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掺气坎体型设计对溢洪道水力特性影响研究_程华进.pdf
下载文档

ID:317995

大小:1.47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掺气坎 体型 设计 溢洪道 水力 特性 影响 研究 程华进
101第 46 卷 第 02 期2023 年 02 月Vol.46No.02Feb.2023水 电 站 机 电 技 术Mechanical&ElectricalTechniqueofHydropowerStation1 引言溢洪道作为水工建筑中代表性泄流建筑1,2,其设计不仅需要考虑结构静力状态,也不仅仅需要综合考虑溢洪道动力响应特征,溢洪道发挥水利功能的关键离不开防蚀消能,因而防蚀降冲设计较为重要。王康柱3、黄桂兵 等4为探讨溢洪道结构设计可靠性,采用 CFD 等三维流场计算平台,研究了溢洪道断面上流速、压强以及水面线等水力特征变化,从掺气坎高度、挑角等因素开展设计研究对比。模型试验不仅可以在渗流场分析中得到应用,也可有助于溢洪道结构体型设计,何志亚 等5借助水工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开展溢洪道溢流阶梯设计工艺、挑坎增设以及宽尾墩设计等试验分析,从水工模型试验结果研判溢洪道防蚀消能的设计合理性。本文为研究蓄能电站溢洪道防蚀消能构件的布设方式,采用水工模型试验方法开展了掺气坎布设方案下溢洪道沿程气相分布、压强特征分析,为溢洪道掺气坎截面体型设计提供依据。2 模型试验介绍2.1 工程概况西北清河抽水蓄能电站位于中国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交界位置,降水丰富,地表发育较多植被,水沙防护效果较佳。该抽水蓄能电站包括有拦水主坝、拦沙坝、泄洪洞以及溢洪道等水工建筑,图 1 为该蓄能电站溢洪道几何设计剖面、平面图。该溢洪道上游采用弧形压杆式钢闸门,占据主轴 30 m,溢洪道全轴长为 203.6 m,引水段与出水段高程差达 56 m,溢流阶梯坡度为 25.94%,泄槽段均为均匀式台阶设计,尾渠段坡度较高,达 40%,占据轴长 58.6 m,进水口引渠段为 30 m,敞口式体型,过渡段首级阶梯未增设前置掺气坎,在下游设置有挑流鼻坎构件,利于下游消力池的防冲降能。作为清河抽水蓄能电站的关键工程,溢洪道安全运营离不开消能防蚀设计,工程管理部门考虑对该蓄能电站溢洪道的降能防蚀设计开展模型试验研究。2.2 模型试验从蓄能电站溢洪道消能防蚀设计入手,上、下游河道高程分别设定至 950 m、875 m,相似比尺为 50,建立的室内溢洪道物理模型如图 2 所示。按照模型试验理论2,5,本试验中流量比尺为 8 000,所模拟的消力池主轴全长为 20 m,宽度为 2.8 m,池内坡度1/0.45。收稿日期:2022-08-06作者简介:程华进(1988-),男,工程师,从事水利工程设计工作。掺气坎体型设计对溢洪道水力特性影响研究程华进1,王亚妮1,徐 静2,樊 鑫1(1.淮安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淮安 223005;2.嘉禾项目管理淮安有限公司,江苏 淮安 223001)摘 要:为研究蓄能电站溢洪道消能防蚀构件的最优化布设方式,设定了不同泄流量下溢洪道水工模型试验,基于水力参数试验结果分析了四种掺气坎布设方案下技术利弊性。试验结果表明,A、D 方案掺气浓度值水平分别为最低、最高,而两者时均压强分布分别为最高、最低。研究得到 A 方案掺气浓度受影响更显著,空蚀效应显著,D 方案下抗动水冲击效果更显著。分析得到 A、B、C 三方案沿程时均压强在高、低泄流量工况下分布变化具有差异,而D 方案保持一致。综合认为 D 方案开槽降挑角对水工建筑防蚀消能更有设计优势。研究成果可为水工结构消能防冲设计及物理模型试验分析提供参考。关键词:水工模型;掺气坎;溢洪道;水力特性中图分类号:TV73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387(2023)02-0101-03DOI:10.13599/ki.11-5130.2023.02.028102第 46 卷水 电 站 机 电 技 术图 1 溢洪道几何设计剖面、平面图图 2 溢洪道物理模型本模型试验中主要研究溢洪道的降能防蚀体型设计,依据同类型溢洪道设计6,本试验中共在溢流面上设置有四种不同的掺气坎布设方式:A 方案为挑角 10、挑高为 0.8 m 的掺气坎布设在泄槽溢流段与尾渠段交界处;B 方案仅在 A 方案的基础上,改变了掺气坎的挑高,为 0.4 m;C 方案的掺气坎设计为凸体截面,中部高度为 0.8 m,两端高度为 0.4 m,使之体型为凸起坎;D 方案在 B 方案的基础,降低挑角为 8,且在坎底部设置槽深 0.6 m,槽底为水平,长度为 1.6 m,槽末端与溢流面底坡为圆弧相接;BD三种设计方案如图 3 所示。各方案中溢流段台阶尺寸均为 25 mm16.67 mm,阶梯数量为 26,各方案中仅掺气坎的布设方式有所区别。不仅于此,本试验按照泄流量限值 13 000 m3/s 的要求,分别设定研究方案中泄流量为4 000 m3/s、13 000 m3/s,试验中基于模型试验流量比尺进行相应的换算。(a)B 方案 (b)C 方案 (c)D 方案图 3 BD 三种典型设计方案3 水工模型试验结果分析3.1 气相分布特征为探讨不同掺气坎布设方式下溢洪道水力特征,基于模型试验监测结果,经处理后获得四种不同掺气坎布设方式下溢洪道沿程断面气相分布特征,如图 4 所示。由图 4 气相分布参数掺气浓度值变化可知,D方案中掺气浓度值水平最高,而 A 方案下为最低;在泄流量 4 000 m3/s 工况下,以断面 3 m 处为例,A方案中掺气浓度值为 14.5%,而 B、C、D 三个改良方案下掺气浓度值较之未改良前分别增大了 71.1%、54%、121.6%,尤以 D 方案下掺气浓度值水平增长最为显著。根据沿程断面掺气浓度值计算,获得 A 方案中掺气浓度均值为 15.77%,而 B、C、D 方案下浓度均值分别为 26.1%、23.1%、32%。当泄流量增大至 13 000 m3/s 后,四种方案中掺气浓度值均有减小,如 A 方案下浓度均值减少了 72.7%,而 BD 三个方案中掺气浓度均值分别减少了 31.2%、34.9%、28.3%,即以 A 方案下掺气浓度值受泄流量影响更为显著,泄流量的变化,在 A 方案中更易于造成水工建筑空蚀破坏。不仅于此,在泄流量达到设计限值13 000 m3/s 后,BD 三个方案中的浓度均值较之 A方案下分别增大了 3.2 倍、2.5 倍、4.2 倍,较之泄流量较低工况中,BD 方案掺气浓度与 A 方案的差幅亦得到了增大,不同方案间气相分布差异性加大。进一步分析气相分布变化可知,不论是泄流量较低或较高时,在 A 方案掺气坎布设方案中,沿程断面上掺气浓度值均呈持续缓增变化,两泄流量工况下断面间平均增幅为 4.7%、21.9%;而在 B、C 方案中,沿程断面掺气浓度值呈“缓增-稳定”两阶段变化,此两类方案在断面 6 m 后趋于气相分布稳定;相比前三者方案,D 方案中沿程断面掺气浓度值具有“递增-递减-稳定”的三阶段特征,在溢洪道尾渠处呈气相稳定,且是从一个递减的过程演化得到,水力势能的释放更具平稳性,对溢洪道的防蚀保护更为有利7。当改变泄流量后,四种方案掺气浓度103第 02 期程华进,等:掺气坎体型设计对溢洪道水力特性影响研究值变化特征均未改变,表明泄流量不会影响掺气坎布设方式下气相变化特征。(a)泄流量 4 000 m3/s (b)泄流量 13 000 m3/s图 4 溢洪道沿程断面气相分布特征3.2 压强分布特征图 5 为不同掺气坎布设方式下沿程断面时均压强分布变化。分析图中压强变化可知,掺气坎在溢洪道的布设方式差异,其沿程断面时均压强变化特征也有各异,但整体上压强水平以 A 方案为最高,而 D 方案为最低;在泄流量 4 000 m3/s 工况下,两方案断面间压强差幅分布为 0.711.83 倍,而断面压强均值差幅为 1.13 倍,而 B、C 方案断面平均压强较之 A 方案的差幅为 26.7%、67.4%。对比四种方案的压强变化可知,A、B 方案沿程断面压强变化具有一致性,呈稳定递增状态,在图 7(a)中两断面间压强平均增幅分别为 6.2%、4.8%;C 方案断面压强呈“递增-递减“变化,峰值压强位于断面 5 m 处,达192.9 kPa;D 方案中断面压强变化较之 C 方案多了一个稳定段,在断面 810 m 区内压强呈稳定状态,而同样在断面 5 m 处具有峰值断面,达 158.7 kPa。从四种方案下压强分布可知,D 方案下不仅压强量值水平较低,且压强分布变化对下游水工建筑的消能降冲更具可靠性,动水冲击势能更弱4。当泄流量增大至 13 000 m3/s 时,四种方案下时均压强量值对比上仍保持较为一致,以 A、D 方案下为最高、最低,总体上各方案的压强量值较之前一泄流量工况下均有提高,AD 四个方案中压强均值分别提高了 51.8%、36%、30.5%、23.3%。另一方面,主要差异在于沿程断面压强分布变化:B 方案中沿程断面压强呈“递增-稳定”状态,而 C方案出现了“双增幅”段特征,D 方案下压强分布变化仍与泄流量4 000 m3/s工况下保持一致。分析认为,泄流量增大,AC 三种掺气坎布设方案下时均压强分布变化都发生了改变,而 D 方案下掺气坎布设有助于增大空腔,减缓水力势能的冲击,其时均压强分布变化在高泄流量工况中仍保持一致。综合分析可知,四种掺气坎布设方案中,D 方案开挖深槽、降低挑角,对该溢洪道的水工消能防蚀更有优势。(a)泄流量 4 000 m3/s(b)泄流量 13 000 m3/s图 5 沿程断面时均压强分布变化4 结论(1)A、D 方案分别为掺气浓度值最低、最高,增大泄流量后,A 方案气相分布变化受影响更显著;四种掺气坎布设方案下沿程断面掺气浓度值变化具有差异性,以 D 方案掺气浓度值变化更为契合消能防蚀;泄流量改变,同一方案下气相分布变化特征不变。(2)A、D 方案的时均压强分别为最高、最低,在泄流量 4 000 m3/s 工况下,两方案断面压强均值差幅为 0.711.83 倍;D 方案下沿程压强在断面 810 m具有稳定状态,减弱动水冲击效果更好;泄流量增大,AC 三种方案沿程压强分布变化均与低泄流量下有所差异,而 D 方案下保持一致。(3)综合考虑四种方案下模型试验结果,认为 D方案坎槽式设计对水工消能防空蚀更有优势。参考文献:1李松平,贾文博,赵玉良,等.玉阳湖溢洪道体型及泄流能力试验研究 J.人民珠江,2020,41(12):40-44.2赵贤学.桐柏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坝身溢洪道泄槽底板锚固筋型式试验研究 J.水电站机电技术,2015,38(11):27-28.3王康柱.4000m 高海拔地区水电工程泄水建筑物防空蚀破坏设计研究 J.西北水电,2022(2):1-7.4黄桂兵,刁明军,蒋雷,等.狭窄河道泄洪洞与溢洪道联合泄洪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8(2):222-229.5何志亚,冷月华,向鹏鹏,等.俄垤水库扩建工程溢洪道消能减蚀模型试验研究 J.水电与新能源,2021,35(12):64-68.6左丰收,冯昊,田国生,等.多种分析方法在密云水库第一溢洪道改建工程设计方案中的应用J.北京水务,2022(1):62-66.7索慧敏,周正军,何兰,等.双江口水电站洞式溢洪道体型选择研究 J.水电站设计,2021,37(2):9-1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