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语文试卷.docx
下载文档

ID:3202212

大小:58.21KB

页数:9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2-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语文试卷
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司马迁在致任少卿的信中自叙撰写《史记》的心志,有“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话。这一说法影响深远,不少人以此作为人生格言,或以标示学术追求鹄的。班固把这段文字记录在《汉书·司马迁传》中。然而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我们只看到所谓“成一家之言”,并没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句话。不过,司马迁在他的史学实践中,切实坚持了这一学术理念。 所谓“通古今之变”,指出了历史学者的学术责任是考察古今历史演变的进程,并进而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总结关于历史规律的体会。对于进行这样的学术工作路径,司马迁的做法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应当进行这样的努力。对于经历艰苦探索,终于获得历史新知的内心欣慰,他的表述是:“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如此坚定的学术信念,今天的读书人,依然可以借以自勉。 理解“究天人之际”的文意,当然不能脱离当时的文化背景,关注人们对于“天”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崇敬。曾经就《公羊春秋》的研读对司马迁有所指导的董仲舒对“天人之应”有诸多讨论,他的思想可能对司马迁有一定的影响。微博作者橙子辅导认为,《史记·五帝本纪》说尧“敬顺昊天”。张守节《正义》解释为“敬天”。后世注家对《史记》文字的解说,也可见“敬天常”“严敬天威”等说法。如果认识到秦汉社会的“敬天”理念包含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态的爱护,就应当珍视其中值得继承的文化因素。《韩诗外传》卷七写道:“善为政者,循情性之宜,顺阴阳之序,通本末之理,合天人之际,如是则天气奉养而生物丰美矣。”从这一角度看“天人之际”的“合”,可以发现接近当今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内涵。还应当注意到,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究”,强调对未知规律的探索追求,与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僵化偏执倾向有所不同。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英雄主义、进取精神和开放风格凸显,文明大幅度进步的历史阶段。思维活跃、创造积极,成就了文化丰收。当时的思想者有比较宽广的视野和比较高远的追求,“天人”和“古今”的关系,似乎是许多人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汉武帝说:“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董仲舒说:“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公孙弘也曾经言及“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淮南子·泰族》写道:“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淮南子·要略》也有“埒略衰世古今之变”“通古今之论”“经古今之道”,以及“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之说。由此看来,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确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体现出这位伟大学者阔卓的史学理念。 (摘编自王子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材料二: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人在思想领域进行探索的一个问题。这里的“天”并非是大自然的意思,因此这里的天人关系也并非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商朝时期,“天”也就是“帝”,是世界万物的主宰。因此,这里的天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它具有神秘的力量。天的意志被称为“天意”,天的行为法则被称为“天道”、“天理”。汉朝时期,儒家开始大量吸收其他学派的学生,其中就包括阴阳学派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董仲舒就是这一种学说的继承人,微博作者橙子辅导认为,他的《春秋繁露》也就是让天命为君权服务。司马迁生活在这个时代,自然也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司马迁作为太史,具有记载历史、观测天象的职责,因而探究天人关系也是司马迁的一大目标。司马迁的天人观主要反应在《天官书》一文中,该文记载了当时的天文学知识,也在探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司马迁未能摆脱占星术的影响,他认为天上和人间的确有对应的关系,并且认为天有法则,也就是“天命”,他说“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年载大变……为国者比贵三五。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这无疑是继承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天命观。但是,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学家,他的严谨态度又使得不能完全相信所谓的天命,甚至某些时候也对天命表示怀疑。他讽刺秦皇汉武的求仙问药、封禅祭祀,反对将人间的兴亡都归因于天,例如在《项羽本纪》中,他对项羽的“天亡我,非用兵之罪”评价到“岂不谬哉”。这样说明,司马迁虽然承认天命,认为天人之间有联系,但是也反对过分强调天意。 此外,司马迁之所以要写通史,就是为了探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人在历史发展的面前应该如何面对。微博作者橙子辅导认为,在此之前,各大学派都在提出自己的看法。比较保守的儒家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认为越古老的时代越美好,产生“复古”的思想。道家也不同样怀念过去“小国寡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的原始社会。法家则相反,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人应该主动变法以适应变化,商鞅曾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从战国后期开始,儒家的荀子也接受了因时而变的思想。 当然,司马迁处于西汉时代,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治一乱的循环历史观之中。他说“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一质一文,始终之变也”。 (摘编自宋伟《如何理解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班固因而将其收录在了《汉书》中。 B.“三十岁一小变”“五百载大变”“然后天人之际续备”,既体现了司马迁的天命观,也体现出他的历史循环观。 C.司马迁虽承认天命,但也反对过分强调天命,反映出他的“究天人之际”思想本质上是要探索合理的天人观。 D.《史记》以《货殖列传》殿后,意在探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学术理念作出原则性的概括。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肯定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等思想对司马迁的影响,材料二还指出了司马迁对孟子天命观的继承。 B.对于“天人关系”中“天”的理解,材料二认为“天”就是“帝”,并非指自然;材料一则相反,认为是自然、生态之意。 C.材料一对司马迁的学术研究方法和学术信念都表达了高度赞赏,在今之学者与历史学者的对比中表明了作者的立场。 D.“通古今之变”,核心在“变”字,体现出司马迁的发展观、变化观,构成了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反命题。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太史公自序》:“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 B.司马迁作“十表”的原则是“详变略渐”(“变”为动乱之世,“渐”为升平之世),他认为时势巨变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效动力。 C.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遍访河山,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 D.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赞司马迁“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钱穆认为:“西方人讲历史哲学乃是一套哲学,只把历史来讲。若说中国人也有历史哲学,应该不是一套哲学,而仍是一番历史,只是从历史里透出一套思想来。”司马迁的《史记》一透出了哪些思想?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现在他们是在云层之上。木兰站在那高出没字碑以上的台子上,一只手扶着阿非的肩膀儿,头发随着山风向后飘扬,看着犹如一个山上的精灵。她向远处望,远处那一块块灰的是山,一片片紫而深绿的是山谷。一带随时变色的霞彩神奇的光波,在大地上飘过。往西,只见红云似海,闪耀着金线银丝,好像斜阳照耀在老人头上一样。立夫已经走下石阶,正立在下面黑暗的石碑旁边。石碑有二十多尺高,历时已有两千年,上面罩着棕黄的干枯苔藓。立夫往上看,看见木兰秀丽的侧影,背后衬托着彩色调和富丽绚烂的晚霞。 木兰说:“立夫,你看见那个没有?”一边手指着西方的云彩。 立夫回答说:“我看见了。” 木兰也走下到石碑旁边来。这块石碑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来封泰山时建立的。至于石碑上为什么没有雕刻上字,则不得而知。有人说当时他突然生病而死,石碑也就立而未刻。另一个说法,较为近似真实,就是刻碑的人不愿将此暴君之名永垂后世,故意将碑文刻得浅,所以不能经久,早就不耐风雨,剥蚀不见了。 木兰走近石碑,那时立夫还在近前站着,仔细看那苔藓封蔽的石头,不觉看得出神。她伸手把一些苔藓揭下来,立夫说:“不要!” 木兰说:“这个石碑好大。”这时一阵子寂静。 木兰又说:“还这么老!”又是一阵子寂静。 木兰也寂静下来。木兰、立夫和阿非三个人,坐在附近一块石板上,也寂静得和那个石碑一样,他们好像也变成了没有字的碑文。 最后,立夫开言,才打破一阵子沉寂。他说:“这个没字的碑文,已经说出了无限的话。” 木兰看见立夫眼睛上那副梦想的表情。在这块无字的石碑上,他读到了兴建万里长城的暴君的显赫荣耀,帝国的瞬即瓦解,历史的进展演变,十几个王朝的消逝——仿佛是若干世纪的历史大事一览表。而这个默默无言的黑暗的岩石,在高山日落的时候,横压在立夫和木兰的心头,那块巨大的石碑,是向人类文化历史坚强无比的挑战者。 立夫说:“你也得秦始皇怕死,派五百童男童女到东海求长生不死之药吗?而今物在人亡。” 木兰说出谜一般的话:“因为石头无情。” 这时暮霭四合,黑暗迅速降临,刚才还是一片金黄的云海,现在已成为一片灰褐,遮盖着大地。游云片片,奔忙一日,而今倦于飘泊,归栖于山谷之间,以度黑夜,只剩下高峰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大自然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但是这和平秩序中却含有深沉的恐怖,令人凛然畏惧。 五分钟以前,木兰的心还激动不已,现在她心情平静下来,不胜凄凉,为前未曾有,外在的激动不安,已降至肝肠深处,纵然辘辘而鸣,她的心智,几乎已不能察觉。她一边儿拖着疲乏的腿,迈上石头台阶,心里却在想生,想死,想人的热情的生命,想毫无热情的岩石的生命。她知道这只是无穷的时间中的一刹那,纵然如此,对她来说,却是值得记忆的一刹那——十全十美的至理,过去,现在,将来,融汇而为一体的完整的幻象,既有我,又无我。这个幻象,无语言文字可以表明。滔滔雄辩的哲学家对此一刹那的意义,会觉得茫然,也会觉得穷于言词,无以名之,姑名之曰经验。夜,对人也并不永远是平静安谧,正如对草木岩石一样,对不会做梦的鸟兽昆虫一样。民国六年七月十六的晚上,在泰山顶上,对木兰来说,是特别使人心神不安的一夜。他们的晚餐有四个菜:炒蛋、芜菁汤、藕片、香菇烧豆腐,小米玉蜀黍粥,馍馍。旅途劳顿,山中空气新鲜,大家都非常饥饿,几盘子菜都吃得精光。虽然食物并不精美,远寺的钟声却使他们觉得此次晚餐风味迥异。饭后,又喝了极其清冽山泉茶。荪亚与立夫闲谈,谈论的是关于在日本的生活经验,然后就寝。 荪亚一觉酣眠,鼾声大作,木兰瞌睡了一下儿,但又醒来,然后又打瞌睡。因为茶的力量大为不同,一直使她的头脑清醒,不过腿和身子却睡得很甜,自己也不知道是清醒,还是在睡梦之中。她觉得,仿佛是半在梦境,一直在费力解一个巨大的云雾般的结,那是一个谜,而那个谜是创造万物至上的主宰。她正在费力想解开那个谜,一阵山风吹过,撼动卧室的窗子响,她又醒来。但是荪亚还在继续打鼾浓睡。 (节选自《京华烟云》)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从文中描写木兰“头发随着山风向后飘扬.看着犹如一个山上的精灵”一句,可以窥见作者的喜爱之情。 B.文中木兰感叹“这个石碑好大”“还这么老”,都无人回复,只有“一阵子寂静”,是因为木兰试图将石碑上的苔藓揭下来,立夫并不赞同。 C.无字碑引发了孔立夫对历史的回顾,让他读出了“无限的话”,对于立夫“物在人亡”的问题,木兰认为“石头无情”,而人有情,这引发了木兰对于生命的思考。 D.《京华烟云》深受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文中“夜,对人也并不永远是平静安谧,正如对草木岩石一样,对不会做梦的鸟兽昆虫一样”一句,可见庄子齐物论的思想。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泰山一游,木兰与立夫的对话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心照不宣,他们之间的关系与木兰同荪亚间的关系形成鲜明对比,由此表现木兰在婚姻中的挣扎。 B.“游云片片,奔忙一日,……只剩下高驿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一句,将游云和高峰人格化,描写泰山上夜幕降临之景,凝练有趣。 C.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极富诗情画意,它既为后文木兰与立夫关于无字碑的对话张本,也为展示木兰内心的生死观及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作好了准备。 D.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叙述了木兰、立夫几人同游泰山观看无字碑的过程,运用大量心理描写,诠释了木兰对生命真谛的思考。 8.“在泰山顶上,对木兰来说,是特别使人心神不安的一夜”,请结合小说情节,分析木兰的“不安”产生的原因。(4分) 9.上周末巴蜀中学语文社团“橙子辅导”在点评《京华烟云》时说道:“此书富含哲学意义。”请结合文本内容,找出三处能够体现其哲学思想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陆完,字全卿,长洲人。为诸生。中官王敬至苏,以事庭曳诸生。诸生竞起击之,完不与。恶完者中之,敬遂首列完名上闻。巡抚王恕极论敬罪,完乃得免。举成化二十三年进士。谒选,恕方为吏部,曰:“是尝击奄人者,当为御史。”入台,果有声。正德初历江西按察使宁王宸濠雅重之时召预曲宴以金罍为赠三年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明年,霸州贼刘六、刘七等起,奉杨虎为首。惠安伯张伟、右都御史马中锡师出无功,逮系论死。八月,诏完兼右佥都御史提督军务,统京营、宣府、延绥军讨之。行及涿州,忽传贼且逼京师,命还军入卫。会副总兵许泰、游击郤永等败杨虎等于霸州,贼南走,京师始解严。当是时,六等众号数万,然多胁从,精锐不过千余人。自兵部下首功令,官军追贼,贼辄驱良民前行,急则弃所掠逸去。官军所杀皆良民,以故捷书屡奏,而贼势不衰。明年正月,六等复突霸州,完师次平度,命副总兵张俊、李鋐及泰、晖分军邀其奔逸。贼走,连战皆大败之,贼乃变服易马而遁,先后擒斩二千六百余人。会河南贼已平,刘六等势益衰,遂走湖广。夺舟到夏口,遇都御史马炳然,杀之。复登陆,焚汉口,为指挥满弼等追及,刘六中流矢,与子仲淮赴水死。刘七、齐彦名率五百人舟行,自黄州顺流抵镇江。完疾趋而南。贼惧,抵通州。飓风大作,弃舟走保狼山。完命同知罗玮夜导军登山南蹙之。彦名中枪死,七中矢亦赴水死,余贼尽平。还朝,进完太子少保左都御史,荫子锦衣世百户。明年代何鉴为兵部尚书。时宸濠已萌异志。闻完为兵部,致书盛陈旧好,欲复护卫及屯田。完答书,令以祖制为词。宸濠遂遣人辇金帛巨万,寓所善教坊臧贤家,遍遗用事贵人,属钱宁为内主。比奏下,完遂为复请,而以屯田属户部,请付廷议。内阁拟旨上,并予之。举朝哗然。六科给事中高淓、十三道御史汪赐等力争,章并下部,久不覆。南京给事中徐文溥继言之,完乃请纳谏官言,帝竟不许。十年改吏部尚书。宸濠反,就执。中官张永至南昌,搜其籍,得完平日交通事,上之。帝大怒,将置极刑。以平贼功,遂得减死,戍福建靖海卫。竟卒于戍所。 (节选自公众号山城学术圈《明史·陆完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德初/历江西按察使/宁王宸濠雅重之/时召预曲宴/以金罍为赠/三年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 B.正德初/历江西按察使/宁王宸濠雅重之时/召预曲宴/以金罍为赠/三年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 C.正德初/历江西按察/使宁王宸濠雅重之时/召预曲宴/以金罍为赠/三年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 D.正德初/历江西按察/使宁王宸濠雅重之/时召预曲宴/以金罍为赠/三年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生,古代经过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的生员,统称诸生。 B.湖广,作为地名,始于元朝。在明清两朝及其以后,特指如今两湖、两广地区。 C.流矢,指乱飞的或无端飞来的箭,也叫“流箭”。该词在《礼记》中就有记载。 D.极刑,也称为“死刑”“处决”,最古老的刑罚之一,也指结束一个人的生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完做生员时,参与殴打中官王敬,王敬将其名字列于首位上奏皇帝。幸遇巡抚王恕极力弹劾王敬的罪行,陆完才得以幸免。 B.陆完考中进士后,前往吏部应选,恰逢王恕主管吏部。王恕认为他不畏权宦,于是推荐他进入御史台。陆完果然做出了成绩。 C.霸州贼寇刘六、刘七起兵造反,陆完统领军队讨伐他们。最后平定叛乱,荡平残贼。回到朝廷,皇帝提升陆完担任太子少保。 D.反贼号称数万之众,但多是胁迫随从。他们又驱逐百姓行军,致使官军杀掉的多是无辜百姓。以致捷报频传而叛军势力不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会副总兵许泰等败贼于霸州,贼南走,京师始解严。 (2)明年正月,六等复突霸州败,完师次平度,命副总兵张俊、李盆分军邀其奔逸。 14.中官张永在搜查叛军朱震濠家产时,“得完平日交通事”,请根据文本分析“交通事”的具体内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身处秋末冬初的夜晚,仰望星空,听着虫鸣。 B.诗人感慨,今夜月色皎洁无瑕,其他星星又何必如此明亮而分明可数。 C.“高举振六翮”一句运用比喻,以鸟儿的展翅高飞喻同门的飞黄腾达。 D.“南箕北有斗”一句同《蜀道难》中“扪参历井”都涉及天上的星宿。 16.微博作者橙子辅导认为,本诗蕴含了诗人复杂的情绪,请你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使用叠字,描绘了天气的变化,增添环境缥缈神秘的色彩。 (2)韩愈《师说》中首段就以反问句“ , ”强调了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天生的人才,都会遇到问题,这就为下文论证从师解难的必要性做好了铺垫。 (3)苏轼《赤壁赋》中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 , ”两句,借客人之口道出了知音难觅、苦闷彷徨的心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飙升和各国实施日益严格的排放管控措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大有取代传统燃油车之势。微博作者橙子辅导认为,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的特斯拉汽车公司,凭借着Model3、ModelsY、ModelsX、ModelsS等一众明星车型杨销世界,引领行业,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产品销量,目前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① 。我国的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中起步不算最早,但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异军突起,发展迅速。比亚迪、理想、蔚来、小鹏等都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代表车型,比亚迪甚至高调宣布从2022年3月起停止生产传统燃油整车。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巨大的诱惑,连恒大、华为这些非汽车企业也 ② ,连番下场,想从中分一杯羹。 然而,在汹涌的新能源汽车浪潮之下,有识之士开始反思,新能源到底“新”在哪里?新能源汽车所用的燃料电池的生产、使用和后续的处理等是否真如宣传的那样节能、安全、环保?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多而规模小, ③ 似的发展模式如何与特斯拉这样的庞然大物竞争?业内呼吁,我们应尽早从国家层面迅速展开科学的论证,整合行业资源,制订长期规划,使我国的汽车产业方向正确,有章可循,良性发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之路。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二道白河是长白山下的一座小城,小得你在地图上很难发现他的存在。但每一个去登长白山的游客,只要在二道白河住过一晚,对这座小城大多难以忘怀,甚至在离开很多年以后,萌生再次去看望他的愿望。 小城少有高楼,低矮的砖混结构的房子随意地散落在二道白河的两岸,房前大多有木栅栏,各式各样的盆栽植物点缀其中,很多人家的窗户上爬满青藤,给整个小城平添了绿影。 小城一天的生活从清晨开始,即使是八月,二道白河的早晨也没有暑热。当你推开窗,一缕清凉扑面而失、如果是住在河边,你甚至还能望到河而上居然有薄薄的轻雾。整个小城安静而清爽。你可以在一个洒满阳光的午后,无所事事地走进一间属于你的咖啡馆读《瓦尔登湖》。直到不经意间抬头,山边的落日羞红了脸,仿佛做了什么错事,渐渐躲到黑暗里去了,只在天边遗落了一件金丝绒。 二道白河最让人流连的是他的晚上。夜幕降临,灯光慵懒,走在滨河路上,几只中华秋沙鸭缓缓游过,河边一间音乐酒吧,里传来一位男歌手《三套车》的歌声,忧伤而苍凉。 这远的二道白河,静谧的二道白河,梦中的二道白河,何时再投入你的怀抱! 20.文中对二道白河的称呼,先前一直用的是“他”,结尾处变成了“你”,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妙处。(4分) 22.文中提到《瓦尔登湖》和《三套车》,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怀?(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面包的制作有三个很重要的步骤:揉面、发酵、烘烤。揉面是为了让面团变得柔软,有弹性,富有延展性利于成形;发酵,让面筋得到充分的氧化从而产生麦香味,使面包的口感更佳;烘烤,则是利用时间和温度把生的面筋变成熟的面包增加色泽,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以增加食欲。 想一想,“揉”得好才会有形,“发”得好才会有味,但是如果没有时间和温度的烘烤,面团永远变不成好吃的面包。 面包的制作过程带给人们很多启示、引发深人思考,请结合你的学习、成长经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体会。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第 9 页 共 9 页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