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蓉城
名校
联盟
2020
级高三
第一次
联考
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
蓉城名校联盟2020级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4~28 AACDD 29~33 ACCBB 34~35 C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一)必考题:共37分
41.(25分)
(1)(14分)
特点:探索早、历代重视;救灾措施多样化;直接救济与间接救济结合;调价减税等经济手段与移民等行政手段并用;政府主导,民间参与少;防灾与救灾结合;据灾情不同救助,务实灵活。(每点2分,任答4点共8分)
影响:利:缓解灾民民生压力,稳定社会秩序;为治理河患等防灾工程提供劳动力,保证封建经济的恢复发展;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提高古代防灾救灾的治理能力,影响后世;与灾难的抗争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
弊:捐纳助赈为卖官鬻爵、官吏贪污开启了方便之门;容易导致政府财政负担过重。(每点2分,任答1点共2分)
(2)(11分)
新变化:民间力量积极参与,江浙绅商影响较大;商赈专业化,公正公开;西方传教士参与赈灾,主体多元化;各地协作赈灾;近代化特征明显。(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
原因:列强入侵,边疆危机,国势日衰;政府主导的传统救灾慈善弊端日显,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西方教会慈善事业的冲击;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官僚、士绅受传统济世观念和家国情怀的感召。(每点2分,任答3点共5分)
42.(12分)
示例一:
选取信息:三教合一;李白、杜甫的诗歌;胡旋舞。(1分)
主题:隋唐时期的文化呈现多元的特点。(2分)
论述: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封建国家大一统,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流、交融十分频繁。其具体表现有:三教合一;李白、杜甫的诗歌;胡旋舞。就三教合一而言,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以及外传宗教佛教,均在中国有了广泛的受众,它们与传统儒家思想一起,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就李、杜诗歌与胡旋舞而言,这一时期,唐诗的创作达到顶峰,李白的诗歌体现了盛唐气象,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社会境况;在各民族频繁交流的大背景下,来自西域地区的乐舞如胡旋舞传入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人民的娱乐生活。(8分)
结论: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封建国家大一统,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流、交融十分频繁,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多元的特点。(1分)
示例二:
选取信息: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都护府与藩镇的设立;三教合一。(1分)
主题: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2分)
论述: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时期,其主要表现为: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都护府与藩镇的设立;三教合一。在经济上,伴随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为沟通汉族与西域各族及中外的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政治上,隋唐中央政府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如设置都护府与藩镇,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高度繁荣的基础上,外传的佛教、本土的道教以及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中华大地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形成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与此同时,一些儒家学者,如韩愈,以弘扬“道统”为己任,积极推进传统儒学的复兴。(8分)
综上所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来看,隋唐时期的制度文明、物质基础及思想文化均高度繁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1分)
示例三:
选取信息:曲辕犁的出现与均田制的推行;制瓷与丝织业的发展;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主题: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
论述:(略)
(“示例”只作参考,从其它的时间、空间进行论述,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选考题:15分
45.(15分)
(1)(6分)
特点:征收地域不断扩大;名目繁多,重复征税;厘金繁重,征收随意性大。(每点2分,共6分)
(2)(9分)
影响:增加清王朝收入,暂时缓解财政危机(3分);加重人民经济负担,助长官员贪腐;妨碍商品流通,不利于统一市场形成和工商业发展;为地方督抚擅专打下基础,冲击中央集权体制。(每点2分,共6分)
46.(15分)略
47.(15分)
(1)(8分)
品质:务实敢为,不畏强权;遇事亲历亲为,重视亲身实践;学术与治事相结合(经世致用);治学态度严谨,具有实证精神;推陈出新,具有创新精神。(每点2分,任答4点共8分)
(2)(7分)
原因:清中期以来,社会矛盾累积,统治危机初现;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清代文字狱频繁,学者研究对象空前受限;思想专制、僵化。(每点2分,任答3点共7分)
解析:
24.A 题干的大致意思:老子认为要领导人民,必先把自己放在人民之后;荀子认为上天育民,并不是为了君主,但上天立君主,却是要他为人民做事的;墨子认为先为了人民的利益,后为了自己的利益。三人都在治国理政方面提出了“以人为本”,故选A项;三人的观点是在论证君主的统治,侧重点是对人民的态度,而非强调君主统治的作用,排除B项;三人的主张在当时主要是面对社会动荡和诸侯争霸现实的回应,并不是在反思历史教训,排除C项;这些主张并不能满足封建贵族在春秋时期追求富国强兵、实现成就霸业理想的政治诉求,排除D项。
25.A 本题考查战国至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发展。随着“天下”范围的扩大,周边地区逐步接受和认同华夏文明,故选A项;“天下”范围的演变不能消除国家分裂隐患,故B项错误;国家范围的拓展不能保障民众生产生活的稳定,故C项错误;材料的重心在强调国家范围的扩大,不是在强调中原的核心地位,故D项错误。
26.C 本题考查秦代的土地制度。岳麓秦简记载大夫沛把“稻田廿亩”作为私产直接分给了名叫识的“隶”,且得到当地官府的认可,说明当时土地作为私产是可以继承、赠送的;里耶秦简记载“都乡黔首田启陵界中,一顷卌一亩,钱八十五”,说明当时允许跨乡垦田,存在土地买卖和流转现象。两则信息可以说明当时土地制度的践行实况,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直接反映基层治理的内容,故A项排除;材料提到大夫沛把私产分给“隶”(相当于家中男仆),但不能说明民众地位的提升,故B项错误;材料提到都乡民众开垦的田“一顷卌一亩,钱八十五”,但不能说明国家实力逐渐增强,故D项错误。
27.D 根据材料“斜红面妆、出茧眉”等与佛教和道教无关,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的战乱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繁荣,故B项错误;斜红和出茧眉未反映出社会动荡和儒学衰落,故C项错误;每种具体的妆容面式背后折射出妆容者内心的活动表达,体现了形神兼备的审美追求,故D项正确。
28.D 由唐代科举制下少数民族登科人数分布情况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少数民族读书人投身科举、高中者不乏其数且总体数量呈递增趋势。唐代科考的主要内容为汉族儒家经典,故表格体现了这一时期选官制度的建设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交流,故选D项。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考生的中举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唐朝国力盛衰的影响,但表中信息只体现了少数民族的登科人数,不能反映整体,故不选A项;就材料信息而言,无法得出庶族子弟入仕受阻这一结论,故不选B项;材料未涉及科举考试下不同考试科目的难度比较,且结合所学可知,进士一科难度较大,而图中中举人数反而最多,故不选C项。
29.A 根据材料,宋代政府专卖制度的多元化,表明封建政府让利于民,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故A项正确;专卖主要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非为推动市场经济的规范化经营,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数据表明专卖制度确立了中央财政的优势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专卖制度所带来的财政税收解决了财政压力,故D项错误。
30.C 材料的主体是监察机构,而非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地方权力减弱会强化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材料则体现了地方权力在集中,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监察权兼职行政权或监察权本身内部兼职,前者容易使得监察权丧失独立性,后者容易影响监察权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故C项正确;藩镇割据是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故D项错误。
31.C 材料中张岱、全祖望、樊树志对明朝灭亡原因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明朝灭亡与崇祯皇帝个人的性格与决策有关,故C项正确;军队士兵装备差,战斗力不高是张岱《石匮书后集》的分析,不符合其他两则材料,排除A项;内部农民起义是明朝灭亡原因之一,但不符合整体材料要求,排除B项;明朝灭亡确是由于多种因素所致,但三则材料共同强调的是崇祯皇帝与明朝灭亡的关系,排除D项。
32.B 材料中农学家、学者、官员,甚至皇帝都提倡在江南地区种植双季稻,但却未推广开来,反映出江南农民坚守当时的生产经济结构,不愿意接受双季稻,因为在传统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水稻种植需要大量劳动力,而江南地区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种植水稻的人数较少,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人口剧增,江南地区作为全国经济重心,人口众多,人地矛盾突出,排除A项;中国古代政府一直倡导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江南地区农民缺乏进取心,排除D项。
33.B 根据所学知识,该媒体在故意将战争责任甩给中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战争原因的表述和刻意丑化中国形象是英国意识形态的体现,但又大篇幅真实介绍中国百姓的形象,体现了新闻媒体的客观真实的中立立场,故B项正确;该媒体为英国媒体,受众为英国人,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政府和百姓之间的矛盾,故D项错误。
34.C 分析表格可知,广州进口的大多是鸦片,其他货物在中国的市场很小,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故选C项。表格数据仅仅围绕广州进口贸易中的商品变化,不涉及出口,看不出逆差,所以排除A项;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开始于1840年,排除B项;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不是原因,排除D项。
35.D 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人在内地旅行权、传教权被认可促使传教据点从南洋转移到中国开港城市,但西方传教与发动战争方式一直并行,所以A项不选;由材料官员和科举学子购阅较普遍,可见其致力于学习西方、摸索富强化的道路,但受西学影响较深在材料中体现不充分,所以B项不选;近代中西文明的冲突从第一次鸦片开始,所以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官员和科举学子在两次战败和边疆危机后反思中西文明,探索富强之路的时代需要,故选D项。
41.(1)第一问可从材料“秦汉以来,地方发生灾荒都要及时逐级如实报告,官员复查核实按轻重定级”可见救灾事业探索早、历代重视;由材料信息可分别从救灾主体、措施、手段等角度进行特点总结。第二问可据材料,从民生、社会秩序、社会经济、封建统治、国家治理等角度阐释,由材料“唐朝官府让灾民兴修水利工程,获得相应的赈济钱物”可推知以工代赈为治理河患等防灾工程提供劳动力,保证封建经济的恢复发展。
(2)从材料“仁元钱庄董事”“沪上绅商的广泛支持”和“西方传教士为了争取信徒,也积极参加赈灾”可知近代晚清赈灾发生了新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可结合1876~1879年时代背景可知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半殖民地化并面临边疆危机,清朝统治日衰;结合所学可知江浙绅商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传统儒家济世观念和家国情怀的感召而积极组织商赈;国门洞开后,传教士来华,因而有了教赈和西方教会慈善事业的影响和冲击。
45.(1)依据材料“于咸丰三年(1853)在扬州设厘金所……咸丰七年(1857)以后,几乎在全国各省普遍推广开来了”可以得出征收地域不断扩大;依据材料“诸凡一切贫富人民从生到死的生活用品,无一不在被征之列,具体多达几百项甚至一千多项”可以得出名目繁多;依据材料“厘金创办之初,其征收比率是1%,以后逐渐提高,多数省份的征收比率均在5%~20%之间。例如江苏的厘金征收比率虽为5%,但以二卡则为10%,以三卡论则为15%,以四卡论则为20%”可以得出厘金繁重,重复征税。
(2)依据材料,结合第一小问的特点和所学可知,厘金制度影响是增加清王朝收入,暂时缓解财政危机;加重人民经济负担,助长官员贪腐;妨碍商品流通,不利于统一市场形成和工商业发展;为地方督抚擅专打下基础,冲击中央集权体制。
47.(1)由“白莲教战事正酣,王念孙上陈剿贼六事,后又弹劾和珅,声震朝野”得出“务实敢为,不畏强权”;由“前往勘查,每到一地必亲自深入勘察地形地貌”得出“遇事亲历亲为,重视亲身实践”;由“著有《导河议》……办河工,分析水旱根源”得出“学术与治事相结合”;由“对儒家经典和先秦诸子、历史著作中的字、句之讹错进行研究,揭示了大量古代字、词的古老意义,与古代语言运用的规律”得出“治学态度严谨,具有实证精神”;由“发展出一种新的校勘学,发展出了现代学术分科的新知识系统的萌芽”得出“推陈出新,具有创新精神”。
(2)由“白莲教、和珅、黄河决口”等得出“清中期以来,社会矛盾累积,统治危机初现”;由“遇事亲历亲为,重视亲身实践,学术与治事相结合”得出“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结合时代背景看出“清代文字狱频繁,学者研究对象空前受限”。
5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