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命之树【课程背景】2020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神州大地,威胁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幸运的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很快控制住了疫情。目前,境外疫情形势严峻,国内零散病情也时有发生。“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依然很大。因此,疫情背景下的学校生命教育必须重点抓好培养学生生命意识。人生的基础是生命。2021年,《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有73.6%的人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青少年要成长为一个有作为的人,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生命意识。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不少青少年学生过于专注学业的竞争,往往忽视了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同时,虚拟网络游戏与发达的人工智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青少年对生命的神圣感与神秘性,影响了他们对生命的正确认知。据2016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约为14.1%,人数约为2404.2万人。生命是什么?不就是“一口气”“一管血”,不就是模块的拼凑与电路的连接吗?于是,生活中漠视生命、伤害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中国每年有约3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6人自杀死亡,有8人自杀未遂。因此,亟须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生命教育。【课程理论】(1)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第五阶段的青少年期(12~18岁),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自我同一性发展,是指儿童在社会化的进程中,自我意识的独立性、不变性和连续性以及儿童与某一群体及其成员之间共有的连带感、价值观、目标追求、思想等逐渐形成的过程。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的更多的考虑“我是谁”的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个体把自己各个方面,比如信念,性格、性别角色,未来的职业选择等很好的整合起来,个体就会获得较好的角色同一性;反之,则出现角色混乱。(2)发展心理学理论。11-18岁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如下。a认知状态:最佳发展的记忆力,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基本成熟的注意力。b情绪:情绪体验与情绪表现不一致,两极化明显,摇摆易变,容易烦恼、压抑孤独等。c意志力:关注自我形象,自尊心强自我评价带片面性和不稳定性,独立意识强,盲目反抗。d行为:求新、求异、刺激、冲动,行为易越轨,承受能力低,易受暗示,从众。【课程目标】1、建立积极的自我;2、建立积极的关系;3、置入积极地人生隐喻,预防自杀。【活动准备】1、A4纸每人一张。2、彩笔若干盒。3、大黄纸一张。4、场地和音乐。【活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