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_陈丽琼.pdf
下载文档

ID:320239

大小:340.21K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传统文化 融入 班级 管理 现实 困境 路径 陈丽琼
第 25 卷 第 1 期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Vol.25 No.1 2023 年 2 月 JOURNAL OF NINGB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eb.2023 收稿日期:2021-09-23 第一作者简介:陈丽琼(1995-),女,四川巴中人,硕士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 陈丽琼,阳德华(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摘要: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可以提升个体的民族归属感和自我认同。作为教育活动有序开展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有效方式,班级管理中的传统文化融入,已然成为教学管理优化的重要问题。在传统文化视域下,当前班级管理仍然存在传统文化理论化、刻板化和浅显化的问题。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之间的有机融合,需要充分尊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底蕴,注重传统文化的生成机制,回归传统文化的本土创新。关键词:班级管理;传统文化;现实困境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60(2023)01-0111-04 一、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华儿女经验和思想智慧的积累升华,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等内容,能够为新时代社会发展和个体道德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1。2021 年 1 月,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在课程教材、教育教学等育人环节贯彻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班级管理作为学校组织管理的一种,兼具育人和管理的双重性质。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融入传统文化已成为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创新机制。班级管理指教育管理工作者根据教育目标和计划,依靠正式或非正式的班级规约对学生思想行为进行约束管理,保证班级教育活动顺利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班级管理通过对文化理念和社会规范的渗透教育来引导和管理学生的言行,保证教学活动有效完成。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在特定历史时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能够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价值理念、社会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3。在班级管理共同体中,需要凝聚传统文化力量,打造和谐统一的教育管理共同体,以实现班级管理教育的最优化。二、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的现实困境 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要立足管理理念,充分考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性。当前在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理念上,部分教育者只专注于有序规范的外在形式,忽视了传统文化本身蕴含的价值意蕴,导致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过程有所偏差。(一)传统文化理论化倾向 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仍然历久弥新。传统文化只有通过个体切身体验才能彰显独特价值,若脱离特定的时代空间,传统文化毫无内在价值意蕴4。传统文化需要个体切身体验其内在价值,而个体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因环境和个体差异有所不DOI:10.13970/ki.nbjyxyxb.2023.01.014112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3 同。有教育者将传统文化当作静态文化形式,导致传统文化理论化倾向。第一,诵读替代理解的班级管理。文化思想独特价值的体现要借助特定的载体,传统文化蕴于知识载体中,但教育者往往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单一知识传递等同,传统文化价值只有通过个体深入理解和建构才得以彰显5。目前功利导向的传统文化管理,其理念还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过分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刻板记忆,却忽视了个体对传统文化的个性化解读。教育者将传统文化等同于理论知识,未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现实生活和心理发展水平相联系,使学生只从知识上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班级管理中传统文化内容应取材于师生共同体探索的情境性知识,班级管理需要考虑文化思想的价值性,更应结合个体生活实际和文化需求,避开学生主体,忽视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构建,使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在班级管理中消散。第二,仪式替代体验的班级管理。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目前许多学校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倾资创设古式校园环境,存在盲目追求传统文化仪式感的现象。仪式感的确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大众眼球,但教育者误把仪式当作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的关键,忽视了传统文化深厚意蕴对个体道德品性的培养。古文化环境确实能给个体崭新的文化体验,但过度依赖环境和仪式只能使传统文化教育体验停留于外在形式。在这种舍本逐末的管理中,传统文化徒有靓丽外表而无内核,忽视了传统文化内在感染力,缺乏文化价值与学生内在思想碰撞的火花,限制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无法深化个体内在道德品质。(二)传统文化刻板化倾向 具有丰富底蕴的传统文化不仅为教育管理提供参考,其深厚的价值意蕴还能陶冶个体道德品性,利于其性格的正向发展。当前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过度重视行为表现,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再解读和再创造,表现出刻板化倾向。第一,过分注重秩序规范化。目前,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完全立足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规避影响因素,只允许与教学目标一致的行为,严重忽视了传统文化价值意蕴对个体素养的全面养成,导致个体素养单一化。以规范秩序为导向的班级管理,严重忽视了学生作为鲜活个体及文化教育的本质,学生成为教学计划和管理目标的机械执行者。当下传统文化管理过程中,教育者以教学活动规范进行为目标,只注重学生外在行为表现,缺乏对个体经验内化过程性的关注。班级管理不以传统文化指引个体实现价值和个性发展为目标,而成为复刻传统文化的强制手段。这种功利导向的传统文化管理缺乏时代性,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使个体无法与传统文化意蕴产生共鸣,阻碍其个性化发展。第二,班级管理主体单一化。传统文化内在价值也体现在凝聚性和多元化。将不同背景需求的个体集中起来,需要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使其逐渐凝聚和磨合,以打造班级学习成长共同体。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多元文化获取的便捷性,使原本灌输式的机械管理不再符合新型管理目标。信息时代要求个体辩证地接受新知识,需要个体以开放姿态共享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自主创新。原本行政化管理模式不再适应当前传统文化的再发展,需要转向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多元主体,构建平等对话管理模式,形成与个体共发展的成长共同体。(三)传统文化浅显化倾向 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的过程较为复杂。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要发挥应有的价值必须将传统文化与个体内在思想交流碰撞,重新解读和创新传统文化的新时代意蕴,而目前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存在浅显化倾向。第一,约束替代教育的班级管理。传统文化蕴含精神价值理念,部分教育者对其解读较为抽象浅显,只注重其作为文化知识的第 1 期 陈丽琼等: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 113 表层意义,未考虑传统文化在现阶段的适切性。为确保教学活动规范运行,教育者往往用强制化规约约束个体行为。传统文化因时代背景彰显出非凡价值,从新时代管理的现实情况出发,许多规约已不合时宜,其内涵没有随时代而发展,忽视了教育管理的教育本性。这种以约束管控为导向的传统文化管理直接导致了班级文化氛围的沉寂6。强制化管理固然可获得一定效果,培养其自律素养,却禁锢了个体身心思想的自由发展。第二,以教师支配替代学生主体。传统文化的价值思想主要体现在人文性,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但现有传统文化管理模式下,教育者忽视了传统文化多元性和凝聚性,学生主体性受到漠视,将学生当作接受指示的机械个体。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学生才是班级教育管理的主体,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随着数字时代和传统文化的融合管理,原本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应向多元层级过渡。现有管理模式只关注分数高低,对个体健康发展漠不关心,教学管理只是个人权威式命令,并未与学生讨论商议、共同制定,致使班级管理走向低效强制化。三、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的路径 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需要教育者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意蕴价值,在把握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创新融合班级管理理念和过程,以期最大限度实现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的交融。(一)尊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底蕴 传统文化的价值传承才是传统文化教育管理的关键所在。教育管理不仅注重传统文化的解读,更要传承其价值底蕴。传统文化教育不在于仪式复古,而在于师生共同体探索对文化的深入解读。管理者要解读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班级管理,克服过度追求传统文化仪式,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以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管理过程中传统文化的选择过程就是文化调适的过程。首先,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应以个体内在需求为切入点,整合多元文化,以价值性而非片段式文化转接给学生7,不能以片段仪式代替学生切身感受,需触及心灵才能促进文化和身份认同。其次,班级管理的育人性需充分考虑学生主体的文化需求,使其符合时代和学生的发展需求。管理过程中以学生为重点,具体表现为突破点,通过传统文化价值意蕴陶冶学生,加强道德品性的培养,提升个体文化认同感。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班级管理应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生成价值意蕴不同的理念。单一价值的传统文化管理教育不能满足时代对学生成长发展的要求,只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才得以满足个体发展需求。(二)注重传统文化的生成机制 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应着眼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在传统文化融入管理过程中,避免传统文化刻板化倾向,实现传统文化的生成性融入。教育者应从个体现实需求出发,将班级管理由文化逻辑转向学生心理逻辑,将评价模式由应试识记转向学生成长发展,结合个体现实和心理发展特点,注重传统文化的生成机智,关注传统文化再解读和创新,以实现传统文化管理持续性发展8。有效的教育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现实情境为基础,契合他们的心理和现实需要。首先,传统文化的生成性融入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心理逻辑。同时,要求班级管理转变功利化目标导向,关注学生与传统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而非结果,在内化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其次,完善管理主体多元化,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到传统文化管理中来,避免单纯以规范有序为目标的压制性现象。合理拓展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各方资源,打造丰富全面的管理主体群9。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需以特有背景和具体问题情境为出发点,充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个体通过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内化文化思想,使新时代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在融合过程中,学生作为文化主体的意识,凸显班级管理独特文化价值,创新114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3 班级管理的多元化方式。(三)回归传统文化的本土创新 传统文化本土创新是将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作为个体人文需求的根本,传统文化本土性适应注重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育人价值。在传统文化管理中,学生主体全员参与,提倡生活化管理,学生有平等参与班级管理的权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管理活动。教育的本质是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学生主体是教育的核心,即学生既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同时也是管理的对象。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意识,把管理主动权交由学生,使其在自我管理中成长,加强个体对管理制度的认同和参与,而不是无条件被动接受。首先,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能根据生活体验深刻理解、诠释和创新传统文化10。其次,班级管理的目标要注重促进学生健全发展,兼顾传统文化的价值性和适用性,力求传统文化管理过程生活化、丰富化。教育者将传统文化管理与学生实际相联系,使其深切地感知传统文化的内涵魅力,提升内在素养。再次,改善过度约束方式,加强师生共同体的内部交流。传统文化班级管理就是民主发展的过程,应使民主协商式管理成为传统文化班级管理的常态化模式。传统文化本土化使班级管理回归传统文化的本体价值性,创新班级管理文化的本体价值。参考文献 1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9.2 孙蕾.班级管理的现实弊端与转型方向J.教学与管理,2021(6):74-76.3 李洪修,刘博囡.校本课程开发中传统文化融入的问题透视与实现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1(1):10-15.4 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34-40.5 司马云杰.文化价值哲学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2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