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河北省
石家庄市
部分
学校
2022
届高三
下学
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2022届普通高中模拟考试(河北)
历史
(考试时长:75分钟 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记•殷本纪》记载:“自中丁以来,重占卜,行废立,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据此可知,商朝( )
A.父子相承制度确立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宗法制度亟需完善 D.分封制正走向瓦解
2.董仲舒认为,德为阳,刑为阴。“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助也。”他审理的案件传递着儒家“父子至亲”、“论心定罪”等基本主张。这反映了( )
A.汉代政治改革推行以德治国理念 B.儒家正统地位得到了确立和完善
C.董仲舒结合法家的思想改造儒学 D.汉代以儒家思想对法制进行改造
3.读唐朝《耕获图》,图中标注了农业耕作和收获的六个步骤。与图中耕作第二步相关联的是( )
A.曲辕犁 B.水排 C.高转筒车 D.水转翻车
4.宣政院是元朝在中央政府中设置的掌管全国佛教事务以及藏族地区军民之政的特殊机构,凡是有关藏族地区的军民钱谷、官吏任免、驿站交通的事务,宣政院部都需过问。据此可知,元朝宣政院( )
A.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B.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C.成为类似于行省的地方机构 D.边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5.《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认为,在明朝后期赋税改革推行后,“田赋和力役折银征收,农民必须出卖更多的产品以换取银两,这就大大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的过程。”由此可知( )
A.农副产品商品化有被迫现象 B.农民承受了官府沉重的剥削
C.赋税改革并未真正付诸实施 D.统一征银影响农业生产时间
6.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政府提出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既是五十余年来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集大成,又是晚清时期美国对华政策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据此可知( )
A.美同对华政策主要以非和平方式进行的 B.客观上缓和了威胁中国主权完整的危机
C.清政府此后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和傀儡 D.门户开放使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7.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认为“社会的进步是一点一滴的进步,国家的力量也靠这个那个人的力量。只有拼命培养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是报国的真正准备功夫。”由此可知,胡适( )
A.其教育思想引发了教育变革 B.要使教育促进社会关系和谐
C.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D.教育应适应民族抗战的需要
8.抗战初期,国民党积极组织抗战。对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
A.创造了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B.谱写了抗日战争中悲壮诗篇
C.使华中地区大面积领土沦陷 D.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9.下表是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部分物资或经济指标增长情况。表中反映的现象( )
名称/年代
1961年
1963年
增长(%)
油料作物收购价格(元)
2.7
3.2
19
棉花收购价格(元)
2.59
2.85
10
农村人均福利费(元)
1.17
3.51
300
A.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 B.使工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
C.是方针和政策调整的结果 D.推动了工业生产效益提高
10.新时期,科技进步持续改变着中国的生产和生活,中国农业经历了“露天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互联网+农业)的快速演变。这反映了( )
A.农业科技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 B.中国科技成就点多面广
C.科技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D.科技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11.廖申白主张应把苏格拉底哲学中的“德”译为“德性”而非“美德”,因为它所适用的对象范围不但指人,还包括那些不属于人的事物,而“美德”只适用于属于人的好的品性或行动。也有学者认为,“德性”的译法也不能充足地表达该词所蕴含的丰富涵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苏格拉底伦理中“德”的概念存在争议 B.苏格拉底哲学中“德”的概念缺乏理性
C.“德”在汉语学界最好的翻译还是美德 D.苏格拉底“德”有截然相反的双重本性
12.17世纪的荷兰是西欧经济领先发展的典范,它以商业贸易的特别发达而著称于世。可正是这个“海上马车夫”,却在18世纪后迅速地走下坡路,被竞争对手挤出了世界各海域。当北海对岸转动着隆隆的机器之时,荷兰这边却悄无声息。荷兰“迅速地走下坡路”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打击了荷兰航运业 B.荷兰没有较早建立起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
C.缺乏有战略价值和资源价值的海外殖民地 D.商品经济与工业化之间并非同向连锁关系
13.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回信,勉励他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许多高校都在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讲话精神,要么开设“四史”课程,要么在思政教育教学中渗透“四史”教育。下列属于“社会主义发展史”范畴的是( )
A.法国傅里叶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法国巴黎公社规范公职人员工资
C.美国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D.俄罗斯迅速崛起成为重要“一极”
14.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具有描写性、叙事性,可以表达某种诗意的管弦乐曲。交响诗由李斯特首创,他认为交响乐只有与诗相结合才能表现出各种乐器的特点,从而增强音乐表现力。这里描述的音乐流派是( )
A.浪漫主义 B.民族乐派 C.印象主义 D.现代音乐
15.进入21世纪以来,中俄两国同时面临美国势力扩张的威胁,如北约东扩,甚至北约已经或者试图扩大到中国边界地区,因此需要加强中俄合作。同时,中国仍然需要加强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上的合作,这是由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战略所决定的。材料旨在说明( )
A.两极格局的逐渐瓦解 B.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17、1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9、20、21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3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以下为中国古代某项政治制度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材料。
材料一 为使刺史更好地履行监察职责,汉武帝亲自主持制订了“刺史六条问事”。其内容是:“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指郡守)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倍”通“背”),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疾”即痛恨),山崩石裂,妖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庞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估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货赂”指用财务贿赂),割损正令也。”
——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
——元朝中央与地方官制示意图
(1)根椐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确定该学习小组研究的主题,并概括材料中体现的研究角度。(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个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新主题,并说明影响该主题的主要因素。(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自由也许刚刚形成,平等已经形成,并随之产生了固有观念,习惯和法律,因此,人们对于自由可能还只是处于一种初期的梦想或追求阶段时,平等就已经深入到人们的习惯之中,甚至能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人们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表现出追求平等的倾向,因此我们也就不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人们会把平等置于自由之上了。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以“自由与平等”为主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人们每每提到“苏联模式”,通常是指在斯大林主导下,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苏联逐步形成的在政治上以一党制高度集权、经济上以计划经济实施高度集中管理的一整套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但殊不知在此之前还有着另外一个“苏联模式”,虽然这一政策最终在30年代被斯大林废止,但它的存在却表明: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从一开始就是有两种选择的。邓小平曾如此评价:“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摘编自《中国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
材料二 任何政策,只要有正确的定位,有坚强的领导,没有群众可以争取群众,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面临外部环境变化可以通过策略调整去适应变化。但是,如果政策的战略定位模糊,那么政策走向就会缺乏方向感,更无从保持政策本身的正确。如果领导本身对自己推行政策的必要性缺乏坚定的认识,就不可能在任何情形下认真有效地贯彻政策,更不可能使群众保持对政策的信心与支持。1921年列宁开始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与50多年后中国启动的市场经济改革具有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其结局却大相径庭,同途而殊归。
——摘编自赵大兴《苏联早期经济政策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另外一个‘苏联模式’”并简析其出现的背景及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与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同途”与“殊归”。(8分)
(二)选考题:共12分。请考生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19.【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材料 明代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在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明朝中后期,皇室奢侈之风遍行,兴建行宫,个人消费支出急剧增加,导致国库空虚,财政困窘。同时,为了稳固政权,朝廷不断扩增军队,国防支出也随之大幅上升。明英宗之后,皇帝怠政,宦官专权,操纵朝政,官场污浊。皇帝经常带头掠夺地产,大量设置皇庄,官僚和缙绅也纷纷效仿,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大量土地。而此时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在全国已形成庞大的商业网络。“一条鞭法”施行之初,改变了当时混乱不均的赋役制度,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一条鞭法”是中国赋税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尤其是其在人头税的消除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田赋制度的发展,以及清朝的“摊丁入亩”制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一条鞭法”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各种限制,再加上本身改革不彻底等固有缺陷,行之不久即告失败。
——摘编自丁晓燕《“一条鞭法”对当前税制改革的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6分)
20.【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分)
材料 美国政府密切关注着朝鲜南北政权冲突的最新进展,当接到麦克阿瑟将军的报告说:“南朝鲜的部队抵挡不了北朝鲜的猛攻。……南朝鲜的伤亡人数表明缺乏足够的抵抗力,也缺乏战斗意志,据我估计,很快就将完全崩溃”。美国政府立刻明确了一点,那就是南朝鲜政权立即需要大量的物质援助,但(此时)仅限于三八线以南地区。美国的军事行动一直都在注意着三八线,在麦克阿瑟将军命令军队突破三八线以北地区之前,美国在战场上一直都在表明着自己的克制和正义。联合国军只在朝鲜半岛三八线以南地区行动的原则就是在释放一个外交信号,遵守国际条约的原则。不用直接进行外交谈判,美国就可以在这一点上做到表面上的正义,博得国际舆论的认可,增加其指责北朝鲜侵略的依据,进而在未来的某一时刻指责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行动是在进行侵略。不过那时指责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时候,美国自己的军事力量已经进入过三八线以北,这样的指责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不过不管怎么说,朝鲜战场上的三八线原则,一直都是双方外交谈判的聚焦点,娘的军事力量突破三八线,对方就会指责其为侵略。战场的军事行动很大程度上在表明一国的外交态度,在战场上的军事行动也是一场外交谈判较量。
——摘编自刘月旺《朝鲜战争的谈与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聚焦三八线原则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聚焦三八线原则的影响。(6分)
21.【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
材料 陈独秀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同李达等优秀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创建了大量优秀刊物,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1920年初,陈独秀委托恽代英翻译了俄国名著《阶级斗争》。同年3月,陈独秀又委托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8月,《共产党宣言》经陈独秀和李汉俊后期校对正式出版。《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是用汉语出版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无论是在传播速度、流行面还是影响力等方面在当时都是其他著作不可比拟的。之后陈独秀又邀请李汉俊翻译了《资本论入门》、李季翻译了《社会主义史》等多部马克思主义著作。为使广大人民群众和工人阶级接受马克思主义,在1920年到1925年之间,陈独秀撰写了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方面的文章,并且以演讲的方式深入学界、工界为主的团体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陈独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实践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力量,并在演说、著作及刊物中多次强调无产阶级的问题。陈独秀在《对于现在中国政治问题的我见》中呼吁广大人民从实际生活需要出发解决中国政治问题,广大无产阶级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民主政府,共同维护国家的独立富强。1920年,陈独秀等人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成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被推选为书记。陈独秀将《新青年》作为党的公开理论刊物,充分发挥了共产主义小组的作用,同时为了培养革命骨干和干部力量,继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陈独秀又组建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还创建了《共产党月刊》《劳动界》等刊物。
——摘编自周于兰,殷昭鲁《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路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独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所做的特殊贡献。(6分)
2022届普通高中模拟考试(河北)
历史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根据材料“行废立,弟子或争相代立”、“诸侯莫朝”等信息可知,此时商朝的宗法制度并不完善,并出现严重后果,故选C项;材料中未涉及父子相承制度的确立,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故排除B项;西周创立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D【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正统思想的确立。根据材料,董仲舒在论述“德”与“刑”的关系,主张“德主刑辅”,并且在审理案件时渗透着儒家伦理,这是将儒家思想法律化,故选D项;材料中,董仲舒强调“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助也。”重德轻刑,论述德刑关系,并未体现以德治国,故排除A项;材料论述的是“德”与“刑”的关系,是儒家思想与法制的关系,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B项;由“他审理的案件传递着儒家‘父子至亲’、‘论心定罪’等基本主张”,可见,材料主旨是以儒家思想改造法律,而非以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故排除C项。
3.C【解析】本题考查唐朝农业经济的发展。材料《耕获图》把农业耕作的流程从牛耕到入仓,分为六个步骤。其中,第二步是“灌溉”,而高转筒车是隋唐时期长江流域发明的灌溉工具,故选C项;唐朝出现的曲辕犁,是控制耕土深浅的工具,不符合“图中耕作第二步”的要求,故排除A项;水排是东汉时期南阳太守发明的用作冶铁的鼓风装置,不是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水转翻车是宋朝出现的,故排除D项。
4.B【解析】本题考查元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宣政院是元朝在中央政府中设置的掌管藏族地区军民之政的特殊机构,方便朝廷联络和达到军事镇遏的目的,故选B项;中国古代分裂割据的根源是小农经济而非某项制度,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宣政院是元朝在中央政府中设置的”,故非地方机构,排除C项;行省制度的设立体现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材料体现的是为加强管理对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采取的特殊管理,故排除D项。
5.A【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田赋和力役折银征收,农民必须出卖更多的产品以换取银两”,“一条鞭法”以法令的形式规定了统一折银缴纳赋税的原则,虽然方便了统计、结算和运输,却没有给予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以便利,故选A项;材料中看不出农民遭受剥削的程度,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和史实,一条鞭法付诸了实施,故排除C项;根据材料,在“一条鞭法”广泛推行后,“田赋和力役折银征收”,保证了农时,故排除D项。
6.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侵华与民族危机。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显示了晚清时期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明确化,使列强在华利益争夺暂趋缓和,在客观上缓和了当时威胁中国主权完整的危机,故选B项;美国政府提出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是以和平方式扩张贸易,故排除A项;C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D项前后逻辑有误,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7.C【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根据材料“国家的力量也靠这个那个人的力量。只有拼命培养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是报国的真正准备功夫。”胡适主张把教育与救国相联系,教育要承担挽救国难危机,所以此处胡适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意志,故选C项;材料中未体现胡适的教育思想所产生的效果,故排除A项;根据“拼命培养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是报国的真正准备功夫”可知,材料意在论证教育与救国的关系,而非促进社会关系和谐,故排除BT;D项超出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故排除。
8.B【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根据材料“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积极抗战。”图中反映的是抗战防御阶段的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浴血拼杀,大部战死,谱写了抗日战争中最悲壮的一幕,故选B项;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堪称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故排除A项;淞沪会战战场在华东地区,而非华中地区,故排除C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是1935年的华北事变,与图中事件无关,故排除D项。
9.C【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60年代初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根据材料表格中的数据和所学知识,这种现象得益于“八字方针”的贯彻落实。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对国民经济造成的破坏,1960年底,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工业结构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正在应对“左”倾错误和三年困难,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0.D【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科技成就。根据材料“中国农业经历了‘露天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互联网+农业)的快速演变”体现的是科技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故选D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材料只说到了农业方面的科技成就,并未涉及其他方面,故排除B项;科技在生产和生活方面,两相兼顾,材料直接反映的是科技影响生产方面,故排除C项。
11.A【解析】本题考查苏格拉底的哲学。根据材料“廖申白主张……,也有学者认为……”,可见,苏格拉底哲学伦理中“德”的概念存在争议,故选A项;苏格拉底对道德的追求,是在强调人类的理性,排除B项;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根据材料,苏格拉底主张的“德”确有双重本性,但体现不出“截然相反”,排除D项。
12.D【解析】本题考查“海上马车夫”荷兰。根据材料“在18世纪后迅速地走了下坡路”、“当北海对岸转动着隆隆的机器之时,荷兰这边却悄无声息”等可知,英国爆发工业革命后,荷兰没有跟上
业化潮流。荷兰发达的商品经济,反而成为了工业化的阻力,故选D项;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航运业是在17世纪中叶,与材料中荷兰走下坡路的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B、C两个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13.B【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法国巴黎公社规范公职人员工资不得超过一般工人,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属于“社会主义发展史”,故选B项;傅里叶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不属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范畴,故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发展,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排除C、D两项。
14.A【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根据材料“具有描写性、叙事性,可以表达某种诗意的管弦乐曲”、“交响乐只有与诗相结合才能表现出各种乐器的特点,从而增强音乐表现力。”可见,交响诗受到浪漫主义诗人的启发,把自己的作品与著名诗人的诗相联系,属于浪漫主义音乐,故选A项;民族乐派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和解放,材料未体现,故排除B项;印象主义音乐追求一种朦胧的效果,与材料描述的特点不符,故排除C项;以摇滚乐为代表的现代音乐表现为偶像崇拜,以及世界文化的融合,与材料描述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15.C【解析】本题考查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根据材料“中俄两国同时面临美国势力扩张的威胁……,需要加强中俄合作”以及“仍然需要加强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上的合作”,均能体现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故选C项;两极格局的逐渐瓦解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区域集团化,故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政治多极化,而非世界主题,故排除D项。
16.(1)主题: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演变(或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2分)
研究角度:材料一角度,刺史制度——央对地方监察的加强;材料二角度,行省制度——中央对地方制度管理的创新。(4分)
(2)示例:研究主题: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2分)
理由: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与封建经济的发展;“大一统”王朝的形成和不断发展;儒家正统思想的确立与不断完善;社会稳定的需要等等。(4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第一问,根据材料,由汉代刺史制度和元代行省制度可知,共同的主题是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演变。第二问,刺史是中央派遣到各监察区的常设监察官,其职责是定期巡视所辖郡国,通过巡视,广泛接触吏民,全面考察各级官员的政绩,了解下情,对地方官的治理成果作出准确的评定。发现违法失职者,可依据实情,对他们进行弹幼。可见,刺史制度是通过中央监察地方实现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元朝的行省制度则是在历代地方治理制度基础上的创新。
(2)此问是半开放模式,可以从多个角度作答。但根据题干要求,必须从中国古代政治史角度作答。因为第一问考查的是中央集权,所以该问从君主专制角度作答为最佳。而影响该主题的主要因素则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角度分析。
17.示例:在民主时代,身份平等观念占支配地位。
阐述:在古希腊,所有公民都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政府的管理工作当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样一来,无论是谁都无法享有专权,他们更无法凭借这种权力来压制别人,人们也会因此而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也正因如此,一个人压制另一个人的情况就被彻底杜绝了。这种理想的境地,正是民主国家的人民所梦寐以求的。
古罗马的斯多亚学派核心理念就是人人生而平等,古罗马法学发展成熟的标志则是自然法理念的产生,人人平等,公正至上,就成了最基本的民主国家运行的法则。而产生于同一时期的古希腊的智者学派,他们所提倡的个人主义,个人自由,则在人人平等的理念面前显得次要了。
综上所述,在身份平等实现之后,人们对平等的热爱就随之产生了,而且对平等的热爱远远超过了自由。在民主面前,身份平等占支配地位,对于平等的热爱,则能不断地激励民主时代的人们向前进步。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题目就西方民主政治当中最核心的两个概念,自由和平等,以及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阐释。不管是在哪个时代,总存在着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事实,它对其他事实起着支配作用,当时的基本思潮也多由这个事实决定,这也就意味着人们的感情与思想也因为这个事实而被激发,并且最终汇集起来。根据所学不难发现,在世界历史上,从古希腊罗马到近代的思想解放,自由与平等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核心理念。在人们的身份开始趋于平等的时候,人们的脑海中开始形成自由的概念,对自由产生一种爱好,并且形成一种自由的结果。无论在什么时候,追求平等的这份激情都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如果没有平等,自由也就不可能存在。
18.(1)“另外一个‘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新经济政策。(2分)
背景:连年战争使苏俄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经济破坏造成严重的政治后果,人民群众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越来越不满;农民的不满影响到军队,波罗的海舰队发生水兵兵变;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产义理论的重大发展。(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2)“同途”:两者都经历了以前实施的既有体制和政策的弊端以及因这种弊端而导致的危机;两者都是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变革着手开始政策转轨的;两者都实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两者都实行了主要针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两者都在实施后不久取得了突出成就。(答出四点即可得4分)
“殊归”:两国改革命运不同,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上台不久后逐渐废止。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但取得很大成就,更推动了中国整体社会改革;支持程度不同,列宁去世后,后继者斯大林停止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得到党中央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4分)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殊不知在此之前还有着另外一个“苏联模式”,虽然这一政策最终在30年代被斯大林废止,但它的存在却表明: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从一开始就是有两种选择的。”以及“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可知,“另外一个‘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新经济政策。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定,标志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其出现的原因主要从两方面来分析:直接原因是为了克服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从深层次上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找新途径和新模式。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概括而言有两点:一是巩固了工农联盟,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应该从领导定位、实施背景、基本内容、思维逻辑和基本运作原理方面分析苏联与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同途”与“殊归”。
19.(1)财政入不敷出;贪污腐败日益严重;土地兼并严重;商品经济的发展。(任答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2)初期改变了当时混乱不均的赋役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在人头税的消除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后来的赋税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因受到各种限制及本身存在的缺陷,最终失败。(任答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张居正赋税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明朝中后期,皇室奢侈之风遍行,兴建行宫,个人消费支出急剧增加,导致国库空虚,财政困窘。同时,为了稳固政权,朝廷不断扩增军队,国防支出也随之大幅上升”可得出财政入不敷出。根据“皇帝怠政,宦官专权,操纵朝政,官场污浊”可得出贪污腐败日益严重。根据“皇帝经常带头掠夺地产,大量设置皇庄,官僚和缙绅也纷纷效仿,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大量土地”可得出土地兼并严重。根据“而此时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在全国已形成庞大的商业网络”可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
(2)根据材料“施行之初,改变了当时混乱不均的赋役制度,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一条鞭法’是中国赋税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尤其是其在人头税的消除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田赋制度的发展,以及清朝的‘摊丁入亩’制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可得出“一条鞭法”初期改变了当时混乱不均的赋役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在人头税的消除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后来的赋税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根据材料“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各种限制,再加上本身改革不彻底等固有缺陷,行之不久即告失败”可得出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局限性。
20.(1)表明克制和正义;遵守国际条约的原则;增加其指责北朝鲜和中国的依据;为和谈做准备;苏联的牵制。(任答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2)战场成为双方外交博弈的桥头堡;战争结果决定未来双方谈判的结局;最终主张停火和谈,维持朝鲜半岛原状。(6分)
【解析】本题考查朝鲜战争。
(1)根据材料“在麦克阿瑟将军命令军队突破三八线以北地区之前,美国在战场上一直都在表明着自己的克制和正义”“联合国军只在朝鲜半岛三八线以南地区行动的原则就是在释放一个外交信号,遵守国际条约的原则”“博得国际舆论的认可,增加其指责北朝鲜侵略的依据”等,可得出美国聚焦三八线原则的原因有:表明克制和正义;遵守国际条约的原则;增加其指责北朝鲜和中国的依据;以及为和谈做准备,苏联的牵制,也是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不管怎么说,朝鲜战场上的三八线原则,一直都是双方外交谈判的聚焦点,谁的军事力量突破三八线,对方就会指责其为侵略。这是战场的军事行动很大程度上在表明一国的外交态度的明显体现,在战场上的军事行动也是一场外交谈判较量”可知美国聚焦三八线原则的影响为:战场成为双方外交博弈的桥头堡;战争结果决定未来双方谈判的结局;最终主张停火和谈,维持朝鲜半岛原状。
21.(1)编辑刊物,创办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翻译经典著作,启蒙马克思主义思潮;发表政治演说,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6分)
(2)使广大人民群众和工人阶级接受马克思主义;使人们深入了解无产阶级的性质、历史地位等重要问题;为中国共产党做了思想上的准备。(6分)
【解析】本题考查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1)根据材料“同李达等优秀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创建了大量优秀刊物”“1920年初,陈独秀委托恽代英翻译了俄国名著《阶级斗争》。同年3月,陈独秀又委托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以演讲的方式深入学界、工界为主的团体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等,可以得出陈独秀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路径主要包括编辑刊物,创办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翻译经典著作,启蒙马克思主义思潮;发表政治演说,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2)根据材料“陈独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实践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力量,并在演说、著作及刊物中多次强调无产阶级的问题。陈独秀在《对于现在中国政治问题的我见》中呼吁广大人民从实际生活需要出发解决中国政治问题,广大无产阶级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民主政府”可以得出,陈独秀使广大人民群众和工人阶级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深刻了解了无产阶级的性质、历史地位等重要问题。根据“继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陈独秀又组建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还创建了《共产党》月刊、《劳动界》等刊物”可知陈独秀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