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届湖北省名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联考(新高考)历史试题.docx
下载文档

ID:3202132

大小:224.20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2-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湖北省 名校 联盟 新高 摸底 联考 历史试题
2023届湖北省名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联考(新高考)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殷商统治者认为其权力来自于至上的神一“帝” ,因而受到“帝”的庇佑,这种“受命”是“恒常”“不易”的,为此商王尊鬼神而重祭祀。周公提出“天命不常”的思想,认为商因“不敬厥德”而亡,至上的神“天”应是有“德”的,“天佑有德”,因而主张“明德”“慎罚”。这种变化反映出西周 A.以德治国观念深人人心 B.民本思想取代天命观 C.王权与神权趋向于背离 D.治国理念更注重人事 2.西汉前期,流民多为豪族商人所用,是谓“一- 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汉武帝后期,“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 -岁功十万人已,上”,流民与日俱增,以致“田地日荒,城郭空虚”之事频繁发生。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社会救济与优抚机制的失灵 B.国家专营政策存在一定弊端 C.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 D.人地矛盾加剧导致流民增多 3.下表是关于唐代法律案件的相关记载。这说明唐朝 A.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 B.统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则 C.国家专注儒学的教化功能 D.道德品质是选官的重要标准 4.有学者在谈及王安石变法时指出:茶业征榷、盐钞法修订、酒务“实封投状”等专制制度剥夺了大商人“较固(垄断)取利”,民间出现了“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的现象。而“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均输无法应对钱米并征、折钱不均等新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王安石变法 A.损害了权贵集团的既得利益 B.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C.破坏了民间的商品货币关系 D.指导思想背离了统治需要 5.下表是17至18世纪中国白银购买力情况。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赋役的货币化导致白银贬值 C.商业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 D.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6.19世纪下半叶,在清政府的倡导、默许下,捐纳入仕成为-一种常态。“内则京捐局,外则甘捐、皖捐、黔捐等,设局遍各行省”,捐纳人持有的“原籍地方官查具清白册”可由诸省捐局授权的金融机构代办,“实官执照”由省捐局签发。这表明当时 A.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 B.官僚政治体制面临危机 C.列强人侵制约官僚选任 D.选官用人体制灵活高效 7.严复意识到引导女性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为女性的体质不是单纯的生物学问题,主张对女性解禁缠足,使之认识到“天下兴亡,夫女有责”,并担负起强国富民的重任。这一思想 A.将女性解放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B.为女性参政提供了制度保障 C.有力地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D.推动了清末新政的深人开展 8.1941年,余所亚在桂林创作漫画《消夏图》,图中人物是国民政府官员的形象。该漫画旨在 A.抨击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的态度 B.反映和平建国已成为人心所向 C.昭示中国抗战必将取得最后胜利 D.强调坚持持久抗战的正确主张 9..上海解放前夕,一部分工商业者“想在国内做--番事业,但又听得谣言四起...内心忐忑不安,不知如何是好”。到了1951 年,工商业者却纷纷欢呼这是一个“黄金时代”“难忘的1951年”。这一变化说明人民政府 A.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初见成效 B.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成果显著 C.团结工商业者巩固新生政权 D.多种所有制并存政策开始确立 10.下表反映了2002~2021年中国参与的部分国际会议情况。据此可知,中国 A.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努力推动传统国际组织的改革 D.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11.在罗马法中,胎儿或即将出生的婴儿被视为已出生,拥有法定继承权,并以他活着出生为条件。如果胎儿所处的亲等位置只有他一-人,下一亲等的宗亲是没有继承机会的;如果还有已经出生的其他人,这一胎儿应和他们共享遗产。这表明罗马法. A.具有开放性和实效性特征 B.蕴含了平等和理性的原则 C.注重维护社会的经济秩序 D.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12.下表是中世纪欧洲黑死病肆虐期间,英国社会各群体的应对举措。据此可知 A.民众抗疫的决心仍有待提高 B.教会对欧洲的控制出现动摇 C.疫病防治发挥多元参与作用 D.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全面建立 13.16世纪,英、法、德等国的传统大学开始受到政府控制、干预,不少地区学生被明令禁止进人对立教派大学学习,数十所大学由国际大学转变为国内大学。大学的地位也逐步上升,成为服务于地方政治和地域发展的有效载体。这反映出欧洲 A.民族国家兴起推动大学的世俗化 B.世俗教权突破了政治束缚 C.高等教育由平民化转变为精英化 D.民主思想促进教育近代化 14.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思想大行其道。而到了20世纪初的英国,则“对劳动中的卫生和安全条件、工时限制等作出规定...它使契约自由比过去更为深刻。”企业成为“领主”,国家是“最高领主”。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殖民扩张的进--步加剧 C.国际工人运动不断发展 D.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到来 15.苏联的托洛茨基指出,由于商品买卖的恢复,“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增长和发展的时代开始了,而且这只野兽正在大步跃进,因此谁能知道我们是否会被迫用一切力量去反对私人资本主义势力的离心倾向,捍卫我们脚下每一寸土地呢?”这说明托洛茨基 A.对社会主义理论存在教条化认识 B.主张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C.强调恢复经济以稳定苏维埃政权 D.意在加速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16.1971年,美国与英、法、苏在柏林签订了《西柏林协定》,保证今后不在西柏林地区使用武力威胁;1973年,美国与苏联讨论了包括欧洲安全、经济合作、人道主义合作等问题,推动了欧安会的顺利召开。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美国霸权主义的破产 C.合作共赢成为各国共识 D.美苏关系的有限缓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材料二 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对此,清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来“昭示主权”,比如在新疆、台湾等边疆地区设省。日渐减少的财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和“塞防”之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海防大门之后,面临着海疆危机,传统的边疆观不得不进行转变,清政府开始筹办近代海军。但是这些迫于外部压力之下的政策转变,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5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世界经济中心往往是生产的中心,商品集散的中心,有的国家由于商业资本发达,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形成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从而也形成世界经济活动的中心。在以产业转移为形式的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过程中,资本逻辑成为其内在动力,哪里赚钱,资本就流动到哪里,产业就转移到哪里,制造业生产就转移到哪里,“赚钱是人类最终的和唯一的目的”。随着生活成本的上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新资源的发现,在资本逐利目的的驱动下,生产中心、经济中心会转移,从而产生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摘编自张峰《马克思论世界经济中心转移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者其中任意- - 点拟定- - 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将“工业自己,农业中国”作为对华基本经济政策,迫使中国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中国农产品及农产制品大量销往国外市场,导致中国粮食大量出超和农村劳动力流失,饥荒问题屡屡发生。因此在进行农业雇佣经营、农业公司化、集团化经营之外,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改良”尤为关键。19 世纪80年代,郑观应主张农事发展“必先通格致,精织造”“与洋人分利”;梁启超在《农学报》中强调“近师日本,以考其通变之所由”;袁世凯也呼吁农事应“专部以统之,学堂以教之”。1906 年,清政府将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并对农事事务实行分科办事、垂直管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分别组织了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和耕种合作社,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任耀飞《中国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型研究》 材料二 1949~1957年,中国农业产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推动了全国土地改革。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农产品“统销统购”政策,以确保有限发展重工业所需的大量资金和资源。1958~1977 年,农业发展中存在“左”倾思想,存在着严重的浮夸风,经过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种植技术的创新,到1978年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20 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广,逐步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较大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并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向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健全农业安全体系、加快农业科研等方面不断努力。 ——摘编自陈红英戴孝悌《新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演变进程分析》 (1)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农业转型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并综合材料谈谈对近现代中国农业发展的认识。(6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英国历史上有多种形式的图书馆,虽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质,但用户都需要直接或间接地支付费 用,因此要求图书馆降格到“贫民阶层”的呼声与日俱增。1850年,经过改革派和激进派议员的据理力争,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规定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应当建设公共图书馆,地方政府为公共图书馆提供必要的发展资金,公共图书馆逐渐成为民众教育的基地,成为“人民的大学”,成为广大技工进行自我教育、提升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重要渠道。公共图书馆在普通借阅外,还开设游戏室、台球室、咖啡屋等休闲场所和针对儿童、老人、残障人士的特殊阅读室。20世纪初,部分英国公共图书馆还致力于将图书传递给不能前往图书馆的读者,如住在偏远地区、长时间工作的人。 ——摘编自郑永田《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及其启示》 材料二 为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国家积极推进全国公共图书馆建设、馆藏文献修缮、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重大文化项目。在政府资金投入和扶持下,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设施条件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服务能力有所提高,社会效益显著增强。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日益增长,我国公共图书馆还存在总量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经费不足等问题。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网站《“十五”以来全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情况分析》 (1)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当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启示。(4 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