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教育共同体建设策略探讨_蔡雅端.pdf
下载文档

ID:318916

大小:1.91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融合 背景 高校 教育 共同体 建设 策略 探讨 蔡雅端
2022年第4期(总第127期)No.4.2022General.No.127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教育共同体建设策略探讨蔡雅端1,林清阳2(1.闽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2.闽南师范大学 保卫处,福建 漳州 363000)摘要: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教育共同体建设,是加快人才培养与驱动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对于促使产教两端真正实现身份认同、促使产教两端价值追求更加统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教育共同体建设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目前高校教育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生态体系不健全、供需情况不匹配、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开放性等现实问题,可从建设以产教融合为基础的生态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供需匹配、健全相应的配套机制三方面进行优化。关键词:产教融合;高校教育;共同体;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114(2022)04-0123-05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高校教育事业和职业教育事业所采用的教学模式都以工学结合的模式为主,且随着高校教育工作的多年实践推进,到2015年我国高校和职业类院校的在校人数已达峰值,已具有了较为完备的教育规模,从以往扩张式的教育思路逐步转为提升效率、保证教育质量的发展方向,高校教育也全面进入到了深化产教融合并建设教育共同体的新阶段1。在区域经济结构升级转型的进程中,经济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密切联系,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和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过程中引入了地方政府和企业这两大主体,政府、企业和高校成为了利益共同体。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满足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建设高校教育共同体,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意义(一)促使产教两端真正实现身份认同,促进二者密切合作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建设高校教育共同体,其中一项重要课题便是实现产教两端的身份认同,即高校和企业对自身在教育共同体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可和接受,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生产特点和功能属性等内容。身份认同对于解决以往产教融合过程中融合程度不足和无法有效融合等问题十分有利,避免两者处于供需分离的状态2。从现阶段产教融合进程中校企双方的实际关系来看,企业更加看重高校能否为自己输送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的不断积累能够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而校企双方只有真正实现深层次的合作与融合,才能将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企业才能享受到更多的人才红利,实现现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在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时,通过高校专业课的常规教学工作能够很好地丰富学生理论知识内容,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而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则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活动获得。此时区域内各类型企业的参与非常必要。企业能够与高校共同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基地和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操作机会,从而形成完整的高校教育体系。因此,建设高校产教融合教育共同体收稿日期 2021-12-26作者简介 蔡雅端,女,福建龙海人,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高级讲师;林清阳,男,福建龙海人,闽南师范大学保卫处高级讲师。123DOI:10.16007/ki.issn2095-7114.2022.04.0012022年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能够让企业和高校更加认同自身身份,并促使供需双方成为密切的合作伙伴3。(二)促使产教两端价值追求更加统一,实现双方可持续发展产教融合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实现的,其要求产教两端必须进行深层次地系统化融合,而如果两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合作状态就会有较大差异。以往产教融合时更加注重实现两端在教育领域和产业领域中的资源共享,即高校和企业围绕某一个具体项目进行深层次合作,发挥出各自优势并实现资源互补和共享。这种产教融合模式确实在短期内提升了产教两端的经济效益,但其融合的程度却是很低的,只局限在一次性的项目合作层面,核心要素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也没有真正建立,很难持续巩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而新时期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应建立健全教育共同体,更新以往单一项目式的合作模式,实现产教两端价值追求的协调统一4。在新时期,伴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化发展,产教两端价值追求的统一性集中于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二者不管是在建设发展格局还是确立发展目标上,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首先,校企共同努力构建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在共同开发和打造产教融合项目时在工作方式、管理模式和组织体系等方面进行一体化建设,校企双方真正做到资源共享,发挥各自优势为双方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一体化组织形态的建立,促使产教融合更为深入,在合作项目的背后,组织系统中的各要素不断交叉融合,形成互为表里、价值统一、资源互补、利益共存的发展格局。其次,高校与企业为了同一个发展目标而共同努力,两者共建和谐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良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区域内的企业和高校在彼此行业中都要强化自身的品牌建设意识,形成良好的品牌影响力,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便利的客观环境。高校人才培养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能使命和企业追求较高经济效益推进自身长足发展的内在要求,构成了二者紧密协作的利益联结点,为校企融合发展、推进产教融合创造了条件。正是在二者共同价值追求的驱动下,校企之间能够构建更为完善的发展机制体系,将利益共同点转化成企业和高校的实际经济效益,激发高校产教融合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动力。最后,高校教育共同体也能够对企业和高校两端发展起到反哺作用,促使企业发展步入正向循环,也进一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实现高校、企业、产业之间的良性互补。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教育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一)产教融合过程中还未形成健全的生态体系高校的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就是一种社会生态体系,其发展过程中会涉及到政府、高校、企业和行业组织等多种主体,同时也包含了如政策、教育、科研、管理、行政、经营和服务等多种构成要素,各类主体、要素以及不同主体与要素之间共同构成了产教融合这一生态系统。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其生态体系的建设进度仍较为缓慢,并且形式也过于单一。一方面各地区高校在建设产教融合教育共同体时缺乏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地方政府在发展区域经济时没有深刻认识到经济、产业、社会等要素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没有理解构建产教融合教育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产业行业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层次较为独立,在建设基于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生态环境时也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和力量支持,导致我国很多地区都还没有开始构建产教融合区域生态体系5。另一方面产业生态环境基础过于薄弱。高校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等工作时应具备足够的生产实践活动作为保证,而我国很多地区的行业产业生产还没有与高校教育工作建立密切联系,行业产业生产与高校专业建设无法实现协同发展。(二)高校教育端与企业产业端的供需情况并不匹配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便是高校教育端与企业需求端的匹配程度明显不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其一,人才培养供需方面的匹配程度不足。高校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和企业不断输送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现实的情况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无法满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实际用人需求,随着我国各类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在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也开始大规模地运用先进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化设施设备,企业不再像过去那样需要大量的一线生产员工,而是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复合型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成果还未完全满足这一需求6。其二,所设置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供需双方的实际需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越发 124第4期蔡雅端,林清阳: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教育共同体建设策略探讨明显,我国各行各业中也产生了更多的新职业和新岗位,高校教育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地培养新兴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而从高校的实际教育情况来看,各个专业所设置的教学内容还无法与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相适应,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广泛应用到了传统产业领域中,而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也没有及时更新,现有的教学内容无法准确对接社会和企业中相关岗位的从业标准7。其三,现代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的社会服务供需不匹配。经济发展风云变幻,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权,就必须要与高校建立紧密对接,吸纳大批精通品牌管理、产品设计、技术攻关、市场营销的优秀人才。但从目前来看,企业在优秀人才吸纳方面表现较为乏力,一方面吸纳优秀人才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一定程度上对企业资金造成压力,另一方面行业的飞速变化要求校企之间及时调整合作方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所构建的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开放性新形势下建设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校教育共同体,需要高校深入改革现有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所构建的人才培养体系应更加多样化更具开放性,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所推行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人才培养过程中未将合作企业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一方面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存在很多阻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与制定没有采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企业技术人才无法深层次地参与到高校育人工作中来,同时高校也没有安排各个专业的教师定期到企业中锻炼并丰富自身经验8。另一方面虽然很多高校与本地企业已经建立了初步的合作关系,但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并没有让合作企业过多参与进来,未构建校企合作的联合育人机制,虽然表面上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但实际工作中仍然是高校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高校主要负责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学工作,只有在实践实训环节才会让企业参与进来,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培养成为了两个独立环节,校企之间无法及时互通互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三、高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创新策略(一)建设以产教融合为基础的生态环境,构建健全的生态体系新形势下高校建设基于产教融合背景的教育共同体,其就必须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并重点关注长期存在着的产教融合生态不健全、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首先,进行功能设置时应更加注重打造健康的产教融合区域生态环境。区域政府主管部门进行规划和部署时应注重将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校教育工作与区域经济建设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本地区产业建设和高校教育的同步发展,在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实际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出高校教育办学的有效策略,从政府职能部门的角度对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等核心内容进行科学指导,确保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方案、办学功能和社会服务等都能够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具体要求相匹配。同时高校应与本地区的政府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尽可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这样政府在高校发展过程中也会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应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并丰富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保证区域产业结构与高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达到良好的匹配度,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顺利升级转型9。其次,高校应以优化本地区的产业生态环境为基础进行专业发展。针对产教融合体系的深化改革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已经相继出台了 高等院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构建基于产教融合背景的企业实施办法 以及关于深化改革高校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等政策性文件,那么各地区的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就必须严格落实好文件中的相关内容,针对高校所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应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并可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结构等相关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方法。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鼓励地方企业积极参与到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工作中,将企业熟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产业动态变化情况及其具备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等优势充分展现出来,确保高校所设置的专业和专业群能够与本地区的产业需求相适应。最后,高校应以优化企业生态环境为基础改革和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