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见证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中心小学设计者:汪萌霞【设计思路】生活总是五味杂陈的,有收获有喜悦,也有困难和挑战,挫折是指人类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指向目标的行为受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挫折存在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对于学生来说,挫折意味着什么?这是个什么味道,它什么时候会来?我们可以共同来探讨。本节课主要通过小组讨论、同伴互助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的互动。以视频导入课程,引出课程主题——挫折。本节课只有一个主体活动,通过引导学生与挫折“小蓝孩”进行对话,从而达到外化挫折、了解挫折深入体会挫折带给我们的成长。第二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分享与帮助,从而引导同学们发现,刚开始,受到挫折的困扰的我们可能是受害者,但是现在我们通过外化挫折,我们变成了自身成长的见证者,而且在小组讨论和同伴的帮助中,同学们也成为了一个个见证者,点题,成长的见证者。【理论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健全人格的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力等。抗挫折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化生存的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抗挫折力,为学生将来成为更好的社会人打下基础。亚当斯提出的挫折理论揭示了人的动机行为受阻而未能满足需要时的心理状态,并由此而导致的行为表现。根据不同人的心理特点,受到挫折后的行为表现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采取减轻挫折和满足需要的积极适应态度;第二类,采取消极态度,甚至是对抗态度,诸如攻击、冷漠、幻想、退化等。外化和局外见证人均是叙事治疗的技巧。叙事治疗通过“外化”的技术,实践如下基本假设“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人与问题是分开的”,把人和问题分开。局外见证人团队则是透过对来访者有意义的团队的见证,丰富来访则的生命故事,帮助来访者建立较期待的自我认同。正念冥想,训练我们专注于现状正在发生的事情,体验当下,练习让自己对于发生的事情和当下的情绪感知都能接纳,且不做任何评价。【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虽然生活仍处于备受保护的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中,然而在学习上正处于小升初的决战期。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和任务的加重,以及青春期情感及身体的变化,遇到困境的可能性大大增多,且不可预期。当面对的挫折超过他们的认知范围和应付的能力范围,学生容易产生焦虑、灰心、沮丧,甚至更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