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产品设计
创新
人才培养
模式
传统
造物
设计
课程
郑昕怡
2023.01设计与教育在反复强调文化自信、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设计专业课程的创新理念与实践,是关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门设计创新类课程,传统造物创新设计课程的教学主旨是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尝试用互补设计方法,从研究传统的角度思考未来的创新设计。对当下产品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传统造物创新设计课程的特色在于需要学生从历史传统中寻找灵感,同时更加关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衡量当前的走向,放眼时代潮流趋势,以获得不断创新的动力1。所谓传统视角,就是尊重每一地区的传统历史、独特的生活形态及文化形态。虽然传统的东西是旧的,但反映出来的深层的概念却并不过时。对传统的继承不能仅流于表面,而是要本着对传统劳动价值的尊重,对传统的造物观念、材料和工艺进行准确的还原与把握。而未来视角,则是要根据过去的经验,衡量当前的走向,放眼时代潮流的趋势,对未来进行思索与探测。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的学生通过传统造物创新设计课程更深入地关注和研究了某些专门领域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造物思想,设计成果在保留了中国传统造物特点的同时也能兼顾当下时代的功能需求和审美精神2。同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不断探索和积累,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传统造物智慧的提炼方法及创新设计思维。一、传统符号的形态化创新实践这一阶段的教学实践更多将重心放在传统文化符号的产品形态化表达上。课程主要划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造物案例,对其进行案例概述、结构设计分析、工作原理分析、材料工艺分析、视觉设计分析、设计特点分析;二是将第一部分中的研究成果提炼成为传统设计智慧,将这种设计智慧运用到现代设计中3。教学中始终关注传统美学符号在产品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因此加入了说明中国传统美学与当下现代生活审美如何融合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从两个层面进行的:一是历史传统文论资料层面,对中国传统造物智慧及其美学符号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将这些传统造物的审美思维符号提取出来用于第二个层面;二是实践层面,即将这些符号化的民族文化标识应用在产品设计中,尝试探索将已有的传统审美文化符号形态化的可能,并为中国现代产品设计所用4。二、结合江苏非遗的功能化创新实践为了进一步充实传统造物创新设计课程的授课内容,笔者于 2017 至 2018 年与该课程的另一位任课教师共同尝试将江苏非遗引入课程教学,并邀请了非遗传承人扬州漆器传承人童兆鹤和南京云锦传承人周双喜,让学生通过与他们的直接接触和学习交流,深入了解扬州漆器和南京云锦制造工艺,并在了解其工艺可行性和局限性的基础上,尝试与现代工艺进行结合。让非遗文创产品具有一种体验的真实性,能与当下人的现代生活产生真实的交集。(一)工艺课程的第一个难点在于如何在尊重非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再设计。在与非遗传承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非遗传承人对现代设计方法的矛盾心产品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传统造物创新设计课程为例郑昕怡摘要:为了响应高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号召,从设计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通过课程实践的三个阶段传统符号提炼与分析基础上的形态化创新、结合江苏非遗的功能化创新实践、基于现代生活方式的传统元素时尚化转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传统智慧的发掘。三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渐形成更具体系化、路径化的教学思路,并最终明确为“三个阶段、六个任务”的教学框架,希望能够为设计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些助力。关键词:产品设计;人才培养;传统造物创新设计1112023.01设计与教育态:既希望通过现代设计方法让自己掌握的传统工艺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又担心这种变化无法在敬畏与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而让最终的产品失去非遗的传统价值。因此,以尊重传统工艺为前提,拉近非遗与人们之间的距离,并强调非遗的地位,需要设计在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之间搭建一座沟通和具有包容性的桥梁5。(二)功能课程的第二个难点在于如何从功能设计上让非遗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接轨。如果仅仅让非遗产品停留在观赏层面,那么它们仍然是陈列在玻璃柜中的精巧摆设,与人们的生活之间仍然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从某种意义上,这种观赏品的“权威性”必须被消解,才能进一步拉近非遗与现代人之间的关系6。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试图从多功能家居小物切入,让非遗产品呈现出更多的活力。比如,使用扬州漆器工艺制作的“花 漆”家居小品,就是将花器、烛台、杯垫的功能结合起来,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实现功能的多样性。(三)课后思考传统造物思想、传统美学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凝练与积淀。凡是生命力旺盛而又持久的文化,几乎都是对原有历史文化积极传承的文化。许多非遗譬如扬州漆器,虽然制作精良、工艺考究,但从造型到使用方式都与现代人的生活关联甚小,虽然精美,却只能放在橱窗中观赏,无法真正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正因为有这种明显的距离感,人们无法与之产生情感共鸣,也无法从心底真正喜爱这些非遗产品。因此,需要从现代设计的角度,提出符合当下人审美和生活方式的文创产品设计方案,通过向相关的非遗传承人学习,与其交流,深入了解非遗项目的可行性与局限性,并充分理解其灵魂与核心,在尊重与敬畏的基础上重新审视非遗的工艺、形式及使用方式,结合现代人的审美与生活习惯,使非遗与当代生活产生更多交集,由此让其再次焕发生机,长久地“活下去”7。三、基于现代生活方式的传统元素时尚化转译通过前两个阶段的教学实践,笔者对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教学上也有了更加明确、清晰的思路和目标。于是在这一阶段的课程中,笔者又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即将南京传统文化的“回眸”与当下的时尚潮流结合起来。(一)课程主题这次的课程主题设定为 传承的未来传统与时尚的转译 ,试图在传统美学与时尚审美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与新的突破,以年轻人的视角去解读传承的意义。处在技术与认知不断迭代的历史关口,有必要将视角投向年轻人的世界,尝试用更多年轻化的审美语言去丰富和传承中国传统美学与造物智慧。课题的内容是让学生各自选取南京不同的文化元素,为1825 岁的年轻人设计实用型现代文创产品,期望通过这次课程的尝试,让传统文化通过文创产品,从功能创意到造型审美,与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产生更丰富的链接。(二)任务路径确定以南京文化元素为主题后,设计任务路径主要细分为“三个阶段,六个任务”。由于该课程是专业主修课程,所以除了理论讲授外,还必须保证所有的设计内容都要在课时内完成,这样可以确保与学生有充足的讨论时间及修改余地。其中,设计选题是较为自由的,只要是能够体现出南京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起到文化推广效应的设计主题,都可以纳入设计选题的范畴。但学生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须遵循完整的任务路径。1.第一阶段:调研(20 课时)该阶段只需要完成一个任务,即选取一个具有南京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进行深入调研,调查其文化寓意,提取其符号及特征。需要注意的是,选取的文化元素不能过于抽象,需要有具体的形象符号作为物质承载。因为该课程训练的目的是明确的,即引导学生完成一件具有较高完成度的作品,且这件作品需要具有较高的南京地域文化识别度。因此,选取具有可考价值的具象南京文化符号是本次课程调研阶段的基础。2.第二阶段:转译(20 课时)这一阶段需要完成三个转译任务,分别是二维向三维的转译、传统审美向时尚审美的转译、传统功能向现代功能的转译。对应来说,首先是维度的转译,其次是审美的转译,最后是功能的转译。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转译任务实际上是同步进行的,相辅相承,互为参考。根据第一阶段的调研结果,研究如何将二维符号向三维形态转译,在转译的同时,需要研究如何将传统审美向时尚审美转译,从而将传统文化1122023.01设计与教育元素的具象化符号向时尚审美的三维形态进行转化。而这一转化过程中,就完成了传统功能向现代功能的转译。转译的目的在于从符号走向实体形态,从传统走向创新,将抽象传统理念翻译转换成实用的现代设计理念8。产品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因此产品的创造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未来的趋势,要关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心理方式、审美方式和行为方式。在这一阶段的三个任务,实际是要求学生在转译的过程中从自身出发,研究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及审美需求,关注潮流时尚趋势,并将这些时尚趋势整理成可在后期设计中使用的符号、形态功能及 CMF 表达。3.第三阶段:转化(20 课时)该阶段的任务有两个,分别是产品设计和版面宣传设计。产品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将以上四个任务所得的成果转化成一个反映现代产品设计的视觉形象,并符合现代人的使用需求,呈现的设计结果应该富有年轻、创新的时代精神。学生应该明确认识到,设计的出发点应该是解决问题。在课程实践中,由于课时问题,问题更多地聚焦在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共存更为和谐,并为当下的时尚年轻人所接受并推崇。譬如,空竹这种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在南京地区颇受中老年人欢迎,但与年轻人距离很远。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时尚产生更加积极和富有创意的碰撞,是这次课程需要探讨的焦点。此外,产品设计的题材也要关注潮流技术的发展趋势,比如智能化的可穿戴设备在年轻人中颇为流行,对此,可鼓励学生多尝试将此类设计题材与传统造物思想进行结合,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在当下与未来拥有更多的生存空间。最后的任务是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设计作品制作展板,具体呈现形式为一张宣传海报,内容包括选取的南京文化符号、概念解说、草图过程、效果图及使用说明。海报设计需要配合产品整体风格进行,须呈现出年轻时尚感,以匹配本次设计课题的目标人群,即 1825 岁的年轻人。四、结语通过传统造物创新设计课程三个阶段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启发学生的产品设计创新思路有了更多的经验,即不断引入创新课题和设计理念,逐渐形成更加系统化、路径化的教学思路,以“三个阶段,六个任务”的教学框架,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更清晰、明确地学习和掌握一套基本的产品设计流程,学会运用互补设计思维,从传统造物思想中汲取养分,从而更好地启发学生的创新设计思路。当然,要形成一套完备、成熟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特别是从传统到创新的推演过程中,有更多需要厘清和细化的步骤,需要更多创新设计理念的导入,这也是这门课程今后的实践任务。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三次教学实践,为传统造物创新设计课程积累实践经验,为今后构建更加系统、完善的课程框架和教学档案提供参照和基础,也为其他相关创新设计课程和创新设计实践及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提供案例和参考。参考文献:1何晓佑.论互补设计方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3):34-36.2张峰.试论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传统手法的应用D.太原:山西大学,2007.3王琥,何晓佑,李立新,等.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1.4肖玮.传统纹样的吉祥观念与现代纺织品设计J.消费导刊,2010(6):37.5王仲,高悦.“非遗”视野下的扬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探析J.设计,2016(9):45-47.6汪广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36.7白玉敏.“文化生态”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4):65-66.8陈思琦.非遗文化衍生产品开发策略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5(2):12-14.作者简介:郑昕怡,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设计思维与方法。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