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理论
大学生
中华民族
共同体
意识
培育
研究
金贵
收稿日期:2022417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0 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理念研究”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SJB0292)。作者简介:金贵(1978),男,回族,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理论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研究金贵(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00)摘要 从场域理论出发,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少包括了实践、关系系统两个维度。从实践的角度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也是由一个个场域而组成的总体。从关系系统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注重各场域的社会关系,并形成一个自主性的网络,另外,各培育场域之间的融合还需要再加强。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场域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6711X(2023)02011503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302043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布迪厄是法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其场域理论,一经提出就被国内学界所重视。国内关于场域理论的成果也较多。但实事求是地说,国内场域理论的研究成就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场域理论更多的是被人们当作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而被借用。深刻的反思性,往往来自深刻的社会实践,这是因为,深刻的社会实践,必须抛弃各种偶然性,深刻反思自身,找到内在逻辑,上升为理论。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作为建构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反思性社会学的一部分,其最大的特点或优点就在于,强调对社会实践的深刻反思,此理论对同样重视实践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运用布迪厄的理论,探讨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一、从实践的角度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马克思主义十分强调实践的作用与价值。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活动,要想成为真正人的活动,成为对象性的活动,必须从实践的角度去加以理解。著名的法国社会家布迪厄,提出的场域理论,也给予实践以足够的重视。他认为,社会学所面对的社会事实,必须从总体性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事实是总体性社会事实。而唯方法主义与唯理主义都无法观察到此种社会事实,必须依靠社会实践,人们才能走出上述两种理论对立的困境。他说:“社会学必须构建维持人类实践基本统一性的总体性社会事实,这种 总体性社会事实 所涉及的人类实践兼跨各种支离破碎的学科断片、经验领域和观察分析技术。”在布迪厄看来,“总体性社会事实”,是能够调动整个社会及其制度的,在另一些情况下,则能够突破狭隘的对象性工作。也就是说,在对象构建的过程中,不够整体,也会很危险。可见,他提出,“总体性社会事实”这一观念,就是解决唯方法主义和唯理论主义两种范式对立的倾向,而“总体性社会事实”来自于实践。对于布迪厄来说,场域概念,体现出构建对象的方式,就是指导实践。他说:“场域的观念乃是一种概念手段,浓缩地表现了构建对象的方式,这种构建方式可以用来指导研究中所有的实践选择,或确定它们的方向。”从这里可以看出,布迪厄认为场域是人的一种对象性活动,对象通过场域理论的构建,可以用来指导社会实践的方向。由此,不难理解,他对唯智主义进行了批判。他说:“唯智主义偏见诱使我们把世界看作一个旁观的场景,一系列有待解释的意指符号,而不是有待实践解决的具体问题。”可见,他认为,唯智主义不能够解决具体的问题,也不能够使我们当成世界的一部分。如此在布迪厄看来,“逻各斯中心”的立场是不存在的。场域理论必然具有实践特色,空洞的理论没有任何意义。也就不难理解,布迪厄还出版有 实践理论大纲 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 等著作。在他的这些著作中,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理解个人与社会、符号与社会场域关系是其一大特色。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建构场域,场域对实践也会产生指导作用。从场域概念来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抽象的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总是不存在的,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与社会之间也不是分化的,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由一个个空间和场域组成的总体。此总体突破了二元对立,是通过实践而形成且能被主体捕捉到的一种总体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场域理论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也具有一定的意义。首先,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目标体现出总体性。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目标的总体性,至少体现为两点:一是从培育的总目标来理解,在大学生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仅是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学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还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可靠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从这种目标出发,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就不是一种狭隘意义上的教育,即不是一种只针对特殊人群的在特殊时间的教育,此种教育具有长期性与普遍性。特别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更要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习总书记在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讲话中指出:“我们培养人的目标是什么要搞清楚,现在非常明确坚定地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这个总目标决定了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体现出这个总目标,且形成合力。二是指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所涉及的各场域来说,也要体现出一种大思政,也就是说,在大学生群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各个课程之间也都要实现有机结合,体现出一种总体性。511第 36 卷第 2 期总第 336 期湖 北 开 放 职 业 学 院 学 报Vol36No2(GenNo336)2023 年 1 月(下)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Jan(last half)2023其次,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体性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实践场域。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最终目标还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而此目标的实现在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在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建构过程中,核心要素是“德”,但如何“立德”?最终“树人”,使“立德树人”能够成立,最终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实践的检验也来自于不同场域。在具体的学校场域,学校的各类课程实践,都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场域总体性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在学校之外的其他场域,如志愿服务场域、社区服务场域、各类馆所场域等各类实践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总体性目标也能够得以实现。质言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场域的培育的实现,是不能够通过简单的阅读书本或读文件来实现的。主体要从思想与行动上建构起一种牢固信念或认同意识,并把此种信念或认同意识当作一种指导自己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然要最终通过实践来完成。第三,从根本上讲,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依赖于生动的实践场域。在场域理论中,场域的建构是通过实践来进行的,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场域的培育也是通过实践来进行的。也就是说,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必须要有实践场域。从规模层次上看,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场域可分为国家的发展、地区的发展和各部门的发展。这些场域的充分展现对于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作用。我们党历来注重发展,毛泽东同志的赶超发展,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发展,江泽民同志的可持续发展,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同志的新发展理念都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讲好这些发展故事。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场域在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建构过程中,实践教育或实践教学场域的建构也是一个重点,如博物馆场域建设、文化馆场域建设、图书馆场域建设、工会场馆场域建设、爱国主义基地场域建设、教学基地场域建设、民间慈善机构场域建设、学生社会实践场域建设、虚拟仿真教学场域建设等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场域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场域在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形成共同体意识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换言之,在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已经建成的实践场域的作用,而不仅仅只注重理论的宣讲。总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也是一种总体性的教育,正因为有此总体性,其整体性的实现必然依赖于实践。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从根本上看,也源自实践。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实践场域,对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二、从关系系统的角度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本质不能够从单个人的抽象物中去理解,人的本质是把诸多个体自然联系起来的,具有普遍性。对于这个普遍性,马克思主义讲,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既然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把许多个人自然联系起来的普遍性,必然是客观的,否则也无法实现此种联结。质言之,马克思主义认为,带有客观性的社会关系才是社会关系。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上述立场,布迪厄也是认同的。布迪厄认为,社会中的关系并不是指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保持个人之间交往互动的某种纽带。社会关系必须是客观的。对于社会世界中的各种关系,他提出这些关系是,“是马克思所谓的 独立于个人意识和个人意志 而存在的客观关系。”可见,布迪厄认为,社会中是必然存在客观的关系。这也很好理解,作为社会学家,布迪厄必然更容易关注到社会关系的客观性这一问题。(一)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社会关系也必然是客观的,于是必然从关系系统的角度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布迪厄说:“场域,是客观关系的系统,它也是社会制度的产物,但体现在事物中,或体现在具有类似于物理对象那样的现实性机制中。”“场域理论是一种关系性的或者说是类推性的推理方式”。“根据场域概念进行思考就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从上述几段引文来看,在布迪厄看来,从关系系统的角度出发,界定场域是他的基本立场。更重要的是,关系系统还具有很强的客观性,能够发挥特定的作用。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客观上存在着,诸多大世界与小世界,也就是存在着,诸多场域,这些不同的场域都各自具有相当的逻辑与必然性,这是客观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性建构中,必须面临的一个社会现实。如小学场域、中学场域、大学场域就各自具有独特的逻辑与必然性。在上述场域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考虑得充分一些。所谓的充分,就是既要考虑到各场域的独特的逻辑与必然性,也要从系统的角度进行考虑。习总书记在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讲话中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程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跟人的生理发育一样,所以要把这几个阶段都铺陈好。”可见,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建构起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就必然一体化地考虑小学场域、中学场域与大学场域的思政课教学,使其保持良好的系统性。另外,现实日常生活场域、虚拟网络场域、工作场域都具有独特的关系。但在客观上,上述场域之间,也要从关系系统的角度进行考虑。特别是对于现实日常生活场域、虚拟网络场域、工作场域的脱节或矛盾,更要从关系系统的角度进行考虑。也就是说,现实日常生活场域、虚拟网络场域、工作场域都是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地方。换言之,虽然,虚拟网络空间、现实日常生活场域、工作场域各自虽有独特的运行的逻辑、原则,但是,它们之间又都能够保持一致性,都体现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共同的内涵与特质。总之,在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过程中,面临的各社会关系也是客观的,必须从关系系统的角度去思考,如此使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建构中在各场域中体现出共同的逻辑与必然性,促进思想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二)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还要构成一个网络布迪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