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诚意”与“时习”:刘光蕡育人观的两个关键点.pdf
下载文档

ID:3194036

大小:1.44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1-3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诚意 时习 刘光蕡 育人 两个 关键
现代商贸工业2023 年第 20 期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No.20.2023作者简介:党同(1995-),男,陕西渭南人,哲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诚意”与“时习”:刘光蕡育人观的两个关键点党 同(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摘 要:刘光蕡反对崇洋媚外,认为爱国修德教育在近代更为迫切和重要。而在大学规定的道德修养诸环节中,他认为“诚意”是首要的,它与“明明德”和“致良知”有同样的意蕴,其核心是要树立家国情怀和“亲民”立场。同时,“诚意”还需通过“时习”这一重要环节来体现和落实,否则就会流于空虚。“时习”就是强调经世致用,因时制宜,注重实践与创新。这些既体现着他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笃信与传承,又反映了他在近代立足教育以救国的艰辛探索与认知。关键词:刘光蕡;德育;诚意;时习;救国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3.20.0390 引言刘光蕡(1843-1903),字焕堂,号古愚,清代陕西省咸阳县天阁村(今属咸阳市秦都区)人,晚清时期著名的爱国教育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 1875 年参加“乡试”中举,于次年赴京“会试”落第后,即绝意仕进,一生潜心教育,先后执教于陕西西安、渭南、咸阳、三原、泾阳、潼关、礼泉等地,其中 1887-1898 年主讲陕甘味经书院(还曾同时兼崇实书院讲席),1903 年应邀赴兰州创建甘肃大学堂,任总教习。陕甘士子“从而授业者千数百人”“关陇才俊什九列门下”,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大批人才,李岳瑞、于右任、张季鸾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近代社会历史特点相结合,形成了新的育人理念。其中最具借鉴意义的是,他始终坚持将修身爱国教育和经世致用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提出了独具特色的“诚意”说与“时习”观。1 在西方侵略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的意义更加彰显在晚清,随着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和西学东渐,有些人开始崇洋媚外,甚至数典忘祖、奉西方文化为圭臬,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笼统地视为落后的东西而予以否定,刘光蕡指出这种倾向是根本错误的。首先他并非守旧派。他虽处西北内地,但一直关注近代国内外形势的演化。1876 年,他在京参加会试归陕途经保定,拜谒了时任莲池书院教职的业师黄彭年。黄关注洋务,与他“谈及西洋各国与中国事事有关,西洋情事不可不知”,他“自此益留心西洋学术、政治。”特别是中日甲午战后,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他倡导学习西学,组织开展维新救亡活动,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京、沪等地的维新变革活动相呼应,被称为“南康北刘”。但同时,他又对西方殖民文化的侵略本质抱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和警惕。他对门生说:“外教言敬上帝,吾儒不敢言,是真割地之学也。”当他得知本省将要聘请的外教把传教视为第一要务时,即写信给时任陕西学政叶伯皋说:“今令诸生学(外国)语言、文字,欲为中国用也,若从其教,则驱中国为外人矣。此似万不可行,须别延教西语西文之人”。他深切感到,我们“今日讲学”,各学派不应再像往昔那样为争正统而相攻讦,“当与耶氏(按:指基督教)争事功”,要弘扬、捍卫本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他特别指出,清朝后期政治腐败,“不修实政”,以致国衰民穷,被人欺凌,但并不能因此就否定数千年积淀的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恰恰相反,它们才是国人能够凝心聚力,抵抗侵略,复兴中华的精神支柱。他对不少人盲目崇拜西方而简单否定民族历史文化的现象深感忧虑,并教育学生绝不能在此问题上随波逐流。1901 年他写信叮嘱在上海、广州等地活动的门人陈伯澜说:“近日人多痛诋宋儒(按:指宋代讲习理学的二程、朱熹等),此人心世道之忧,汝不可效也”。“宋儒守身(按:指保持节操)之学,汝不可不讲。”他明确指出:“守身与经世事是一贯事,非两对(按:指对立)事,不守身不能经世,能经世方能守身。”在他看来,做人与做事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若轻视修身进德,就会迷失方向;而国人若背弃了民族文化的根脉,就缺失了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向心力,就会彻底沦为西方奴役的对象。在国家存亡关头,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坚守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和重要。2 提出“诚意”说,强调人们立身、为学、做事皆需从“诚意”做起刘光蕡作为教育家,他始终认为德育是第一位的,首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民族归属感、有社会责任心的411现代商贸工业2023 年第 20 期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No.20.2023爱国者。这也正是民族文化与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目标。而在这方面,儒家经典是无可替代的基本教材,这当中他特别看重孝经、大学对人的道德规范、引领和塑造作用,他对门生明确讲:读德性方面的书,以“孝经、大学为要”。为此,他在 1899 年、1901 年还分别完成了孝经本义(笔者有另文专论,这里不再赘述)与大学古义两部著作。在大学古义 中,他对儒家经典大学做了系统而独到的阐释、论说。他指出:大学对人们如何进行道德修养“以三千四百三十二字括之而无遗,宏纲既举,而细目又极详密”,实“为古今有一无二之书”,“天下万世之人所当学。”这一点他很赞同宋儒二程的看法,他说,“程子表章(按:同表彰)大学,此为千古特识”。刘光蕡在阐释大学中最具创新性的地方在于他提出了“诚意”说。其核心思想就是把“诚意”前置于修养诸环节的最突出地位,认为“诚意”是道德修养的关键和“灵魂”所在。他说,大学以修身为本,而修身以“诚意”为要。他对“诚意”从三方面作了深刻阐述。2.1“诚意”是关键的根本性的修养环节他认为,在大学 提出的道德修养“八条目”中,“诚意”是首要的。“首诚意,次正心、修身,次修身、齐家,次齐家、治国,次治国、平天下”。就其内涵来说,“意”即是“明德”,“诚意”就是“明明德”。在他看来,人做到“诚意后实有明德于中,即能形著于外”。反之,人若做不到“诚意”,“明德昏而不存”,那凭什么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必然“一事无可为”。所以,“诚意为大学之最要也”,是人们“道行之始基”“百行之本源也。”2.2“诚意”的核心是要树立爱国为民的价值取向刘光蕡认为,“大学之道,以诚意为本”,那么,“诚意”就必然要体现大学的要旨,该要旨是什么呢?他就此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何以为大学?立念以天地民物为一体,而学以讲明其理,然后实为其事,则范围天地、曲成万物矣,故曰大学也”。就是说,我们研读大学,首要的是要树立“民胞物与”“万物一体”这样的家国天下情怀,特别是要做到“亲民”(他认为朱熹将大学中的“亲民”释作“新民”亦可,但不如“亲民”之义“精深宏大”),要探究、讲明其中的深刻道理,并用它来引领我们的实践,推动事物的发展。这便是“诚意”的核心所在。2.3 以王阳明“致良知”的理路阐明、丰富了大学“诚意”的意蕴刘光蕡崇尚阳明之学。他说“良知”一词最早见于孟子,但王阳明独“拈出(良知)以为为学之宗旨”主张“凡人应事接物均以此为本”这种识见很精辟。他明确指出:“阳明提良知为宗旨,与古本大学之说合”。从这个角度讲,他所谓的“诚意”,就是“致良知”,而“意”就是“良知”。为了使此理通俗易懂,他进而释解说:“夫良知者何?即世俗所谓良心也,致良知者何?做事不昧良心也。”就是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不受外界各种诱惑,不被私心物欲所蒙蔽,而保持本真的“善性”、做到心地光明。在他看来,要让大家都能理解、践行“诚意”的精神,“致良知”便是一种最好的诠释(大学原文讲:“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此说法较为抽象)。所以他强调指出,修身之本在“诚意”,“自古为学为政无不从诚意做起”。他自己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教育熏陶学生的。史载他“性仁厚,貌和易”,“无一念不系民物,无一息不勤训课”。其讲学“大要以诚明立体,以仁恕应物”,“慨然以天下为任”,“常纵论鸦片战役以来至甲午后之外患,尤悲愤不胜”,甚至“涕泗横集”。他要求学生“日夜有纶胥异类之惧”,“卧薪尝胆”,立志为国读书,“勉为真才”。并强调“读书不立志,愈读愈坏”,“吾辈须力戒之”。他“躬行其教,至老不衰”,终于积劳成疾而辞世,“年六十有一”。康有为评其说,刘光蕡讲“诚意”,“谈良知”,“守先待后”,“以是教其徒,号于世”,竭力虔心救国济民,培育人才,实为体用兼备之“大儒”。近代学者陈澹然也深有感慨地指出,与同时代那些“号通时变”“而行谊或不忍言”的“骛名之士”相比,刘光蕡“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可谓百代真儒矣!”3倡导树立新的“时习”观,以经世致用为旨趣,注重实践与创新在刘光蕡看来,育人首重德育,而修身进德的关键环节是“诚意”。“诚意是(修)行之始”,但它若不能具体体现在家国天下、事事物物上,那仍不免流于空谈。从某种意义上说,“诚意”解决的立场、态度、情怀问题,而它要落实、体现到具体事情上还需有一个重要的抓手和过渡,这就是“时习”。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大家一直都为科考而读书,但所读之书(按:指四书五经等)“皆二千年以前之语言、行事,于今日人之身世何涉?”而今国难当头,我们又何以救国?他以为,论语“学而”首句“学而时习之”中“时习”二字很关键,抓住了“时习”这个环节,就能将所学与现实、知与行、为人与做事统一起来,也就能将古人对“大学”境界的追求与“诚意”的修养方法转换成有近代特色、能够成人救世的新的理念和实现路径。为此,他在 1901 年完成了另一部撰著 论语时习录。他提出:“学于古者,必以身所值之时习之,习之而得古人之法之意,则准之以应当时之变,然后推行无弊”。意即我们研学经典,须掌握古人的方法与精神,而运用于所处的时代,以应对时变,因时制宜,然后才会取得满意效果,使得“事与理合,心与境融”,如此,“岂有不悦?不亦悦乎?”他所提出的511现代商贸工业2023 年第 20 期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No.20.2023“时习”观,与人们惯常的理解不同,其要义有以下两点。3.1 重实践,强调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刘光蕡早年就读于著名的关中书院,深受关学影响,重践履是该学派的传统,而近代时局特点也使他深信阳明知行合一主张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中国学术、教育长期存在一大弊端,就是坐而论道、“学”“用”分离。自“两汉以后,学与政分”,“唐之辞章,宋之性道,其为物巨细虽殊,而无当群治(按:指社会治理)则一”,甚至“划兵、吏、农、工、商于学外”,而所学无关国计民生,这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到了晚清,广大士子依然“但知读书为作八股之资,不惟与世事无涉,并与自家身心无涉。”他们“一旦身列仕途,问以家国天下之事,皆毫未预为之计,天下事安得不坏?”他独重“时习”二字,就是要改变这种不合时宜的学术、教育传统。他虽然学识渊博,但其治学理念、为学宗旨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救世外无学问,致用外无经术”。基于上述识见,1895 年他与同道在味经书院创设“时务斋”,“讲习西学、实学,讲研时事政治”,倡导维新变革。他专门制定了时务斋学规,要求学生做到六条:即“励耻、习勤、求实、观时、广识、乐群”。同年,时任学政又奏设崇实书院(院址在味经书院之东)以专讲实学。刘光蕡兼任该书院主讲,他激励学生要以“实心”讲求“实学”,“实心以求保国”“保教”。他“于崇实书院专课新学,试办白蜡、蚕桑、轧花诸事,且拟集巨资创机器织纺公司,与书院相辅教养兼施,俾士、农、工、商各竞于学。遣及门高足数人游沪上,学习机器,归而实行之”。他还与门生倡导、参与了陕西地方的赈灾、社仓经管、广建乡学等乡村社会建设与改良活动。在兰州期间,他为甘肃大学堂的奠基不遗余力、讲学不辍,并力图通过兴学、教化来促进陕甘各族团结,“又欲广开西北畜牧之利,收其皮毛制为服用”。其一生所作所为,旨在“尽人性物性,使民昌国富,天下举安”,学以济世救时,绝“非空谈标榜者所可同日语也。”3.2 创新是关键,并视其为核心指向刘光蕡的“时习”观,不仅强调经世致用,更着眼于适应时代要求,凸显了创新性追求。为此,他首先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观点,即“孔子为时中之圣”。何谓“时中”?他解释说:“盖天地之机日新,帝王之政事、圣贤之学问、吾辈之识见,不得不求日新,以合天地之气运。日新即日变,变而能新,则时中之谓也。”而“时中之圣”,即意谓“孔子之道”不是亘古不变的教条,而是因时变而调整的足以应对新情况的不断发展的学问,“其道所以能治万世之天下”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那么,我们后学“岂能拘执一法,而强以应万世之变哉?则必因时制宜,与世推移,而后不穷于用。”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应“因时变学”,要主动适应时势的变化和需要,改进和创新研学的内容和方法,探求新知,崇尚科学,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摆脱落后状态。他在学规中强调指出:“士生今日,徒抱唐、宋以来之成迹,而不统观开辟(按:指鸦片战争后门户洞开)以来之变,以印证今日,必不足以持今日之变。故士子读书,以识今日时务为第一义。凡读经史,皆与今日时势相证,思其合,且思其所以不合之故,则书皆有用,士成通才矣。”意谓士子读书,必须关照、适应今天的时代特点和实际需要,对所学内容有传承、有扬弃、有创新,这样才能成为有家国情怀、有“经世”能力,能肩负历史使命的“通才”“真才”。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却完全忽视了这一点。他指出,“先儒教人读书,在内反诸身”,即强调主观“内省”,而我的看法则不同,“余谓尤在外验诸世”,意谓我们研读儒学经典,重点应在于和现实相结合,来检验、发展先贤的思想和智慧,并以之作为我们前行的资鉴、烛照和精神动力。他说自己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才“拈出”“论语首章言时习二字”,撰著了论语时习录,来“发明斯义”。其实,他在之前所著学记臆解(1895 年)中就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他说,先秦时期的教育论文学记中讲,“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意谓只会“记问”经典文本,而不能因时发明新义,是不配为“人师”的。他很赞同这个说法。且不客气地指出,“后世经师即是记问之学”。他进而说,我们如果“不温故以知新,即为记问之学”。而这种毫无心得新义“照本宣科”式的讲学,是不能启迪智慧、教化百姓的。因为他一贯秉持“时习”精神,能紧扣时代脉搏,牵系国家命运,所以在研学先贤经典时,每多创获、发明,“其所论撰皆根据圣哲比傅(按:同比附)时变,深切著明,发前儒所未发,论者叹为旷世之通儒”。门生李岳瑞说“其为文深入浅出,善发明理。”他还曾对李岳瑞说:“10 年以来,吾读书所得新理甚夥,皆古人所未言者,当尽著之书以谂(按:指规谏)天下。”遗憾的是,他终因尽瘁教育而过早离世,更多富有创见的著作未能问世。重“时习”也使他切身感受到西学知识的重要性,因此他在讲授经、史的同时,“凡列国富强之术,天算、地舆、格致、经纬万端,靡不体诸身,而因以授其弟子”“算学为秦中绝学,无讲习者”。当时他从学友李寅家找到一部清代沈钦裴所撰著的算书四元玉鉴细草,开始他读不懂,“乃冥心探究,忘寝食,至呕血,卒尽通其说”。他认为算学是科学基础,遂要求学生也必须认真学习这门课程。其门生张鹏一回忆说,至 19 世纪 90 年代,“陕士多精几何,明测算,师所启迪也”。陈澹然曾从关学史的角度评论刘光蕡说:关学自宋张载倡导以来,“明哲代兴”,但大都以“明体为宗,而时措(按:指因时制宜)或寡”。到了晚清时期,人们醉心科举,“关学尤多黤塞。先生主泾阳泾干、味经、崇实诸书院三十载”“用归时措,孤寒特立”“关学廓然一变”。611现代商贸工业2023 年第 20 期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No.20.2023基金项目: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2018 年度下半年课程建设项目(专业建设类)立项川商院(2019)79 号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曾园(1985-),女,四川温江人,四川商务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商务英语专职讲师。就是说,刘光蕡以“时习”理念治学、育才,极力倡导维新改革,在陕甘开了一代新风,对全国维新运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康有为也因此推崇刘光蕡是“海内耆儒,为时领袖”。4 结语本文所引用的刘光蕡的相关著作、书信都是写于他生命的最后 10 年,其内容均是围绕维新救国、兴教育才的根本目的而展开的,“皆课生之作”。其中所表达的德育教育理念,尤其是“诚意”说和“时习”观,都是他长期教坛耕耘、经学研究和开展一系列爱国实践活动的思想成果与经验沉淀。在当时中外矛盾、新旧矛盾交织,各种思潮博弈激荡的千年变局演化中,他的上述思想观点,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针对性,体现了在家国情怀统摄下育德同育才、知和行、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它们既表明了他对了解世界和学习西学的自觉与主动,反映了他对近代历史特点和立足教育以救国的深刻认知与艰辛探索;又凸显了他对我们民族文化根脉、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笃信与坚守。它们不仅有其独特的思想魅力,也成就了他载之史册的历史贡献。今天我们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复兴伟业需要造就千千万万爱国、自信的创新型人才,而刘光蕡作为我们立德树人事业的一位先驱,其情怀、思想和实践无疑为我们的育人工作提供了可贵的历史资鉴。参考文献1 刘古愚.刘光蕡集M.武占江,点校.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2 张鹏一.刘古愚年谱M.西安:西安旅游出版社,1989.3 宋伯鲁,宋联奎.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七十五M.西安:陕西通志馆,1934:622.4 刘古愚教育论文选注编委会,吕效祖等.刘古愚教育论文选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教学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培养 以大学英语为例曾 园(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1)摘 要:为了把大学英语教学策略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必须通过教学策略理论和学习策略培训进行系统研究,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和学习策略进行深入调查,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对实施教学策略和自主学习进行了有益探索。大学英语教学不是简单的灌输式教学,而应该是注重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只有依据不同学习阶段和任务来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实施步骤、方式方法,通过不断的归纳总结来提高教学策略,从而建立起学生运用学习策略的意识,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有益参考。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策略;自主学习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3.20.0400 引言2006 年12 月,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在运行 10 年后,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经验进行了综合汇总,其中对培养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 号)进一步要求职业教育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1 大学英语教学策略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拥有许多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特别是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更是受到许多学生的追捧。这些学生面对日益多元的教学方式和媒介,在授受知识的渠道和形式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课堂教学仍然是现在的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要方式。针对这种全新的教学需求,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必须注重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活跃课堂教学,将最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运用于71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