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策略研究_辛海霞.pdf
下载文档

ID:318616

大小:1.84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融合 视域 高职 院校 人才培养 创新 策略 研究 辛海霞
第 23 期(总第 797 期)科学咨询 人才培养 181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产教融合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以化工专业群为例(项目编号:NJPI-2022-YB-01)。一、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借助国家对人才重视的各项政策积极发展自身专业特色的良好机遇。当前,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突出人才培养创新策略的重要趋势。未来,产教融合将成为高职院校培育优秀人才、产出优秀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产业基地也会作为社会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内容,通过市场反馈优化高职院校成果产出、改良和优化成为一种高职院校、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社会都无法忽视的经济主体。(一)产教融合的概念产教融合是指职业院校(包括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所设的各项专业,开办对口产业或与企业合作,将产业运营和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产业基地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与专业相适应的实训岗位,为高职院校的科学理论提供落地的实践机会;2.职业院校通过科学研究为产业基地提供与专业相关且富有创新意识的理论指导以及人力支持。产教融合的初衷是实现二者的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最终目标是将职业院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建立学校教学与企业产出完美融合的办学模式。(二)产教融合提出的背景产教融合的雏形源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印发文件(以下简称纲要)1。纲要 明确要求高校以高等教育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定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2015年10月,教育部提出了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等指导意见。之后,国家又陆续出台了诸多范围更广、内容更具体的产教融合指导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配合利用好这些利好政策,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寻找良性发展的路径2-3。二、高职院校实行产教融合政策面临的问题在政策的东风下,高职院校迎风借势,积极开展了产教融合的落地实践。许多高职院校针对开设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开办了匹配度较高的产业,建立了一批产业基地。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产教融合的过程并不顺利,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高校管理人员从各方面展开研究,以期有所突破。(一)缺少企业运营的管理经验传统高校由于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对于实践教学缺乏经验,面临着一系列社会企业常见问题,例如岗位职责不明晰、产出目标缺乏可行性、财务管理混乱、企业运营人才队伍不健全等。高职院校囿于自身体制原因,缺少实战经验,因而管理缺乏条理,突发状况频出,导致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的摸索实践中走了不少弯路。仅凭一时热血和纸上谈兵的理论而设置的产业实践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无法产出有效成果。许多产出的项目无法落地,缺乏实效价值,长此以往,产业基地必将无法持久、良性运营,对教学实践的助益只是昙花一现,无法达到国家推广产教融合的目标。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策略研究辛海霞(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南京 210048)摘 要: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诸多针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利好政策纷纷出台,其中,鼓励和支持产教融合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决策。产教融合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 更具实战性的实习基地,也为企业培养 了一批专业能力更贴合实际岗位需求的优秀人才,创建了人才、高职院校、社会企业的多赢局面。本文基于产教融合的策略角度,阐述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开辟的创新路径,并结合当前信息化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希望能为我国高职院校和企业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关键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线上线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 科学咨询 第 23 期(总第 797 期)182(二)缺少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许多高职院校开办企业的初衷都是为学生提供与专业相适应的实习岗位,目的在于培养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而不是传统的“重理论、少实践”的理论人才,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企业岗位需求,顺利就业。然而,由于高校开办的产业基地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在进入岗位后,缺少专业人员指导,人才能力和岗位要求并不匹配,缺乏安全意识和有效自我约束,好奇心强,随意触碰设备,导致在许多岗位的操作并不规范,甚至给产业基地的设备和产业造成严重损失。不仅学生实习需要依靠自身摸索,甚至连教师也无法完全了解设备操作原理和岗位操作流程,这样的产教融合获得的经验价值非常有限,原本期望的专业能力提升的目标并没有达成。对人才的职业引导和培养亟需高校认真解读产教融合政策,建立规范化的培养方案。(三)教师和学生参与意愿低,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推行产教融合的初衷是利于学生就业和为教师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然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出现学生参与意愿低、教师参与积极性差等问题。究其原因,可能存在以下几点:1.产业基地岗位成熟度低,对学生约束过多,缺少吸引力产教融合初步执行时,教学基地的建设并不完善,设置的许多岗位缺乏专业针对性,产出成效不明确,限于传统的流水线操作。学生在产业基地的实践过程中缺少成就感,对岗位重复单一的工作缺少兴趣,无法感受到专业岗位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产业基地也要求产出效益,因而会制定一系列严格的操作规范和行为规范,而高职院校学生长期处于学校自由、开放的环境,对习惯了散漫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许多行为和思想受到束缚,不适应这样的严格管理,因而产生排斥和畏难心理,无法及时纾解,容易出现旷工、缺岗、长期请假的现象,对学生职业成长和产业基地的常规化运营非常不利。还有许多学生来到产业基地并非自愿,参与的实践岗位并不是自己理想的工作,与自身专业理论所学相去甚远,故而这部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也不高,更遑论有所产出。2.实习成果评估缺乏完善体系,教师需要付出较多精力产业基地多为高校自身依据专业特点而建立的,组织人员也多为该专业的任课教师。高职院校教师本身课程任务重,同时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乏实际产业管理经验,还需要分出精力和时间从头开始了解、学习和制定产业基地岗位工作内容和各项成果评估机制,分身乏术。尽管教师们有心促进专业的发展,但对教师而言,完全交由其建立评估机制,也是陌生而毫无头绪的,他们既缺乏专业经验,也缺乏精力,参与积极性不高,完成效果自然也不好。3.基础设备缺乏,无法及时完成实践课程计划产业基地的场地和岗位有限而学生数量众多,在具体开展实践课程时,往往存在设备一对多的情况,学生只能轮流上岗,学习和练习机会有限,往往一个操作刚熟悉,下一次操作间隔时间过长便可能导致操作生疏,总体的实践完成度不高。教师制订的实践课程计划也无法一一落实,产教融合的成果并不具备落地推广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限于政策范围,许多高职院校由于规模小、部分达不到国家财政大额资助的标准,高职院校获得产教融合政策优惠和支持的程度不一,极大地打击了高职院校相应产教融合的积极性。资金不足也会导致产业基地的建设进程受阻,购进设备和运营费用不足,直接对实践和产出成果造成打击。三、突破产教融合政策落实瓶颈的策略(一)引进企业专业管理人才,协助建立专业管理机制高校建立产业基地之前,可以向相关专业的社会成熟企业“取经”,与行业中突出的企业开展合作。产业基地建设前期,高校可引进企业专业管理人才协助建立专业的管理机制以及招聘企业运营所需要的专业岗位人才,如人力资源、财务管理、项目管理、后勤保障等。高校需要与企业联合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只有配备了专业岗位带头人和专业、充足的设备后,产业基地的建设才可能步入正轨,再引导学生开展实践,产教融合便能有章可循,各项工作运营才能水到渠成。消除了初期的混乱后,后期教师对产业基地的成果考核和学生的实践便能依据前期框架有机填补人员空缺,获得实战经验,也能学习到专业的管理和岗位经验,在实践方面更具有优势,在社会人才市场上也更具竞争力。在这过程中,企业发挥着重要的先锋作用,如何鼓励和吸引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产业基地的前期建设和中期指导也是产教融合政策落实需要不断完善的内容,同时也是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思第 23 期(总第 797 期)科学咨询 人才培养 183考的问题。(二)贴合产业实践,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产业基地各项岗位的设置要有章可循,不可“纸上谈兵”。前期设置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了解专业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设置有价值的岗位,有效配置各项资源。因为如果所学专业随着社会发展已经失去了竞争力,高校缺乏科学评估,还对其投入大量财力和物力,失去了发展潜力,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无处可去。学生进入社会后如果发现行业已经缺乏发展前景,容易转换行业,所有前期的投入便是浪费资源的行为,也违背了产教融合以就业为导向的初衷。实践岗位的设置也要循序渐进,依据社会企业岗位需求设置专业课程计划,由简单到高级设置不同难度的岗位内容,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岗位技能。不可一刀切,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在做好评估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根据学习能力申请调整岗位。(三)加大资金和设备投入,建立健全鼓励创新机制加大对产业基地设备和实验室的资金投入,依据专业和课程安排计划购置数量充足的设备和场地。同时,对实训岗位的错时安排也要科学、合理,不可出现多门课程同时使用同一实验设备的情况。如果计划做得不够合理,同时参与实践的人数过多会导致设备不足、维护困难;而各实训室同时没课,设备空置也会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应允许教师和学生根据自身课题申请少量使用设备,使产业基地的设备和场地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发挥最大效益。同时,针对学生和教师参与产教融合积极性不足的情况,可采取以下创新策略。1.设置岗位突出专业特点和就业前景,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岗位在开设岗位时,可重点突出岗位的特点和就业前景,形成岗位特色,通过突出亮点吸引学生参与实践。不同专业和家庭背景的学生对岗位的兴趣点不同,有些学生重点考虑专业的社会价值,有些学生则更在意岗位的经济效益。对于不同背景的学生,应允许其做选择。当然,并不是只有学生选择岗位,岗位也可以“选择”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精密仪器实验室,例如实验性、危险性较强,对操作专业设备要求较高的专业,在选择参与该课程实践的学生时应重点考察其平时的安全意识、操作规范、课业完成情况,只有各项达到标准,方可允许其进入实验室按规范操作设备。这样双向选择的结果更有利于专业创新成果的输出,也能最大限度减少旷课、缺席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产业基地运营损失,增加成果落地概率。在一定程度上,这类“定制型”专业的设置是对产教融合政策的自主发挥,需要结合各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和生源特点进行。2.完善实践成果评估体系,为教师提供专业评估指导基于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高校前期可引进企业管理评估人才为教师制定各项评估标准,指导教师熟悉全套流程,不必由教师自主摸索,这样的模式能为教师节省很多时间,教师需要投入的精力大大减少,也更有余力做好产教融合成果的评估,形成良性发展。同时,针对教师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可设置实践成果专项奖励基金。对于在产教融合中做出突出贡献、促成成果落地、获得优异经济效益的教师,可给予一定的基金和荣誉奖励。在后续环节引导教师积极投入产业成果评估和创新。四、结束语产教融合是国家重视人才的一项有益政策,无论对高校、企业还是学生都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高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各项问题,都可通过借鉴企业经验、自主探索和管理创新来解决。信息时代下人才竞争愈加激烈,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学生、教师和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完成新时代国家交付的任务,为社会输出更有用的人才。参考文献:1 王丹中,赵佩华.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47-49.2 陈樱.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 J.环球市场,2020(5):213.3 陈志杰,徐兰.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79-8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