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文心雕龙
理论
写气图貌
东岳论丛Jan,2023 Vol44 No12023 年 1 月(第 44 卷/第1期)(Dong Yue Tribune)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齐鲁龙学 研究”(项目编号:21CZWJ08)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 张然(1982),女,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论。赵宪章:文学与图像研究:新时代的新实学 ,文艺论坛,2022 年第 1 期。刘勰:文心雕龙,戚良德撰:文心雕龙校注通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第 515 页,第 1 页。(本文所引 文心雕龙 均出自此书,不另注)从文图理论看 文心雕龙 的“写气图貌”说张然(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摘要 作为舶来品,文图理论需要在现代表意理论上开辟中国资源和路径,其与中国古典文论的比较研究便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文心雕龙 的“写气图貌”说正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口,它与文图理论在文学发生论、言象意关系、视知觉审美理念等方面皆有相通之处,具备深入比较的前提。刘勰认为作者苦心孤诣将自然图景转换为文学图景的最终目的,绝非止于如在目前、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现,而是这鲜活形象背后的“文外之重旨”;转化的关键则是依靠“状溢目前”的秀句来组成“情在辞外”的隐篇,从而让读者可以在“辞外”的想象空间中二次创造出那本源于自然中鲜活的万事万物。在刘勰的理论体系中,文图理论成立的内在逻辑是“物情辞”,具体过程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审美效果是“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关键词 文心雕龙;写气图貌;文图理论 中图分类号 I206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353(2023)01011407赵宪章说过,做好语言和图像的符号关系研究,将会为现代表意理论开辟中国资源、中国路径。文图理论作为舶来品,积极开辟现代表意理论的中国资源与路径是实现扎根中国的有效途径,也可促使其产生最大价值。基于此,西方的文图理论若与中国本土的文论互相发明,将会有助于学者找寻文图理论之中国资源与路径。文心雕龙 作为中国古典文论的扛鼎之作,其丰富而周密的理论资源与体系常被用来与西方文论相比较。以文图理论为视角,重新审视文心雕龙,或能挖掘出更多价值,也能为文图理论开辟中国资源与路径提供一个研究个案与思路,故本文选择 文心雕龙 中的“写气图貌”说作为比较对象。该说原出 文心雕龙物色,谈及诗人受外界景物感召而引发思想及情感波动时,刘勰谓:“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指出诗人在受自然感召后,抒情状物的过程。这种对状物的强调将成为该命题与文图理论相比较的重要思考起点。一、从文图理论解读“写气图貌”说的原因刘勰在 文心雕龙原道 中对文学的发生做了精彩的论述:“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开篇便彰显了在文学发生的问题上,刘勰将它与天、地联系在一起探讨,具体阐释也依照“天象地形人文”的思路铺展: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411DOI:10.15981/ki.dongyueluncong.2023.01.011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而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联系 文心雕龙 全文,原道 开篇的这段话隐含着刘勰谈“文”的一个基调,他在潜意识中认为“文”的发生、建构、生成、鉴赏等具有可视性的特点,“文”在作者方面的创造和读者方面的鉴赏,都是在“还原”自然万物、人间百态的样子,为了让读者有一种“在场感”,从而尽可能地还原作者想呈现的图景,以达到作者与读者最大程度的互通与共鸣。此认知与文图理论中对文学与图像能够实现跨界融通的解读有可互相观照之处:文图理论认为图像与文学文本之所以能实现越界融通,首先源于它们相同的生成动机,无论是图像还是文学文本都是创作主体对外部世界的解读。不管是文学文本还是画家的画作,它们都是通过建构一种“形象”来表达自己“感物”之后的结果。其次,图像与文学文本能实现越界融通,还因为在“形象”的建构中,无论是图像文本还是文学文本,文本世界和现实世界相似的对应关系让作者有了对现实进行模仿与再现的可能。但这种再现不是镜子似的反映,而是为文本中的“形象”和现实的事物创造出一种内在的联系。相同的再现的创作方式,让图像和文学文本之间实现了真正的越界融通,也让文图理论有了立论的依据。还可从字源的角度考察“文”字,加深对文图理论与“写气图貌”说相比较的理解。“文”的甲骨文字形是似一个站立的人形,最上端是头部,中间向左右伸展的是双臂,下面是双腿,内部类似叉号的图案,若胸膛上刺的花纹。说文解字 云:“文,错画也,象交文。”指出“文”乃线条与色彩的交错。释名 云:“文也,会集众彩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仍是从色彩和线条的角度谈“文”。如前所述,刘勰是从天象、地形之“文”与“动植皆文”的自然图景出发谈文学的产生,实则从字源的角度看,“文”之字义也从线条、色彩、图案出发,最后引申、转化成了文学、文章之“文”。传说仓颉受天象地形、鸟兽足迹、草木形状启发而创制文字,可以说,文学与图像之间有天然且紧密的关系。同时,刘勰在文学发生论或本质论中采用图像、图景谈论文学产生,还说明他认为用图像之“文”推演文学之“文”是合理且恰切的思路。图像之“文”与文学之“文”的关系可谓是刘勰文学思想中的主要理论根基,也是“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可以发生的原因之一。除了从文学发生论的角度比较文图理论与“写气图貌”说外,还可从刘勰对“言、象、意”关系的认知角度去考察原因。对于言意关系问题,自古争议颇多,学界的主流观点主要有常见于儒家学说的“言尽意论”、老庄学说的“言不尽意论”,还有 易传 提出的“立象尽意论”,与文图理论联系最紧密的当属“立象尽意论”。易传 有言:“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意”虽难传,但“象”可以。何谓“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众所周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形象化的特点,连汉字的产生都与图像关系密切,因此中国的文学自古便存在“语图”一体的基因。充分认知“语图”关系之紧密后,便不难理解在“文图”关系及文图理论的成立中,“象”的作用关系重大。研究文图理论的学者们认为“文学就是 语象 的艺术,象 使文学作为语言文本确立了它的自主性。”文图理论可以在中国扎根并越来越被认可,这与它能够跟中国古人思想有契合之处密不可分。魏晋南北朝时代对“言、象、意”关系的讨论更加精深,王弼在 周易略例明象 中云: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511从文图理论看 文心雕龙 的“写气图貌”说刘勰:文心雕龙,第 12 页。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 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版,第 425 页。刘熙:释名,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 51 页。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 年版,第 250 页,第 237 页。赵宪章:创刊辞,赵宪章、顾华明主编:文学与图像(第 1 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年版,第 2 页。王弼:周易略例,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 609 页。这段话虽从哲学高度来谈,但完全可以把它置于文学的场域中去探讨文学表达的问题。依王弼之见,“言”与“象”都是表“意”的工具和手段,对于表达一事,要做的是先立“意”再立“象”最后立“言”。文学的表达不一样如此吗?文学应竭力把“象”立好,所以刘勰才主张作家创作需“神用象通”。可以说,刘勰对于要用“象”来解决文学表达中的“言”“意”的问题,持笃定的态度。这尤其体现在神思 篇中,如果说讲明“天象地形人文”之间关系是潜藏在 原道 中的论说脉络,那么厘清“意象言”之间关系就是暗含在 神思 篇内的阐释主线。神思 开篇有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关键在知晓“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牟世金曾高度评价刘勰的这一观点,他认为:“以精神与物象相结合的活动为 思理 之妙,确是揭示了艺术构思的基本特征,这是刘勰论艺术构思所取得的重要成就。”这一观点之所以能成为“重要成就”的原因,在于“神与物游”四字不只说明了外界的图景、作者眼中的物象是触发创作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创作初期立“意”的过程中,始终都有“象”的参与,只是最开始是以“眼中之竹”的形式参与,构思越深入,越向“心中之竹”的形式发展。“神与物游”的结果是“物无隐貌”,即作者已然明了文章需要给读者展示出的图景面貌,此步骤的关键是“辞令”,也就是“言”。实则刘勰对于“言、象、意”论的独到把握与当代语言学有某些相似之处,当代语言学认为文学构思过程中看似不需要语言,其实不然,该过程需要的语言是一种“黏附”在构思过程上的内部语言。实际上,刘勰不仅看到了整个创作过程是在解决“言、象、意”的问题,还看到了在构思阶段“言”“象”“意”三者就已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作者因立“意”而立“象”,在立“象”中,“言”不断参与其中,以帮助“象”变得不再飘忽而渐趋明晰。同时,由于内部语言是不连贯的、不完整的、不受语法约束的,所以当内部语言变成外部语言时,这种转变常会“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就是“言不尽意”。基于刘勰对解决“言、象、意”难题的清醒认知,他提出构思若要成功,必得窥到“意象”才能下笔运文。文图理论亦认为“借助象 完成由意 到言 的递进,实现从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有效转化,便是刘勰文图理论中的理论基点之所在。”“写气图貌”说与文图理论在“象”可以解决“言”“意”关系方面的相近认知,可视为用文图理论来谈“写气图貌”说的原因之二。刘纲纪曾说:“刘勰十分重视美诉之于人的感官的鲜明性、生动性。”刘勰诸多观点与论说过程充溢着文学视知觉审美理念。因此考察 文心雕龙 中视知觉审美理念的体现,是从文学发生论、“言、象、意”关系角度外,构成文图理论与“写气图貌”说相比较的第三个原因。众所周知,中国古典文论有象喻传统,多位名家学者曾探讨过此问题。如从以人喻文角度作探讨的钱钟书、吴承学等,再如从器物及其制作角度作考察的古风、闫月珍等。其中与文图理论联系更紧密的,当属从器物及其制作角度。古风指出:“在文心雕龙 中,充斥着大量的丝织锦绣话语 和文论术语,成为刘勰文论的风格个性。”他还详细统计了 文心雕龙 中以锦绣谈文学的用例多达 48 次,刘勰时常用锦绣与文章互喻。若细察 文心雕龙 文本,用绘画、丝织、建筑、雕塑等来谈文章或创作过程的用例不在少数,古风与闫月珍两位教授都对此有精深的分析。而在象喻传统的背后,还暗含着批评家对视知觉审美理念的运用,刘勰也不例外。如在 铨赋 中,他直白指出赋体在表达方面的特点是“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在比兴 中,他说“扬、班之伦,曹、刘以下,图状山川,影写云物。”这都表明刘勰认为描摹的文字美与感受的视觉美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不止于此,对偶句式无论字义还是句型皆具视觉美,故丽辞 云:“自扬、马、张、蔡,崇611东岳论丛Jan,2023 Vol44 No12023 年 1 月(第 44 卷/第1期)(Dong Yue Tribune)刘勰:文心雕龙,第 321 页,第 92 页,第 414 页。牟世金:文心雕龙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年版,第 318 页。张然,戚良德:从“言、象、意”论看 文心雕龙 的文图理论 ,理论学刊,2016 年第 6 期。刘纲纪:刘勰,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9 年版,第 86 页。古风:刘勰对于“锦绣”审美模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