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调研
报告
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调研报告
二零一五年
目录
一、调研背景概述……………………………………………………………………
二、调查研究设计………………………………………………………………
(一)调研目的…………………………………………………………………
(二)调研方法…………………………………………………………………
(三)调研时间及分工…………………………………………………………
三、调研数据分析………………………………………………………………
(一)家庭领域数据分析………………………………………………………
(二)长者领域数据分析………………………………………………………
(三)青少年领域数据分析……………………………………………………
(四)残障领域数据分析………………………………………………………
(五)社区参与方面(义工)…………………………………………
四、结论…………………………………………………………………………
(一)家庭社会工作服务需求…………………………………………………
(二)长者社会工作服务需求…………………………………………………
(三)青少年领域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结论……………………………………
(四)残障领域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结论………………………………………
(五)义工服务需求……………………………………………………………
一、调研背景概述
街道区域介绍
驻街单位情况介绍
人文情况介绍
二、调查研究设计
(一)调研目的
1、了解居民分布特征,以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务和活动;
2、了解居民服务、活动需求,作为下周期制定计划的方向参考;
3、了解工作的需求,在制定下周期计划时可以更好地配合街道工作的需要。
(二)调研方法
英国学者布赖德肖归纳的四种类型需求:规范性需求、感受性需求、表达性需求以及相对性需求,四种需求类型之间能相互验证从而推论出相对准确科学的需求,也适用于社区社会工作,因此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此次调研,在前期文献归纳、二级资料整理以及服务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开展问卷调查和研究。
本次社区调查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面向辖内长者、家庭、青少年、残障人士、社区参与(义工)等人群进行调研,其中面向辖内孤寡独居长者进行全覆盖调研,发放119份问卷,回收102份,问卷回收率为85.7%;面向家庭发放250份,回收219份,问卷回收率为87.6%;面向青少年发放100份问卷,回收97份,问卷回收率为97%;面向残障人士发放80份,回收61份,问卷回收率为76%,面向义工和一般居民发放120份问卷,回收117份,问卷回收率为97.5%。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69份,回收596份,问卷回收率为89%;其中有效问卷596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本次调查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分析,对问卷数据中的核心指标和变量进行了非参数检验,并在数据的录入与处理过程中对各个变量的缺失和无效情况进行了定义和处理,确保了问卷的有效性和代表性。
(三)调研时间及分工
为了较为全面地了解居民的社会服务需求,制定相应的社会服务方案,向对红山街居民进行一次系统的社区需求调研。2015年8月开始,中心整理分析已有的服务经验,并结合当今社会的普遍需求,对街进行居民社区服务需求的调研方案设计,并于2015年8月至9月在几个社区实施完成。
针对此次社区调研服务,投入10名专职人员,设立专门的调研团队展开调研活动,全部调研人员在街周边生活或工作,这保证了团队的专业性和对街的熟悉度。在调研过程中,团队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135份问卷,保证调研样本的数量。此外,为了保证样本的回收率,团队根据当地的人流量、集中地进行时间和空间的错开调研。为保证样本的质量,在调研过程中针对居民的年龄层进行详细或简单的解释说明,居民可根据自己的文化程度填写或让请调研人员帮忙填写问卷。人员分工如下:
负责人:
工作人员:
时间
人员分工
具体事项
目标/效果
2015.8.6
拟定调研方案、分工安排
确定调研方案、内容及分工
2015.8.10
收集整理调研方案
收集整理调研方案
2015.8.10-9.25
各部门调研、撰写调研报告
各领域到社区进行调研;
收集统计调研问卷
2015.9.25-9.30
撰写调研报告
撰写家综调查分析报告
三、调研数据分析
根据同质性较高的服务区域服务经验总结、文献归纳以及上述社区调查数据分析,以不同人群为研究对象,分别针对家庭、长者、残障、青少年、社区参与五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研究。
(一) 家庭领域数据分析
1.背景
街道家庭情况介绍。
据道各个社区的不同情况,将家庭人群的特征汇总如下表:
所属社区
家庭特征
备注
社区
工人和退休工人居多,文化程度偏中等,家庭收入较高。社区有1间小学和2间幼儿园,低保困难户19户,失业人群135人,单亲家庭62户
大型国企社区/小学/幼儿园
社区
文化程度较高(大专以上),家庭收入较高,低保困难户1户,失业人群2人,单亲家庭12户
高校教师及家属社区
社区
农村老年人居多,文化水平低,本地村民年底有分红,外来工人口较多,低保25户,失业113人,单亲120人。社区有3间幼儿园。
农转居社区/幼儿园
社区
钢铁厂退休员工,文化程度中等偏低,低保困难户2户,失业人群15人,单亲家庭4户
企业已解散,部分员工获得一次性的补偿
2.数据分析
(1)家庭结构
与您同住的家庭成员有哪些
父亲
母亲
爷爷
奶奶
妻子
丈夫
儿/女
N
有效
67
70
20
31
56
100
159
缺失
152
149
199
188
163
119
60
百分比
30.6%
32%
9.1%
14.2%
25.6%
45.7%
72.6%
多成员家庭占有48.4%;核心家庭占有43.8%;两口之家占有5%;单亲家庭占有1.4%;其他家庭占有1.4%。其中多成员家庭及核心家庭占的比例比较大,多成员家庭之间的家庭沟通包括同代沟通、代际沟通等,较两口之家和核心家庭的沟通复杂多样。
(2)家长年龄范围及受教育程度情况
接受调研的居民的年龄多在36-45岁之间,占50.2%;26-35岁的居民有74位,占36.5%,家长一代的年龄偏向年轻化。而从受教育情况看,其中初中文化水平的占12.8%;高中文化水平的占26.5%;小/中专文化水平的占有10.5%,大专水平的占14.6%;本科及以上的占10.5%;说明整体受教育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可见社区家庭对于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学习能力较高。
(3)对家庭问题的关注
居民比较关注的家庭问题主要体现为家庭经济、家庭环境、家庭关系、亲子教育、长者赡养与照顾等方面。其中表现最明显的为亲子教育问题和家庭关系问题,分别占66.2%、53%的比例,可见亲子教育问题和家庭关系是居民目前面临的较为重要的问题。
(4)家庭成员关系情况
调研对象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其中有80.2%的居民认为自己和家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亲密的;仍有约20%的居民认为自己和家人的关系一般或比较少交流,甚至是比较疏远。
(5)家庭成员相处时间
居民与家人的相处时间在5小时以下的占36.8%,5小时以上的占62.7%,居民与家人相处时间长短,与其亲密关系建立与维持有较大的关联。
(6)家庭问题的解决方式
当家庭出现矛盾时,有81.6%是与家庭成员一起商量解决的;有12.7%的家庭是保持沉默,顺其自然;有5.2%的家庭是会找亲朋好友解决;还有0.5%的家庭会采取暴力的方式解决家庭问题。可见家庭问题出现时,居民解决方式多样,但仍有少数部分选择暴力方式,潜在家庭暴力的问题。
(7)求助对象
家庭遇到困难时,有47.9%的居民主要要求助于父母或者是子女;由48.8%的居民向兄弟姐妹求助;有20.1%的居民则求助于朋友或者是同事;还有7.3%的居民是求助于居委;2.7%的居民是求助政府。居民求助的意识比较强,求助渠道也较多,但主要还是停留在家庭内部的互助,较少向外部环境求助于获得支援。
(8)家庭成员之间的支持情况
有76.7%的居民认为自己从家庭成员那获得精神支持;有7.6%的居民认为是物质支持;还有14.8的居民觉得什么支持都没有。可见家庭成员间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精神情感方面的支持,但仍有少数部分家庭内部支持不足。
(9)居民的家庭活动情况
居民家庭举办活动的频率为每周一次的有20%,每月一次的有23.9%,每季度一次的有19.5%,每年一次的有18.5%,还有12.5%的家庭是从来没有举办过的,社区家庭活动频率偏低,主要集中为每月一次较多。而社区家庭举办活动内容绝大部分为家人生日聚餐,其次是外出旅游与运动,居民的家庭活动频率较低且内容较为单一。
(10)家庭的服务需求
有15.1%的居民表达需要经济援助,有20.5%需要就业辅导,有16%需要解决住房问题,有45.7%需要亲子教育,有37%需要亲子活动,有24.7%需要政策支持,14.2%需要压力释放服务,家庭的亲子教育需求居于首位。
(11)居民对服务形式建议
个别咨询辅导
小组交流
专题讲座
工作坊
社区宣传
社区活动
上门家访
其他
34
29
66
29
78
119
26
2
185
190
153
190
141
100
193
217
15.5%
13.2%
30.1%
13.2%
35.6%
54.3%
11.9%
0.9%
对于相关服务建议,居民表达希望通过社区活动(54.3%)、社区宣传(35.6%)、专题讲座(30.1%)等互动性强的形式开展服务,而少数居民则希望通过个别的咨询辅导(15.5%)、小组服务(13.2%)等提供深入的帮助,解决问题。
54
(二)长者领域数据分析
1.背景
街道长者情况介绍
2. 数据分析
(1)独居长者性别与年龄比例情况
在本次调查当中,独居长者女性占据比例远大于男性,如图所示,男性人数为3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0.4%,女性人数71,占调查总人数的69.6%,男女比例为1:2.3。独居长者主要在71-80岁年龄层居多,占调查人数的49%,其余(60—70岁与80岁以上)年龄层的分别占20.6%、30.4%。
(2)独居长者的经济状况
工资/退休金
子女(孙辈)
政府救助
利息、分红
房租/租铺
证券投资
其他
77
20
7
15
5
0
5
25
82
95
87
97
102
97
75.5%
19.6%
6.9%
14.9%
4.7%
0%
4.9%
在这些独居长者日常生活来源中,“工资/退休金”“子女(孙辈)”“利息、分红”三项所占比例比较大,分别是75.5%,19.6%,14.9%。除了双沙社区为农转居社区,其他均为国企单位社区,大部分居民基本都有退休金,而小部分长者属于随迁家属,在经济上依赖子女;而在双沙社区的独居长者,由于年轻的时候在生产队工作,因此有经济分红,这部分的独居长者生活有一定的经济保障,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3)独居长者日常生活与照料状况
由于独居长者是一个人生活,部分有子女孙辈回来探访的时间之外,大部分生活时间都是自由支配,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强的独居长者除了买菜煮饭饭、看电视报纸之外,还会到户外找街坊聊天,散步或简单运动,4.9%有个人兴趣爱好的长者乐意参加社区老年学堂;而生活自己能力存在困难或不能自理的长者只能在家看电视,偶尔与邻居聊聊天。这些独居长者中有68.6%是没有照顾者的,饮食起居完全要靠自己,其余31.4%则由住在附近的子女或由护工照顾。
从问卷数据分析和访谈中可知,虽然无照顾者的独居长者占的比例较有照顾者的独居长者大,但是不少亲友经常与长者联系,关心长者生活和健康状况,78.4%的独居长者表示住在同一社区的亲友会经常来往,一般也会电话联络。
生活自理状况
频率
百分比
有效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有效
完全自理
15
14.7
14.9
14.9
基本能自理
65
63.7
64.4
79.2
自理存在一定困难
17
16.7
16.8
96.0
完全不能自理
4
3.9
4.0
100.0
合计
101
99.0
100.0
缺失
系统
1
1.0
合计
102
100.0
从生活自理状况来看,绝大部分的独居长者生活基本能自理,如买菜做饭、自己清洁卫生等,但有20.6%的独居长者完全不能自理或存在生活自理困难,他们其中包括因年龄、身体疾病等原因需要由护工或子女来照顾护理。
(4)独居长者与外界接触频率
您跟亲友接触频率是怎样的
频率
百分比
有效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有效
极少甚至是零接触
5
4.9
4.9
4.9
每周联系
80
78.4
78.4
83.3
每月联系
17
16.7
16.7
100.0
合计
102
100.0
100.0
您跟邻里接触的频率是怎样的
频率
百分比
有效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有效
极少甚至是零接触
14
13.7
13.9
13.9
每天一起聊天
46
45.1
45.5
59.4
间或会一起聊天
41
40.2
40.6
100.0
合计
101
99.0
100.0
缺失
系统
1
1.0
合计
102
100.0
由于是一个人生活,日常活动的范围也比较狭窄,与子女、孙辈和临近的亲朋好友以及邻居街坊来往占据主要部分。而子女、孙辈几乎忙于工作,因此除了在家日常饮食起居的时间外,年龄稍低或身体较好的独居长者会每天出门找相熟或比较常来往的街坊聊天,这部分人群占45.5%;身体相对不方面出行的长者则局限于与邻居来往,或者朋友上门聊天,这部分人群占40.6%。
根据数据显示,不少独居长者与亲友、邻里极少甚至是零接触,高龄和身体有疾病困扰的独居长者大部分时间只能宅在家里,对于外部交往是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
(5) 独居长者身体状况
通过社区走访与访谈发现,绝大部分的长者都会患有一种以上的慢性病,其中高血压在众多基本中的患病率是最高,达51%。心脏病、骨质增生、风湿以及其他疾病极大影响了独居长者的出行,更加影响生活的质量。
由于在长者年轻的年代生活比较艰苦,且医疗技术相对较低,不注意防治身体病痛,随着年事增高,身体机能下降,不少身体症状慢慢出现,影响日常生活。上图数据显示,独居长者身体出现的症状集中于记忆力、视力和听力减退,行动不便,头晕乏力以及睡眠质量下降几种情况,分别占18.6%、23.5%、13.7%、37.3%、12.7%、12.7%。
(6) 独居长者生活满意度
您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
频率
百分比
有效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有效
很满意
8
7.8
8.0
8.0
比较满意
53
52.0
53.0
61.0
一般
37
36.3
37.0
98.0
不太满意
2
2.0
2.0
100.0
合计
100
98.0
100.0
缺失
系统
2
2.0
合计
102
100.0
根据上图数据显示,有61%的独居长者感到比较满意以上,这和目前的医保政策、个人的经济收入能够维持日常开支及自身的社会支持网络比较完善有关;另外,也有39%的独居长者感到一般或不太满意,正如上面数据显示,很多独居长者在晚年因疾病的困扰,身心受到了较大影响,加上经济的不宽裕,从而影响了自身对生活的满意度。
(7) 独居长者服务需求
居家照顾(做饭、清洁、维修等)
配送就医
精神关怀
知识教育与宣传
子女及家庭关系处理
身体健康检查与咨询
交友
社会救助政策的咨询
兴趣学习与培养
其他
40
17
59
9
3
71
6
7
20
3
39.2%
12.7%
57.8%
8.8%
2.9%
69.6%
5.9%
6.9%
19.6%
2.9%
在走访与访谈的同时,我们希望能为社区独居长者提供更多的支持。部分接受访谈和调研的独居长者向社工提出希望能提供支持并解决的问题,他们普遍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包括居家照顾(占39.2%)、精神关怀(占57.8%)、身体健康检查与咨询(占69.6%)、兴趣学习与培养(占19.6%)等方面。如生活不能自理的长者需要护工或居家养老服务;出行不便的长者需要有人陪伴去看医生;一个人在家很孤单需要有人陪陪,聊聊天;子女经济支持少,养老金的额度太低,难以维持生活,希望上调;申请安装平安通;学习手机、电脑等等。
(三)青少年领域数据分析
1.背景
街道青少年情况介绍
(1)全市18所公办中学所做调查显示:成绩中等偏下生压力最大
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日前发布了2012年度“广州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状况调研报告”。针对全市18所公办中学所做的调查显示,身心健康状况由好到差的学生类别(按学业成绩)分别是:优异生、中等偏上学生、差生、中等生中的中间学生、中等偏下学生。具体到体魄、人际交往、情绪、思维、志向、信念等六项指标均是如此。
(2)部分青少年缺乏对未来的思考
广州市团校属下的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于2012年9月~10月期间开展“广州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指标”问卷调查,以了解当下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现状、特点及趋势。本次的研究对象为在广州就读的初中生以及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从体魄、人际交往、志向、思维、信念、情绪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受访的青少年分布于全市七个区(市)18所公办中学,男女各占一半。
调查显示,被调查青少年身心健康平均得分为67.53分(100分为满分),但各健康范畴的发展不均衡,其中,被调查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最好,其次是体魄、情绪,思维、信念、志向得分偏低,尤其是志向,得分不及格。
研究人员认为,家庭与社会对青少年考试成绩、升学就业过分关注,导致其身心健康未能实现均衡发展。同时,由于忽略了对青少年志向方面的培养,广州的青少年多追求安逸生活,缺乏对未来的思考。
2. 数据分析
(1)青少年籍贯及家庭结构情况
籍贯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本地
12
12.4
27.3
27.3
省内
24
24.7
54.5
81.8
省外
8
8.2
18.2
100.0
合计
44
45.4
100.0
缺失
系统
53
54.6
合计
97
100.0
是否为独生子女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是
43
44.3
51.8
51.8
否
40
41.2
48.2
100.0
合计
83
85.6
100.0
缺失
系统
14
14.4
合计
97
100.0
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从籍贯情况分布图可以看出,27.3%的中学生是广州本地人,54.5%中学生为广东省非广州人,剩余18.2%为外省人。非广州户籍的青少年居多,存在社区融入与环境、文化适应的需要。其中51.8%的青少年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48.2%为非独生子女家庭。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推行,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出现,其人格发展、身心健康成长、社交方式等问题亟需关注。
(2)青少年的情绪认知
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情绪容易波动,据调查发现,青少年遇到较多的情绪问题,如学业不顺、人际交往困惑、父母沟通等会产生负面情绪,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学业不顺(占27.8%),学业带给青少年的困惑居于主导位置,其次为父母不理解,亲子沟通不到位的情况也会对其情绪产生不良影响。
(3)青少年压力情况
学习压力
与同学交往的压力
就业压力
情绪控制压力
时间管理
对学校不适应
对老师不适应
其他
85
38
13
53
57
13
13
1
87.6%
39.2%
13.4%
54.6%
58.8%
13.4%
13.4%
1%
向他人倾诉
听音乐
运动
玩游戏
休息
自我激励
写微博、QQ等
其他
40
75
31
47
37
22
25
5
41.2%
77.3%
32%
48.5%
38.1%
22.7%
25.8%
5.2%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对于自己现在经历的压力主要来自学习(有87.6%)、情绪控制(54.6%)、时间管理(58.8%)以及同学相处(39.2%),在遇到这些压力的时候主要采取听音乐、玩游戏、向他人倾诉、休息、运动等形式。同时在遇到烦恼还是学习或生活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的调查中,青少年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自己解决和朋友或者同学诉说和帮忙,较少主动寻找家人或老师帮忙,说明学生更容易相信自己以及同辈和同龄人,青少年开始出现独立自主意识,并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4)青少年家庭沟通方式
父亲与您的交流方式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训话式
21
21.6
21.6
21.6
闲聊式
69
71.1
71.1
92.8
几乎没有交流
5
5.2
5.2
97.9
其他
2
2.1
2.1
100.0
合计
97
100.0
100.0
母亲与您交流的主要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训话式
20
20.6
20.6
20.6
闲聊式
69
71.1
71.1
91.8
游戏式
1
1.0
1.0
92.8
网络
1
1.0
1.0
93.8
几乎没有交流
4
4.1
4.1
97.9
其他
2
2.1
2.1
100.0
合计
97
100.0
100.0
您期望与父母交流的主要方式:
在与父母交流方式以及期望的交流方式的调查中,如上图所示,有71.1%的父母亲采用的是闲聊的方式,21.6%的父亲和20.6%的母亲会采用训话式,这两种方式在亲子交流中占很大的比重。从上图数据也可发现分别有5.2%和4.1%的青少年在家中与父亲和母亲几乎没有交流。
对于与父母交流方式的期望,我们发现77.3%的青少年希望父母和自己采用闲聊式的谈话方式,10.3%的青少年提出想要和父母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交流,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发现,青少年想要父母和自己的交流方式越来越越趋向于朋友间的交流方式,可见青少年在家庭沟通与交流模式方面存在特定的需求。
(5)对父母的期望
如果可以,您希望父母在哪些方面获得改善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交流方式和交流内容
25
25.8
26.0
26.0
关注孩子的自由和人际交往
21
21.6
21.9
47.9
关注孩子的兴趣和培养
30
30.9
31.3
79.2
认识和了解孩子的长处
18
18.6
18.8
97.9
其他
2
2.1
2.1
100.0
合计
96
99.0
100.0
缺失
系统
1
1.0
合计
97
100.0
如果我们中心开展以下活动,您希望和父母一起参加的活动有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户外活动(爬山、郊游)
70
72.2
72.2
72.2
生日会
9
9.3
9.3
81.4
义工服务
1
1.0
1.0
82.5
不想和父母一起参加活动
17
17.5
17.5
100.0
合计
97
100.0
100.0
青少年希望自己的父母改变的内容主要有:关注孩子的兴趣和培养、交流方式和交流内容、关注孩子的自由和人际交往、认识和了解孩子的长处。青少年最希望的是在交流方式与交流内容的改变。在回收的问卷中70名青少年想和父母一起参加户外活动,还有一部分中学生选择了义工服务和生日会,还有17名青少年表示不想和父母一起参加活动,部分青少年存在对父母的距离感。
(6)青少年社会参与情况
您愿意加入义工队伍,参与社区服务吗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愿意
47
48.5
49.0
49.0
不愿意
49
50.5
51.0
100.0
合计
96
99.0
100.0
缺失
系统
1
1.0
合计
97
100.0
将来你愿意参加我们(社工)免费提供的以上服务吗?
根据图表显示,有49%的初中生愿意参加义工服务,而对于中心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压力释放(占48.5%)、自我认知和自信心提升(占33%)、义工服务(占28.9%)、人际关系(占25.8%)和家庭沟通(占22.7%)等方面,可见青少年在社会参与方面有较高的意愿和意识,且呈现多元化的需求。
(四) 残障领域数据分析
1.背景
街道残障人士的情况介绍
本次调研结果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向残联工作人员与社区专干访谈、结合过往工作经验进行分析得出。
2. 数据分析
(1)年龄分布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本街残障人群种类包括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人四种,其中29-60岁的比例48.3%,中青年人群比例高。残障青少年占18.3%,残障儿童占30%,残障人群集中在儿童及中青年。
(2)残障类级别
在本次调查中,智力残障和精神残障所占比例高,分别为51%和26.5%,为残康服务的主要人群。
(3)文化程度
调查发现,残障人士中,小学及以下的文化文化程度占比例最高,为65.8%,而初中或中专的所占的比例为23.7%,高中或大学文化水平均不到10%,可见残障人士的受教育程度不高。
(4)居住情况
与谁同住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自己
2
3.3
5.6
5.6
与父母同住
22
36.1
61.1
66.7
与子女同住
4
6.6
11.1
77.8
与丈夫同住
2
3.3
5.6
83.3
其他
6
9.8
16.7
100.0
合计
36
59.0
100.0
缺失
系统
25
41.0
合计
61
100.0
调查发现,残障人士主要与父母同住,占61.1%,说明照顾者多为父母,其父母承担着残障人士的日常照顾任务和压力。而有16.7%的残障人士组建家庭,与子女、丈夫同住,由其丈夫或子女照顾。
(5)婚姻状况
如图显示,残障人士中未婚的所占比例最高,为71.7%,结合年龄分布情况,除去儿童青少年部分残障人士,仍有一部分中青年残障人士未婚,说明残障人士在婚姻方面受到自身情况的限制,情感方面需要支持与关注,同时,侧面反映社会对残障人士的接纳度有待提高。
(6)生活自理情况
您目前的生活自理情况如何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可以完全自理
28
45.9
45.9
45.9
部分需要他人协助
16
26.2
26.2
72.1
大部分需要他人帮助
13
21.3
21.3
93.4
完全不能自理
4
6.6
6.6
100.0
合计
61
100.0
100.0
据调查数据显示,残障人士中能完全自理的占45.9%,部分需要他人帮助的占26.2%,大部分需要他人帮助和完全不能自理的占27.9%,说明在本次调查中的大部分的残障人士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但在生活照顾上仍有一部分群体需要获得支持。
(7)家庭收入来源
如图显示,残障人士的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以家人工作收入为主,占62.3%,靠自己工作收入的仅占8%。可见残障人士难就业,社区其他支持较弱,需要依赖家人收入,对残障人士的社会救助政策亟需完善。
(8)目前遇到的困扰
生活不便
社会歧视
就业困难
人际交往
康复训练
经济收入
其他
18
13
12
25
17
16
6
29.5%
21.3%
19.7%
41%
27.9%
26.2%
9.8%
上图显示,残障人士目前遇到的困扰中,人际交往所占的比例最高,为41%,说明大部分残障人士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困难。其次为生活不便,占29.5%,身体功能缺陷给残障人士带来生活带来不便,如出行、购物、居家生活等。另外,残障人士在康复训练、经济收入、社会歧视、就业等方面也存在困扰,影响残障人士生活自信心,其社会融入需要引起关注。
(9) 如何面对困扰方面
在遇到困扰时,选择与家人协商占比最高,为54.2%,说明残障人士主要是依赖家人解决问题和困扰,家庭成为残障人士的主要支持。其次是找相关组织单位,所占比例为27.1%,残障人士也会选择向外寻求支援,存在一定对外求助意识。
(10)目前最期望得到的帮助
如图显示,政策照顾所占比例最高,为28.1%,说明残障人士对于政策的依赖和信任。其次是现金和康复知识普及和服务,分别为21.1%和19.3%,说明残障人士对经济支持和康复的需要。有12.3%的残障人士表示希望获得情感支持,对社会关爱与接纳存在一定的需要。
(11)希望社工开展的活动
健康咨询
日间照顾
亲子关系培训
康复知识讲座
义工入户帮扶
职业培训
照顾者支持小组
医生上门服务
其他
14
8
12
14
13
10
9
5
25
23%
13.1%
19.7%
23%
21.3%
16.4%
14.8%
8.2%
41%
如图显示,健康咨询和康复知识讲座所占比例高,都为23%,说明残障人士对康复需求大。其次为义工入户帮扶和亲子关系培训,分别为21.3%和19.7%,说明残障人士有社区资源的支援的需要和维持家庭关系的需要。
(12)就业指导服务期望
如图显示,有能力就业的残障人士希望在求职技巧和岗位环境适应技能方面得到提升,所占比例分别为37.5%和31.3%。就业是解决残障人士生计的重要渠道,而岗位适应则是残障人士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困境。
(13)康复检查费用对家庭经济带来的压力
如图显示,大部分残障人士认为康复检查对家庭经济压力大,占46.7%,只有15%的残障人士认为没有负担,对于残障人士来说,产生的费用所带来的压力是影响其主动参与康复检查主因。经济压力严重影响着残障人士在康复方面的支出与动力,导致恶性循环,加重病情,如精神残疾人群尤其明显。
(14)对康复服务种类需求的情况
您对康复服务种类需求的情况是
身体功能康复训练
居家康复技能的提升
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
保健知识的提升
其他
30
11
25
6
9
49.2%
18%
41%
9.8%
14.8%
如图显示,本次调查中,残障人士对于身体功能康复训练的需求占的比重大,占49.2%,其次为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占41%。说明残障人士在身体功能康复和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希望得到提升。
(五)社区参与方面(义工)
1.背景
居民社区参与情况介绍
根据家综服务的普遍需求可知:1、居民对政策咨询的需求较多:
过去三年内,社工经常会接到服务对象关于政策方面的咨询求助。2、特殊人群对医疗保健方面需要明显,并有医疗救助方面的链接需求。表示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加强医疗、康复、保健方面的服务。3、康乐兴趣类活动居民参与度较高:居民对节庆、游园活动的参与度最高,其次就是一些出游活动和主题兴趣类的小组。义工和青少年反映希望参与社区实践的活动。
2.数据分析
(1)基本情况
接受调研的男有41名,女有76名,女性更乐意接受调研,发表意见。
接受调研的年龄阶段是18岁以下的有3名,占2.6%;18-30岁的有34名,占29.1%;31-40岁的有19名,占16.2%;41-50岁的有9名,占7.7%;51-60岁的有30名,占25.6%;61岁的有22名,占18.8%;在社区内活跃的年龄阶段分布在18-30岁以及51岁以上的居民。
调研对象中是义工的有73名,占62.4%;一般居民有35名,占29.9%。
④接受调研的文化水平在小学及小学以下的有10名,占8.5%;初中的有34名,占29.1%;高中、中专、大专的有60名,占51.3;大学的有11名,占9.4%;大学及以上的有2名,占1.7%;大部分居民属于高中学历,文化水平处于中等水平。
⑤接受调研的居民在社区内居住的年限在10年以下的有57名,占48.7%;11-20年的有22名,占18.8%;21-30年的有15名,占12.8%;31-40年的有10名,占8.5%;41-50年的有6名,占5.1%;51年及以上的有7名,占6%;由此可以看出,有超过50%的居民在社区内居住超过10年以上,居民在社区的稳定性较强,对社区熟悉度较高,形成稳定的社区文化。
(2)对社区的认识
类别
频率
百分比
对社区居民组织或机构的了解
居委会
93
79.5
物业公司
47
40.2
业主委员会
29
24.8
各类兴趣团体、协会
26
22.2
社区工作站
31
26.5
志愿服务机构
43
36.8
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64
54.7
对社区管理者的认识
全体居民
66
56.4
物业管理公司
10
8.5
业主委员会
7
6.0
街道办事处
22
18.8
居委会
11
9.4
赞同每个人都有权参与社区建设活动
赞同
103
88.0
无所谓
14
12.0
对社区存在的问题
环境卫生差
38
32.5
社区公共活动场所少,娱乐活动缺乏
77
65.8
社区秩序乱,安全无保障
36
30.8
社区人际关系淡弱,缺乏人情味
15
12.8
社区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员联系甚少,经常有小摩擦
37
31.6
其他
2
1.7
对社区居民最主要需求的认识
贫困救助
46
39.3
社区安全
52
44.4
社区医疗活动
41
35
心理咨询辅导
28
23.9
环境卫生整治
30
25.6
就业辅导
33
28.2
社区文体活动
62
53
家庭纠纷调解
25
21.4
家政服务
16
13.7
婚恋指导
8
6.8
邻里调解与互动活动
22
18.8
孤寡老人照料
44
37.6
青少年身心健康辅导
35
29.9
由以上数据得出:
居民对社区组织或机构的了解如下:居委会的有9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