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简答、材料题练习.doc
下载文档

ID:3173102

大小:96.50KB

页数:19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1-2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论述 简答 材料 练习
经管学习 始自知行 成于同心 1、如何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社会性质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同时,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因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代史的起点。 2、为什么洋务运动不是一场由中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社会变革运动。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官僚发动的以拯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是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一种尝试。 洋务运动发生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尚未产生,中国资产阶级也未诞生,但它在客观上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起了一定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3、戊戌维新运动不仅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而且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1)维新派在民族危亡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2)维新派提出了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虽未能成功,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3)维新思想家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对封建主义传统进行了全面的冲击,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使中国文化从此进入了近代文化的领域。 4、为什么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由于原始积累不足,大多数规模小,设备落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及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 束缚。同时,民族资产阶级同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决定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他们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依赖、妥协的一面。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者在斗争中保持中立,但是缺乏革命的彻底性,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5、孙中山“三民主义”纲领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吗? 是,因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张民族主义,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它主张民权主义,但又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它主张民生主义,但又缺乏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具体内容。所以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6、如何理解辛亥革命胜利了又失败了。 辛亥革命胜利了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失败是指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使袁世凯篡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权力,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7、新文化运动是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吗? 不是,新文化运动分为五四运动前和五四运动后两个阶段。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 ,目的是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质是以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封建主义的 旧文化,因而是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才具有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因为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成为运动的主流。 8、1928年有人主张,既然中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那么革命本身就是无产阶级革命。 不对,革命性质是由革命任务决定的,而不是由革命动力决定的。当时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因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反对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的无产阶级革命。这种主张混淆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另外,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动力不仅是无产阶级,它还包括了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9、为什么中国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不都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前者是大官僚和大买办的结合,利用政治特权和与外国资本的紧密联系,在剥削劳动人民和挤压民族资本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是中国革命的对象。而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妥协依赖的一面,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革命,是革命的动力之一。 10、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不对,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这种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这种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 11、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错。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但1927年后中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行过不同的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实行的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为有利于全民族抗战,改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为减租减息的政策。 12、抗日战争时期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形式的联盟。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 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发生明显分化。蒋介石代表的亲英美派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公开降日,成了中国人民的敌人。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抗战时期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13、从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的社会基础看,他们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 对。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他们所联系和代表的不是单一阶级,而是这些阶级、阶层的人们在反帝爱国和争取民主的共同要求基础上的联合,因此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奴役,结束了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结束了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匪患不断的历史,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1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错。1949年新中国成立,此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尚未完成,所以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从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17、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错。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8、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对。毛泽东在《正处》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有两类社会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前者是对抗性的,后者是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虽然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是敌我矛盾已非社会主要矛盾,而这时人民内部矛盾突出起来,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此时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深远意义。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20、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对。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就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21、《临时约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是在什么情况下颁布的?结合其主要内容,简要评述其对我国政治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1)《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力;《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不愧为中国第一部现代宪法。 (2)《共同纲领》:1949年国民党政权覆灭,人民革命将在全国胜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随着三大改造的进行,一五计划的实施,经济建设迅速发展,为了加紧民主政治建设,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宪法。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人民的意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22、分析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与毛泽东“两步走”思想及其异同,并阐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中的历史经验。 (1)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认为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在当前的任务只是帮助资产阶级取得革命的成功,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以后的事。其要害是割裂两个革命之间的联系。 (2)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先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使革命继续向前发展,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两个革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3)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与毛泽东“两步走”思想的异同在于: 不同点:“二次革命论”强调以资产阶级为领导,割裂两个革命之间的联系;毛泽东“两步走”思想则强调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明确指出两个革命的区别,又认清了其内在联系。  相同点:中国革命必须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依次进行。 (4)经验:①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②必须分清统一战线中的左、中、右三派,制定和实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不同策略,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③针对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④革命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 23、国共两党在20世纪20—40年代,进行了两次合作,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有关知识回答:国共两党两次合作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果? 对中国革命进程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试就两次国共合作谈谈你的认识。 (1)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成果: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影响: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这场群众运动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2)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任务: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利益。成果: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影响: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认识:两党合作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24、2011年是中共成立90周年。请结合中共成立到新中国建立中国社会变革的历程,说明党是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几次大的社会变革。在这一系列的变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进行了一系列的结合。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大革命的发展,并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和革命道路,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1945年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25、试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必要性:(1)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2)独立以后的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就难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独立;(3)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已经失去。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可能性:(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总之,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最重要的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通过这一历史性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26、试分析概括1949年至1956年,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在社会各领域“过渡性”的具体表现。在这一过渡过程中,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有何特色?为什么?并驳斥在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关系问题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论调。 表现:①社会经济结构由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为唯一经济基础;②社会阶级结构由多种成分并存到都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③社会主要矛盾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之间的矛盾;④国家政治制度由初期的政治协商制度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特色:①经济上,通过赎买方式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和平过渡;②政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民主协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原因: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资本主义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②民族资产阶级与中共一起为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过贡献;③民族资产阶级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关系:当年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当今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当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7、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2)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开始了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进军。(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4)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往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6)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28、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新文化运动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两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请概括新文化运动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所产生的作用。 内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社会根源: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因为文革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破坏,当时中共党内“左”倾错误指导思想未发生根本变化。 作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推动了五四运动爆发和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演变。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为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提供了思想基础。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早在道光年间,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2  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是,晚清社会发展却从根本上逆转了传统的价值观,“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也改变了清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相率从商,在绅与商的交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 材料3  受西方民主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同时在一般礼仪中严格的“等级”、“身份”的界线也开始趋于模糊。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晚清习俗中所表现出的社会现象。 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人们乐于接受洋货。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争取男女平等。社会开始崇尚平等礼仪。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逐渐被“工商立国”政策所代替;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深入,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30:有人把19世纪中期在相似机遇面前,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比作“中日洋务运动竞赛”,竞赛的结果是中败日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这种认识,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强”。于是,他又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2 李鸿章认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梁启超《论李鸿章》 材料3 该国(日本)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台湾之举。 ——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给同治帝奏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归纳李鸿章代表的地主阶级所走过的独特工业化道路是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道路:由重工业(军事工业)到轻工业(民用工业)的发展道路。 影响: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根据材料2指出李鸿章举办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根据材料3,简要评析李鸿章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 ①李鸿章赞成日本学习西方军事和工业技术,以及派遣留学生等措施有其进步性;②反对效法日本进行的政治改革,体现了他的保守性和落后性。③已经意识到日本维新之后的侵略企图,有其前瞻性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错过这次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 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根本不敢触及封建制度,没有进行包括政治改革在内的全方位改革,加之当时的政治腐败,都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致使中国失去了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3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 就在俄罗斯十月革命6年前,中国爆发了一次革命,推翻了延续了几千年的君主统治,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中国革命这一较早阶段里最重要的组织是1905年8月20日在流亡地东京建立的中国同盟会,意译“中国革命联盟”。其第一任会长(称总理)和最重要的思想家是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澳门北面的香山县(后改称中山县)的贫农之子孙中山,无论是国民党还是中国共产党,不管是华侨或是其他政治团体都将他视为“中国革命之父”、“中华民国的缔造者。 ----[德]戈特弗里特-卡尔•金德曼《中国与东亚崛起1840-2000》 材料2 孙中山在中国及东亚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由于他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及领导才能,而且也源于他的世界观体系。孙中山思想最终形成于 1924年1月至8月期间他在广州发表一系列讲话中,几个月后在北京临终前的病榻上,他重申的这些思想成为留给国民党及中国人民的精神遗产。 ——同上 请回答: (1)材料1所指的“中国爆发了一次革命”是一场什么革命?如何评价这场革命?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使袁世凯篡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权力,中华民国名存实亡。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如何评价这场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先生?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首创兴中会,揭开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1905年在日本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并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1911年他号召和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并为维护民主共和同北洋军阀进行了一系列斗争;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对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提出新三民主义,进一步阐述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随后又致力于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发表《北上宣言》,号召开展国民会议运动。总之,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材料2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生活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3 (一)民族主义。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 第一方面,国民党之民族主义。其目的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第二方面,…则国内诸民族宜可得平等之结合。…国民党敢郑重宣言,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治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 (二)民权主义。…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 (三)民生主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盖酿成经济组织之不平均者,莫大于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故当国家规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 征收法及地价税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此则平均地权之要旨也。…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材料4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它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工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引导工人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2年 请回答: (1)材料1中表明了当时孙中山的什么思想? 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种族复仇思想 ;认为推翻清朝反动统治具有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双重意义的思想。 (2)材料2中, 孙中山为什么说中国革命“仍失败”?造成当时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取,中国开始进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内图谋武力统一导致军阀混战不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原因:封建军阀的统治;帝国主义压榨。 本质区别: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 (3)对比材料3和4,说明新三民主义为什么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并指出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区别。 基础:因为经过国民党一大宣言重新解释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政纲及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区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不仅有民主革命的纲领(即最低纲领),而且还有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瞿秋白说:“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然而究竟如俄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青年思想似的,模糊影响,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 材料2 李大钊说:十月革命所开始的,“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分析五四时期的进步青年对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出现“隔着纱窗看晓雾”的情况?他们当时是怎样做的? 因为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还只是一种朦胧的向往,再加之五四时期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基尔特(行会)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以及新村主义、泛劳动主义等,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观点,在各种报刊上纷然杂陈。因此,五四运动前后的进步青年对社会主义是模糊不清的。他们经过反复的比较、推求,在众多的主义当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根据材料2请回答十月革命给予五四时期中国社会及其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哪些思想启示? 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启示:第一,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第二,社会主义的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第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教材101-102) 第6题:下面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关党的土地政策的一组材料。 材料1: (一)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农民个别耕种。(二)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三)分配土地之后,除老幼疾病没有耕种能力及服务公众的勤务者以外,其余的人均须强制劳动。(四)以人口为标准分配土地,男女老幼平均分配。(五)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 ——摘自 《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12月) 材料2 (一)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的农民耕种使用。(二)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经工农兵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三)以人口为标准分配土地,男女老幼平均分配。(四)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 ——摘自《兴国土地法》(1929年4月) 材料3 苏(维埃政府)应该通过各地各级政府,要各地政府录令布告,推促农民耕种,在令上要说明过去分好了的田(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了的),即算分定,得田的人,即由他管所分得的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以后一家的田,一家定业,生的不补,死的不退,租借买卖,由他自主。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吃不完的,任凭自己出卖,得了钱来供给零用,用不完的由他储蓄起来,或改田地,或经营商业,政府不得借词罚款,民众团体也不得勒捐。……农民一家缺少劳力耕田不完,或全无劳力一点不能自耕的,准许出租。租金多少,以两不吃亏为原则,由各处议定。 ——摘自毛泽东:《关于加强春耕工作的意见》(1931年2月) 请回答: (1)材料1《井冈山土地法》的颁布有何意义?条文中尚有哪些不适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的政策规定? 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不符合实际的规定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禁止土地买卖。 (2)比较材料2与材料1,土地政策有什么原则的修正?为什么做这样的修正? 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没收一切土地往往造成对中农利益的损害,不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 (3)比较材料3与材料1,土地政策又有哪些原则的修正?为什么做这些修正? 将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改为属于农民,将禁止土地买卖改为允许农民自主租借买卖土地。土地革命属于民主革命范畴,民主革命不是一般地消灭私有制,应该承认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 (4)从上述土地政策的调整中可以获得什么教益? 土地政策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团结革命力量,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国民政府的作战方针:“国军一部集中华北持久抵抗,特别注意确保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另以最少兵力守备华南各港口。”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材料2  毛泽东在1938年写下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八个月中,陆空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全国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几百万军队与无数人民都加入了火线;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任务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我们真诚地追悼这些死者,表示永远纪念他们。” 请回答: (1)简要分析材料1所述国民政府的作战方针提出的背景。这种作战方针是否具有正确性?为什么? 背景:七七事变后,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进攻,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灭亡中国。八一三事变后,日本进攻上海,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并确定材料1中所述国民政府抗战的作战方针。 基本正确,因为从所述方针来看,蒋介石推行的实际上是持久作战的方针,而且作战部署符合当时日本进攻的实际情况。 (2)毛泽东所说“八个月中,陆空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试从国共两个方面的抗战加以说明。 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在徐州会战中取得了台儿庄大捷的胜利。中共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取得了平型关大捷的胜利。 (3)结合九一八事变以来的有关史实,简要说明“全国伟大的团结”是怎样实现的?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加快了合作抗战的步伐,最终建立了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