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88西方经济学2005.doc
下载文档

ID:3171250

大小:483.50KB

页数:11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1-2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888 西方经济学 2005
北京化工大学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西方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边际效用 2.机会成本 3.垄断市场 4.自动稳定器 5.经济周期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作图并说明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条件。 2.公共物品为什么不能靠市场提供? 3.简述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 4.简述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试述古诺模型的基本内容和结论,并比较不同市场组织的效率。 2.试述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并分析财政政策的效应。 参考答案: 北京化工大学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西方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假定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为,则总效用函数为: ,相应地边际效用函数为:。当商品的增加量趋于无穷小,即时有: 假定消费者消费了三份食品,那么总效用就是第一、第二、第三份食品分别带给他的效用的总和;而边际效用则指消费的最后一份食品,也就是第三份食品带来的效用。当消费者开始连续消费食品时,第一份食品带给它的效用是很大的。以后,随着它对食品数量的消费增加,虽然总效用是不断增加的,但每一份食品给他带来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却是递减的。当他完全吃饱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值,而边际效用则将为零。这时如果他还继续吃,边际效用降为负值,总效用开始下降。总效用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的关系可以表述为:边际效用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反映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相应地,总效用曲线是先上升后下降的。当边际效用为正值时,总效用曲线呈上升趋势;当边际效用递减为零时,总效用曲线达到最高点;当边际效用继续递减为负值时,总效用曲线呈下降趋势。从数学意义上讲,如果效用曲线是连续的,则每一消费量上的边际效用值就是总效用曲线上相应的点的斜率。 2.机会成本:指人们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够获取的最大收入。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第一,资源是稀缺的;第二,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第三,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因此,社会生产某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它不能生产另一些产品的代价。所以,机会成本的含义是:任何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一般都有多种不同的使用途径或机会,也就是说可以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但是当一定量的某种资源用于生产甲种产品时,就不能同时用于生产乙种产品。因此生产甲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不生产乙种产品的代价,或者是等于该种资源投放于乙种产品生产上可能获得的最大报酬。一种资源决定用于甲种产品,就牺牲了生产其他产品的机会;从事生产甲种产品的收入,是由于不从事或放弃其他产品生产的机会而产生的。 机会成本可以用实物量表示,也可以用价值量表示。但机会成本不是一般会计人员传统的成本概念,而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资源利用的更为广泛的概念。机会成本说明,要把有限的(稀缺的)资源用于最有利的地方,或者说在使用某种资源时应该是各种用途中最优的或者至少是同样有利的。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曾经给经济学下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使用中间进行分配的科学。”在西方,机会成本不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而且还被广泛用于分析消费和政府开支等活动的得失。 3.垄断市场:指整个行业中只有惟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具体地说,垄断市场的条件主要有这样三点:第一,市场上只有惟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第二,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第三,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在这样的市场中,排除了任何的竞争因素,独家垄断厂商控制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市场的销售,所以,垄断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 形成垄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独家厂商控制了生产某种商品的全部资源或基本资源的供给。这种对生产资源的独占,排除了经济中的其他厂商生产同种产品的可能性。第二,独家厂商拥有生产某种商品的专利权。这便使得独家厂商可以在一定的时期内垄断该产品的生产。第三,政府的特许。政府往往在某些行业实行垄断的政策,如铁路运输部门、供电供水部门等,于是,独家企业就成了这些行业的垄断者。第四,自然垄断。有些行业的生产具有这样的特点: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需要在一个很大的产量范围和相应的巨大的资本设备的生产运行水平上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于整个行业的产量只有由一个企业来生产时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生产规模。而且,只要发挥这一企业在这一生产规模上的生产能力,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对该种产品的需求。在这类产品的生产中,行业内总会有某个厂商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其他优势,最先达到这一生产规模,从而垄断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这就是自然垄断。在现实的经济生活里,垄断市场几乎是不存在的。 4.自动稳定器:又称“内在稳定器(built-in stabilizer)”,指在国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经济自动趋向稳定的因素。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摇摆性,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等。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但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5.经济周期:又称经济波动或国民收入波动,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现代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的论述一般是指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而不是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减少。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也可以称为扩张、持平、收缩、复苏)四个阶段。在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全面扩张,不断达到新的高峰。在衰退阶段,经济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从活动量的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活动量高度,进入繁荣。衡量经济周期处于什么阶段,主要依据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指数、就业和收入、价格指数、利息率等综合经济活动指标的波动。经济周期的类型按照其频率、幅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短周期、中周期、长周期三类。对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有很多解释,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是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论、消费不足论、资本边际效率崩溃论、资本存量调整论和创新论。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作图并说明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条件。 答:(1)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 在长期中,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量都是可变的,完全竞争厂商通过对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的调整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R=LMC。而完全竞争厂商在长期内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这也就是行业内企业数量的调整;另一方面表现为厂商对生产规模的调整。 长期均衡的条件:LMC=SMC=MR=AR=P=LAC=SAC,这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 ①由于行业内厂商数目变化对厂商长期均衡形成所起的作用 在长期内,如果行业内的单个厂商可以获得利润,则会吸引其他新的厂商加入到该行业的生产中来。随着新厂商的加入,行业的厂商数目增加,整个行业的供给就会增加,市场价格就会下降,市场价格会一直下降到使单个厂商的利润消失为止。相反,如果行业内的单个厂商的生产是亏损的,则行业内原有厂商中的一部分就会自动退出生产。随着原有厂商的退出,行业内厂商的数目就会减少,整个行业的供给就会减少,市场价格就会上升,市场价格会一直升到使单个厂商的亏损消失为止。最后,由于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都处于一种既无利润又无亏损的状态,行业内厂商的进入和退出也就停止了,于是,完全竞争厂商便处于一种长期均衡状态。 ②厂商结合生产规模的调整与行业内厂商数目的调整来实现长期均衡 长期内市场的商品价格会随着行业内厂商数目变化所引起的行业供给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单个厂商在每一个变化了的价格水平上,调整生产规模使其满足MR=LMC的均衡条件。在这样一个调整过程中,单个厂商最后必然将生产规模调整到与利润为零的长期均衡所要求的产量相适应的最优生产规模水平。 (2)在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状态下,厂商的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都等于市场价格,这意味着完全竞争市场达到最优的效率。 ①从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来分析。边际成本度量了社会生产一单位产品耗费资源的成本,而市场价格则衡量了消费者愿意支付给该单位产品的货币(或其他商品)数量,即社会给予该单位产品的价值评判。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意味着,最后一单位的产量耗费的资源的价值恰好等于该单位产量的社会价值,此时该产量达到了最优。因为,如果边际成本大于市场价格,那么就意味着在消费者看来,最后一单位的产品不值那么多,从而减少该单位产品的生产会提高全社会的价值总和;反之,如果边际成本小于市场价格,那么增加生产会提高社会的价值总和。这说明,完全竞争企业的产量是最优的。 ②再从平均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来看,平均成本是生产者生产所有的产量每单位所花费资源的费用,而市场价格是消费者购买所有产量每单位支付给生产者的收益。平均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意味着,生产者提供该数量的产品所获得的收益恰好补偿企业的生产费用,从而企业没有获得超额利润,消费者也没有支付多余的费用,这对于买卖双方都是公平的。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市场价格是一条水平的直线,而在企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时,企业的边际收益和平均收益都等于市场价格,所以,企业提供的生产量恰好处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这就是说,当提供该产量时,企业在现有的生产规模中选择了成本最低的一个。所以,完全竞争市场的生产在技术上是最优的,因为企业利用了现有技术提供的最低的生产成本。 ③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是通过价格的自由波动来实现的。所以,当由于消费者的偏好、收入等因素变动引起市场需求发生变动或由于生产技术、生产要素供给等因素变动引起市场供给发生变动时,市场价格可以迅速做出反应,及时根据市场供求的状况进行调整。另外,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提供的产品没有任何差别,因而企业没有必要通过广告之类的宣传媒介强化自己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不存在非价格竞争所带来的资源浪费。 2.公共物品为什么不能靠市场提供? 答:公共物品不能靠市场提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公共物品指供整个社会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指一产品为某人消费的同时,无法阻止别人也来消费这一物品。这和一件衣服,一块面包之类私人物品不同。对于私人物品来说,购买者支付了价格就取得了该物品的所有权,就可轻易阻止别人来消费这一物品,而像国防之类的公共物品则不同,该国每一居民不管是否纳税,都享受到了国防保护。非竞争性指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为许多人所消费,增加一名消费者的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即一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可供别人消费的量。例如,多一位消费者打开电视机不会给电视台带来任何增加的成本。这也和私人物品不同。一件衣服具有给你穿了就不能同时给他穿的特性。 (2)公共物品使用之所以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因为公共物品生产上具有不可分性,如国防、警务等提供的服务,不可能像面包、衣服那样可分割为许多细小单位,而只能作为一个整体供全社会成员使用。当物品可像私人物品那样细分时,消费者就可按一定价格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定数量独自享用,排斥他人分享。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物品的偏好程度可通过愿意支付的价格来表现,使自己的消费达到最大满足,从而市场价格可对资源配置起支配作用。由于公共物品不能细分,因而人们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能由市场价格来决定,价格机制无法将社会对公共物品的供需情况如实反映出来。这样,公共物品就只能由政府根据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来提供。如果要人们根据用价格所表现的偏好来生产这些物品,则谁都不愿意表露自己的偏好,只希望别人来生产这些物品,自己则坐享其成,这样,公共物品就无法生产出来了,因此,在公共物品的生产上,市场失灵的。 (3)无法排他的公共物品常有供给不足的现象。对于无法排他的公共物品,私人多不愿提供或充分提供,因此,其产量常低于最大社会福利产量,影响效率。 可以排他的公共物品常有利用不足的现象。非排他性并不代表所有公共物品都不能排他,有些公共物品是可以排他的。一种可以排他的公共物品如果只供付费的人享用,则常会使利用率偏低,造成浪费而影响效率。因此,公共物品不能由市场上个人决策来提供,而只能由政府来提供。政府在做出提供公共物品决策时,常常要运用成本—收益方法。 3.简述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 答: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关于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石是流动性偏好理论,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对于流动性偏好的抉择,他分析了人们为什么不以其未消费的那部分收入全部用于购买有价证券以得利息,而要手持一部分不生息的货币,从而归纳了货币需求即流动性偏好的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指个人生活上或厂商业务上为应付日常支出而对货币的需求。因为企业的收支活动并不完全一致,企业在收到销售货款后,为了支付日常成本开支,需要在手边保持一定数量可随时支用的货币,以弥补业务收支的差额,可谓营业动机;从个人来说,收入一般是定期取得的,但对收入的花费则是经常进行的,因此为了满足日常支付的需要,也必须保持一定量的货币,可谓所得动机。 (2)预防动机。指人们为了预防意外紧急支出而须持有货币的需求,就是说,出于交易动机而在手边保存一定量货币以备日常交易之用,这些货币以后支出的时间、金额和用途等是大致确定的。而且,为了预防一些未曾遇到的,不确定的支出和购物机会,人们也必须保持一定量的货币在手边。 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都注重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两者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大小,为收入的递增函数。凯恩斯以代表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以代表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引起的流动性偏好函数,以Y代表收入,则函数关系如下:。 (3)投机动机。对于货币的需求动机,剑桥学派已认识到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凯恩斯的创见在于提出了投机动机。所谓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在货币与生利金融资产之间进行选择,而保留一定量货币的需求。 投机动机分析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认为,人们拥有货币除去为了交易和应付意外支出外,还为了贮藏价值或财富。凯恩斯把用于贮藏财富的资产分为两类:货币和债券。货币是不能生利即不能产生利息收入的资产;债券是生利即能产生利息收入的资产。人们持有货币,货币未给他带来收益,即收益为零。人们持有债券,则有两种可能:如果利率上升,债券价格就要下跌;利率下降,债券价格就要上升。在后一种情况发生时,当然持有者有收益。而在前一种情况发生时,假如债券价格下跌幅度很大,使人们在债券价格方面的损失超出了他们从债券获得的利息收入,则收益为负。如果持有者的收益为负,持有非生利资产就优于持有生利资产,人们就会增大对货币的需求。在相反的情况出现时,人们的货币需求自然会减少,而债券的持有量则会增加。这里的关键是微观主体对利率水平的估计。假如人们确信现仍利率水平高于正常值,则意味着他们预期利率水平将会下降,从而债券价格会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然倾向于多持有债券。如有相反的预期,则会倾向于多持有货币,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同利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出于投机动机对货币的需求直接取决于利率水平的高低,而与收入水平无关。凯恩斯以代表为满足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以代表由投机所引起的流动性偏好函数,代表利率水平,则函数关系如下: 概括起来,凯恩斯提出的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易需求,二是资产需求。交易需求主要由收入决定,资产需求主要由利率所决定。现以代表货币需求总量,则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可用下列函数关系表示:或写成更一般的形式:。 4.简述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答:通货膨胀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一般地,按照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可以把通货膨胀分为三类: (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定义: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又称为超额需求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原因:在总产量达到一定产量后,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会增加一部分,但供给的增加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的不足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上升。或者当产量达到最大,即为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也不会增加,总需求增加只会引起价格的上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来自政府的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通货膨胀,需求方面的总支出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改变、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 引起需求扩大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的扩大,政府支出的增加、减税,净出口增加等(通过IS曲线右移),它们都会导致总需求的增加,需求曲线右移,称为实际因素。另一类是货币因素,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实际货币需求量的减少(通过LM曲线右移),导致总需求增加。 (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定义: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又称为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又可以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及利润推动通货膨胀(这里的利润通常为垄断利润)。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据西方学者解释,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决定于劳动的供求,工资的提高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由于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工资不再是竞争的工资,而是工会和雇主集体议价的工资,并且由于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工资的提高就导致成本提高,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西方经济学者进而认为,工资提高和价格水平上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提高。这样,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即所谓工资-价格螺旋。 利率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西方学者认为,就像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是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的前提一样,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是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的前提。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价格完全决定于商品的供求,任何企业都不能通过控制产量来改变市场价格,而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可以操纵价格,把产品价格定得很高,致使价格上涨的速度超过成本增长的速度。 另外,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向分析,有人提出了混合通货膨胀理论。其分析的实质就是把上面两个理论结合起来。 (3)结构性通货膨胀 定义: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称为结构性通货膨胀。 由于生产部门的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同,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也应当有区别。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这种对比部门可分为:生产效率高的部门和生产效率低的部门;迅速发展的部门和渐趋衰落的部门;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试述古诺模型的基本内容和结论,并比较不同市场组织的效率。 答:(1)古诺模型的基本内容和结论 ①古诺模型的基本内容 古诺模型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其假设市场上只有A、B两个厂商生产同一种成本为零的产品,两个厂商都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他们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 图 古诺模型 在上图中需求曲线D(即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MR向右下方倾斜,边际收益曲线在平均曲线的下方比平均收益曲线陡峭。市场需求曲线D决定的全部市场容量为OQ。需求曲线D决定的全部市场曲线恰好平分连接价格轴和需求曲线的任何一条水平线。由于假设成本为零,所以双寡头厂商按照总收益最大的原则来提供产量。 开始时,第一家厂商为了利润最大化按市场容量的半数提供产量,此时的数量是全部市场容量的1/2。通过这一产量在需求曲线D上的对应点A可以确定价格为。现在市场上出现第二家厂商,他认为第一家厂商不会改变销售量,为了最大化利润,他按照这剩下的市场容量的半数提供产量,数量为。这个产量占市场容量的1/4。这时,价格为。按照这一价格,第一家厂商的利润会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家厂商会采取行动,它认为第二家厂商不会改变销售量,由此认为自己的市场容量为全部市场容量的3/4,并按此市场容量的半数提供产量,即它生产总市场容量的3/8,比原产量减少1/8。第一家厂商的产量下降,则价格有所回升。这时第二家厂商也采取行动,它也认为第一家厂商的销售不会变动,因而认为自己的市场容量为总市场容量的5/8,并按这一容量的半数来提供产量,即它生产总市场容量的5/16,比原来增加1/16。第二家厂商的产量增加导致价格下降。 这样,第一家厂商的产量逐渐减少,第二家厂商的产量逐渐增加,过程一直进行到最后两家厂商的产量给为市场容量的1/3为止,即,第一家厂商的最后产量为市场容量的1/3为止,即,第一家厂家的最后产量为(1/2-1/8-1/32-…)Q=1/3Q;第二家厂商最后的产量为(1/4+1/6+1/64+…)Q=1/3Q。在图中,第一家厂商的产量为,第二家厂商的产量为,市场价格为。最后两家厂商的产量就是双头垄断的古诺解。 ②古诺模型的结论:双寡头竞争的最终结果是每个厂商生产市场容量的1/3,市场价格为1/3,这一产量与价格被称为古诺双寡头模型的均衡。将该模型的结论推广到n个厂商,则每个厂商的均衡产量为市场最大需求量的1/(n+1),总产量则为市场最大需求量的n/(n+1)。 (2)不同市场组织的经济效率比较 经济效率是指利用经济资源的有效性。高的经济效率表示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或能以最有效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低的经济效率表示对资源的利用不充分或没有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生产。不同市场组织下的经济效率是不相同的,市场组织的类型直接影响经济效率的高低。在三种类型的市场组织中,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最高,垄断竞争市场较高,寡头市场较低,垄断市场最低。可见,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则经济效率越高;反之,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则经济效率越低。其具体分析如下。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而且,厂商的长期利润为零,所以,在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时,水平的需求曲线相切于LAC曲线的最低点;产品的均衡价格最低,它等于最低的生产的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产量最高。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厂商的垄断程度越高,需求曲线越陡峭;垄断程度越低,需求曲线越平坦。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长期利润为零,所以,在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时,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对比较平坦的需求曲线相切于LAC曲线的最低点的左边;产品的均衡价格比较低,它等于生产的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产量比较高;企业存在着多余的生产能力。在垄断市场上,厂商在长期内获得利润,所以,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时,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对比较陡峭的需求曲线与LAC曲线相交;产品的均衡价格最高,且大于生产的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数量最低。设想,垄断厂商若肯放弃一些利润,价格就可以下降一些,产量就可以增加一些。在寡头市场上,厂商的需求曲线不太确定。一般认为,寡头市场是与垄断市场比较接近的市场组织,在长期均衡时,寡头厂商的产品的均衡价格比较高,产品的均衡数量比较低。 除此之外,一个行业在长期均衡时是否实现了价格等于长期边际成本即P=LMC,也是判断该行业是否实现了有效的资源配置的一个条件。商品的市场价格户通常被看成是商品的边际社会价值,商品的长期边际成本LMC通常被看成是商品的边际社会成本。当P=LMC时,商品的边际社会价值等于商品的边际社会成本,它表示资源在该行业得到了最有效的配置。倘若不是这样,当P>LMC时,商品的边际社会价值大于商品的边际社会成本,它表示相对于该商品的需求而言,该商品的供给是不足的,应该有更多的资源转移到该商品的生产中来,以使这种商品的供给增加,价格下降,最后使该商品的边际社会价值等于商品的边际社会成本,这样,社会的境况就会变得好一些。 在完全竞争市场,在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上有P=LMC,它表明资源在该行业得到了有效的配置。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在不同类型的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上都有P>LMC,它表示资源在行业生产中的配置是不足的。尤其在垄断市场,独家厂商所维持的低产高价,往往使得资源配置不足的现象更为突出。 2.试述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并分析财政政策的效应。 答:(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经济情况和财政政策有关手段的特点,相机抉择,主动地积极变动财政的支出和税收以稳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机动性财政政策。 依照凯恩斯主义理论,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尽管各种自动稳定器一直在起作用,但作用时间较长,效果也不理想,因而需要政府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财政政策。政府执行财政政策是斟酌使用的,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衰退时,应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即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来刺激总需求,使之接近充分就业水平,实现充分就业预算平衡。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则应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前者称为扩张性(膨胀性)财政政策,后者称为紧缩性财政政策。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实现和贯彻,也就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 该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效果不错,但之后出现的滞胀使它受到了怀疑。这说明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同样具有局限性。因为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限制因素影响这种财政政策作用的发挥。①时滞。认识总需求的变化,变动财政政策以及乘数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时间。②不确定性。实行财政政策时,政府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不确定:第一,乘数大小难以准确地确定;第二,政策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而在这一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③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也可能导致财政政策达不到预期结果。此外还存在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政府增加支出,会使利息率提高,私人投资支出减少,即发生挤出效应。所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尽量使其效果接近预期目标。 (2)财政政策的效应 一般而言,考察一国宏观经济活动水平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该国的国民收入。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政府收支变动(包括变动税率、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曲线移动,从而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显然,从IS和LM图形看,这种影响的大小,随IS曲线和LM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 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平缓,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LM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LM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下面用IS-LM模型来分析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 LM曲线不变,IS曲线变动的情况: 在图①(a)、(b)中,假定LM曲线完全相同,并且起初的均衡收入Y0和利率r0也完全相同,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现在假定是增加一笔支出G,则会使IS曲线右移到ISl,右移的距离是EE2,EE2为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支出增加额的乘积,即EE2=KGG。在图形上就是指收入应从Y0增加至Y3,Y0Y3=KGG。但实际上收入不可能增加到Y3,因为IS曲线向右上移动时,货币供给没有变化(即LM曲线不动)。因此,无论是图①(a)还是图①(b),均衡利率都上升了,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这就是所谓“挤出效应”。由于存在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问题,因此新的均衡点只能处于E1,收入不可能从Y0增加到Y3,而只能分别增加到Yl和Y2。 图① 财政政策效果因IS曲线的斜率而异 从图①中可见,Y0Yl<Y0Y2,也就是图①(a)中表示的政策效果小于图①(b),原因在于图①(a)中IS曲线比较平缓,而图①(b)中IS曲线较陡峭。IS曲线斜率大小主要由投资的利率敏感度所决定,IS曲线越平缓,表示投资对利率敏感度越大,即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幅度越大。若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映较敏感,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就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就是挤出效应较大,因此IS曲线越平坦,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被挤出的私人投资就越多,从而使得国民收入增加较少。图①(a)中的Y1Y3即是由于利率上升而被挤出的私人投资所减少的国民收入,Y0Y1是这项财政政策带来的收入。图①(b)中IS曲线较陡峭,说明私人投资对利率变动不敏感,所以挤出效应较小,政策效果也较前者大。 IS曲线不变,LM曲线变动的情况: 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因LM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LM曲线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曲线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如图4.7中所示。 图②中,假设IS曲线斜率相同,但LM曲线斜率不同,起初均衡收入Y0和利率r0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政府增加支出G,则它使IS右移到IS1,右移的距离E1E2即Y0Y3,Y0Y3是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支出增加额的乘积,但由于利率上升会产生“挤出效应”。使国民收入实际分别只增加Y0Y1和Y0Y2。 图② 财政政策效果因LM曲线的斜率而异 从图②可以看出,政府同样增加一笔支出,在LM曲线斜率较大、即曲线较陡时,引起国民收入变化较小,也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小;而LM曲线较平坦时,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化较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其原因是:当LM曲线斜率较大时,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较小,这意味着一定的货币需求增加将使利率上升较多,从而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结果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相反,当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较大(从而LM曲线较平坦)时,政府由于增加支出,即使向私人借了很多钱(通过出售公债),也不会使利率上升很多,从而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很大影响,这样,政府增加支出就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 如果LM越平坦,或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