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省普高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测评(二)历史试题.docx
下载文档

ID:3198963

大小:338.94KB

页数:9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1-3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河南省 联考 2023 2024 学年 上学 测评 历史试题
普高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测评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著名学者苏秉琦将中国考古文化分为六大区系,他认为面向海洋和欧亚大陆的文化区各有三大块。中国在人文地理上这种“两半合一”和“一分为二”的优势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表明中华文化的起源 A.是中西文明交融的产物 B.兼具陆海两种文化内涵 C.具有农耕游牧双重特征 D.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杨氏(杨朱,战国初期道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韩非子指出:“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这反映出当时 A.正统思想的竞流并逐 B.各学派最高权威被质疑 C.自由争鸣的世风盛行 D.士人的入仕途径多样化 3.下表为某学者根据里耶秦简整理的迁陵县行政运作比重情况。据此可知,秦朝 A.地方政务主要自主裁决 B.实现了对地方绝对控制 C.暴政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D.通过法律确立行政权威 4.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匈河将军赵破奴出令居,皆二千余里,不见虏而还。乃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这些措施 A.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B.提供了充足的军粮供应 C.推动了统一国家的建立 D.杜绝了匈奴的军事威胁 5.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大多自称“中国”,而称南朝政权为“逆乱”,其征伐的目的是显“中国之威”。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A.北方民族交融带来的文化认同 B.南北政权的实力存在明显差距 C.南朝政权背离了中原文化传统 D.人民渴望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 6.政事堂是唐朝宰相议事的场所。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开元十一年(723年)将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这说明 A.集体议政制度形成于唐朝 B.尚书省的权力逐渐被架空 C.中枢机构出现一体化趋势 D.合署办公严重削弱了皇权 7.重庆大足宝顶山石窟,为南宋佛教密宗传人赵智凤历经七十余年营建而成。其中的《父母恩重经变》《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等造像题材有意识地彰显孝亲观念。同时,自残、符咒等违背孝亲观念,带有挑战官方伦理、政治秩序的题材并未被摒弃。这反映了 A.儒学主流地位已动摇 B.佛教本土化阻力重重 C.儒佛间交融尚未圆通 D.民间与官方信仰对立 8.《明史·张翰传》载:“万历元年,吏部尚书杨博罢,召瀚代之。秩满,加太子少保。时廷推吏部尚书,首左都御史葛守礼,次工部尚书朱衡,次瀚。居正(内阁首辅张居正)恶守礼戆,厌衡骄,故特拔瀚。瀚资望浅,忽见擢,举朝益趋事居正。”这反映了明朝 A.选官制度的完善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朋党之争的加剧 D.权臣擅权的危害 9.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讲道:“明代至清代前期……在中国和西方的贸易中,中国是出超国……西方只能以美洲白银支付,一种估算是十七、十八世纪时,中国从国外输入6万吨白银,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这一现象 A.说明中国生产力水平领先于西方 B.引发了江南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 C.反映出中国主导世界贸易的发展 D.利于促进国内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10.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清廷下旨:宗室觉罗及八旗官员红白事赏恤或是停止,或是减半给与;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发行官票、宝钞,不久又下令户、工二部铸铜、铁大钱。这些举措 A.旨在打击贵族以加强皇权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使清政府摆脱了财政危机 D.适应了应对当时国内形势的需要 11.1874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指出:“添出厘金、捐输二款,百方罗掘,仍不足用……如铜、铁、羽呢、洋布等皆关民生日用,洋船转运迅捷,输纳又仅半税……英国呢布来自重洋,势不能与内地自产者比较,我利日兴,则彼利自薄。”据此可知,当时 A.李鸿章意在通过求富以自强 B.实业救国思潮已经兴起 C.洋务企业中民用企业占主导 D.中国民族工业竞争力强 12.1898年5月,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之弟亨利亲王来华访问时,德国使团要求接见时应赐坐,但慈禧太后仍未“赐坐”。而光绪帝会见使团时不仅站立受礼,还与亨利亲王握手,请他就坐于御座右侧垫高凳。这表明当时 A.光绪帝力图摆脱传统外交束缚 B.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C.中国与列强建立了平等的外交 D.百日维新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13.1903年,清政府为了奖励华商公司颁布章程,规定集股5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者,给予不同级别的奖励。1907年,又将最低标准降至20万元,最高标准降至2000万元。但据统计,1907年仅有一人获奖,1908年有两人获奖。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A.政府的奖励举措脱离实际 B.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C.统治者依然坚持抑商政策 D.新型股份制企业开始出现 14.1919年,李大钊指出:“到了生产力非常发展的时候,与现存的社会组织不相应,最后的阶级争斗,就成了改造社会、消泯阶级的最后手段。”1920年,陈独秀认为:“我们为什么要革命?是因为现社会底(的)制度和分子不良,用和平的方法改革不了才取革命的手段。”以上认识 A.基于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深刻认识 B.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C.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有助于国民大革命运动的胜利推进 15.下表内容为1912年和1920年中国工矿企业情况。该表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导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C.民主政治推动了经济发展 D.南京临时政府经济措施成效显著 16.1936年7月,陶行知写诗鼓励华侨:“从此兄弟不阋墙,联合起来打东洋”;同月,他在写给朋友的诗中记述:“我率性将家庭眷恋,化作民族解放宏愿,将大地走遍,要被压迫民族,把握存亡关键,结成联合战线。”据此可知 A.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局面形成 B.海外华侨成为解放战争的重要力量 C.华北事变导致民族危机加剧 D.民主人士促成了抗日统一战线建立 17.右图为 1950年《晋察冀日报》出版的漫画《人驴》,描述了一个没有土地的 长工是怎样变成“人驴”的:他活了五十八,就给地主拉了四十年的磨,走路总是团团转,头颈向地背高驼,地主们叫他是“人驴”。该漫画旨在 A.说明全国农民仍受地主剥削 B.营造一种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 C.强调农村土地改革势在必行D.动员农民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18.1955-1959年,中国向朝鲜、越南、也门、柬埔寨等国提供了总价值约为6.8亿人民币的援助。到1963年11月,中国向几内亚、马里和加纳协议援助9个轻工业项目,其中几内亚3项、马里4项、加纳2项。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援助 A.表明中国工业化成就显著 B.意在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C.强调地缘合作以实现共赢 D.深受革命外交和冷战格局影响 19.据统计,1978年,国有企业及集体所有制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77.63%和22.37%;1980年,国有企业占81.5%、集体企业占17.9%、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和外资企业占0.6%;2006年,国有企业占32.3%、集体企业占2.8%、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和外资企业占64.9%。这反映出中国 A.工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 B.公有制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C.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 D.多种所有制得到共同发展 20.在1972年的《中日联合声明》中,与台湾问题直接相关的内容有两条。第二条:“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第三条:“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钓鱼岛领土问题处理上,中国的立场是“搁置”争议。这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 A.积极践行互惠共赢原则 B.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C.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D.逐渐淡化意识形态 21.下图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成果登记数量及增速(%)。这些成就的取得 A.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 B.反映了科技与经济同步增长 C.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D.凸显出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22.下图为埃及出土的嵌金化妆用品箱(约公元前1550年),木箱正面镶嵌着法老及神的形象,他们中间有象形文字描述,整齐排列的文字将整个画面分割,形成左右对称式。文字的装饰使整个画面更加饱满,文字的变化又增加了装饰的灵动性。这反映出象形文字 A.起源与世俗生活密切相关 B.是希腊化时期的产物 C.具有和谐精美的装饰特征 D.主要服务于王室统治 23.博洛尼亚大学是中古欧洲第一所高等学府,它以法律研究见长,且起主导作用的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自治组织,最初的大学也因此诞生。学生们组建这种特殊的行会,意在设定费用和学习方面的标准,从而避免遭受不良教师“贩卖语言”和亵渎知识的侵害。据此可知,当时欧洲 A.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 B.市民阶层珍视其自治权利 C.信仰自由已成为社会共识 D.宗教神学影响已日渐式微 24.公元8世纪中期至9世纪中期,阿拉伯兴起了“百年翻译运动”,在大约100多年时间里,阿拉伯人把古代波斯、古希腊、古印度很多典籍都翻译成了阿拉伯语。在翻译学习过程中,阿拉伯人广泛吸收了这些古老文明的成果,并加以综合发展。这说明阿拉伯帝国 A.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精髓 B.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 C.积极吸收全世界的文化 D.推行了文化扩张的政策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5题20分,第26题20分,第27 题1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建隆三年(962年),宋太祖下令将坊墙撤除,由此形成了“街市结合”的城市体制。城市当中,店铺日夜均可经营。宋代坊郭户籍政策是政府对商人对城市做出贡献的奖励,这样一来,商人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城里人。城市经济的类型也趋于多样化,有工商型、商业型、手工型等。商业化的娱乐活动对他们来说如同家常便饭,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享受。为了适应海外贸易,宋朝的港口城市也逐渐增加。宋代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加入商人行列,经商甚至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以服饰论尊卑的制度也逐渐动摇,到南宋时贵贱着装相差无几的现象时有。宋代大城市周围的市镇比小城市密集的多,农村劳动力也大量迁入,人口多到朝廷需颁布政令来控制。但坊市界限的打破也造成了秩序的混乱,官商勾结、滋扰百姓的现象层出不穷。此外,农村人口的迁入也使流民、难民散布城市当中,烧杀抢掠事件发生更为频繁。 ——摘编自司马少府《宋代城市是怎么样的?浅谈宋代城市发展》 材料二 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手工业、农业的分离和日益专门化,大约在11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兴起了。在中世纪时代,西欧城市是封建领主政治的对立物。大批手工业者、农奴为逃避封建主的奴役进入城市。城市不仅成为逃亡者的避难所,危害了封建主的利益,而且城市从产生之日起,市民就为自身利益、摆脱封建领主的盘剥而与其斗争、争取自治,甚至因此发动起义。中古西欧城市培养了新的阶级--市民阶级,也是日后推翻封建社会的主力。 ——摘编自杨超《论中古西欧城市产生的原因兼评西方学者的学术观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和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兴起的共同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和中古时期西欧城市的不同特征,并简析其各自产生的影响。(1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后,陕甘宁边区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更加严峻,不单单是军队保障的压力,还要改善边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号召人民群众参与抗战。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939 年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口号,呼吁边区各群体广泛开展劳动。同年,边区教育的工作方针与计划对加强学生生产劳动做出规定:“每个小学必须种地;种地来源主要是开荒或与附近群众协商办理;所有收获一部分作公用;生产劳动中注意方法和工具的研究”“还在初小和高小学段都设有‘劳作’课程”。学校的劳动不仅仅面向学生,还要求教员积极参加,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1939年发布的《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规定,对于“生产运动具有特殊成绩者”,可授予“劳动英雄奖章或奖状”。经过了这一阶段的劳动教育,边区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觉悟上取得了很大成绩。 ——摘编自韦统义等《陕甘宁边区开展劳动教育的历史逻辑及其发展脉络》 材料二 1957年,毛泽东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78年,在教育方面依旧秉持着“三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五育间的生长呈参差不齐的状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与德、智、体三育一起成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2015年,教育部等部门出台的文件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21世纪以来首次正式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发展教育的范畴。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发布:“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五育”并举在新时代被再次提出并上升到国家政策的高度。 ——-摘编自杜尚荣等《“五育”并举演进的政策逻辑、制度选择与未来趋势一基于教育方针百年演进史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劳动教育的阶段特征,并简析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劳动教育政策变化的原因。(10分) 27.中原文化史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部简写的中国文化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原文化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尤其是河南一带)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形态。宋以前,这里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说,在中国文化的诸区域构成中,中原文化占有独特的位置。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它与中国文化建立的直接关联,中华文化5000多年的文明史,基本上是围绕中原地区逐步展开的历史,它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摘编自刘成纪等《中原文化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形成》 根据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B 2.C3.D 4.A 5. A 6.C 7.C 8.B 9.D 10.D 11.A 12.A 13.A 14.B 15.B 16.C 17.C 18.D 19.D 20.C 21.A 22.C 23.B 24.A 25.【参考答案](1)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大量迁人等。(6分) (2)特征宋代:坊市相连;商人地位提高;城市经济类型多样;市民生活丰富;港口城市增多等。西欧:经济功能占主导;由封建领主统治逐渐发展到城市自治等。(宋代和西欧各任答两点即可,6分) 影响 宋代:经商风气日盛,打破等级观念束缚;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安置剩余劳动力;社会秩序出现混乱,治安问题日益严重等。西欧:推动了大学的创办;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出现;培养了反封建的主要力量等。(宋代和西欧各任答两点即可,8分) 26.【参考答案](1)特点:全民参与;注重劳动实践积累;从起始年级抓劳动课程;树立劳动典型代表。(4分,任答2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有利于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有利于保障抗日物资的供应;有利于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密切了边区军民关系;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培养了一批优秀领导干部;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基础。(6分,任答3点即可) (2)阶段特征:1949-1998年,"三育”向“四育”过渡;1999-2018年,"四育”向“五育”过渡;2019年至今,“五育”并举全面推进。(6分) 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4分,任答2点即可) 27.【示例一] 看法:材料认为,中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这充分肯定了中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所做出的贡献。(2分) 阐述:由于黄河流域泥沙淤积和气候湿润等自然条件,中原地区自古代就出现了原始农业,形成了比较发达的农业文明,在诸多地域中较先跨入了“文明的门槛”。如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等,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 中原地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如自夏朝开始到北宋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所在地,夏朝、商朝、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北宋等王朝的都城都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是传统的农业区,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口稠密,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 中原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力,依托于先进的生产方式、军事扩张、甚至是中央政权崩解导致的移民外迁,中原文化不断向四方传播。如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中原人口南迁,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北方游牧民族在内迁中原的过程中,也被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所吸引,逐渐向中原文明靠拢,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元朝和清朝的建立等。 另外,以中原为中心的天下观逐渐形成,以黄帝、炎帝为华夏始祖的民族认同观吸引着少数民族政权不断审视自身正统性,不断借鉴吸收中原文化,这促使中华民族不断交融,体现了中原文化强大吸引力。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为后世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礼仪典章提供了基本范本,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8分) 总之,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的整体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2分) 示例二 看法:材料认为,中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我认为,中华文化是一种多元一体的文化。我们既要看到中原文化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做出的贡献,同时也要重视其他地域文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2分) 阐述: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地域的,具有多元性。中原文化是一个具有空间限定的概念,只在一定地理范围内有效,主要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形态。中原文化虽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从来不是中华民族的单一文化,而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比如,在汉民族内部,在某些历史阶段存在着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的并置甚至对立;在汉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还存在着北方的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 另外,自宋代以来,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王朝的更迭,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逐渐远离了黄河流域,这一地区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力渐趋减弱。(8分) 综上可知,中华文化具有一元主导、多元发展的特性,中原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要学会辩证地、全面地分析不同地域文化对中华文化所做出的贡献。(2分)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海量资源免费下载公众号《良学小屋》 √书虫致力于提供高考名师课程和全国各地名校试卷 √收费群仅在公众号进行售卖进群,其他平台购买均属倒卖,倒卖有断更、更新延迟、遗漏等问题不提供售后服务 扫码关注良学小屋 领取免费资源 如果搜索不到可以搜索微信号:lxxw6478782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