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特点与经...——基于H省S市的案例研究_刘叶.pdf
下载文档

ID:317607

大小:1.92MB

页数:2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城市 社区 志愿 服务 特点 基于 案例 研究 刘叶
22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2 年第 3 期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特点与经验基于 H 省 S 市的案例研究 刘 叶 丁 希*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在现代社区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显现。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发现 H 省 S 市社区志愿服务呈现出“常态化”“零距离”“全覆盖”“便民化”的特点,但也存在着制度体系不健全、宣传手段无力、行政色彩浓厚、专业人才匮乏和激励方式低效等障碍因素。基于此,建议从以下方面提升社区志愿服务能力:着力管理协同,落实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着力培育意识,引导各类群体共同参与;着力多元共治,构建志愿服务协同模式;着力专业培训,打造志愿服务人力支撑;着力激励健全,创新志愿服务保障机制。本研究有助于拓展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理论深度,推进我国其他地区的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实践。关键词:城市社区 志愿服务 能力提升 机制*作者简介刘叶,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丁希,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职业决策与家庭友好政策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BJ2020082);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北省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研究基于日本的经验与启示”(项目编号:SQ201136)。特感谢编辑部老师和外审专家的评审意见。23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特点与经验一、问题的提出志愿服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志愿服务不仅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具体实践,也是满足居民多元需求的最佳选择。目前,社区志愿服务已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更是学术界和实践界都颇为关注的重要议题。在社会治理创新格局中,有效提升城市社区志愿服务至关重要。学界对社区志愿服务的探讨日趋热烈,涉及服务动机、发展历程和路径、服务类型、组织管理等单个议题,因此需要用整体性思维来总结志愿服务的最新实践经验,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的深入发展。基于此,本文拟从社会治理理论入手,尝试勾勒出城市志愿服务的发展特点与经验,以期推进我国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本文的研究问题为: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哪些特点?有哪些可供借鉴的发展经验?为了解答上述问题,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以 H 省 S 市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志愿服务发展特点和经验进行总结归纳。二、文献回顾(一)志愿服务动机志愿服务动机是志愿者行为产生且长期坚持开展活动的关键性因素,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研究的重点。1975 年,穆勒在对妇女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的动机研究中,发现促使她们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有四种:(1)使自己或者家庭获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2)帮助自己提升工作技能、拓宽职业路径;(3)得到部分志愿服务组织的有益回报;(4)通过帮助他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Mueller,1975)。1981 年,弗里希和杰拉德在对红十字志愿者志愿服务动机的研究中,建立了利他和利己的志愿者动机双因素理论(Frisch&Gerrard,1981)。1987年,24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2 年第 3 期费奇更是提出了志愿服务动机三因素(利己、利他和社会责任)理论(Fitch,1987)。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院的一项调查发现志愿行为动机包括需求驱使、外在认同和内心需求三种因素。克纳安和高柏格伦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研究志愿者动机,发现大部分志愿者既有利他动机也有利己动机,但是当事人并不会主动区分动机类型,由此提出志愿者动机线性模型(Cnaan&Goldberg-Glen,1991)。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克莱莉等人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出志愿者功能清单(VolunteerFunctionInventory,简称 VFI),并将志愿行为动机划分为价值、理解、增强、职业、社会和保护,由此提出志愿服务动机多因素模型(Claryetal.,1998)。齐美克从微观经济学角度阐释人们参加志愿服务的行为,构建出三个模型:(1)公共利益模型,即志愿者将个人的服务贡献给公益,实质是一种利他行为;(2)个人消费模型,即志愿者本质是为了个人利益参加志愿服务,以期获得道德回报;(3)投资模型,即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可以交换价值收益,可视为投资行为(Ziemek,2006)。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志愿者动机的研究以问卷和访谈实证分析居多。蒋巍(2018)运用国际流行的志愿者功能清单(VFI),对不同年龄段的志愿者参与动机进行调查,指出志愿者动机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包含职业发展、自我提升、学习理解、价值表达、社会交往。谭建光等(2005)通过问卷调研深圳市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动机,指出青年志愿者参与动机:一是真心想要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群,二是做公益有助于实现人生价值,三是扩大社会交际面,拓宽职业路径。吴鲁平(2007)在对青年志愿者的访谈中,总结出志愿者的三种动机:传统性动机责任感、现代性动机发展、后现代性动机快乐。刘珊和风笑天(2005)在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动机的研究中,指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一是帮助有需要的人,即利他行为;二是锻炼自己,即利己行为。(二)社区志愿服务发展历程与路径关于社区志愿服务发展历程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已有清晰的梳理。25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特点与经验1987 年 9 月,国家民政部正式倡导社区服务,举办了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1988 年,13 名在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积极分子自发组织成立为民服务志愿者小组,我国第一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在天津市和平区诞生,他们无偿为社区有困难的孤寡老人、病残等人群提供服务。1989 年 3 月,全国第一个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在天津市和平区建立。1989 年 4 月,天津市和平区 12 个街道办事处先后成立了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组织,同时分别建立了居委会分会。经过几年的发展,天津市和平区初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区、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网络(宋若思,2000)。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兴起有我国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发展阶段可分为普及推广阶段(19881944)和巩固提高阶段(1995 年至今)(梁绿琦,2008)。经过 30 年多的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已覆盖社会、经济、生活等方方面面,来自各领域各层次的社区志愿者不断涌现,服务内容和手段不断创新,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在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经历了从兴起阶段(19881993)到初期发展阶段(19941999)、全面发展阶段(20002005)、制度化阶段(20052007),再到现在的蓬勃发展阶段(2008 年至今)总共五个阶段(袁媛、谭建光,2011)。关于社区志愿服务发展路径,学者们普遍认为在城市社区志愿服务中政府应更多与志愿组织进行合作。杨团(2002)在社区公共服务论析中指出,政府应加强与社区志愿组织的合作,双方互相发挥自身优势作用,不断加强和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罗明霞和黄翠瑶(2006)从政府层面、志愿组织层面提出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路径:一是政府需要理顺机制,去行政化,减少对志愿组织的干预;二是志愿组织要充分调动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推进志愿服务规范化专业化,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邹文通(2009)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认为必须转变社区建设思想、创新规则体系,推进志愿服务符合时代的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研究中心通过对中山市社区志愿服务的调查分析,提出要通过党政积极倡导与社区主动参与相结合、志愿组织积极推进与干群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快速发展。毕素华(2010)从网络治理理论的角度指出,在网络治理体系下,志愿服务活动主体多元化,政府、社会、志愿组26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2 年第 3 期织三方力量需要紧密结合,合奏社区志愿服务乐章。徐华萍(2010)指出,政府要积极培育志愿服务团体的增长点,逐步推进服务社会化,促进志愿组织充分发挥公益性。张敏和胡建东(2020)认为,实行志愿服务的项目化运作,可作为志愿服务组织提升服务质量的新路径模式。(三)社区志愿服务类型社区志愿服务形式的多元化,可以充分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需求,是社区志愿服务可持续开展的必然要求。邓国胜(2002)将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划分为“自下而上发起,自上而下推广”“自上而下发起并推广”和“自下而上发起,自下而上扩展”三种模式,强调应注重三种志愿服务模式的结合发展,优势互补。龙菲(2002)则将我国社区志愿服务归纳为三类:(1)一对一结对类型,社区志愿者“一对一”结对帮扶开展服务;(2)开展设点服务类型,即在街道、家庭或楼宇设立服务点,志愿者到社区服务点或上门到家定期开展服务;(3)电话热线、网络服务救助,通过热线电话或网络平台的方式为居民答疑解惑;(4)集中组织社区便民服务活动,聚焦不同主题,开展志愿服务。孙莹(2005)认为,社区志愿服务的类型应打破传统、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拓展延伸新的内涵。高和荣(2011)在对福建不同类型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调查研究中,比较分析了三种类型的志愿组织:(1)行政主导型,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建立的组织;(2)社会主导型,属于一种社会动员自主建立的组织;(3)混合型,主要采取行政与社会动员相结合的模式建立的组织,提出要加快转型行政主导型志愿服务组织,吸纳社会主导型志愿服务组织的优点,大力发展混合型志愿服务组织。(四)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基本上可以分为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王智慧(2012)在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中指出,通过外部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对志愿服务组织27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特点与经验进行约束管理被称为外部管理。例如,美国通过政府层面、行业层面、自我监管三方面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英国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公益组织监管的法律制度;日本则建立非营利组织成立准许制度。而志愿组织对内部的组织机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项目运作、危机管理等进行自我管理被称为内部管理,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组织的内部管理模式存在差异(陆士桢,2017)。此外,王艳(2003)将社区志愿服务的组织机制总结为四个方面:(1)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2)提倡多元化的服务配套,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并进行合理配置;(3)积极引导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公益活动;(4)开发社区志愿服务的新方法。夏辛萍和胡莹(2008)强调行政手段推动的社区志愿服务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表现形式,政府应积极扶植和培育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培训志愿者,为开展服务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政策支持,引导、协助建立起科学的社会评价和激励机制,使社区志愿服务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张飞霞(2017)以重庆市巴南区社区志愿服务为调研对象,发现社区志愿服务在参与活跃度、分布结构、规范运作、管理监督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建议从社会协同机制、政府引导机制、规范发展机制、常态运行机制等路径完善组织管理体系。(五)文献述评综合国内外的志愿服务研究,主要分析讨论了志愿服务动机、社区志愿服务发展历程与路径、社区志愿服务类型、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参考借鉴意义。然而,随着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社区居民需求逐渐多元化复杂化,现有的社会保障机制已经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更凸显了社区志愿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既有文献对社区志愿服务进行了诸多探讨,涌现出颇多重要的学术成果,但仍有所缺漏。第一,从研究对象来看,近年来关于志愿服务的研究聚焦于青年志愿者和学生志愿者,对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特点和经验关注较少。第二,从研究内容来看,尽管学界对志愿服务的探讨日趋热烈,但仍停留在理论建构的初级阶段,侧重于服务动机、发展历程和路径、服务类型、28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2 年第 3 期组织管理等单个议题,对于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讨论欠缺,未能及时梳理我国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最新实践经验。第三,从研究方法来看,当前我国对志愿服务的研究,大多是以实地调查为主,采用的方法多为构建模型、检验数据的定量研究,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研究亟待补充。鉴于此,本文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以 H 省 S 市为研究对象,采取案例研究方法,探究我国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特点和经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