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化学真题.docx
下载文档

ID:3192548

大小:591.94KB

页数:19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1-3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2 山东省 枣庄市 中考 化学
2022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6分) 1.2022年北京冬奥会取得圆满成功。下列冬奥会用品涉及的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 A.“冰墩墩”——PET纤维 B.场馆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晶体硅 C.速滑冰刀——钛合金 D.冰壶——花岗岩 2.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较多。下列化合物中氯元素为+5价的是(  ) A.NaClO3 B.KClO4 C.HClO D.ClO2 3.下列有关液体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取液 B.加热 C.稀释 D.过滤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用稀盐酸除铁锈 B.用石墨做电极 C.用生石灰作干燥剂 D.用铁矿石炼铁 5.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电解水 B.向NaOH溶液中不断加水 C.向CaCl2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至过量 D.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分别逐滴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至过量 6.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氧化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 A.熟石灰、海水 B.冰水混合物、食盐水 C.干冰、硫酸钠 D.生铁、二氧化锰 7.下列几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及灭火原理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例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A 油锅着火 用水浇灭 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B 液化气起火 关闭阀门 隔绝空气 C 住宅失火 用高压水枪灭火 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D 森林着火 砍伐出隔离带 移走可燃物 A.A B.B C.C D.D 8.实验室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Na2CO3、K2SO4、Ba(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步骤Ⅰ中得到的溶液一定显碱性 B..步骤Ⅱ中沉淀若全部溶解,则原固体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一定没有K2SO4 C..步骤Ⅱ中沉淀若部分溶解,则原固体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K2SO4 D..步骤Ⅱ中沉淀若不溶解,则原固体粉末一定有Ba(OH)2,可能有Na2CO3、K2SO4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共30分) 9.(5分)空气又称大气,是生命、燃烧和工业等所需氧的主要来源。 (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构成氧气的粒子是    (写化学式)。 (2)氧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在化学变化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在低温、加压条件下,将空气液化,然后将温度升高至﹣196℃~﹣183℃,使液态氮先蒸发,剩余液态氧储存于钢瓶中。从微观视角分析,空气液化过程中,主要改变的是    。 10.(5分)溶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1)下列物质分别放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    (填字母标号)。 A.面粉 B.白糖 C.豆油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有:①溶解②计算③装瓶并贴标签④称量(量取)。其正确的顺序为    (填序号)。 (3)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P点所表示的KNO3溶液    (填“饱和”或“不饱和”)。 ②将KNO3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写一种即可)。 ③20℃时,将20gKNO3固体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提出,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太阳能的利用是热门研究方向之一。例如,可以利用太阳能将水转化为H2,某种光分解水的过程如图一所示,产生的H2在一定条件下与CO2反应合成液态燃料CH3OH(甲醇)。也可以在太阳光照下,通过光依化将H2O、CO2直接转化为CH3OH、H2、CO、CH4等太阳能燃料(图二)。另外,还可以利用照明灯、人体散发的热量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成热发电,我国研发的“柔性、可裁剪碲化铋(Bi2Te3)/纤维素复合热电薄膜电池”,能充分贴合人体体表,实现利用体表散热为蓝牙耳机、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图三)。可以看出,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化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图一转化过程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有Fe3O4和    ;与电解水相比,该方法的优点是    。 (2)通过光催化得到太阳能燃料,该过程是将光能转化为    能;太阳能燃料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其中一个即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标号)。 A.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 B.太阳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C.生活中的废热无法利用 D.化学与新能源开发密切相关 12.(5分)回收含铜废料(主要成分为Cu)中的铜,部分实验流程如下: 注:灼烧后得到黑色固体和残留物,残留物不溶于水和稀硫酸。 回答下列问题: (1)“灼烧”的主要目的是    。 (2)“酸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类型为    。 (3)“转化”生成气体X的成分为    。 13.(10分)其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入实验室对碳酸钙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Ⅰ.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1)装置A中仪器a的名称为    。 (2)装置B中的现象是    。 (3)装置C若用于检验生成的气体,其中试剂为    (写名称),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Ⅱ.碳酸钙分解 碳酸钙在电炉中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对剩余固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剩余固体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全部是碳酸钙 猜想二:是碳酸钙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猜想三:全部是氧化钙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步骤一:取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后静置 底部有白色不溶物 \ 步骤二:取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滴加氯化铜溶液 有     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钙 步骤三:取部分底部白色不溶物于第三支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白色不溶物中一定含有     【实验结论】正确的猜想是    。 【交流与反思】小芳同学认为,步骤二中还可滴加其他试剂用来替代氯化铜溶液,该试剂可以是    (写一种即可);小华同学认为,只需完成步骤一和步骤三即可获得相同实验结论,他的依据是    。 【拓展与分析】查阅资料:生石灰质量的优劣常采用“活性度”来衡量。“活性度”的测定方法:取一定质量的生石灰,加入一定量的水,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中和,记录所消耗盐酸的体积(单位为mL)。消耗盐酸的体积数越大,“活性度”越高。 测得煅烧产物(CaO)的活性度,数据见如表。 煅烧温度 活性度 煅烧时间 1050℃ 1100℃ 1150℃ 1200℃ 1250℃ 1300℃ 12 min 790 836 868 808 454 412 16 min 793 856 871 845 556 530 20 min 795 863 873 864 617 623 石灰石煅烧的最佳温度范围一般为1100℃~1200℃的证据是    。 三、计算题(4分) 14.(4分)碳酸氢钠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常用作糕点、馒头的发泡剂。为测定某碳酸氢钠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称取20.0g样品,加热至恒重(质量不再变化),称得固体质量为13.8g。(已知:样品中杂质在加热过程中不发生变化) (1)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2)若上述测定过程中未加热至恒重,则测得NaHCO3的质量分数将    。(填“偏小”、“偏大”或“无影响”)。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6分) 1.2022年北京冬奥会取得圆满成功。下列冬奥会用品涉及的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 A.“冰墩墩”——PET纤维 B.场馆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晶体硅 C.速滑冰刀——钛合金 D.冰壶——花岗岩 【分析】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解答】解:A、PET纤维是一种合成纤维,属于合成材料,故错误; B、晶体硅是一种固态非金属单质,故错误; C、钛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正确; D、花岗岩是一种天然材料,故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熟记和理解金属材料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 2.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较多。下列化合物中氯元素为+5价的是(  ) A.NaClO3 B.KClO4 C.HClO D.ClO2 【分析】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分析。 【解答】解:A、NaClO3中钠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设氯元素化合价为x,则有(+1)+x+(﹣2)×3=0,x=+5,故A正确。 B、KClO4中钾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设氯元素化合价为x,则有(+1)+x+(﹣2)×4=0,x=+7,故B错误。 C、HClO中氢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设氯元素化合价为x,则有(+1)+x+(﹣2)=0,x=+1,故C错误。 D、ClO2中氧元素为﹣2价,设氯元素化合价为x,则有x+(﹣2)×2=0,x=+4,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此类题。 3.下列有关液体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取液 B.加热 C.稀释 D.过滤 【分析】根据基本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来分析。 【解答】解:A、使用胶头滴管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不平放,更不能倒置,以免试剂腐蚀胶帽,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壁慢慢注入水中,且不断地用玻璃棒搅拌,切不可将水直接倒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图示过滤操作过程中没有用玻璃棒进行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用稀盐酸除铁锈 B.用石墨做电极 C.用生石灰作干燥剂 D.用铁矿石炼铁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 【解答】解:A、用稀盐酸除铁锈是利用盐酸的酸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用石墨做电极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C、用生石灰作干燥剂是利用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属于生石灰的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用铁矿石炼铁利用的是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盐酸、石墨、生石灰、铁矿石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5.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电解水 B.向NaOH溶液中不断加水 C.向CaCl2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至过量 D.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分别逐滴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至过量 【分析】A、根据电解水的知识来分析; B、根据溶液的pH与酸碱性来分析; C、根据盐之间的反应来分析; D、根据金属与酸的反应来分析。 【解答】解:A、电解水时,生成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图像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加水稀释时溶液的碱性减弱,pH变小,但溶液始终呈碱性,pH不会等于7,更不会小于7,图像错误; C、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沉淀,因此向CaCl2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时,立即产生沉淀,当氯化钙完全反应后,沉淀的质量不再增大,图像错误; D、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分别逐滴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开始一段时间滴加硫酸量相等,产生氢气应相等,线应重合一段,最后镁生成的氢气质量多于铁生成的氢气质量,图像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6.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氧化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 A.熟石灰、海水 B.冰水混合物、食盐水 C.干冰、硫酸钠 D.生铁、二氧化锰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解答】解:A、熟石灰属于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因为它有三种元素,海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属于氧化物;食盐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正确; C、干冰属于氧化物,硫酸钠属于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因为它有三种元素,故选项错误; D、生铁属于混合物,二氧化锰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7.下列几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及灭火原理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例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A 油锅着火 用水浇灭 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B 液化气起火 关闭阀门 隔绝空气 C 住宅失火 用高压水枪灭火 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D 森林着火 砍伐出隔离带 移走可燃物 A.A B.B C.C D.D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判断,灭火的原理有三个,一是清除可燃物或把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二是隔绝氧气或空气,三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三者具其一即可. 【解答】解:A、油锅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因为油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浮于水面上,达不到灭火的目的,故错误。 B、液化气起火,关闭阀门,清除可燃物而灭火,故错误。 C、住宅失火用水浇,水蒸发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变,故错误。 D、森林着火,砍伐出隔离带是利用清除可燃物或把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的原理,故正确。 故选:D。 【点评】燃烧是初中化学上的基本概念,是考查的重点之一,主要以考查燃烧的定义、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及逃生措施,理解燃烧的定义,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解题的前提. 8.实验室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Na2CO3、K2SO4、Ba(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步骤Ⅰ中得到的溶液一定显碱性 B..步骤Ⅱ中沉淀若全部溶解,则原固体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一定没有K2SO4 C..步骤Ⅱ中沉淀若部分溶解,则原固体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K2SO4 D..步骤Ⅱ中沉淀若不溶解,则原固体粉末一定有Ba(OH)2,可能有Na2CO3、K2SO4 【分析】根据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 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硫酸钾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钾, A、步骤Ⅰ中得到的溶液一定显碱性,故A正确; B、步骤Ⅱ中沉淀若全部溶解,沉淀一定只含有碳酸钡,一定不含硫酸钡,原固体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一定没有K2SO4,故B正确; C、步骤Ⅱ中沉淀若部分溶解,沉淀中一定含有碳酸钡和硫酸钡,原固体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K2SO4,故C正确; D、步骤Ⅱ中沉淀若不溶解,则原固体粉末一定有氢氧化钡和硫酸钾,一定不含碳酸钠,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判断各物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共30分) 9.(5分)空气又称大气,是生命、燃烧和工业等所需氧的主要来源。 (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21% ;构成氧气的粒子是  O2 (写化学式)。 (2)氧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在化学变化中易  得到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在低温、加压条件下,将空气液化,然后将温度升高至﹣196℃~﹣183℃,使液态氮先蒸发,剩余液态氧储存于钢瓶中。从微观视角分析,空气液化过程中,主要改变的是  分子间隔 。 【分析】(1)根据空气的组成以及物质的构成来分析; (2)根据原子结构以及最外层电子数来分析; (3)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氧分子符号为O2;故答案为:21%;O2; (2)氧原子的质子数为6,核外有6个电子,第一层上有2个,第二层上有6个,即氧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氧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故答案为:;得到; (3)从微观视角分析,空气液化过程中,主要改变的是分子间隔;故答案为:分子间隔。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10.(5分)溶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1)下列物质分别放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  B (填字母标号)。 A.面粉 B.白糖 C.豆油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有:①溶解②计算③装瓶并贴标签④称量(量取)。其正确的顺序为  ②④①③ (填序号)。 (3)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P点所表示的KNO3溶液  不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 ②将KNO3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加水(或升高温度或加入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 (写一种即可)。 ③20℃时,将20gKNO3固体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65.8 g。 【分析】(1)根据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 (2)根据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分析; (3)根据溶解度曲线进行分析。 【解答】解:(1)A、面粉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B、白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正确; C、豆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配制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为计算、称量和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②④①③;故答案为:②④①③; (3)①P点在KNO3溶解度曲线的下方,属于KNO3的不饱和溶液;故答案为:不饱和; ②从图象看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将KNO3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加水或升高温度或加入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故答案为:加水(或升高温度或加入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 ②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因此50g水中最多溶解15.8g,20℃时,将20gKNO3固体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0g+15.8g=65.8g;故答案为:65.8g。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熟悉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提出,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太阳能的利用是热门研究方向之一。例如,可以利用太阳能将水转化为H2,某种光分解水的过程如图一所示,产生的H2在一定条件下与CO2反应合成液态燃料CH3OH(甲醇)。也可以在太阳光照下,通过光依化将H2O、CO2直接转化为CH3OH、H2、CO、CH4等太阳能燃料(图二)。另外,还可以利用照明灯、人体散发的热量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成热发电,我国研发的“柔性、可裁剪碲化铋(Bi2Te3)/纤维素复合热电薄膜电池”,能充分贴合人体体表,实现利用体表散热为蓝牙耳机、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图三)。可以看出,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化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图一转化过程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有Fe3O4和  FeO ;与电解水相比,该方法的优点是  能耗低 。 (2)通过光催化得到太阳能燃料,该过程是将光能转化为  化学 能;太阳能燃料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CO+O22CO2 (写其中一个即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 (填字母标号)。 A.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 B.太阳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C.生活中的废热无法利用 D.化学与新能源开发密切相关 【分析】(1)根据图一进行分析; (2)根据通过光催化得到太阳能燃料,该过程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能;根据资料中的信息,在太阳光照下,通过光依化将H2O、CO2直接转化为CH3OH、H2、CO、CH4等太阳能燃料分析; (3)根据资料进行分析。 【解答】解:(1)从图一可以看出,转化过程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有Fe3O4和FeO;与电解水相比,该方法是在太阳能作用下将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故其优点是能耗低;故答案为:能耗低; (2)通过光催化得到太阳能燃料,该过程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能;根据资料中的信息,在太阳光照下,通过光依化将H2O、CO2直接转化为CH3OH、H2、CO、CH4等太阳能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以为:2CO+O22CO2;故答案为:2CO+O22CO2(合理即可)。 (3)A、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正确; B、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错误; C、生活中的废热无法利用,错误; D、化学与新能源开发密切相关,正确; 故选:AD。 【点评】此题考查知识点较多,可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能读懂题意,从原题情景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12.(5分)回收含铜废料(主要成分为Cu)中的铜,部分实验流程如下: 注:灼烧后得到黑色固体和残留物,残留物不溶于水和稀硫酸。 回答下列问题: (1)“灼烧”的主要目的是  将Cu转化为CuO 。 (2)“酸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O+H2SO4=CuSO4+H2O ,反应类型为  复分解反应 。 (3)“转化”生成气体X的成分为  氢气(或H2) 。 【分析】(1)铜灼烧生成氧化铜; (2)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反应的特点来分析; (3)根据酸的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1)铜灼烧生成氧化铜,“灼烧”的主要目的是将铜转化为氧化铜,故答案为:将Cu转化为CuO; (2)“酸溶”的原理是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uO+H2SO4=CuSO4+H2O,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物质的化合物,因此属于复分解反应;故答案为:CuO+H2SO4=CuSO4+H2O;复分解反应; (3)过滤后的滤液中含有硫酸铜和硫酸,加入过量的铁屑时,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因此“转化”生成气体X的成分为氢气;故答案为:氢气(或H2)。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理解回收含铜废料中的铜的部分实验流程图,熟练掌握酸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10分)其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入实验室对碳酸钙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Ⅰ.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1)装置A中仪器a的名称为  锥形瓶 。 (2)装置B中的现象是  石蕊试液变红 。 (3)装置C若用于检验生成的气体,其中试剂为  澄清石灰水 (写名称),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 Ⅱ.碳酸钙分解 碳酸钙在电炉中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对剩余固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剩余固体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全部是碳酸钙 猜想二:是碳酸钙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猜想三:全部是氧化钙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步骤一:取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后静置 底部有白色不溶物 \ 步骤二:取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滴加氯化铜溶液 有  蓝色沉淀产生  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钙 步骤三:取部分底部白色不溶物于第三支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白色不溶物中一定含有  碳酸钙  【实验结论】正确的猜想是  猜想二 。 【交流与反思】小芳同学认为,步骤二中还可滴加其他试剂用来替代氯化铜溶液,该试剂可以是  无色酚酞溶液 (写一种即可);小华同学认为,只需完成步骤一和步骤三即可获得相同实验结论,他的依据是  氧化钙和水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即可知道剩余固体中有氧化钙 。 【拓展与分析】查阅资料:生石灰质量的优劣常采用“活性度”来衡量。“活性度”的测定方法:取一定质量的生石灰,加入一定量的水,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中和,记录所消耗盐酸的体积(单位为mL)。消耗盐酸的体积数越大,“活性度”越高。 测得煅烧产物(CaO)的活性度,数据见如表。 煅烧温度 活性度 煅烧时间 1050℃ 1100℃ 1150℃ 1200℃ 1250℃ 1300℃ 12 min 790 836 868 808 454 412 16 min 793 856 871 845 556 530 20 min 795 863 873 864 617 623 石灰石煅烧的最佳温度范围一般为1100℃~1200℃的证据是  燃烧时间长短不同,在1100℃~1200℃范围内生石灰的活性度均高 。 【分析】Ⅰ.(1)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 【设计并完成实验】根据氢氧化钙和氯化铜的反应及碳酸钙和稀盐酸的反应进行分析;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交流与反思】根据氢氧化钙的检验及氧化钙和水的反应进行分析; 【拓展与分析】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 【解答】解:Ⅰ.(1)仪器a是锥形瓶,故答案为:锥形瓶;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答案为:石蕊试液变红色; (3)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利用澄清石灰水,反应的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故答案为:澄清石灰水;CO2+Ca(OH)2=CaCO3↓+H2O; 【设计并完成实验】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钙,加入氯化铜后,氯化铜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钙,现象是有蓝色沉淀产生,部分底部白色不溶物于第三支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有碳酸钙存在,故答案为:有蓝色沉淀产生;碳酸钙;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固体中含有碳酸钙,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则固体中含有氧化钙,则猜想二成立,故答案为:猜想二; 【交流与反思】溶液中只有氢氧化钙是碱性的,因此还可以选择无色酚酞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则含有氢氧化钙,小华同学认为,只需完成步骤一和步骤三即可获得相同实验结论,他的依据是氧化钙和水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即可知道剩余固体中有氧化钙,故答案为:无色酚酞溶液;氧化钙和水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即可知道剩余固体中有氧化钙; 【拓展与分析】由表中水可知,燃烧时间长短不同,在1100℃~1200℃范围内生石灰的活性度均高,故答案为:燃烧时间长短不同,在1100℃~1200℃范围内生石灰的活性度均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物质成分的能力,有一定难度。 三、计算题(4分) 14.(4分)碳酸氢钠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常用作糕点、馒头的发泡剂。为测定某碳酸氢钠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称取20.0g样品,加热至恒重(质量不再变化),称得固体质量为13.8g。(已知:样品中杂质在加热过程中不发生变化) (1)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2)若上述测定过程中未加热至恒重,则测得NaHCO3的质量分数将  偏小 。(填“偏小”、“偏大”或“无影响”)。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混合物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和,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氢钠的质量即可。 【解答】解:(1)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和为20g﹣13.8g=6.2g。 设样品中NaHCO3的质量为x。 2NaHCO3Na2CO3+H2O+CO2↑ 168 18 44 18+44=62 x 6.2g x=16.8g 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100%=84%。 (2)若上述测定过程中未加热至恒重,测定的剩余固体的质量偏大,则测得NaHCO3的质量分数将偏小。 答:(1)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84%。 (2)偏小。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和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和关键。 19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