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浙江省
Z20
名校
联盟
新高
研究
2022
届高三三模
历史试题
解析
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届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如图为西周遂公盨青铜器铭文拓片。内容为:“天命禹敷土,隓(堕)山浚川,乃釐方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贵唯德,民好明德……益求懿德……心好德……豳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这一文物
①说明比较成熟的文字已经出现
②反映了西周时期冶金技艺高超
③是研究大禹治水的第一手史料
④反映了西周敬德保民治国理念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在青铜器上刻字,形成了金文,金文相较于甲骨文成熟了许多,①正确;根据材料“如图为西周遂公盨青铜器铭文拓片”以及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出土的西周青铜器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但是的冶炼技术,②正确;西周时期距离大禹时期已经极为遥远,因此此铭文不能作为第一手史料,③错误;根据材料“民成父母”“民好明德”可知西周提倡敬德保民治国理念,④正确;综上,①②④正确,③错误,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 西汉学者刘向《别录》载:“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齐国以优厚待遇吸引各国谈说之士,会聚于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的设立
A. 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的教育之风
B. 促使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兴起
C. 有助于战国时期学术融合趋势的发展
D. 确立齐鲁地区学术文化成统治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齐国以优厚待遇吸引各国谈说之士,会聚于稷下学宫”可知齐国为了建立稷下学宫,吸引了各家学者,促进了稷下学宫的发展,C项正确;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的孔子,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而不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学术文化成为齐鲁地区的统治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3. 如表摘录了一些春秋到西汉初期,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言论,可见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言论内容
春秋时期
“河山以东强国六..秦僻在雍州。”“秦与戎、翟同俗”
战国后期
“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无礼义之心”
西汉初期
“秦并海内,兼诸候,南面称帝..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仰上。
A. 心理隔阂的消弭 B. 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C. 各族同源认同 D. “大一统”政体确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仰上。”可知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因此,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认识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大一统”政体确立,D项正确;心理隔阂的消弭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各族同源,排除C项。故选D项。
4. 史书对某一制度记载道:“四科取士,一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明达法令……四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制度
A. 为选拔世族子弟而设立 B. 考选的方式和内容比较封闭
C. 促使社会阶层流动加速 D. 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选官制度是汉代的察举制度,以德行、学问、法令、谋略作为取士的重要考试内容,察举制度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因此,比较封闭,B项正确;察举制不是为选拔世族子弟而设立,排除A项;察举制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项;这一时期世家大族没有垄断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仍有制度演进、民族交融、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等新成就。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推行均田制 ②《抱朴子》中提到“火药”
③出现了“草市” ④“文人画”逐渐成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创立了均田制,①正确;东晋的葛洪在其著作里《抱朴子仙药篇》中首次提出火药配方,②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水陆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驿站所在地出现了草市,③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刚刚出现,④错误。综上①②③正确,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6.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是我国中原王朝统治周边少数民族的传统政策。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对今内蒙古地区的管辖中,体现这一政策的是
A. 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
B. 唐太宗时设置羁縻府州管辖民族地区
C. 元代设立岭北行省加强中央集权
D. 清朝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的是统一管理下的因俗而治,唐太宗时设置羁縻府州管辖民族地区,符合这一政策,B项正确;秦始皇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未因俗而治,排除A项;元朝在岭北地区实行行省制,也不属于因俗而治,排除C项;清朝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排除D项。故选B项。
7.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在给闽浙总督的上谕里写道:“浙省宁波虽有海关,与广省迥异。且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若不立法杜绝,恐将来到浙者众,宁波又成一洋船市集之所,内地海疆紧要。”这份上谕说明当时
A. 粤海关一口贸易体制已确立 B. 宁波成为重要通商口岸
C. 对外贸易以政权安全为前提 D. 天朝上国观念遭到冲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洋商错处,必致滋事”“内地海疆紧要”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认识到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可能威胁清政府的统治,因此要求对外贸易的开展要以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为前提,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清政府实行只开放广州一处口岸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宁波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口岸,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清政府的天朝上国观念受到了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
8. 有学者认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下列属于“世俗理性最初觉醒”的思想是
A. “工商皆本” B. “师夷长技” C. “创立民国” D. “民主科学”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最初觉醒”“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以及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为了救亡图存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了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B项正确;工商皆本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的,排除A项;创立民国是孙中山在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提出的革命纲领之一,排除C项;民主科学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9. 从打通丝绸之路,到设机构主管,新疆地区一直是中华民族统一版图的有效管辖部分。近代以来,为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军民又为之不懈奋斗。下列关于政府在新疆地区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
A. 元代在中央设立理藩院负责处理新疆和西藏事务 B. 以“先折之以议论,次决之以战阵”策略收伊犁
C. 1885年清政府设立了新疆行省以加强西北边防 D. 1955年依据《共同纲领》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清政府军事实力羸弱,所以通过武力收回伊犁的可能较小,因而左宗棠主张先通过谈判解决,谈判不能解决在通过武力解决,B项正确;理藩院是清代的机构,排除A项;1884年新疆行省设立,排除C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译载新闻,又载格致有用之书。该刊物
①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②凸显政论性报刊特点
③利于推进变法开启民智 ④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排除①;根据材料“译载新闻,又载格致有用之书。”可知该报刊凸显政论性报刊特点,②正确;根据材料“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可分析出利于推进变法开启民智,③正确;这一报刊带有政论性特点,满足市民文化消遣说法错误,排除④。综上,正确的是②③,B项正确;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
11. 观察如图漫画《共诛卖国贼》。该漫画主要揭示出五四运动时期
A. 革命统一战线形成 B. 实业救国思潮兴盛
C. 民众民族意识高涨 D. 革命性质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共诛卖国贼》的画面可得出,社会各界都联合起来共诛国贼,反映出民众的民族意识 不断高涨,C项正确;A项是1924年国民革命时期,排除A项;材料与实业救国无关,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性质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931年10月5日,刊登在《申报》上的美丽牌香烟广告有以下文字:“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有美皆备,无丽不臻”、“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外辱日亟”,并配有香烟的图案和东北地图。这反映
A. 列强经济侵略重心在东北地区 B. 民众对抗日战争胜利有信心
C.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 D. 实业家义利并举的经营理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外辱日亟’”,并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中国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材料中的商品销售广告中提及注意东北形势和抵御外辱的信息,说明商品销售中蕴含着抗日救国的思想,反映了实业家义利并举的经营理念,D项正确;当时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是日本,不能说“列强经济侵略重心在东北地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民众对抗日战争胜利有信心”,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排除C项。故选D项。
13. 中共中央某次会议决议指出:“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该决议出自
A. 遵义会议 B. 瓦窑堡会议 C. 洛川会议 D. 中共七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阐明了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指明了坚持面持久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道路,C项正确;遵义会议在1935年,排除A项;瓦窑堡会议在1935年召开,排除B项;中共七大在1945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如图为上海国棉一厂发出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号召时的情景,号召“努力保证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观察图片,结合所学可推知当时
A. 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粮食问题 B. 为志愿军赴朝参战提供物资
C. 劳动竞赛促进工业“大跃进” D. 增产节约运动促进了工业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努力保证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可知,此时为一五计划,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运动是为了促进了工业化,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粮食问题严重,排除A项;抗美援朝爆发于1950年-1953年,而一五计划发生于1953年-1957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978年3月,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该会议
A. 直接推动科技体制改革 B. 标志党工作重心转移
C. 推动科技政策拨乱反正 D. 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邓小平强调了科学的重要性,这有助于推动科技政策的拨乱反正,C项正确;A项错在“直接”,排除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排除B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排除D项。故选C项。
16. 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除了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还必须符合一些标准,其中一条标准是“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下列项中,符合这条标准的文化遗产是
①长城 ②布达拉宫 ③昆曲 ④奥斯维辛集中营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长城 和布达拉宫符合“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标准,①②正确,A项正确;昆区不属于建筑,③错误,排除B、C项;奥斯维辛集中营不是建筑物的杰出范例,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7. 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外事裁判官,原来的裁判官被称作内事裁判官,外事裁判官处理问题基于一系列对所有人都要一致的原则,这些原则具有所有人都要认可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体现这些原则的法律是
A. 习惯法 B. 自然法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罗马的扩张,落马的版图逐渐扩大,其境内的民族也越来越多,因而罗马制定了万民法以适应这种形式的变化,即材料反映的罗马设立外事裁判官处理罗马以外的法律事务,D项正确;习惯法是不成文的法律,而材料反映的是成文的万民法,排除A项;自然法是一种理念或者法律精神,不是具体的法律,排除B项;公民法应用对象是罗马的公民,而万民法应用对象是罗马外的罗马帝国成员,排除C项。故选D项。
18. 如表是某历史著作的目录(局部),有学生在①②处填上下列标题,其中最合适的是
章节
章节标题
章节内容
第23章
①
欧洲人对世界各大洲的探险
近代早期亚洲的贸易和冲突
全球性的交流
第24章
②
罗马天主教会的分裂
集权国家的形成
早期资本主义社会
科学与启蒙运动
第25章
新世界
美洲的殖民社会
欧洲人在太平洋
A. 跨洋交流与全球联系;欧洲转型 B. 新航路的开辟;资产阶级革命
C 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启蒙运动 D. 三角贸易;宗教改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全球性的交流”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全球的经济联系日益强化,因此①应当是跨洋交流与全球联系,在根据材料“科学与启蒙运动”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近代以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开展,欧洲社会的思想逐步得到解放,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和思想基础,因此②是欧洲转型,综上,A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是欧洲近代史的开端,而第23章涉及到了全球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启蒙运动只是第24章的一部分,不能反映全部,排除C项;三角贸易和宗教改革只是各自章节的一个知识点,不能反映全部,排除D项。故选A项。
19. 有学者指出“它们构成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大厦的两块基石,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使司法权最终从行政权分离出来”。“它们”是
①“光荣革命” ②《权利法案》 ③《王位继承法》 ④责任内阁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②正确;1701年颁布的《王位继承法》在继1689年《权利法案》之后,对王权做出了进一步限制,促进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③正确;1688年的光荣革命只是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统治,没有确立君主立宪制,①错误;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8世纪的英国,虽然使得君主立宪制得到完善,但是没有在法律层面确立,④错误;综上②③正确,①④错误,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0. 在这部作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必然性,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这部作品
A. 是马恩合作的第一部作品
B. 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
C. 系统阐明了唯物主义史观
D. 将马克思主义置于牢固科学基础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解释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必然性,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而《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B项正确;《神圣家族》是马恩合作的第一步作品,排除A项;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著作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排除B项;《资本论》将马克思主义置于牢固科学基础上,排除D项。故选B项。
21. 据统计,1880年全世界制造品出口总额中有40%以上是英国的,到了1913年,英国、德国和美国三个国家在制造品出口总额中的比例变成了29.9%、26.4%和12.6%。这表明
①英国完全丧失了工业优势
②美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
③科技革命加剧了市场竞争
④资本主义国家是世界市场主导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40%以上是英国”“国、德国和美国三个国家在制造品出口总额中的比例变成了29.9%、26.4%和12.6%”以及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美德两国的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而英国的工业制造能力相对下降,因而三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③正确;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英国、美国还是德国,这些占据世界大部分制造品出口份额的都是资本主义国家,④正确;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仍然占据了较大份额,①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美国和德国成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②错误;综上,③④正确,①②错误,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2. 1942年11月的一天晚上,戴高乐在广播电台上对法国同胞们大声呼吁:“起来吧!要帮助我们的盟国!毫无保留地与它们团结在一起!”激发戴高乐这一呼呼的登陆行动发生地位于如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1月美英法盟军在法属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实施的登陆作战即图中的①,激发了戴高乐的复国热情,A项正确;②处并未发生大规模的登陆作战,排除B项;③是西西里岛,此处在1943年发生了著名的西西里岛登陆作战,排除C项;④处并未发生大规模的登陆行动,排除D项。故选A项。
23. 有学者指出:他的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别出心裁的慢板,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对那个时代令人窒息的生活的压抑与悲哀。他勾勒出如列宾绘画一样在苍茫天空下负重弯腰的俄罗斯的剪影。下列关于“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他”的后期作品充满乐观明朗的情绪
B. “他”的音乐体现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 “他”的作品被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D. “他”是把合唱加入交响乐中的第一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他的第六(悲怆)交响曲”可知“他”指的是柴可夫斯基,结合所学知识,他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结合材料“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对那个时代令人窒息的生活的压抑与悲哀......”及所学知识,其音乐体现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B项正确;“他”的前期作品充满乐观明朗的情绪,排除A项;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被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排除C项;把合唱加入交响乐中的第一人不是柴可夫斯基,排除D项。故选B项。
24. 如图是某年的《西方各大国国民生产总值(单位:10亿美元)图示》。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某年”最有可能是
A. 1937年 B. 1950年 C. 1989年 D. 1993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方各大国国民生产总值(单位:10亿美元)图示》”中的信息,可知,在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中,美国占绝对优势,英国、法国、西德、日本、意大利等西方国家也有不同程度的占比,且苏联国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结合所学可知,图示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是发生在1950年。二战后初期,美国由于大发战争财,进一步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美国经济发展遥遥领先;二战后西欧、日本的经济也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二战后苏联通过第四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发展,B项正确;1937年时德国尚未分裂,排除A项;1989年时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排除C项;1993年时苏联已经解体,两德已经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25. 清前期,秦巴山区.(秦岭和巴山地区)人口尚相当稀少,多系“荒山僻壤,土著无多”;乾隆前中期,“因川楚间有歉收处所,穷民就食前来,旋即栖谷依岩,开垦度日。而河南、江西、安徽等处贫民,亦多携带家室来此认地开荒,络绎不绝”。山区人口大幅度增加带来了山区资源的全面开发,但山区的人口承载力很快就趋于饱和状态。至光绪中期,秦巴地区一些地方的“高山棚民一往而空”,“川楚客民之有家可归者,皆已迁回原籍”,“地之昔辟而今荒者,十居四五矣”。上述历史研究旨在说明
A. 人口是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的关键因素
B. 人地矛盾随着清朝社会发展愈益尖锐
C. 历史是在人类自己构建的空间里展开
D. 经济受制于生产与区域空间的适配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秦巴山区环境脆弱,人口承载力有限,因而清代大量人口的涌入不仅没有成功的开发这里,反而因涌入的人口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而对这里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即经济的发展受制于生产与区域空间的适配度,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人口对区域开发的影响,但是并没有说人口是关键的因素,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了清代秦巴山区的情况,并不能反映清代的整体情况,排除B项;秦巴山区是自然存在的空间,而不是人类构建的空间,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中外朝之分,汉初盖未之有,(汉)武帝始以严助、主父偃入直承明,与参谋议,而其秩尚卑。卫青、霍去病虽贵幸,亦未干丞相、御史职事。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中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
——钱大昕《三史拾遗》
材料二 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之后,中枢体制就发生了重大转变,进入到中书门下体制的阶段。……尽管中书门下体制下还是集体宰相制度,但宰相裁决政务,实行宰相轮流秉笔决事的制度,并逐渐向首相制度过渡。……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宰相的职权进一步朝着掌管具体政务的方向发展,宰相政务官化。这是宋代以宰相职权的分化为核心的制度得以建立的前提。
——刘后滨《政治制度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汉武帝时期相关中央官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唐代政事堂的演变,并结合宋代的史实说明唐代中枢体制的演变为宋代提供了“前提”这一观点。
【答案】(1)特点:设置与“外朝”相对应的“中朝”(或建立中外朝制度)内朝由亲信近臣组成以卑职者掌重权:官员众多:内朝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外朝(三公)实际上成为灯执行机构。
(2)演变:政事堂起先是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发展为“中书门下”,成为行政机构。
说明:在唐代中门下体制变革的影响下,宋代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掌行政、军事和财政权,建立了以宰相职权分化为核心的中央官制。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武帝始以严助、主父偃入直承明,与参谋议,而其秩尚卑。卫青、霍去病虽贵幸,亦未干丞相、御史职事”可知设置与外朝相对应的由亲信近臣组成以卑职者掌重权的中朝;根据材料一“在内朝预政事”可知内朝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根据材料一“庶僚加侍中、给事中者”“置前后左右将军”可知官员众多;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强化皇权,汉武帝设置了有品阶较低官员组成的内朝负责决策,而不参与决策的三公成为了执行者。
(2)演变:根据材料二“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之后,中枢体制就发生了重大转变,进入到中书门下体制的阶段”“宰相的职权进一步朝着掌管具体政务的方向发展,宰相政务官化”可知政事堂起先是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发展为“中书门下”,成为行政机构;说明: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中央政府的政治架构以分权为核心,且逐渐出现了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分离的趋势,因而到了宋代承接唐代的经验,以分化宰相职权的理念为指导,形成了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掌行政、军事和财政权的中央政治架构。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运动在18世纪中后期从英、法等国传入德国以后,由于德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出现了新的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的政治努力成分相对不足。它既不像英国一样是17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也不像法国那样以1789年大革命的思想准备而出现,而是……在宣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理念的同时,将民族意识的提升和民族的文化认同作为自己努力的主要目标,希图以此促进德意志民族的统一。由于相关努力纯粹是文化领域的,它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一种文化气息浓厚的民族主义。
——摘编自邢来顺《启蒙运动与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
材料二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宣布成立,俾斯麦任首相。他着手整顿全国经济,统一了全国度量衡和币制,确定马克为货币单位。同时对交通运输的纷杂状况进行了大力整顿,废除国内贸易的障碍,完成了国内市场的统一。在对外贸易方面也采取了统一的政策,政府为了鼓励本国工业的发展,改革原有的关税制度,对工农业都实行保护主义政策。之后,工业出现跳跃式发展。德国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在19世纪最后25年,德国在钢铁、化学、电气、内燃机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承担了开拓者的角色。
——高德步、王珏著《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启蒙运动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概括当时德国出现“跳跃式发展”的原因。结合史实说明德国在现代交通领域“承担了开拓者的角色”。
【答案】(1)特点:以提升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为主要目标(如答启蒙思想以促进民族统一为相标同等给分)主要集中在思想文化领域
影响:宜扬了理性主义:推动民族主义思想发展,丰富了启蒙思想的内涵:为近代德国统一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任答2点)
(2)原因: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如答:颁布宪法,确立德国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国家或确立德国为联邦制国家,同等给分);整顿全国经济和交通运输,统-国内市场:采取统-的对外贸易政策(改革关税制度,实施贸易保护)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说明: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发明汽油机或狄塞尔发明柴油机,发明汽车,电机机车:推动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兴起。(史实和作用各)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而是……在宣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理念的同时,将民族意识的提升和民族的文化认同作为自己努力的主要目标,希图以此促进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可知,以提升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为主要目标(如答启蒙思想以促进民族统一为相标同等给分);根据材料“由于相关努力纯粹是文化领域的,它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一种文化气息浓厚的民族主义”可知,主要集中在思想文化领域。影响:根据材料“在宣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理念的同时”可知,宣扬了理性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动民族主义思想发展,丰富了启蒙思想的内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近代德国统一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如答:颁布宪法,确立德国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国家或确立德国为联邦制国家,同等给分);根据材料“他着手整顿全国经济,统一了全国度量衡和币制,确定马克为货币单位。同时对交通运输的纷杂状况进行了大力整顿,废除国内贸易的障碍,完成了国内市场的统一”可知,整顿全国经济和交通运输,统-国内市场;根据材料“在对外贸易方面也采取了统一的政策,政府为了鼓励本国工业的发展,改革原有的关税制度,对工农业都实行保护主义政策”可知,采取统-的对外贸易政策(改革关税制度,实施贸易保护);根据材料“在19世纪最后25年,德国在钢铁、化学、电气、内燃机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承担了开拓者的角色”可知,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发明汽油机或狄塞尔发明柴油机,发明汽车,电机机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兴起。
28. 依据中国的国情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政治经验,中国走出了自己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是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一大法宝。毛泽东主张正确分析各类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解决主要矛盾。这不仅使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聂荣《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治原则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得以萌芽生长,八二宪法颁布实施后更有所发展。……八二宪法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规定,由五四宪法的十九条,扩大到二十四条,同时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从原来第三章提到第二章,凸显了公民权利的重要地位。……八二宪法还规定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任期,明确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方针。
——摘编自张明新《从宪法变迁视角看社会变迁与法治发展》
材料三 1993年的宪法修正案着重对1982年宪法以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有关规定作了修改补充。将土地承包制度入宪,将“国营企业”统一修改为“国有企业”,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国家的基本经济体制规定下来。……1999年,2004年,2018年,国家又分别对宪法做了三次修订。习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效凝聚了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我们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当家作主。”
——摘编自杨彦辉《1982年宪法及其修改与中国经济制度的变迁》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统一战线视角简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动力的思想。写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体现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两部著作(两次讲话)。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八二宪法”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成就,阐释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当家作主”。②通过宪法,人们可以了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制度。结合所学,请简述1993年宪法修订的经济背景。
【答案】(1)思想: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的基础.上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在特珠条件下联合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著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说明:“八二宪法”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扩大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凸显了公民权利的重要地位: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国家机构的设置、职责、管理体制等规定做出重大调整: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进一步推进国家领导体制度改革:明确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方针。成为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选择①:确立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确立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代表广大社会阶层和群众代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不断提高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答任意3点,每点必须史论结合)
选择②: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或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行)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答3点)
(只空泛回答,而没有写出改革关键内容的,如“改革开放的推动”:“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进一步对外开放”:“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推进了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每点分别)
【解析】
【详解】(1)思想:根据材料“毛泽东主张正确分析各类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解决主要矛盾”可知,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的基础上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在特珠条件下联合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著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2)说明:根据材料“八二宪法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规定,由五四宪法的十九条,扩大到二十四条”可知,“八二宪法”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据材料“八二宪法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规定,由五四宪法的十九条,扩大到二十四条,同时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从原来第三章提到第二章,凸显了公民权利的重要地位”可知,扩大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凸显了公民权利的重要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二宪法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宪法对国家机构的设置、职责、管理体制等规定做出重大调整;根据材料“八二宪法还规定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任期,明确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方针。”可知,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进一步推进国家领导体制度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二宪法明确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方针,成为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以选择①为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逐渐确立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确立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代表广大社会阶层和群众代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不断提高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29. 20世纪东西方关系是决定人类安全的一对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9年3月15日,德军占领布拉格,第二次世界大战奏响了序曲。4月15日,英法苏三国开始谈判。谈判中英法两国不愿意承担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军事援助义务,只想让苏联承担波兰、罗马尼亚的援助义务。8月22日晚,英法苏谈判破裂。8月23日中午,纳粹德国外长抵达莫斯科。
——摘编自方连庆《国际关系史·现代卷》等
材料二 在克里米亚召开的会议中,美苏英三国在德国赔偿问题上,没有原则性分歧,但在赔偿数额、支付方式和期限问题上争论不休。苏联要求德国赔偿总额为200亿美元,其中一半归苏联。丘吉尔认为苏联要得到的赔款数目是异想天开。罗斯福的立场不明确,但同时认为不应该使德国人挨饿。最后,三国就德国赔偿问题没有达成一致协议。
——摘编自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冷战思维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国际政治中以权势政治,甚至极端权势至上的眼界和立场来看待和对待国际事务的一种思维方式。其主要表现为:追求绝对安全,而非满足于相对安全;不能或不愿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的利益、情感和安全担忧;以“自现预言”的方式制造敌人和对敌战略规划;用“挑战史”和“谋霸史”来牵强地附会当今和未来。
——摘编自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英法苏三国开始谈判”的主要背景,概述“英法苏谈判破裂”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其直接影响。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写出“在克里米亚召开”的国际会议名称、时间。根据美苏英三国“没有达成一致”的提示,简述该国际会议对二战后国际关系新体制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两极格局解体后体现美国“冷战思维”的国际事件一例。指出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突破“冷战思维”所进行的外交政策调整,并提炼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构建大国关系框架的基本诉求。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