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综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化学
Word版含解析
浙江省
温州市
平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万高期中试卷(高二化学)
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1;Mg-24;Al-27;Si-28;S-32;Cl-35.5;K-39;Ca-40;Fe-56;Cu-64;Ag-108;
卷I 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一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 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
B. 灼热的木炭与 CO2 反应
C. 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D. Ba(OH)2·8H2O 晶体与 NH4Cl 晶体的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锌与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为放热反应,A错误;
B.灼热的木炭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是氧化还原反应,为吸热反应,B正确;
C.甲烷在氧气中燃烧是氧化还原反应,为放热反应,C错误;
D.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是吸热反应,D错误;
答案选B。
2. 下列对能量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 煤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
D. 白炽灯工作时,电能全部转化为光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A正确;
B.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植物体内,故B正确;
C.煤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故C正确;
D.白炽灯工作时发光放热,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故D错误;
答案选D。
3. 已知:①N2(g)+2O2(g)=N2O4(g) ΔH=+8.7 kJ·mol-1
②N2H4(g)+O2(g)=N2(g)+2H2O(g) ΔH=-534 kJ·mol-1
下列能表示N2H4(g)和N2O4(g)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的是( )
A. 2N2H4(g)+N2O4(g)=3N2(g)+4H2O(g) ΔH=-1076.7 kJ·mol-1
B. N2H4(g)+N2O4(g)=N2(g)+2H2O(g) ΔH=-542.7kJ·mol-1
C. 2N2H4(g)+N2O4(g)=3N2(g)+4H2O(g) ΔH=-542.7 kJ·mol-1
D 2N2H4(g)+N2O4(g)=3N2(g)+4H2O(l) ΔH=-1076.7 kJ·mol-1
【答案】A
【解析】
【详解】已知:①N2(g)+2O2(g)=N2O4(g) ΔH=+8.7 kJ·mol−1
②N2H4(g)+O2(g)=N2(g)+2H2O(g) ΔH=-534 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将②×2-①得2N2H4(g)+N2O4(g)=3N2(g)+4H2O(g) ΔH=-1076.7 kJ·mol−1。
答案选A。
4. 中和反应反应热,分别向的①、②、③的稀溶液中加入的溶液,完全反应的热效应、、的关系正确的是(已知弱酸电离时吸热)(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分别向的①、②、③的稀溶液中加入的溶液,醋酸是弱电解质,电离时吸热,则放出的热量最少,硫酸和盐酸都是强酸,消耗氢氧化钠的量相同时,二者与反应放出的热量相等,因小于0,完全反应的热效应关系为,D项符合题意。正确答案选D。
5. 对于化学反应方向的确定不仅与焓变(ΔH)有关,也与温度(T)、熵变(ΔS)有关,实验证明,化学反应的方向应由ΔH−TΔS确定,若ΔH−TΔS<0,则自发进行,否则不能自发进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反应焓变是决定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唯一因素
B. 温度、压强一定时,熵增加的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
C. 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焓因素和熵因素共同决定一个化学反应的方向
D. 固体的溶解过程只与焓变有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反应自发进行由焓变、熵变、温度共同决定的,故A错误;
B.温度、压强一定时,放热的熵增加的反应,ΔH <0,ΔS>0,ΔH−TΔS<0,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故B错误;
C.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焓因素和熵因素共同决定一个化学反应的方向,ΔH−TΔS<0,则能自发进行,ΔH−TΔS>0则不能自发进行,故C正确;
D.固体溶解主要是物理过程,体系的混乱度增大,所以是熵增的过程,与焓变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6. 已知反应:2NO(g)+Br2(g)=2NOBr(g) △H=-akJ·mol-1(a>0),其反应机理如下:
①NO(g)+Br2(g)=NOBr2(g) △H1快反应;
②NO(g)+NOBr2(g)=2NOBr(g) △H2慢反应。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H=△H1+△H2
B. 该反应的速率主要取决于反应①
C. NOBr2是该反应的中间产物,不是催化剂
D. 恒容时,增大Br2(g)的浓度能增加单位体积活化分子总数,加快反应速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盖斯定律可知:①NO(g)+Br2(g)=NOBr2(g) △H1②NO(g)+NOBr2(g)=2NOBr(g) △H2,由①+②得反应2NO(g)+Br2(g)=2NOBr(g),则△H=△H1+△H2,故A正确;
B.慢反应决定反应速率,则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取决于反应②,故B错误;
C.NOBr2是该反应的中间产物,不是催化剂,故C正确;
D.活化分子数越多反应速率越快,恒容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能增加活化分子总数,反应速率加快,故D正确;
故选B。
7. 已知凡气体分子总数增多的反应一定是熵增大的反应。一定条件下,下列反应不能自发进行的是
A. 2O3(g)=3O2(g) ΔH<0 B. 2CO(g)=2C(s)+O2(g) ΔH>0
C. N2(g)+3H2(g)⇌2NH3(g) ΔH<0 D. CaCO3(s)=CaO(s)+CO2(g) ΔH>0
【答案】B
【解析】
【详解】利用ΔG=△H-TΔS进行分析,凡ΔG<0的反应,能自发进行。
A.反应2O3(g)=3O2(g), ΔH<0,ΔS>0,该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A不合题意;
B.反应2CO(g)=2C(s)+O2(g),ΔH>0,ΔS<0,该反应一定不能自发进行,B符合题意;
C.反应N2(g)+3H2(g) 2NH3(g),ΔH<0,ΔS<0,该反应在低温下能自发进行,C不合题意;
D.反应CaCO3(s)=CaO(s)+CO2(g),ΔH>0,ΔS>0,该反应在高温下能自发进行,D不合题意;
故选B。
8.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一定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的因素是( )
①扩大容器的容积 ②使用催化剂 ③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 ④升高温度 ⑤缩小容器容积 ⑥增大容器内的压强
A. ②③ B. ②③④⑥ C. ②④ D. ②④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反应有气体参加,则扩大容器的容积,速率减小,故不选;
②使用催化剂,降低反应需要的活化能,反应速率加快,故选;
③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若为固体,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故不选;
④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故选;
⑤缩小容积,则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选;
⑥增大容器内的压强,若恒容充入稀有气体,反应速率不变,故不选;
故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为高频考点,把握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常见外因对反应速率影响的考查,注意①反应为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扩大容器容积会使反应速率减小。②若反应物为固体,则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时浓度不变。
9. 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H=-57.3kJ/mol,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H=2×(-57.3)kJ/mol
B. CO(g)的燃烧热是283.0kJ/mol,则2CO2(g)=2CO(g)+O2(g) △H=+283.0kJ/mol
C.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
D. 1mol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的燃烧热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才能保证H+(aq)+OH-(aq)====H2O(l)中和热为△H=-57.3kJ/mol,H2SO4和Ca(OH)2除了生成水外,还有CaSO4微溶物生成,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2×57.3kJ/mol,故A错误;
B.在25℃,101 kPa时,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则CO(g)+O2(g)= CO2(g) ΔH=-283.0kJ/mol,再利用盖斯定律,得:2CO2(g)=2CO(g)+O2(g) △H=+(2×283.0)kJ/mol,故B错误;
C.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如有些放热反应必须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进行,如铝热反应,故C正确;
D.燃烧热是1mol纯净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放出的热量,应生成液态水,故D错误;
答案选C。
10. 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要吸收能量。在该条件下,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B. 等质量金刚石和石墨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相同
C. 1摩尔金刚石比1摩尔石墨的总能量高
D. 金刚石转化成石墨是吸热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要吸收能量,说明石墨的能量低,稳定,所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A错误;
B.金刚石的能量高,等质量的石墨和金刚石完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金刚石比石墨多,故B错误;
C.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要吸收能量,说明1mol C(全刚石)比1 molC(石墨)的总能量高,故C正确;
D.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要吸收能量,则金刚石转化为石墨是放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11. H2与O2发生反应的过程用模型图表示如下(“—”表示化学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过程Ⅰ是吸热过程
B. 过程Ⅲ是放热过程
C. 该过程是旧化学键断裂,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D. 该反应只能以热能的形式进行能量转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过程Ⅰ是化学键断键,因此过程Ⅰ是吸热过程,故A正确;
B.过程Ⅲ是形成化学键,因此是放热过程,故B正确;
C.根据图中信息H2与O2发生反应的过程是旧化学键断裂,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故C正确;
D.氢气与氧气反应,该反应不仅以热能的形式进行能量转化,还可能化学能转化为光能,故D错误。
故选D。
12. 恒温条件下,可逆反应:2NO(g)+O2(g)⇌ 2NO2(g)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
③用NO2、NO、O2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⑥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的状态
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A. ①④⑥⑦ B. ②③⑤⑦ C. ①③④⑤ D. 全部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O2和NO2分别为反应物和生成物,其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所以单位时间内生成O2与NO2的生成速率之比始终为1:2,则可用于判断该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故①正确;
②O2和NO均为反应物,其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则该反应只要发生就有该比例关系,所以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不能判断该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故②错;
③由于未注明方向,所以NO2、NO、O2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不能用于判断该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故③错;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则混合物中NO2的浓度以及O2和NO浓度均不发生变化,则处于平衡状态,故④正确;
⑤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气体,所以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保持不变,则不可用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判断该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故⑤错;
⑥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所以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压强逐渐减小,当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时,则该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故⑥正确;
⑦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的反应,当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时,则该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故⑦正确;综上所述①④⑥⑦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选A。
13. 某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则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某温度下,的平衡常数,温度不变,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变,因此相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故答案为B。
14. 在反应A⇌2B中,A、B的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则2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A. vA=9mol·L-1·min-1 B. vA=4.5mol·L-1·s-1
C vB=18mol·L-1·min-1 D. vB=9mol·L-1·min-1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由图可知,2min内,,,则,;
故选D。
15. 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
B. t1前,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C. 反应到达t1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停止
D. 反应在t1之后,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象可知,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最后不变,但都不为零,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据此解答。
【详解】A.反应开始时,反应物的浓度最大,正反应速率最大,生成物的浓度为零,逆反应速率为零,故A正确;
B.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降低,则t1前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增大,则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故B正确;
C.反应到达t1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但都不为零,反应没有停止,故C错误;
D.反应在t1之后,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但都不为零,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故D正确;
故选C。
16. 向四个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一定量的SO2和O2,开始反应时,按反应速率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甲:500℃,10mol SO2和5mol O2反应
乙:500℃,V2O5作催化剂,10mol SO2和5mol O2反应
丙:450℃,8mol SO2和5mol O2反应
丁:500℃,8mol SO2和5mol O2反应
A. 甲、乙、丙、丁 B. 乙、甲、丙、丁
C. 乙、甲、丁、丙 D. 丁、丙、乙、甲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主要有催化剂、温度、浓度等;催化剂的影响最大,其中乙使用了催化剂,反应的速率是最快的;甲和丁的温度高于丙,故甲和丁的反应速率大于丙,即丙的反应速率最小;甲和丁比较,甲的反应物物质的量浓度大于乙,故反应速率大于乙;综上分析,反应速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丁、丙。
答案选C。
17. 在298 K、1.01×105 Pa下,将22 g CO2通入0.75 L 1.0 mol·L-1 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为a kJ。已知该条件下1 mol CO2通入1 L 2.0 mol·L-1 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放出的热量为b kJ。则CO2与NaOH反应生成NaHCO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A. CO2(g)+NaOH(aq) = NaHCO3(aq) ΔH= —(2b-a) kJ·mol-1
B. CO2(g)+NaOH(aq) = NaHCO3(aq) ΔH= +(4a-b) kJ·mol-1
C. CO2(g)+NaOH(aq) = NaHCO3(aq) ΔH= —(4a-b) kJ·mol-1
D. 2CO2(g)+2NaOH(aq) = 2NaHCO3(aq) ΔH= —(4a-b) kJ·mol-1
【答案】C
【解析】
【详解】0.5 mol CO2与0.75 mol NaOH反应先后发生两个反应,设
CO2(g)+2NaOH(aq)= Na2CO3(aq)+H2O(l) ΔH= -x kJ·mol-1
CO2(g)+ Na2CO3(aq)+H2O(l)=2 NaHCO3(aq) ΔH= -y kJ·mol-1
根据反应物的量知有0.375 mol CO2参与反应①,放出热量x kJ,有0.125 mol CO2参与反应②,放出热量y kJ,则得到a=x+y,1 mol CO2与2 mol NaOH反应,恰好反应生成1 mol Na2CO3,
①CO2(g)+2NaOH(aq)= Na2CO3(aq)+H2O(l) ΔH= -b kJ·mol-1
即有1 mol CO2参与反应①,放出热量b kJ,则得x=b,
根据盖斯定律,①+②,得
2CO2(g)+2NaOH(aq) = 2NaHCO3(aq) △H=-(x+y) kJ·mol-1
CO2(g)+NaOH(aq) = NaHCO3(aq) △H=-(x+y) kJ·mol-1
联立方程式得y=8a-3b,所以x+y=8a-2b,故(x+y)= (8a-2b)=4a-b,所以
O2(g)+NaOH(aq) = NaHCO3(aq) ΔH= -(4a-b) kJ·mol-1,C正确;
故选C。
1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O能继续和氧气反应生成稳定的CO2,所以CO的燃烧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 1 mol硫酸与1 mol Ba(OH)2完全中和所放出的热量为中和热
C. 相同条件下,2mol氢原子所具有的能量大于1mol氢分子所具有的能量
D. 101 kPa时,1 mol碳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碳的燃烧热
【答案】C
【解析】
【详解】A. CO能继续和氧气反应生成稳定的CO2,所以CO的燃烧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故A错误;
B. 1 mol 硫酸与1mol Ba(OH)2 完全中和生成硫酸钡沉淀和2molH2O,同时SO和Ba2+反应生成BaSO4,需要放出热量,所以放出的热量不是中和热,故B错误;
C. 相同条件下,2个氢原子易反应生成更稳定的氢分子,并放出热量,2mol氢原子所具有的能量大于1mol氢分子所具有的能量,故C正确;
D. 101 kPa时,1 mol碳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即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为碳的燃烧热,故D错误;
故选C。
19. 黑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爆炸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S(s)+2KNO3(s)+3C(s)=K2S(s)+N2(g)+3CO2(g)△H=xkJ·mol-1
已知:①C(s)+O2(g)=CO2(g)△H=akJ·mol-1
②K2S(s)=S(s)+2K(s)△H=bkJ·mol-1
③2K(s)+N2(g)+3O2(g)=2KNO3(s)△H=ckJ·mol-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x<0 a>0
B. b>0 c<0
C. x=3a-b-c
D. 1mol碳(s)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CO的焓变大于akJ·mol-1
【答案】A
【解析】
【详解】A.C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为放热反应,焓变小于0,即a<0,故A错误;
B.反应②为分解反应,反应吸热,b>0,反应③为化合反应,热反应放热,c<0,故B正确
C.根据盖斯定律将方程式3´①-②-③得S(s)+2KNO3(s)+3C(s)=K2S(s)+N2(g)+3CO2(g)的△H=(3a-b-c)kJ•mol-1,所以x=3a-b-c,故C正确;
D.1mol碳(s)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CO放出的热量小于生成CO2时放出的热量,所以焓变大于akJ·mol-1,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A。
20. 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A. 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
B. 在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记录盐酸溶液的温度为起始温度,将氢氧化钠和盐酸混合充分反应后再读出并记录反应体系的最高温度
C. 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
D. 萃取分液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分液漏斗容积的四分之三
【答案】B
【解析】
【详解】A. 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形成原电池以加快反应速率,故A正确;
B. 在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记录盐酸溶液的温度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求平均值作为起始温度,将氢氧化钠和盐酸混合充分反应后再读出并记录反应体系的最高温度,故B错误;
C. 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故C正确;
D. 根据分液漏斗的使用规范,分液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分液漏斗容积的四分之三,故D正确;
故选B。
21. 将0.10 mol/L的AlCl3溶液10 mL与0.10 mol/L的KOH溶液40 mL充分混合,所得溶液中各种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 c(K+)>c(Cl-)>c(AlO)>c(OH-)>c(H+)
B. c(K+)>c(Cl-)>c(AlO)>c(H+)>c(OH-)
C. c(Cl-)>c(K+)>c(OH-)>c(AlO)>c(H+)
D. c(Cl-)>c(K+)>c(AlO)>c(OH-)>c(H+)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0.10 mol/L的AlCl3溶液10 mL与0.10 mol/L的KOH溶液40 mL充分混合,恰好完全反应生成KAlO2 0.001 mol 和KCl 0.003 mol,所以K+浓度最大,其次是Cl-,然后水解呈碱性,所以正确的顺序是:c(K+)>c(Cl-)>c(AlO)>c(OH-)>c(H+);
故选A。
22. 关于中和热测定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在测定中和热实验中需要使用的仪器有天平、量筒、烧杯、温度计
B. 盐酸与某强碱中和放出的热量随反应物的用量改变而改变,但中和热不变
C. NaOH稍过量可以保证盐酸完全被NaOH中和
D. 测定结果准确与否的关键是尽量减小热量损失及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实验需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包括大、小烧杯、温度计、环形玻璃搅拌棒,而泡沫塑料板、碎泡沫塑料(或硬纸板、碎纸条)等仪器,不需要天平,故A错误;
B.盐酸与某强碱中和放出的热量随反应物的用量改变而改变,但中和热是强酸强碱的稀溶液生成1mol水所放出的热量,所以中和热不受酸碱的用量变化影响,故B正确;
C.NaOH稍过量可以保证盐酸完全被NaOH中和,从而可以减小实验误差,故C正确;
D.由可知,测定的温度变化对中和热起到决定作用,所以测定结果准确与否的关键是尽量减小热量损失及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23. 下列离子方程式表达正确的是
A. 向FeCl3溶液中滴加HI溶液:2Fe3++ 2HI = 2Fe2++ 2H++ I2
B. 向(NH4)2SO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NH+SO+Ba2++OH-=NH3·H2O+BaSO4↓
C. 3 mol·L-1 Na2CO3溶液和1 mol·L-1 Al2(SO4)3溶液等体积混合: 2Al3++3CO+3H2O=2Al(OH)3↓+3CO2↑
D. Ca(OH)2溶液与少量NaHCO3溶液混合:Ca2++2OH-+2HCO=CaCO3↓+2H2O+CO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向FeCl3溶液中滴加HI溶液:2Fe3++2I-=2Fe2++I2,A错误;
B.向(NH4)2SO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2NH+SO+Ba2++2OH-=2NH3·H2O+BaSO4↓,B错误;
C.3 mol·L-1 Na2CO3溶液和1 mol·L-1 Al2(SO4)3溶液等体积混合发生双水解反应:2Al3++3CO+3H2O=2Al(OH)3↓+3CO2↑,C正确;
D.Ca(OH)2溶液与少量NaHCO3溶液混合生成碳酸钙、氢氧化钠和水:Ca2++OH-+HCO=CaCO3↓+H2O,D错误;
答案选C。
24. 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某溶液中,滴加氯水后,再滴加KSCN溶液,结果溶液变为红色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B
向硫酸催化下的淀粉溶液中,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结果未生成砖红色沉淀
该淀粉溶液一定未水解
C
向AgNO3溶液中加入NaCl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滴加Na2S溶液,又生成黑色沉淀
Ksp(AgCl)>Ksp(Ag2S)
D
用醋酸浸泡有水垢的水壶,能除去水垢
酸性:CH3COOH>H2CO3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 检验试剂的滴加顺序:应先滴加溶液,无现象,再滴加氯水溶液变为红色,才能证明原溶液中有,A项错误;
B. 应先在淀粉溶液中滴加足量的溶液中和过量的,然后加入新制的悬浊液,并加热,以此来检验淀粉是否水解,B项错误;
C. 若溶液过量,无论是大是小都会生成沉淀,C项错误;
D. 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用醋酸浸泡有水垢的水壶,能除去水垢,故醋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D项正确;
故选D。
25. 室温下,将0.05molNa2CO3固体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向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有关结论不正确的是
加入的物质
结论
A
50mL1mol·L-1H2SO4
反应结束后,c(Na+)=2c()
B
0.05molCaO
溶液中增大
C
50mLH2O
由水电离出的c(H+)·c(OH-)变小
D
0.1molNaHSO4固体
反应完全后,溶液pH和c(Na+)均变大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室温下,将0.05 mol Na2CO3固体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溶液中存在 +H2O +OH-溶液呈碱性,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加入50mL 1 mol·L-1H2SO4,H2SO4与Na2CO3恰好反应,则反应后的溶液溶质为Na2SO4,故根据物料守恒反应结束后c(Na+)=2c(),A正确;
B.向溶液中加入0.05molCaO,则CaO+ H2O=Ca(OH)2,则c(OH-)增大,且Ca2++=CaCO3↓,使 +H2O +OH-平衡左移,c(HCO3-)减小,故增大,B正确;
C.加入50mL H2O稀释溶液,使 +H2O +OH-平衡右移,但溶液体积变大, c(OH-)减小,Na2CO3溶液中H+、OH-均由水电离,故由水电离出的c(H+)·c(OH-)减小,C正确;
D.加入0.1molNaHSO4固体,NaHSO4为强酸酸式盐电离出H+与恰好反应,得到Na2SO4溶液、二氧化碳和水,故溶液pH减小,引入了Na+,故c(Na+)增大,D错误;
答案选D
卷II 填空题
二、填题空
26. 在硫酸工业中,通过下列反应使氧化成: 。下表为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的转化率(%):
450
550
(1)从理论上分析,为了使二氧化硫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三氧化硫,可采用的条件是____。
(2)在实际生产中,选定400~500℃作为操作温度,其原因是____。
(3)在实际生产中,采用的压强为常压,其原因是_____。
(4)在实际生产中,通入过量空气的目的是______。
(5)尾气中有必须回收是为了_______。
【答案】 ①. 低温、高压 ②. 在该温度下催化剂的活性最强,选择此温度可提高反应速率,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③. 在常压、400~500℃时,的转化率已经很高,若再加压,对设备等的要求高,加大了成本,不经济 ④. 增大氧气的浓度,使平衡向生成的方向移动,同时提高的转化率 ⑤.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解析】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该反应放热且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减小,因此增大压强和降低温度可以使得反应正向进行,即为了使二氧化硫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三氧化硫,可采用的条件是低温、高压;
(2)根据表格信息可知,400~500℃时,催化剂的活性最强,选择此温度可提高反应速率,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3)在常压、400~500℃时,的转化率已经很高,若再加压,对设备等的要求高,加大了成本,不经济,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常采用常压即可;
(4)实际生产中,通入过量的空气可以增大氧气的浓度,使平衡向生成的方向移动,同时提高的转化率;
(5)SO2有毒且能够形成酸雨,直接排放至空气中会污染环境,因此尾气中的SO2必须回收,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7. 现有反应,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B的转化率变大;减小压强,混合物体系中C的质量分数减小,则:
(1)该反应的逆反应为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且_______(填“>”“=”或“<”)p。
(2)在恒容条件下加入B,则A的转化率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B的转化率_______。
【答案】(1) ①. 吸热 ②. >
(2) ①. 增大 ②. 减小
【解析】
【小问1详解】
对反应,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B的转化率变大,则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减小压强,混合物体系中C的质量分数减小,则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则>q,故答案为:吸热;>;
【小问2详解】
由(1)分析可知,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且为吸热反应,所以在恒容条件下加入B,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可知A的转化率增大,B本身的转化率降低,故答案为:增大;减小;
28. 回答下列问题:
(1)时,的盐酸中由水电离出的为___________mol·L-1。
(2)时,向的蒸馏水中加入晶体,保持温度不变,测得溶液的。此时水的离子积___________,溶液中为___________mol·L-1。
(3)时,溶液的,用含a和b的代数式表示的电离平衡常数___________。
【答案】 ①. 10-11 ②. 10-12 ③. 10-10 ④.
【解析】
【分析】(1)盐酸抑制水电离,pH=3的盐酸,c(H+)=10-3mol/L溶液中OH-全部由水电离产生,水电离出的c(H+)=c(OH-);
(2)100℃时,蒸馏水的pH=6,则c(H+)=c(OH-)═1×10-6;
【详解】(1)水的电离方程式为:H2O⇌H++OH-,25℃时Kw=c(H+)×c(OH-)═1×10-14,pH=3的盐酸,c(H+)=10-3mol/L,由水电离生成的;
(2)100℃时,向pH=6的蒸馏水中Kw= c(H+)×c(OH-)=1.0×10-12,加入NaHSO4晶体,保持温度不变,测得溶液的pH=2,溶液中c(OH-)等于水电离出的;
(3)醋酸溶液的pH=b,可知c(H+)=10-bmol/L,由CH3COOH⇌CH3COO-+H+可知
。
29. 某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资料:几种难溶电解质的信息
难溶电解质
颜色
Ksp 的数值(18-25℃)
ZnS
白色
1.6×10-24
CuS
黑色
1.3×10-36
FeS
黑色
6.3×10-18
(1)试管 I 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试管 II 中观察到白色沉淀转化为黑色沉淀。请结合化学用语,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进行解释___________。
(3)若将沉淀 a 洗涤 3 次后,加适量 0.1mol/LFeSO4 溶液,是否能看到白色沉淀转化为黑色沉淀,请结合计算予以说明___________。
【答案】 ①. Zn2++S2-=ZnS↓ ②. 在 ZnS 中存在平衡,ZnS(s) Zn2+(aq)+S2-(aq),当加入CuSO4溶液时,Cu2+会与S2-结合,生成溶解度更小的CuS黑色沉淀,使平衡正向移动, ZnS 转化为 CuS ③. 由ZnS的Ksp=1.6×10-24可知,Ksp=c(Zn2+)×c(S2-),则c(S2-)===1.26×10-12mol·L-1,c(Fe2+)=0.1mol·L-1,Qc= c(Fe2+)× c(S2-)=0.1×1.26×10-12=1.26×10-13,因为KSP(FeS)=6.3×10-18,所以Qc>KSP,因此产生FeS沉淀
【解析】
【分析】根据题中信息可知,试管I发生ZnSO4+Na2S=ZnS↓+Na2SO4,试管II发生沉淀的转化,生成溶解度更小的CuS,即ZnS+CuSO4=CuS+ZnSO4;根据Qc与Ksp的关系,判断是否产生沉淀;据此解答。
【详解】(1)由题中信息可知,试管IZnSO4溶液中滴加Na2S溶液,二者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白色ZnS沉淀,即Zn2++S2-=ZnS↓;答案为Zn2++S2-=ZnS↓。
(2)由试管 II 中观察到白色沉淀转化为黑色沉淀可知,在 ZnS 中存在平衡,ZnS(s) Zn2+(aq)+S2-(aq),当加入CuSO4溶液时,Cu2+会与S2-结合,生成溶解度更小的CuS黑色沉淀,使平衡正向移动, ZnS 转化为 CuS;答案为在 ZnS 中存在平衡,ZnS(s) Zn2+(aq)+S2-(aq),当加入CuSO4溶液时,Cu2+会与S2-结合,生成溶解度更小的CuS黑色沉淀,使平衡正向移动, ZnS 转化为 CuS。
(3)因为ZnS(s) Zn2+(aq)+S2-(aq),由ZnS的Ksp=1.6×10-24可知,Ksp=c(Zn2+)×c(S2-),则c(S2-)===1.26×10-12mol·L-1,c(Fe2+)=0.1mol·L-1,Qc= c(Fe2+)× c(S2-)=0.1×1.26×10-12=1.26×10-13,因为KSP(FeS)=6.3×10-18,所以Qc>KSP,因此产生FeS沉淀;答案为由ZnS的Ksp=1.6×10-24可知,Ksp=c(Zn2+)×c(S2-),则c(S2-)===1.26×10-12mol·L-1,c(Fe2+)=0.1mol·L-1,Qc= c(Fe2+)× c(S2-)=0.1×1.26×10-12=1.26×10-13,因为KSP(FeS)=6.3×10-18,所以Qc>KSP,因此产生FeS沉淀。
- 21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