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武德文化精神的时代价值_刘淑萍.pdf
下载文档

ID:320367

大小:166.78K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传统 武德 文化 精神 时代 价值 刘淑萍
2022 年12 月第24 卷增刊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Dec 2022Vol24Supplement传统武德文化精神的时代价值刘淑萍朱玮(陆军工程大学 政治工作系,江苏 南京 210001)摘要传统武德文化精神是中华传统军事文化的精髓,也是军队战斗力生成的内在依据。同时,武德精神的影响力也远远超出了军事职业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普遍的社会伦理意义。打造中国特色的强军文化,就要批判地继承中华传统武德精神文化,砥砺军人品德,激发民族自豪感,并由此推进中国特色的先进军事文化建设,推进强军目标的实现。关键词武德传统武德文化强军文化作者简介刘淑萍,博士,陆军工程大学政治工作系教授,研究方向:伦理学。强军事业呼唤强军文化 ,解放军报,2015 年 5 月 14 日第 2 版。习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解读 ,解放军报,2014 年 11 月 24 日第 1 版。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家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4年 9 月 25 日,第 2 版。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 年,第 58 页。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 年,第 113 页。武德,在此指从武、用武、尚武之德,也即军人的职业道德。纵览中华传统武德发展历史,武德精神是构成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与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武德精神兴则国富兵强,武德精神衰则国弱兵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应当高度重视传统武德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充分发挥武德精神在铸牢军魂、涵养战斗精神、增强打仗意识、凝聚军心士气、支撑打赢制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武德精神是打造强军文化的重要精神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加强军事文化建设,打造强军文化。强军文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实现强军目标为核心指向的文化内涵和形态。强军文化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既包括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也包括时代发展的文化元素。我军历来重视民族武德传统的传承和先进武德文化建设,是一支极富武德优良传统的人民军队。人民军队要打造的强军文化,就是“集中华优秀传统武德文化和人民军队红色文化之大成”的文化体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对历史的尊重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从中华优秀军事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化人、培育人的作用,助推中国梦、强军梦的实现,多次引用具有丰富武德精神内涵的名著、名句。如在论述战斗精神培养时,习近平指出:“我国古代有很多赞扬和弘扬军队英勇精神的优秀文化,如唐代王昌龄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代戴叔伦的诗句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人玉门关,宋代苏轼的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宋代文天祥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可以结合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选编些这方面的材料提供给官兵学习,既砥砺品质,又结合军队特点弘扬民族精神。”在谈到官兵关系时,习近平强调指出:“军队是要打仗的,如果上上下下都没有感情,怎么可能在需要时赴汤蹈火、同生共死?这方面,我们的古人带兵就高度重视。孙子兵法 中就有这样的话: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说: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诸葛亮说: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燃,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这方面的古训多得很,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很值得我们深思。”我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文化传统,历经数千年军事实践锻造出来的武德精神,如精忠报国、捍族为民、和军勇胜、进死为荣、安不忘战、以战去战、师出以律、爱兵如子、见利不贪、尚武精艺等,皆是制胜之精神品性、治军之文化根DOI:10.13916/ki.issn1671-511x.2022.s2.005本,是传统军事文化的精髓,是治军制胜的规律总结,反映了强军的根本诉求,是打造强军文化,巩固我军思想文化阵地,坚定官兵理想信念、升华官兵思想境界、纯洁官兵道德情操不可或缺的精神之源。二、武德精神是培育“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精神基因习近平明确指出,要适应强军目标要求,着力培育“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道德”新一代革命军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道德”都可以在传统武德文化中寻到印迹、找到印证。我们应注重用传统武德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元素教育人培养人,强化“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精神支柱。传承忠诚品格。“忠”是中华传统武德文化中最常见、最具有普遍价值意义的规范之一,而精忠报国就是传统武德精神的灵魂和命脉,是军人武德素养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历代仁人志士、军中英杰立身之根本、价值之基石。历代军事家无不强调“忠”在军旅生活中的价值。六韬 提出军人要具备“勇、智、仁、信、忠”五德。太白阴经善师篇 中说:“非道德忠信,不能以兵定天下之灾,除兆民之害。”草庐经略将勇 指出:“习勇之道,一曰忠义,二曰利害,三曰见定。”诸葛亮强调“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故良将守之,志立而名扬”,因此“即戎之不可不教”,必须“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戚继光强调军人要“倡忠义之理”。从苏武的“留胡节不辱”、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史可法的“城亡与亡、甘之如饴”等,历代志士仁人、忠烈将士都能做到“烈士不忘死,所死在忠贞”。当然,古代武德之“忠”有其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忠”的内涵也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培育新一代革命军人,就要用传统武德文化所推崇的忠诚美德来“补钙强身”,涵养当代军人的革命气节,强化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强化精武意识。自古至今,“习军精武,为治军第一要义”,习军精武一直作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武德被承继下来,激励着历代军人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安宁与强盛而奋斗。孔子办学时,就把“射、御”列为“六艺”的重要内容,这种文武不偏废的教育思想对培养后人的尚武精神不无启发。历代优秀军人,也都把习武精艺视为自己尽职报国所必备的道德素质,同时也是自我完善的重要方面和途径。“习武精艺”既是军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是军人担负保家卫国职责的前提和基础。正所谓“刃不素持必致血指,舟不素操必致倾溺,弓马不素习而欲攻战,未有不败者。”培育新一代革命军人,就要注重从习武精艺的武德精神中汲取教益,坚持仗怎么打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摒弃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假把式,练杀敌制胜的真本事、硬功夫,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站之必胜。彰显敢战血性。习近平深刻指出: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革命军人还得有血性。血性,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一种英勇无畏、忠义赤诚的品质。中国历代兵家和思想家都非常重视军人的血性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自出征的那一天起,就应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刘向“必死不如乐死,乐死不如甘死,甘死不如义死,义死不如视死如归”的思想以及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感慨都是对军人血性精神的诠释。历史上,霍去病率领八百精骑,横绝大漠一千余里,擒杀两千多名匈奴骑兵;甘延寿与陈汤统率 4 万大军,三千里奔袭击败北匈奴,留下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千古强音;岳飞“笑谈渴饮匈奴血”;戚继光“江花边月笑平生”;左宗棠花甲之年挂帅亲征,夺回西北领土定名新疆;关天培浴血虎门抗击英国侵略者;等等,他们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充满血性的支柱和栋梁,在抵御外族入侵、保卫华夏文明的疆场上,他们以辉煌的战绩传承了中华民族维护和平的尚武精神和军人血性。血性,才会对“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的戎马生活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才会面对强敌时“遗生行义,视死如归”。没有血性的军人不是合格的军人。要用传统血性文化来培育有血性的军人,只有让血性基因深植官兵血脉,才能始终具备不畏强敌、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涵养高尚道德。传统武德精神特别重视“德”的作用,强调“贵仁尚义”“贵教重养”。在中华武德思想宝库中,对军人个人道德品质修养有着多方面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具体规范和要求,形成了修身养性的武德修养体系。在古代兵家看来,只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做出榜样的将帅,他所率领的军队才能称雄于天下,“以身先人,故其兵为天下雄。”在治军带兵的实践中,历代名将无一不具有高尚的道德,堪称楷模。如岳飞的“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这种武德精神也是我们今天立身做人、当兵为官的准则。弘扬传统武德文化中的优秀道德传统,可以更好地滋养官兵道德情381增刊刘淑萍,等传统武德文化精神的时代价值明太祖宝训谕将士吴子论将说苑指武曹植:白马篇 ,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年,第 412 页。三略上略宋史岳飞传。怀,引导官兵明辨是非、自律慎独,培养健康的爱好,保持健康的追求,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三、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武德精神的时代价值肯定武德精神的时代价值,不是要片面夸大武德精神的作用,认为国家的安危、战争的胜负、军队的强大与否等,都取决于武德精神。如果这么认为,就会陷入一种“道德决定论”。尚书武成 记载,周武王伐纣时“血流漂杵”,孟子说:“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在他看来,有道德的军队应该是兵不血刃就可以战胜敌人。春秋时期的宋襄公也是一个“道德决定论”者,用仁义道德指挥打仗。公元前 638 年,楚军与宋军对战,战于泓水(近河南柘城东北),宋襄公亲临指挥。开始时,司马子鱼建议道:楚军兵多,我们兵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河的时候,下令攻打他们,就会把楚军打败。宋裹公摇晃着脑袋说:不可以。楚军从从容容渡过了泓水,开始布阵。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乘楚军还没有布好阵的时候出击,宋襄公仍然回答说:不可出击。等楚军布阵完毕,宋襄公才下令击鼓攻击。宋军哪里是强大的楚军的对手,很快就被打败,宋襄公的大腿也中箭受伤,他的侍卫全部阵亡。回到国都后,众人都责怪宋襄公,他辩解道:“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在他看来,有道德的军队不再杀害已受伤的敌人,不抓头发斑白的敌人为俘虏,不攻打没有准备好阵势的敌军。对宋襄公的“不鼓不成列”的战争方式,谷梁传 认为这是违背战争规律的,是不合于“道”的行为。“道”就是正理,符合正理就是符合信义;宋襄公违背了“道”,因而也就背弃了义。“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无信,何以为言?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道?道之贵者时,其行势也。”传统武德精神虽然强调以义兴兵、以仁为本、仁者无敌,但这种对敌人的仁慈做法,根本不是仁义之举,“吾固知宋襄之未仁义也。”道德的说教永远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但这也不是意味着可以忽视或否认武德精神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作用。接受战场上生与死的考验,需要武德精神,在改革强军的当前,面对进退走留,面对工作、职务、待遇、生活等方面的得失同样需要崇高的武德精神。克劳塞维茨说:“历史最能证明精神要素的价值和它们的惊人作用,这正是统帅能够从历史中吸取的最宝贵、最纯真的精神养料。”武德精神的时代价值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随着军事实践的发展,武德精神的价值定会更加凸显。当然,也要看到武德精神是历史的传承和积累的结晶。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历史时代的道德文化总是依据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及表现这种关系的利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武德精神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主要内容的具体内涵也不尽相同,武德精神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既有值得借鉴传承的精华,也有糟粕和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因素,需要加以扬弃。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