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系统
思维
机体
第 39 卷第 1 期2 0 2 3 年1 月自 然 辩 证 法 研 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Vol 39,No 1Jan,2023 自然哲学 文章编号:1000 8934(2023)1 0024 06从系统思维到机体思维王前(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大连 116024)收稿日期:2022 6 28作者简介:王前(1950),辽宁沈阳人,哲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科技伦理、技术哲学、机体哲学。摘要:机体是一类具有生机与活力的特殊系统,除了具有一般系统的整体性、反馈性、协同性、涌现性等特征外,还具有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动态和谐、进化变异等特征。机体生长的动因来自系统的“结构功能循环”带来的“增值效应”,能够以较小投入带来显著收益。以机体为对象的机体思维,除了继承系统思维特征之外,还要在本体论上注重机体自身的特性,考虑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认识论上强调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的结合、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贯通、确定状态与不确定状态的叠加;在方法论上注重对机体的网络分析、情境分析、状态分析和趋势分析。从系统思维发展到机体思维,有助于化解系统思维的指令性与灵活性之间的矛盾冲突,协调机体发展与系统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各类机体的和谐共生。这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和社会治理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系统思维;机体思维;增值效应;人工智能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自从20 世纪20 年代贝塔朗菲创立一般系统论以来,系统科学方法论在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中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系统思维也成为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倍受重视。相比之下,尽管怀特海在贝塔朗菲之前就提出了他的机体哲学理论,而且贝塔朗菲在创立系统论的过程中也深受其影响1,但机体哲学却一直没有产生系统论那样的影响,不仅很少影响科学研究,在社会上也没有受到普遍关注。不过,经历了近一百年来的发展,系统科学的应用越来越转向具体的工程技术领域,致力于解决系统工程方面的实际问题;而系统思维则面临越来越多更具有机体特征的问题,需要从机体哲学的视角加以丰富和完善。从系统思维发展到机体思维,既是人类思维日益整体化、协同化、有机化的必然趋势,也是适应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和社会治理复杂多变环境的时代要求。一、系统与机体的区别和联系系统的基本特征目前已经在学术界成为共识,这就是其整体性、协同性、反馈性和涌现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系统的整体性就已经有了初步认识2,但对系统的量化分析则是 20 世纪 40年代控制论兴起之后才逐步深入的。此后超循环理论、协同学、突变论、分形理论、复杂性理论等学科分支的出现,使系统科学增加了对协同性、突变性、涌现性等系统特征的理解和阐释。3 一些学者也曾致力于用系统科学来理解生命现象,贝塔朗菲创立一般系统论的初衷之一就是想用系统科学说明生物的机体特征,薛定谔有关“生命是什么”的解读也是在系统科学框架内说明“负熵”作用的。4 但是目前系统科学还不能充分说明生物区别于无生命物体的一些本质特征,如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动态和谐、进化变异等等。应该说,系统科学所概括的系统概念的本质特征在生命有机体活动中都有体现,但生命有机体的特征却不是所有系统都具备的。不仅如此,在社会生活、人际关系和人类精神世界的各种有机联系,也很难用现有的系统科学理论完全加以阐释。这意味着有必要将机体看做一种特殊类型的系统,揭示机体与非机体的根本差别,并用这种差别说明各类机体的本质特征。这样42DOI:10.19484/ki.1000-8934.2023.01.005从系统思维到机体思维才能对机体与系统的区别和联系作出准确概括。生物是最典型的机体。生物与无生命物体的根本差别在于其自己能够生长,其生命活动是自身产生、自主支配、自己提供动力的,人们一般称之为生命有机体的“生机”和“活力”(莱布尼茨称之为“隐德来希”5)。这种生机和活力从何而来?这个涉及“生命起源”的问题至今在自然科学层面上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然而生物的一个特征是值得特别关注的,这就是其生命有机体系统的“结构功能循环”带来了“增值效应”。所谓系统的“结构”,指的是系统内各元素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总和,而其“功能”指的是系统总体影响外部事物和环境的行为、特性、能力、作用的总称。6 当一个生命有机体(无论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从外界吸收营养、水分和光照之后,会通过消化机制改变其自身的内部结构,分化出新的要素、层次、体量。然后这种新的结构又作用于外部事物和环境,体现出新的功能。可是新结构与新功能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即同一生命有机体的新结构在不同环境中,相对于不同对象,呈现出不同新功能。如果这种新功能通过某种反馈途径影响到机体结构的进一步变化,形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迭代循环,就可能出现某种“增值效应”,即机体在这种循环中结构不断优化,功能日益强大,这表明生命有机体通过生长过程改变了自身生存状态,体现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生命有机体的“结构 功能循环”的出现,在自然界的演化进程中可能是概率相当低的事件,即各种复杂的自然条件碰巧耦合在一起才能够保证生命现象的出现和生物的演化。生命有机体的新功能进一步影响其结构变化的反馈回路未必都是有益于其生存发展的。只有利用新功能找到适宜环境,保障新的营养、水分和光照持续不断地供应生命有机体生长,而且“结构 功能循环”能保证较少的外界投入可以产生较大的收益,即出现“增值效应”,才会呈现生长态势。这里涉及对机体“价值”的判断标准。对于生命有机体而言,只要能够使自身的结构不断优化,具备更复杂、高效、快捷的机能,改善周围环境,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这样的物质要素和事件就是有价值的。如果从外界吸收的物质要素和相关事件的价值远低于生命有机体对外界施加影响而产生的价值,就体现了“增值效应”。汉斯尤纳斯(Hans Jonas)特别强调生命的特征在于新陈代谢,即生物体的吸收和排放7,但忽视了“增值”的因素。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活动仅仅体现在吸收和排放,没有体现出生活的价值和创造性,就会被认为是“行尸走肉”,活着没有意义。“增值效应”的产生取决于生物体采取适当的活动方式,使“结构 功能循环”有效发挥作用。这其实是生物区别于非生命物体的本质特征。通过“结构 功能循环”带来“增值效应”的特征也可能体现在人工物应用系统、社会组织和观念体系上,如人类通过使用工具、机器和生活器物来发展生产、改善生活,通过劳动分工合作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提升人类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这些活动都具有通过较少的投入产生较大的收益的特点,因而也具有机体特征,可以相应地将其称为“人工机体”“社会机体”和“精神机体”。这三种类型的机体也具有生命有机体的生成与演化、遗传与变异、目的与反馈等特征。8 102 121对“机体”的这种广义理解在以往的哲学家那里也有类似表述,如斯蒂格勒提出了“无机物的有机化”9、斯 宾 塞 和 马 克 思 明 确 定 义 了“社 会 机体”10 11、黑格尔提到人类精神世界的有机联系12,等等。至于机体的“增值效应”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对机体的“机”的含义有更深入的理解(中国的传统范畴“机”的本意,就是以较小投入来控制事物发 展 以 获 得 显 著 收 益 的 关 键 环 节,即“机关”)。8 2 4是否具有生机与活力是各类机体区别于非机体的本质特征,这与怀特海对“机体”的理解有明显差异。怀特海理解的“机体”实际上是“泛机体”,即所有具备“结构”特征的事物都是机体(这意味着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可视为机体)。13 可是“结构”“过程”“生成”等特征虽然为机体本身所具有,但却是一般意义上的系统特征,只是这种特征在对机体的研究中凸显出来。也正因为如此,怀特海的哲学才会影响到贝塔朗菲的系统论的创立。然而怀特海的机体概念没有进一步聚焦于机体与非机体的根本区别,这也是其未能更深入影响科学研究和现实生活的原因之一。二、系统思维与机体思维的比较如果说机体是一类特殊的系统,那么机体思维也应该是一类特殊的系统思维。但是现在人们对52自然辩证法研究第 39 卷第 1 期系统思维的理解,基本上针对的是系统范畴的共性特征;而谈到机体思维,则针对的是机体区别于其他非机体系统的个性特征。通过对机体与系统的联系和区别的讨论可以看出,机体思维同以往人们理解的系统思维也应该有所区别。机体思维强调从“结构 功能循环”带来的“增值效应”角度看待机体存在和演化的机制和规律,这是以往的系统思维比较缺乏的。将机体思维同以往人们对系统思维的理解相比较,可以更清楚地展现机体思维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以机体为对象的机体思维,除了继承系统思维特征之外,还要在本体论上注重机体自身的特性,考虑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以机器的控制机制为基础,强调从定量分析角度确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注重控制过程的指令性、程序性和规范性。而机体作为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系统,在自身控制和调适过程中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果过度强调指令性、程序性和规范性,不考虑在特殊情况下灵活变通,就可能限制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在工程管理、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中,基于系统性原则制订的各种机制、制度、规则、标准一般说来都是有科学理论根据和实证基础的,但这些机制、制度、规则、标准又都是在一定的背景和条件下,基于一定的认识水平,针对一定的实际问题制订的,不可能涵盖对象事物的一切细节和变化过程,特别是对象事物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有机联系。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如果不能运用机体思维灵活处置,就可能带来各种风险和事故。“以人为本”注重的不仅仅是人的生命机体,也包括人类社会中的人工机体、社会机体和精神机体,应该是各类机体的耦合物。如果某种管理措施只解决了某一类机体的某个方面问题,而不考虑机体其他方面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即使是从系统思维角度考虑的,仍有可能带来整个管理系统顾此失彼、管理措施相互冲突、管理漏洞不断涌现等问题。因为各类机体之间的耦合关系本身就会引发连带反应,而很多机体内部和外部的有机联系往往要经历一个由隐性到显性逐渐暴露的过程,这就涉及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其二,机体思维在认识论上强调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的结合、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贯通、确定状态与不确定状态的叠加。尽管一般意义上的系统思维强调认识的整体性,注重机体内部和外部的有机联系,但这还不等于认识的宏观视角。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符合系统思维量化要求的对象事物是不多见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能了解对象事物的不完整的信息,往往不自觉地用以往经验和想象填补认知上的空白,因而获得的整体印象可能不完全、不准确、待修正,但很多时候却需要基于这样的整体印象尽快做出决策,采取相应行动。因此,在对认知对象进行整体把握的时候,需要具有开放性,根据新了解的对象事物信息和性质及时调整自己的整体性认识;需要主动实现伽达默尔所说的“视域融合”14,设身处地考虑对方的视域、需求、感受,具有同理心和同情心;需要有“大我”的价值观,将自身命运与集体、共同体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具有知情意相统一特征的整体观,才是机体思维的宏观视角。这种宏观视角与对机体内部和机体间关系的微观分析相结合,才能形成对机体的生存与发展完整认识。与机体思维的宏观认识相联系的认识路径是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贯通。在动态中把握各类机体的性质和演化趋势,必须运用直觉思维,而直觉思维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很难在逻辑分析框架里得到透彻研究,因而往往被认为带有某种神秘性。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直觉思维有一套特定的解读体系,包括由“心统性情”“取象比类”“立意尽意”“格物致知”等概念范畴构成的完整认知模式,很适合在尚未掌握对象事物完整信息而又需要及时决策情况下发挥直觉思维的作用8 189 195,但以往从事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研究的很多学者对此并没有足够关注。直觉思维中有一个不断消除内在思想冲突的环节,这里有逻辑思维的潜在作用。而逻辑思维也需要借助直觉思维选择恰当的逻辑起点。以往的系统思维框架中很少有直觉思维作用的空间,而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贯通是认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