根据自身特长采用:范唱歌曲、舞蹈、器乐演奏等形式导入。并根据其中音乐的旋律特点思考:这是汉族音乐还是少数民族音乐?如果是少数民族的,你能说说是哪个民族的音乐吗?试一试吧。 二、展示歌曲 1、展示歌曲、视唱旋律,感受旋律的风格特点。(《美丽的家乡》动画)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打开课本,播放歌曲《美丽的家乡》。 2、聆听教师范唱旋律,关注旋律的特点。 教师:请同学们边听边观察歌曲前四句乐谱:前四句的骨干音有哪些?即:哪些音出现的次数最多? 教师总结:以“do、mi、sol”为骨干音构成了第一乐段的旋律,同时也增强了音乐的民族风格与特点。听上去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它是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了。 3、聆听教师(或录音)二度范唱。引导关注歌曲内容与主题。 教师:请同学们再仔细听一遍歌曲,结合歌词。边听边思考歌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吗? 三、《美丽的家乡》歌曲学习 1、听范奏,深入感受歌曲情绪,熟悉旋律,为歌曲分段。 (教师采用钢琴、口风琴等乐器演奏歌曲旋律,注意表现出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的情绪对比,建议在伴奏织体上作变化。引导学生为歌曲分段。) 2、从第二段二声部入手,开始学唱。 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采取听辨、模唱、范唱、分工合作(如教师唱二声部、学生唱主旋律)的方式反复练习二声部。 3、学唱第一乐段。 (1)按照节奏读歌词。 (2)学唱第一段,注意词曲结合与重音记号。 4、尝试完整演唱歌曲,提示学生注意第一段三四乐句的结束音以及第二乐段的二声部的音准。 四、处理歌曲 1、指导演唱,表现歌曲的情绪对比。 教师:我们知道这首歌曲分为两段。第一段轻快而又活泼,第二段抒情优美且具有高潮与激动感。同学们在唱第一段时,要注意把声音唱得富有弹性,像拍皮球一样(边说边示范),字和字之间可以断开一点,而第二段则要求把声音唱得连贯优美,每个字之间要衔接好。(示范) 2、教师指挥演唱。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好老师的指挥手势再唱一遍,注意把歌曲的情绪对比唱出来。 3、加入打击乐器或舞蹈,丰富歌曲表现。 根据教师特长或学生的基础以及学校条件,为歌曲加入打击乐器伴奏或舞蹈,丰富情感体验。 五、巩固和拓展 1、播放《傲蕾·一兰》故事简介,欣赏电影《傲蕾·一兰》片段。 2、播放《美丽的家乡》风景。边欣赏边记忆歌词,背唱歌曲。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唱歌曲《美丽的家乡》,丰富了同学们对农村生活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并通过合唱练习,培养了学生合作、协作的意识,同时也感受了达翰尔音乐的风格特点。 《驯鹿》 教学内容: 1、欣赏《驯鹿》 2、知道《驯鹿》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感受歌曲旋律。 2、通过欣赏《驯鹿》这首作品,了解月琴的音色、演奏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乐曲所描绘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 教学用具: 课件,录音机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播放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录像片段,导入教学。 2、介绍这两首作品的出处、作者。 3、欣赏《驯鹿》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教师总结。 (2)展示月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月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请学生拍手或拍腿,用×××××│×××0××│的节奏为A段音乐伴奏。 4、提问。 听到乐曲,你想到了哪些画面? 学生讨论 自由发言 5、教师总结。 6、请学生对作品创编舞蹈动作进行表演,并作评价。 《冬猎》 教学内容: 欣赏《冬猎》。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感受歌曲旋律。 2、通过欣赏《冬猎》这首作品,了解柳琴的音色、演奏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乐曲所描绘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 教学用具: 课件,录音机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播放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录像片段,导入教学。 2、介绍这首作品的出处、作者。 3、欣赏《冬猎》。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教师总结。 (2)展示柳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柳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伦春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让学生谈谈书上所列两段主题分别是以什么样的速度、情绪演奏的,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4、提问。 听到乐曲,你想到了哪些画面? 学生讨论 自由发言 5、欣赏《驯鹿》。 6、请学生谈谈这两首作品有何异同,并比较月琴与柳琴的演奏方式有何不同。教师总结。 7、请学生自选一首作品创编舞蹈动作进行表演,并作评价。 鸿雁 教学内容: 1、欣赏鸿雁。 2、了解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 2、能够理解歌曲并有情感的演唱。 3、体验蒙古族的歌曲风格,了解蒙古民歌的长调和短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了解蒙古族文化(图片展示),是否会唱蒙古族的歌曲? 2、今天一起来了解蒙古族的歌曲(视频介绍长调和短调) 长调是蒙古民歌主要艺术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牧区。音乐特点为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自由而悠长,多采用复合式节拍。  短调在蒙古语中称之为“宝古尼道”,大凡曲调短小、节奏较快,不同于长调民歌的歌曲,都可归为短调民歌。其音乐特点为曲调简洁,装饰音较少,旋律起伏不大,带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 二、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 (1)节奏练习 (2)带入旋律 2、出示课题听范唱 3、学唱歌曲:听老师范唱--听范唱注意歌曲中音程跳跃的准确性 跟唱--跟琴唱体会歌曲感情色彩 全体唱--对中间不准确的地方加以强调 三、学习 回顾长调、短调知识,判断《鸿雁》为蒙古族长调歌曲。 四、小结 蒙古草原辽阔美丽,蒙古人们畅快豪爽,蒙古歌声悠扬、婉转。希望我们能记住和更加走近美丽多彩的民族——蒙古族。 《长城放鸽》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现代爱国主义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改变为合唱歌曲之后,被广泛选取为合唱比赛的曲目,本歌曲第一乐句采取了合唱的形式来模仿鸽子的声音。歌曲抒情而豪迈,节奏中有很多弱起小节,歌曲表现了祖国经济国力的发展,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长城放鸽》是一首颇具时代特点和青春朝气的少年儿童歌曲。其歌词非常简洁,鲜明的表达了和平、友谊、团结的主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长城放鸽》,学生能用抒情、豪迈的情绪和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2、能够依据《长城放鸽》的节奏、旋律特点,理解歌曲的情绪,并用热情、欢快、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3、充分运用多听多唱的方法强化学生的音准概念。 4、培养学生从小养热爱祖国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对歌曲的难点进行练习,如升记号处进行练习。 2、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1、作业反馈:上节课布置了两个作业,请学生查找有关长城的资料,请个别学生讲讲自己查找资料的过程,如何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再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长城的历史、有关景点等。 2、学唱歌曲:教师播放课件《长城放鸽》,上学生初步感觉歌曲的特点。提问:你觉得这首歌曲的情绪怎么?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感情来演唱歌曲。(抒情、自豪、豪迈等) 3、学习歌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视谱练习,鼓励小组向老师提出问题,什么地方需要得到帮助,教师可以直接辅导也可以让其他小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4、课后小结: 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灵活处理。有些可以让他们回去查资料。有些可以让会的同学帮助。有些老师堂上要马上解决的,如音高关系等等。 《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啦》 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明亮的声音学会演唱歌曲《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啦》,能够感受歌曲中合唱的魅力。 2、能主动地参与歌曲的创编及其它音乐活动。 3、通过学习,感受冬天带给人们的欢乐。 教学重、难点: 1、能用欢快、明亮的声音学会演唱歌曲《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啦》。 2、能主动参与到歌曲的创编活动中。 教学准备: 钢琴、课件、串铃。 教学过程 1、导入: 猜谜语:小小白花天上栽,千变万化六个瓣。一夜北风花盛开,飘飘洒洒落下来。 2、师:雪花精灵带着冬爷爷的祝愿乘着银色的马车过来了,它还带来了一首歌曲,我们赶紧去听一听吧。听的时候想想这首歌曲情绪怎么样,冬爷爷送给我们什么祝愿。 生:欢快…… 生:祝天下的小朋友勇敢锻炼意气风发,愿天下的小朋友心灵永远洁白无瑕。 3、师:下雪天,同学们可以做什么?大家什么心情? 生:欢快、高兴…… 师:我们就带着这种欢快、高兴的心情再来听一遍歌曲,听的时候感受歌曲力度的变化,特别注意每段结尾处的力度变化。 4、师:马儿听见同学们回答这么积极,跑得越来越欢快,脖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请同学们从下面四种节奏型中选两种作为马铃声的节奏型(X、XX、XXX、X—)。 (拍一拍、动一动选出来) 生:XX、XXX 师:拿出串铃将这两种节奏型演奏出来。(演奏遍数就学生掌握程度定。) 师:我们再听一遍歌曲,边听边将这两种节奏型找出来。 5、师:现在老师示范一遍,我唱到这两种节奏型,同学们用串铃演奏出来。 6、师:我们用马铃铛的声音来模唱歌曲,同学们马铃发出什么声音啊?(就学生说出的响声来模唱) 7、师:我们加上歌词唱一遍。 生:…… 同学们评价一下自己唱的。 8、就学生掌握的不好的地方着重学学。 9、师:现在老师和同学们配合着唱一遍,第一段,同学们唱第一乐段,老师唱第二乐段,第三乐段合起来;第二段老师先唱。 10、同学们分两组配合唱。 11、学生跟音乐唱,老师用串铃伴奏。 12、师:歌曲后半部分是一个二声部合唱,同学们观察一下一、二声部基本是几度关系? 生:三度。 师:三度和六度是和声中最和谐的。老师和同学们配合着唱一遍,同学们声音稍微小点,保证能听得见我唱的,感受合唱的效果。 13、师:如果你们是冬爷爷,你们对小朋友有什么祝愿,唱出来。 (祝天下的小朋友——,愿天下的小朋友,——。) 14、在学生的《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啦》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第二单元 五十六朵花 吹起羌笛跳锅庄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使学生们在热爱自己民族的同时加深对其他民族的认识并能充分感受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 2、学会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3、学会运用愉快的、有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在音乐活动中大胆投入、人人参与、热情表现。 教具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课件、图片及视频资料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好歌曲的演唱风格特点。 2、唱准音高,控制好结尾处的高音。 3、把握好歌曲节奏,并能较好的运用多种方式表现歌曲 教学方法 听唱法、视听结合法、对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生互相问候 2、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有几个小小的问题想问大家: (1)你们知道我们国家共有几个民族吗?(56个) (2)你知道你是什么族吗? (3)你能说说你自己的民族或你所了解的少数民族的相关情况吗?(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回答后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相关资料做拓展) 3、今天老师要为大家介绍一个民族——羌族,羌族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羌寨。 二、了解羌族、揭示课题 1、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因此各个民族的文化也就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歌曲中的“羌笛”是羌族的民间乐器,但跳的“锅庄舞”却是藏族的民间歌舞,从中可以看出各民族文化的融合。羌族也用汉文,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他们世世代代以农耕为生。 2、多媒体播放歌曲并展示有关羌族的相关民居、服饰、人物、羌笛、跳羌族锅庄舞等的图片并作简单的介绍。(加深学生对羌族的了解) 3、羌笛和锅庄舞 羌笛:羌笛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了。现在的羌笛都是双管,可以吹出七个不同的音,羌笛在羌族人民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每逢过节、喜庆丰收,羌寨里就处处想起羌笛的声音。 羌族的锅庄舞:锅庄是一种藏族民间歌舞,羌族人民也经常跳锅庄,在羌寨只要听到哪里在跳锅庄,不论男女老少都会高兴的去参加,可见羌族人民对锅庄舞的热爱。锅庄舞的动作主要有甩袖、弓腰、边唱边跳等形式。 4、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音乐和舞蹈都具非常具有本民族的特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好听的羌族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三、学唱歌曲 (一)整体感知 (1)欣赏歌曲范唱录音(两遍),请同学说说听后的感受。(体会歌曲的情绪、速度) (2)集体朗读歌词一遍(体会歌词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 (3)再次听歌曲录音,轻声哼唱并根据歌曲节奏作出相应的体态反应。 (二)学习歌曲 (1)教师分乐句教唱歌曲,并找出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发现歌曲中后8小节与前8小节基本相同。 (2)准确演唱歌曲,(给学生重点强调歌曲结尾音高和节奏的把握)。 (3)请个别学生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找出容易唱错的乐句,同学互相帮助并唱准易错乐句。 (4)全班完整演唱歌曲。 (三)歌曲处理 (1)歌词挖掘,歌词中有两个词最能表达羌族人民幸福心情的,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唱和互动 同学想一想这首歌我们还能用什么形式来演唱?(分组表现) 四、律动与舞蹈 1、教师根据歌曲节奏教几个锅庄舞的基本手势和动作。 2、播放歌曲,师生一起随音乐做相应的锅庄舞动作。 3、集体边唱边跳。 小结 本堂课我们共同合作完成了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还学会起了锅庄舞,并用轻快地歌声,优美的舞姿表达出民族自豪感热爱民族音乐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了跳锅庄舞带给我们的快乐,也初步了解了羌族,请同学在课外再收集一些有关羌族的相关资料作进一步的了解。并复习巩固好本堂课所学的内容。 欣赏《瑶族舞曲》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瑶族舞曲》各主题音乐,从情感体验入手,分析音乐要素、分析音乐进行的特点,提高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 (2)通过听、唱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熟记主题,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3)在欣赏中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1)乐曲中的第一部分为重点,熟记作品第一部分中的第一主题片断。 (2)感受乐曲中不同情绪的对比。 教学方法: 听唱法、分析讨论与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问:我们曾学过哪几个民族的歌曲?请同学们举例。 2、展示瑶族的相关图片,让学生猜是哪个民族的。师作总结介绍。 3、通过瑶族的相关视频片断,让学生产生对瑶族的直观印象,初步认识瑶族,师从旁解说学生所看到的片断。 4、播放瑶族长鼓舞蹈(2段),让学生感受瑶族舞蹈的风情和特点。 二、《瑶族舞曲》(民族管弦乐)。 (一)展示全曲谱例。 (二)分主题让学生欣赏。 1、主题a。 ①展示主题a的谱子,并让学生熟记主题a。 问:主题a是什么拍子的?速度如何?音乐情绪如何? ②跟唱主题a。 ③欣赏整个主题a,问:主题a的旋律一共出现了多少次?每次的出现有什么不同?(提示学生从乐器构成和音乐情绪上去感受。) 2、主题b。 展示主题b的谱子,让学生听辨。并与主题a作比较。 问:主题b是什么拍子的?速度如何?音乐情绪如何? 3、主题c。 展示主题c的谱子,让学生听辨。并与主题a、b作比较。 问:主题c是什么拍子的?速度如何?音乐情绪如何? 4、主题d。 展示主题d的谱子,让学生听辨。并与主题c作比较。 问:主题d是什么拍子的?速度如何?音乐情绪如何? (三)欣赏全曲。(视频)让学生边看边听。 请各位同学指出各主题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并说说出现的顺序如何? 三、总结: 我国幅员辽阔,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乐器,他们通过这些音乐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文化及丰富多彩的民俗。希望同学们能喜欢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并乐于去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演奏《瑶族舞曲》 教学目标 1. 能听辨出乐曲《瑶族舞曲》三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 2. 能熟记《瑶族舞曲》的主要主题,并能用课堂乐器伴奏。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用课堂乐器演奏《瑶族舞曲》主题,并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重、难点 1. 能听出《瑶族舞曲》三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 2. 能熟记《瑶族舞曲》的主要主题。 教材分析 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这是一首几乎家喻户晓的管弦乐曲,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的歌舞场面。全曲为复三部曲式,在简短的引子后,进入首部(第一部分),第一主题优美抒情,来自瑶族民歌《瑶族长鼓舞歌》(课本中A段旋律),描绘了姑娘们婀娜多姿的舞态,第二主题是由第一主题派生出来的,速度加快,节奏变密(课本中B段旋律),音乐情绪起了变化,更加热烈欢快,甚至有些粗犷,表现了小伙子们奔放的舞姿。中部(即第二部分)出现了三拍子的优美旋律,表现了青年们真挚的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再现部(即第三部分)再现第一、二主题,人们又纷纷加入群舞的行列,欢跳、旋转、歌唱,气氛越来越热烈,感情越来越奔放,乐曲在强烈的全奏中推向高潮后结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欢快的羌族民歌《吹起羌笛跳锅庄》,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由瑶族民歌《瑶族长鼓舞歌》改编而成的管弦乐曲《瑶族舞曲》,感受一下瑶族的音乐风格。 二、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 1. 初听乐曲《瑶族舞曲》,谈感受。 师:《瑶族舞曲》描写了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 2. 走进瑶族。 (1)这么美的音乐展现的是怎样的一个民族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瑶族。请学生说说他们收集的资料,引导学生从居住的地区、风土人情等方面作简单的交流。 (2)欣赏瑶族视频,学生的交流进行配合,增加学生对瑶族的熟悉和了解。 3. 熟悉主题。(主题A图片、主题B图片) (1)用听唱与视唱结合的方法学唱主题。 (2)学生随教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要求边学唱边记忆。 (3)有口风琴的学校,教师可以利用口风琴带领学生自主学习。 (4)用主题A做声势练习。 ①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示:●跺脚、△捻指、×拍手、摇手。 ② 先随音乐练前8小节,用跺脚(左脚)和拍手两个动作。 ③ 练习后8小节。前4小节,学生在手腕上套上自制的手铃套(需在课前准备好)摇手,使手铃发出清脆的响声。最后一小节是最难的,摇手、捻指与跺脚三个动作同时出现,其中摇手要持续两拍的时间,但只要稍加练习,也就不难做到了。 4. 分段欣赏。 (1)欣赏《瑶族舞曲》第一部分。 请学生静静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提示两个不同主题的进入,A主题出现时可随音乐模唱。 (2)欣赏《瑶族舞曲》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乐曲调性发生了转变,拍子也变成四三拍,旋律安宁、深情委婉,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很有诗情画意,仿佛是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教师可用微小的指挥动作提示这是三拍子的轻柔舞曲。 (3)欣赏《瑶族舞曲》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现,但气氛越来越热闹,并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乐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歌舞达到高潮,全曲在热烈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三、完整听赏(听音乐填空) 教师可用指挥的方式提示学生注意音乐情绪的转换,也允许学生在欣赏时身体有所反应,甚至轻声哼唱。也可加入课堂打击乐器。如部分学生演奏口风琴,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部分学生做声势,气氛一定很热闹。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优美动听的《瑶族舞曲》,还亲自演奏了乐曲的主题,相信这一优美的主题将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 木鼓歌 教学内容: 歌曲《木鼓歌》。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唱歌使学生了解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激发学生对鼓乐文化的兴趣。 2、以欢快、活泼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弹性的歌声,表达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3、熟练地演唱歌曲。 教材分析: 木鼓是佤族特有的一个鼓种,歌曲《木鼓歌》表现了佤族人民欢乐歌舞的场面,佤族人民唱起欢乐的《木鼓歌》,跳起轻快的佤族木鼓舞,尽情抒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歌曲为一段体,羽调式。曲调明快、跳跃、具有舞蹈性节奏。歌曲运用了很多重复的手法,衬词的使用也增添了佤族民歌特有的味道。歌曲表达了佤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及歌颂。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木鼓歌》,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优秀鼓乐文化的了解,为歌曲加伴奏,采取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佤族民歌风格的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听一听,这是什么乐器在演奏?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放录音《丰收锣鼓》的片段) 学生积极回答:是鼓的声音,喜庆,热闹,震撼。 师:同学们,看一看,老师带来了什么鼓,教师拿出实物让学生看。(军鼓、腰鼓、手鼓、堂鼓、铃鼓、拨浪鼓等) 师接着讲一讲:鼓是一种打击乐器,通过节奏的变换来表达情感,中国的鼓乐文化包罗万象,各地区的鼓文化不尽相同,极富魅力,鼓的种类有300余种。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木鼓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2页。 二、新课: 1、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2、木鼓介绍:(边放课件教师边讲解)木鼓是佤族特有的一个鼓种,在佤族人民心目中,木鼓是通天神器,是最为尊贵和神圣的乐器,一是能驱邪和保佑村寨平安,二是用来报警,山寨发生火灾或遭受外来侵略时敲响木鼓报警,召集寨人应急,三是用来歌舞娱乐,佤族人民唱起欢乐的木鼓歌,跳起轻快的木鼓舞,尽情抒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赞美和追求。[ 3、学唱歌曲:采取听唱法。 学生听着录用磁带轻声学唱。 第一遍唱完教师讲解下滑音记号。 第二遍唱完老师提示结束句的换气。 再按照要求唱一遍,师敲鼓表扬。 4、视唱歌谱: 先采取自学的方法,借助课堂教学乐器口风琴掌握音准,学生自由练习然后,大家一起拍着节奏跟着老师的琴声唱歌谱两次,再集体齐奏两次,师请个别学生吹奏,其他学生轻轻拍节奏,师敲鼓表扬。 5、节奏训练:随音乐拍节奏。 练习节奏: XX XX ┃X0║┃XX XX┃X 0 ┃ 注意节奏变化: XX XX ┃XX X┃XX XX┃X 0 ┃ XXX XX ┃XX 0 ┃XXX XX┃XX 0 ┃ 6、解决难点:采取听辩和比较的方法。 师:同学们,老师唱你们听一听,比一比哪种声音演唱能够表达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为什么? 老师范唱歌曲,一种用抒情的声音演唱,一种用欢快,活泼有弹性、跳跃的声音唱,让学生判断。 师:同学们都能说上,那好,请同学们试唱一遍好吗?学生很投入的演唱 师敲鼓表扬。 师:我们还可以为歌曲加伴奏,在休止符的地方,比如,师边唱边拍手。还可以加入鼓为歌曲伴奏,请同学们尝试在歌曲有休止符的地方加入打击乐为歌曲伴奏,老师发各种鼓让同学们设计伴奏的方式。 师弹琴,部分学生用鼓伴奏,其他同学演唱歌曲。 7、歌曲处理: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例如,老师弹琴女生唱歌词,男生加伴奏; 独唱,大家加伴奏; 一组唱歌词,一组伴奏,一组拍桌椅 师敲鼓表扬。 三、游戏:开火车: 要求学生说出带有‘鼓’字的词语,字数不限但不能重复。 四、拓展: 课件播放鼓的图片欣赏,边看老师边讲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鼓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鼓的世界,初步了解到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这只是我们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朵小浪花,还有许多类别的鼓等待我们去挖掘、探索和继承、创新,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鼓文化而骄傲、自豪。 最后,请同学们敲起鼓,唱起木鼓歌吧! 锦鸡出山 教材分析 出山锦鸡是一首根据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编的乐曲。乐曲以锦鸡为描写对象,通过几种打击乐器特有的音色及多变的演奏技法,生动的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并借此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锦鸡出山》全曲设五个小标题,分别是“山间春色”、“结对出山”、“溪间戏游”、“众御顽敌”、“荣归”,并借小标题划分了乐曲的段落。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小标题提示了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形象内容等。 教学内容 欣赏锦鸡出山。 教学目标 1、聆听《锦鸡出山》,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技法。 2、初步掌握“打溜子”的基础知识。 3、通过对《锦鸡出山》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对本国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让学生视听一段锣鼓音乐,然后谈话引入新课(从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音色、力度、速度切入。) 二、出示课题 1、从《锦鸡出山》中选取部分锣鼓进行师生互动。 2、视听《锦鸡出山》,引导学生理解这首乐曲通过对生活情景的描绘表现了什么内涵? 3、根据《锦鸡出山》的演奏乐器和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总结出流行于湖南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打溜子”。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 1、搜集或记录有关当地鼓吹乐的曲谱与音响资料。 2、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鼓声中离开教室。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多多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在民间音乐的海洋里自由的呼吸徜徉! 《阿喽喽》 教学目标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喽喽》。 2.初步学会这首歌曲的歌谱。 3.能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教学重、难点 《阿喽喽》中反复出现的二拍子和三拍子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要到贵州的彝乡去走一走! 贵州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彝族人民有不少居住在山区,那里有不少的梯田,过去都是靠人力挑水或用水车来浇灌梯田,现在呢?大家看一看《阿喽喽》的歌词,“流水上山坡”,流水为什么会上山坡呢? 学生回答:用抽水机将低处的水抽上来或是电力灌溉…… 师: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建起了好多中小型的水电站,山乡有了电,就能引水上山了。今天我们要学唱的歌曲《阿喽喽》就是从儿童们的角度歌唱这一山乡巨变的。 二、学唱歌曲 1、初次聆听歌曲《阿喽喽》,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印象。 师:这首歌曲是一首彝族儿歌,大家注意听唱词有什么特点?(用了很多衬字,如喽、阿、哩。) 2、欣赏《阿喽喽》动画,讨论歌词,理解歌词。特别要理解歌词中“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中“我”字的含义,这个“我”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整个彝乡的人民。 3、《阿喽喽》歌曲学习,随音乐学唱歌谱(在已经唱会歌词的基础上学习歌谱是不难的,教师既可用琴声带领,也可采用教师大声唱谱学生轻声唱谱的方式,不论用何种方法,都应要求学生边唱谱边挥拍或击拍,以增加唱谱时理性的成分。) 4、随老师钢琴填词演唱,提示学生第二段歌词较为口语化。 5、随《阿喽喽》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要求:唱出自豪、热情的感情,但要控制好声音,防止喊唱。(学生演唱时教师可以指挥来提示速度和强弱。) 三、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这首歌曲活泼风趣,曲调也有丰富的变化和对比,这就为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提供了可能,例如可将领唱(包括男声或女声领唱)、女齐、男齐、齐唱穿插起来演唱。 (齐)阿喽喽,阿喽喽,流水上山坡喽阿喽哩喽。 (女齐)它是谁指路哎?它听谁的话哎? (男领)哎,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 (男齐)你见过没有?你信不信? (女齐)你信不信? (男领)哎! (齐)你哟信不信啰? 唱第二段歌词时,将男领改为女领,男齐与女齐对调,就会有一种新鲜感了。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又学会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贵州彝族儿歌,希望课后同学们能够自己了解欣赏跟多的民族歌曲。 第三单元 唱大戏 看大戏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和体验戏曲歌曲,丰富情感体验,激发对戏曲音乐的热爱。 2.在聆听、感受、模唱等音乐活动中,体会歌曲旋律与豫剧唱腔的相似之处,并在歌曲演唱中初步表现豫剧唱腔的特点。 3.初步了解豫剧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1.体验、感受歌曲所具有的豫剧的唱腔特点。 2.表现歌曲的豫剧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根据戏曲音乐素材创作的歌曲《看大戏》。 2、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什么是“看大戏”?(教师播放歌曲《看大戏》音频。) 学生欣赏歌曲范唱并回答问题。 师:在农村通常把看戏曲表演叫“看大戏”。同学们再聆听一遍歌曲《看大戏》。 二、《看大戏》歌曲学习 1、教师范唱歌曲旋律。 2、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轻声随琴学唱《看大戏》曲谱。 在学唱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几处#4及大跳音程),并指导学生正确地唱谱。 3、教师钢琴伴奏,学生随琴完整演唱歌曲曲谱。 4、学唱歌词。 学生随教师的伴奏轻声模唱第一段歌词,开始时的速度可以慢一些。 5、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轻声演唱歌曲第二段曲谱及歌词(教师提示结束句不同)。 6、教师播放《看大戏》伴奏,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7、欣赏歌曲《看大戏》动画。 三、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 1、教师可请学生看曲谱,分析歌曲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也可提示:从歌曲旋律进行中,有什么变化音,音程进行有什么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2、歌曲的旋律进行中,﹟4的运用是特点之一;旋律进行中,六度、七度大跳音程也非常有特点;5、2是骨干音,运用较多;同时,第一段歌词最后一句及歌曲结束句一字多音的旋律进行也很有特点等,教师带领学生唱一唱这些句子,认真体会。 3、歌曲具有哪种戏曲的风格特点呢?听一听下面的三个唱段,比较一下,歌曲和其中哪个唱段的风格特点比较相似? 学生自由回答。 四、分辨戏曲唱段、体会唱腔特点 1、教师播放三种不同剧种的表演片断,学生分辨。 (1)京剧《白蛇传》视频。 (2)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视频。 (3)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视频。 师生共同讨论,歌曲《看大戏》听辨与老师刚才播放的哪一种戏曲唱段的风格比较相似?(听辨选择) 这三个唱段中,由于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唱段中,旋律进行中#4使用比较多,﹟45的进行也很有特点,音程的跳进以及5、2的运用等方面,与歌曲《看大戏》有许多相似之处。(教师可设计几个包括2、﹟4、5音的片段,让学生进行模唱,感受音程之间的距离和关系。) 教师作豫剧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及演唱者常香玉简介。 2、再次欣赏《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视频表演,感受豫剧的唱腔风格。 五、模仿河南话,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1、模仿河南话,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教师分别用河南话学说“看呀看大戏,听呀听大戏”“听呀听大戏,演呀演大戏”“将来我要唱大戏”,然后学生演唱这些乐句。师生配合,体会河南方言与歌曲之间的紧密联系。 2、演唱歌曲,初步表现歌曲的风格特点。 师:现在我们已经基本了解、掌握了歌曲的风格特点,请同学们再来演唱歌曲,把我们刚才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演唱中去,努力表现歌曲的特点。(教师播放歌曲《看大戏》伴奏。) 六、完整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风格特点 1、设计“念白”。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歌曲之前还有一段念白,如果要更好地体现歌曲所具有的豫剧风格特点,我们应该怎样来设计这段念白呢?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歌曲旋律与语言音调结合紧密,这段念白怎么才能反映出河南的特点呢?——用河南方言。如果班上有河南同学,请河南同学为大家示范。如果没有河南的同学,教师课前做好相应准备,为学生示范。 2、进一步感受、体会歌曲所具有的豫剧风格特点,完整表现歌曲。 教师钢琴伴奏,学生用河南方言朗读念白、演唱歌曲。 学生演唱后,教师再进一步提出要求,除注意语言与旋律结合的特点外,在速度与力度上对歌曲演唱进行设计。如“爸爸妈妈爱迷戏”这里是典型的戏曲“拖腔”,“爱呀爱迷戏”旋律的进行,近似戏曲中的“甩腔”,演唱时可以在这里设计力度及速度的变化。 教师钢琴伴奏,请学生完整演唱歌曲(包括念白)。 教师播放《看大戏》伴奏,学生完整演唱、表现歌曲。 七、课堂小结 戏曲的表演形式有“唱、念、做、打”。在这首歌曲中,“唱、念”我们今天都运用了,请同学们课下设计几个戏曲动作来表现这首歌曲,下节课汇报。 《花木兰》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乐与管弦乐合奏《花木兰》,对传统戏曲有初步了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通过欣赏乐曲《花木兰》,能够分辨乐曲结构,感受乐曲音乐形象。 教学重、难点 欣赏乐曲《花木兰》,感受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教材分析 欣赏河北梆子《花木兰》,了解音乐各部分的情绪;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看大戏》 教师播放歌曲《看大戏》伴奏,学生进行复习演唱。 师:上节课我们学唱了歌曲《看大戏》,这是一首具有河南豫剧风格的创作歌曲。今天我们首先要欣赏民乐与管弦乐合奏的器乐曲——《花木兰》。 二、欣赏乐曲《花木兰》 1、简介花木兰。 2、完整聆听乐曲。 教师播放乐曲《花木兰》音频,在聆听前提出问题: (1)乐曲分成几个部分?(三个部分:A B A′。) (2)乐曲的那几个部分的情绪分别是怎样的?(A段昂扬有力、B段抒情优美、A′欢快热烈。) 聆听以后,教师请学生谈谈初步感受。 3、欣赏乐曲《花木兰》第一部分。 (1)教师出示主题A,教师弹琴,学生轻声随琴哼唱(可改用降E调),感受乐曲的戏曲风格。 (2)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表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音乐情绪昂扬、有力,表现了木兰决心替父从军的决心及在战场英勇杀敌的飒爽英姿…… (3)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为主题A伴奏。 (4)再次欣赏乐曲《花木兰》第一部分。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主题A是由哪件民族乐器与管弦乐队演奏的? 学生自由回答:由板胡与管弦乐队演奏。 4、欣赏乐曲《花木兰》第二部分。 (1)教师出示主题B,教师弹琴,学生轻声随琴哼唱(可改用降B或A调),感受乐曲的戏曲风格。 (2)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表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音乐情绪抒情、优美;表现了木兰及将士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3)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为主题B伴奏。 5、欣赏乐曲《花木兰》第三部分。 提示学生注意:(1)这部分音乐与前面哪个部分基本相同?(与第一部分相同,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结束部分情绪更为热烈。) (2)乐曲第三部分表现了什么?(表现了木兰与将士们在战场英勇杀敌,得胜后荣归故里,家乡父老热烈欢迎壮士凯旋的场景。) 6、完整欣赏乐曲《花木兰》,随音乐进行展开想象。 三、课堂小结 西湖美 教学目标: 1、感受江南文化及越剧音乐的风格特点。 2、学会由越剧填词的歌曲《西湖美》。 教学重点: 在越剧欣赏中能学唱越剧调填词歌曲《西湖美》。 教学难点: 能用越剧语言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练声连音练习模唱练习 2、复习《太湖美》 二、感受西湖 1、在太湖美的歌声中继续我们的天堂之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们告别苏州,又将去哪里呢?学生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