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城市
创新
能力
评价
提升
路径
研究
高云
区域经济评论2023.01REGIONAL ECONOMIC REVIEW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高 云 虹陈敏黄 华 婷摘要:基于对全国和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现状的对比分析,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创新绩效四方面构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测度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能力水平及其时空差异。结果表明:作为我国创新能力最为领先的区域,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创新能力与全国一样呈上升趋势,城市群内区域间的创新协调性不断增强,但各省份内部的创新协调性依然不足;城市群创新能力在空间格局上呈明显的“中心外围”特征,同时各城市间的创新联系网络由单中心外围结构向多中心外围结构转变。因此,需要通过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夯实创新发展内生基础,明确区域定位、因地制宜制定创新发展对策,优化创新网络格局、发挥城市群创新引领作用等途径持续提升我国城市创新能力。关键词:城市创新能力;区域差异;长三角城市群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66(2023)01-0117-10收稿日期:2022-10-26作者简介:高云虹,女,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兰州730020)。陈敏,女,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兰州730020)。黄华婷,女,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兰州730020)。【城市经济研究】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就现实层面而言,提升创新能力不仅需要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还需要各城市的知识溢出与协作(范柏乃等,2020),城市群作为集聚创新资源、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其重要性日益突出。事实上,根据 中国区域创新评价报告2020,中国已基本形成以城市群集聚区为中心的区域创新体系,这也意味着城市群已然成为支撑我国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因此,如何进一步增强城市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发挥其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作用,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重大课题。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是创新能力的概念界定。Furman 等(2002)将创新能力定义为生产创新产品并使其商业化的潜力,主要取决于研发资金(R&D)的存量、人力资本存量和教育质量等。甄峰等(2000)指出,创新活动不仅包含科学、技术活动,也包含组织和商业活动,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活动的基础上,将创造的知识、技术、信息应用到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能力。邵云飞和谭劲松(2006)认为,创新能力是指区域以经济增长为目标,通过调动各相关主体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将研发的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综合能力。韩春花和佟泽华(2016)认为,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包括科研机构、企业在内的创新主体,在政府、金融机构等支持下,以知识资本为核心要素,通过协同化合作,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具有117DOI:10.14017/ki.2095-5766.2023.0013区域经济评论2023年第1期经济价值的产品与服务,以此获得区域竞争优势的能力。整体来看,现有研究对创新能力的概念界定基本达成共识,可以简要概括为:区域创新主体依托区域内各种创新资源进行创新,并将其投入到生产和商业活动,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二是指标体系构建和研究方法选择。从综合指标角度,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4)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省级层面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白嘉(2012)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四方面,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10年中国各省创新能力进行了测算。陶雪飞(2013)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知识创新、创新服务、政府科技管理能力、多元化创新投入能力为保障,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了中国重要城市的创新能力。王涛等(2016)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中国省域创新能力进行时空演进分析。蔡晓琳等(2021)从区域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产出转化能力四方面,运用标准差法测算了珠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并使用TOPSIS法计算出各指标层的优化路径。从单一指标角度,现有研究主要使用专利授权总量(何舜辉等,2017;陈依曼等,2020)和人均专利授权总量(梁金华等,2022)作为衡量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综上所述,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较为系统,但仍然存在如下不足:一方面,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区域创新能力的静态评价,对其时空动态演变的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国内文献对省域和中心城市层面的研究较多,对城市群等中国创新的增长极关注较少。鉴于此,本文基于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选择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长三角城市群,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创新绩效四方面构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以深入分析其创新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寻找提升的最佳路径。二、全国和长三角地区城市创新能力现状借鉴何舜辉等(2017)、梁金华等(2022)的研究,选取专利授权总量与人均专利授权总量指标,以各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为代表,分析20102020年全国与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的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变化情况,以及长三角城市群与全国的对比。(一)全国总体情况总体而言,20102020年,全国及各地区创新能力均呈现上升态势(见图1a)。全国专利授权总量从2010年的244538件增长至2020年的1303284件,增幅达432.96%。其中,东部地区城市创新能力增幅与全国层面大致保持一致,专利授权总量始终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从2010年的153578 件增加至 2020 年的 794248 件,扩大了约5.17倍,尤其在2017年之后,其增长幅度更加陡峭,反映了东部地区在全国的创新实力及其领先地位。西部地区的专利授权总量略高于中部地区,东北地区总量最小。在研究期内,中部地区专利授权总量的增长最快,增长了 6.87 倍,年均增速达到22.91%。东北地区虽然专利授权总量最小,但与西部地区相比,其年均增速较快,达到17.16%。图1b展示了全国以及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每万人专利授权总量。总体来看,全国每万人平均专利授权总量从2010年的10.84件增加至2020年的51.59件,增幅达376.02%。其中,东部地区城市创新能力明显高于全国以及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也体现出东部地区创新增长极的重要作用,从2010年至2020年,东部地区每万人专利授权总量从18.77件增长至83.50件,扩大了约4.45倍。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每万人专利授权总量依次递减,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研究期内,中部地区城市每万人平均专利授权总量扩大了7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1.48%,同样高于全国和其他三大地区,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发展态势;东北地区虽然在每万人平均专利授权总量上排名最低,但其年均增速明显高于全国以及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尚有极大的提升潜力。(二)四大板块之间的对比图2展示了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每万人平均专利授权总量差额的对比。东部地区创新能力始终领先于全国各地,其他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创新差距。其中,东北地区的差距最大,其次分别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2010年,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间的每万人平均专利授权总量差额分别为118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11.67件、12.25件和14.29件,2020年,相应差额扩大到33.82件、56.57件和61.69件,分别扩大了2.90倍、4.62倍和4.32倍。就每万人平均专利授权总量差额的年均增速来看,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间的差距最小,为11.23%,小于与其他地区间的差距;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与中部地区间的差距逐年拉大,尤其是在2016年之后表现出明显的扩大趋势。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之间每万人平均专利授权总量差额从2010年的0.58件、2.62件增加到了2020年的22.75件、27.87件,扩大了39.55倍、10.65倍,总体差距仍然较大。由此可见,中部地区近年来努力追赶东部地区的创新发展步伐,表现出了强劲的创新发展势头,创新能力远超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创新能力差距最小,并总体呈现出波动且缓慢扩大的趋势,在2011年、2017年和2019年差距有所减小,其余时期仍保持扩大趋势。(三)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现状选取上海、南京、杭州、合肥4市代表长三角地区,对比全国与长三角地区每万人平均专利授权总量发现,20102020年,全国与长三角地区变化幅度保持一致,且长三角地区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2014年稍有跌落,但其余时期内整体保持稳步提升态势,进一步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对全国创新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图3展示了长三角地区专利授权总量及其在全国的占比情况。长三角地区在2014年表现出小幅下降,但总体仍呈上升趋势,从2010年到2020年扩大了4.11倍。从占比情况来看,长三角地区专利授权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呈现出“V”型变化态势,20102016年一直处于下降区间,20162020年缓慢上升。这一方面反映出前一阶段全国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地区间差距的不断缩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2016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的影响下,后一阶段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化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地区创新发展在全国的重要性又开始不断回升。此外,虽然该比重出现先跌落后上升的趋势,但是基本保持在25%以上,由此可见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发展在全国层面的重要性。三、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时空差异基于创新能力概念,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年份)(年份)专利授权总量(件)每万人平均专利授权总量(件/万人)图120102020年全国及四大板块专利授权总量与每万人专利授权总量资料来源:根据CNRDS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数据测算并绘制。差额(件/万人)(年份)图220102020年四大板块间每万人平均专利授权总量差额及其变化资料来源:根据CNRDS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数据测算并绘制。119区域经济评论2023年第1期新产出和创新绩效四方面构建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2016年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 所划定的长三角城市群,选取上海,江苏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市,浙江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市,安徽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市等不同层级的26座城市,进一步测度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能力水平并分析其时空差异。(一)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借鉴王涛等(2016)和蔡晓琳等(2021)的研究,构建包括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与创新绩效4个一级指标、10个准则层及其下属16个二级指标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图320102020年长三角地区专利授权总量及其占全国的比重资料来源:根据CNRDS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数据测算并绘制。表1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城市创新能力一级指标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准则层城市品质创新基础环境人力资源创新资金科技成果产出科技成果产业化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环境改善居民收入二级指标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万人拥有床位数(张/万人)年平均PM2.5浓度互联网用户数量(万户)邮政、电信业务收入(万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从业人员(人)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数(人)科学支出占总财政支出比重(%)当年实际使用外资总额(亿元)年末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万元)专利授权量(件)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万元)GDP增长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碳排放强度(万吨/万元)居民平均工资(元)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