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_1_4.专题十九 免疫调节.docx
下载文档

ID:3170872

大小:2.62MB

页数:37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1-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1_1_4.专题十九 免疫调节 _1_4 专题 十九
北京曲一线图书策划有限公司 2024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 专题十九 免疫调节 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2022浙江1月选考,25,2分)免疫应答的特殊性与记忆包括三个事件:①对“非己”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②淋巴细胞反复分裂产生数量巨大的淋巴细胞群;③淋巴细胞分化成特化的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针对胞外毒素,事件①中一个未活化的B细胞可能被任何一种胞外毒素致敏 B.针对异体移植细胞,事件①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需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信息 C.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大量增殖,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多种蛋白因子 D.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协同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 答案 B 通常,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即其可被一种特定胞外毒素致敏,A错误;异体移植细胞能引起受体发生细胞免疫,其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都需要接受相应抗原-MHC复合体的刺激,B正确;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其成熟后离开胸腺进入血液,在内环境中“巡逻”,其能在一定条件下大量增殖,C错误;记忆细胞群要分裂、分化形成效应细胞群才能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D错误。 易混易错 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分裂、分化成效应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效应细胞发挥作用对抗病原体,记忆细胞本身不能分泌抗体或直接去杀灭靶细胞。 2.(2022北京,10,2分)肤损伤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侵入伤口并引起感染。清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过程中,免疫系统发挥的基本功能属于(  ) A.免疫防御 B.免疫自稳 C.免疫监视、免疫自稳 D.免疫防御、免疫监视 答案 A 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免疫防护作用为免疫防御,A正确。 易混易错 区分免疫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 免疫防御 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 免疫自稳 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维持内环境稳态 免疫监视 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3.(2022河北,11,2分)气管黏膜由黏膜上皮和固有层组成。在抗原刺激下,分泌型抗体IgA(sIgA)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甲为浆细胞,内质网发达,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 B.sIgA通过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发挥抗感染作用 C.黏膜及其分泌物参与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防御)、监控和清除(监视、自稳)功能 答案 D 图中甲细胞可合成并分泌抗体IgA二聚物,说明其为浆细胞,浆细胞内质网发达,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A正确;据图可知,IgA二聚物被黏膜上皮细胞的Ig受体识别后通过胞吞进入上皮细胞,并以囊泡运输的形式分泌到黏膜表面,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进而抗感染,B正确;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泪液、唾液等)参与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C正确;抗体参与病原体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D错误。 知识归纳 能识别抗原和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 1.能够识别抗原的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 2.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 3.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浆细胞。 4.(2021山东,18,3分)吞噬细胞内相应核酸受体能识别病毒的核酸组分,引起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B.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效应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 C.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吞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速度明显加快 D.上述过程中吞噬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 ABC 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吞噬细胞产生的干扰素不针对特定病原体,该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效应T细胞抵抗病毒为特异性免疫,二者的机制不同,B错误;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参与免疫反应的速度明显加快的细胞是记忆细胞,C错误;抗体、干扰素等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 5.(2014海南单科,13,2分)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 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 D.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 答案 D 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水解病原菌,起到杀菌作用;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体液免疫。 6.(2013课标全国Ⅱ,4,6分)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各类免疫细胞。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B细胞和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细胞,普遍分布于血液和淋巴液中;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等;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7.(2013海南单科,21,2分)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C.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答案 A 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因而是可以遗传的,A正确;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属于特异性免疫,B错误;记忆细胞是B细胞、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产生的,为特异性免疫,C错误;特异性免疫针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D错误。 8.(2022广东,17,10分)迄今新型冠状病毒仍在肆虐全球,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和动态清零的防疫总方针。图a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 a b 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    免疫尚未被激活,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曲线①、②上升部分)。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是                               。此外,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    过程。  (2)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是实现动态清零的前提。目前除了核酸检测还可以使用抗原检测法,因其方便快捷可作为补充检测手段,但抗原检测的敏感性相对较低,据图a分析,抗原检测在    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判断的依据是此阶段          。 (3)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能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图b示一些志愿受试者完成接种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对各种新冠病毒毒株中和作用的情况。据图分析,当前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 。  答案  (1)特异性 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结合是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的第二个信号,且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进一步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 细胞免疫 (2)乙 病毒抗原开始出现,且存在含量相对较高时期 (3)全程接种+加强针 解析 (1)人体特异性免疫的激活需要一定的时间,感染病毒初期主要依靠吞噬细胞等非特异性免疫起作用,难以达到很好的防御效果,导致病毒快速增殖。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特异性免疫被激活的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辅助性T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中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信号1是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信号2是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结合,此外,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还可进一步促进B细胞的活化(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2)由题干信息“抗原检测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可知,当病毒抗原含量较多时,才可能检测出阳性结果,故应选乙时间段,因为病毒抗原在乙阶段开始出现,并存在含量相对较高时期。(3)据图b分析,全程接种+加强针组抗体中和病毒能力更强,可为个体提供更有效的保护作用。 考点二 特异性免疫 1.(2022辽宁,7,2分)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T细胞能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 B.首次感染新的病原体时,B细胞在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下才能被活化 C.若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机体会有持续的病毒感染或肿瘤发生 D.“预防”胜于“治疗”,保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对抵抗疾病非常重要 答案 A 细胞毒性T细胞可识别并接触、裂解靶细胞,释放病原体,但对释放出的病原体无消灭作用,A错误;首次感染新的病原体时,B细胞活化需要病原体的刺激以及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其结合,B正确;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若该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C正确;抵抗疾病重在“防”,而保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保证,D正确。 2.(2021浙江1月选考,20,2分)自2020年以来,世界多地爆(暴)发了新冠肺炎疫情,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有助于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 B.给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注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C.多次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可增强人体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抗原MHC受体识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答案 B 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有助于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A正确;给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注射相应抗体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而注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对于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是一种有效手段,B错误;初次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可使人体产生初次免疫应答,多次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可使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从而增强人体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正确;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抗原MHC受体识别被病毒感染而带有抗原—MHC复合体的靶细胞,D正确。 3.(2021广东,1,2分)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全球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为更有效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实施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计划,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爱。目前接种的新冠疫苗主要是灭活疫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通过理化方法灭活病原体制成的疫苗安全可靠 ②接种后抗原会迅速在机体的内环境中大量增殖 ③接种后可以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体液免疫 ④二次接种可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的免疫防卫功能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 A 通过理化方法灭活的病原体失去了感染性,但接种后,仍能引起人体发生体液免疫,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可产生相应的抗体,因而通过理化方法灭活病原体制成的疫苗是安全可靠的,①正确、③错误;由于病原体已被灭活,所以接种后,抗原不会在机体的内环境中大量增殖,②错误;二次接种疫苗,即相同的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机体内的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可产生大量的抗体,从而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的免疫防卫功能,④正确。 4.(2021湖南,6,2分)鸡尾部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后,可导致法氏囊严重萎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法氏囊是鸡的免疫器官 B.传染性法氏囊病可能导致雏鸡出现免疫功能衰退 C.将孵出当日的雏鸡摘除法氏囊后,会影响该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 D.雏鸡感染IBDV发病后,注射IBDV灭活疫苗能阻止其法氏囊萎缩 答案 D 根据题干信息“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可推断,法氏囊是鸡的免疫器官,A正确;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雏鸡后,可导致雏鸡的法氏囊严重萎缩,而“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雏鸡的法氏囊萎缩会使雏鸡无法正常产生B淋巴细胞,由此判断传染性法氏囊病可能导致雏鸡出现免疫功能衰退,B正确;结合题中信息“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分析,摘除法氏囊后,会影响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C正确;雏鸡感染IBDV发病后,其体内法氏囊可发生严重萎缩,从而影响该雏鸡产生B淋巴细胞,影响其免疫功能,而IBDV灭活疫苗应在雏鸡还未感染病毒之前注射,以预防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D错误。 5.(2018浙江4月选考,16,2分)取某实验小鼠皮肤片,分别移植到同种小鼠甲和切除胸腺的同种小鼠乙身上。一段时间后,观测到该皮肤片在小鼠乙身上的存活时间比小鼠甲的长。由此推断,对该皮肤片发生排斥反应(一般指移植物作为“非已”成分被免疫系统识别、破坏和清除的免疫反应)的主要细胞是(  ) A.中性粒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巨噬(吞噬)细胞 答案 B 本题以器官移植实验为素材,考查了实验探究能力;试题通过对移植物在受体动物体内存活情况差异的分析,体现了对科学探究素养中结果分析要素的考查。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是重要的免疫细胞,其中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并攻击靶细胞、移植皮肤片在切除胸腺的小鼠乙身上存活时间更长,说明主要是T淋巴细胞在皮肤移植手术中起到了排斥异体皮肤的作用,B正确。 6.(2020课标全国Ⅰ,1,6分)新冠肺炎疫情警示人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戴口罩可以减少病原微生物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B.病毒能够在餐具上增殖,用食盐溶液浸泡餐具可以阻止病毒增殖 C.高温可破坏病原体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煮沸处理餐具可杀死病原体 D.生活中接触的物体表面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勤洗手可降低感染风险 答案 B 飞沫传播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之一,戴口罩可有效切断该传播途径,减少病原微生物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A正确;病毒是寄生生物,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增殖,不能在餐具上增殖,且食盐溶液不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能起到阻止病毒增殖的作用,B错误;高温可通过破坏病原体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导致蛋白质变性,故煮沸处理餐具可杀死病原体,C正确;生活中接触的物体表面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勤洗手可减少皮肤表面病原微生物的数量,降低感染风险,D正确。 7.(2020课标全国Ⅲ,4,6分)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  ) A.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B.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C.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D.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 答案 D 病原体在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这些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即便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比如病毒,进入机体内环境后,其上所携带的抗原也可以激发人体的体液免疫,使人体产生抗体,A不符合题意;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其表面抗原依然可以激发人体的体液免疫,使人体产生抗体,B不符合题意;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若病原体表面不存在蛋白质分子,病原体可能存在其他抗原,也会激发人体的体液免疫,使人体产生抗体,C不符合题意;病原体进入人体后,经过吞噬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暴露其抗原,进而激发人体的体液免疫,使人体产生抗体,D符合题意。 8.(2020浙江7月选考,5,2分)对人群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不会感染各种流感病毒 B.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 C.接种破伤风疫苗比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D.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 答案 A 流感病毒变异类型较多,而疫苗具有特异性,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可预防此类流感病毒,对其他类型流感病毒的预防不一定有效,A错误;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B正确;接种疫苗属于免疫预防,使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从而获得较长时间的免疫力,而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属于免疫治疗,血清中的抗体可杀死破伤风杆菌,但仅在一段时间内具有免疫力,C正确;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中含有与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故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D正确。 9.(2019浙江4月选考,23,2分)若T细胞表面的某些分子被激活后,会使T细胞活性受到抑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激活这些分子有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 B.T细胞起源于骨髓并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C.阻断这些分子的作用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 D.T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直接识别相应的抗原并与之结合 答案 D 题中信息表明,T细胞表面的某些分子被激活后,会使T细胞活性受到抑制,说明这些分子不利于T细胞发挥作用,激活这些分子能够抑制机体的细胞免疫,有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A正确;T细胞起源于骨髓并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正确;阻断这些分子的作用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C正确;T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相应的抗原—MHC复合体并与之结合,D错误。 知识拓展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MHC是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的分子标志,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MHC在胚胎发育中产生,所有的身体细胞中都存在。当病原体(如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后,其上的抗原分子被降解成肽,与吞噬细胞上的MHC蛋白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这种复合体移动到细胞的表面呈递出来,一旦与人体中存在的淋巴细胞上相应受体结合,便会在其他因素的辅助下,促进淋巴细胞分裂,产生大量的淋巴细胞,启动免疫应答。 10.(2018江苏单科,9,2分)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效应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B.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 C.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D.大量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 答案 B 本题以效应T细胞等的产生及作用为信息,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试题通过对免疫细胞、二次免疫及免疫应用等相关知识的分析,体现了对科学思维素养中的归纳与概括和社会责任素养中的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等要素的考查。效应T细胞可来源于T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也可来源于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A错误;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机体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新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从而发挥免疫效应,故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B正确;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可能引起免疫排斥现象,C错误;因杂交瘤细胞可无限增殖,故大量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不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但所需的B细胞应为针对某抗原的相应B细胞,D错误。 易错警示 本题易错选D。错因是只考虑到杂交瘤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未考虑到杂交瘤细胞无限增殖的能力。 11.(2017天津理综,2,6分)细颗粒物(PM 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如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 选项 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 推论 A 损害呼吸道黏膜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B 改变T细胞数目 影响特异性免疫 C 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影响细胞免疫 D 导致抗体水平升高 影响体液免疫 答案 C 本题考查不同免疫类型的区别。呼吸道黏膜是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T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即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B正确;抗体、B细胞仅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D正确。 12.(2015课标全国Ⅱ,5,6分)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答案 D 本题通过基础判断的形式考查病原体与免疫相关的知识,属于对生命观念素养中的稳态与平衡观的考查。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因此不能消灭寄生在细胞中的结核杆菌,A项错误;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形成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溶菌酶能使细胞破裂、内容物逸出,导致细菌溶解,故溶菌酶杀菌与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不同,B项错误;Rous肉瘤病毒可诱发人的细胞发生癌变,为病毒致癌因子,C项错误;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HIV浓度增加,使T细胞数量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各种感染机会增加,D项正确。 知识拓展 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人体消灭胞内寄生病原体的过程中效应T细胞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释放病原体到内环境中,然后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并最终由吞噬细胞吞噬、消灭。 13.(2015北京理综,1,6分)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  ) A.由T淋巴细胞产生   B.可与多种抗原结合 C.可裂解乙肝病毒   D.可被蛋白酶水解 答案 D 抗体由浆细胞产生,T细胞可产生淋巴因子,A错误;抗体具有特异性,一种抗体只与特定抗原结合,B错误;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由吞噬细胞吞噬,C错误;该抗体是蛋白质,可被蛋白酶水解,D正确。 易错警示 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具有与特定抗原结合的性质,参与体液免疫反应。在多数情况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14.(2015天津理综,2,6分)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抗性变异 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 C 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致病力下降,可作为抗原,A错误;第一次注射鸡霍乱病原菌时,鸡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及记忆细胞,而不是产生抗性变异,B错误;第二次注射后,记忆细胞会迅速地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抗体和新的记忆细胞,C正确;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也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只是产生的抗体太少,不足以清除体内的病原菌,D错误。 15.(2014重庆理综,3,6分)驻渝某高校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  ) A.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B.抗原的积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 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 D.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 答案 C 第一次口服疫苗,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再次口服疫苗,抗原刺激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更多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应答效果更显著,A错误,C正确;抗原入侵机体后会被相应免疫细胞、免疫物质清除,不会积累,B错误;吞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无特异性,D错误。 16.(2014天津理综,6,6分)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答案 B 由图示知,物质a作为抗原激活了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A、C正确;体液免疫中,抗体与抗原结合,进而被吞噬细胞清除,所以抗a抗体与物质a特异性结合所形成的结合物能被吞噬细胞清除,B错误;因抗a抗体可与突触后膜的AChR结合,故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D正确。 17.(2013四川理综,2,6分)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病毒侵入人体后,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暴露出病毒的特有抗原,并将其传递给T细胞,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故A、B、D项均会发生;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能分泌抗体,但不具有细胞分裂能力,故C项不会发生。 18.(2012福建理综,4,6分)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答案 C 此题考查动物免疫的相关知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作为抗原会刺激家兔产生特定的抗体,故家兔血清会使小鼠B细胞凝集成团。由于同一动物体内B细胞和T细胞含有相同抗原,故该家兔血清也可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 19.(2012北京理综,4,6分)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 A.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 B.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 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效应T淋巴细胞的作用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免疫的相关知识。培养瓶中加入的细胞分别是被LCM病毒感染的小鼠体内分离出的淋巴细胞和被该病毒感染的 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的是上清液中 51Cr释放量,可判断 51Cr是标记细胞破裂后释放出来的,所以被LCM病毒感染的51Cr细胞可看作效应T淋巴细胞作用的靶细胞,该细胞裂解是效应T淋巴细胞作用的结果,所以该实验说明了效应T淋巴细胞的作用,D项符合题意。 20.(2012海南单科,16,2分)关于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液中存在T细胞 B.T细胞可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 C.HIV感染人体可使T细胞数量下降 D.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答案 D 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在胸腺处分化、成熟的T细胞可存在于淋巴、血液等处。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后,暴露出抗原,并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HIV能特异性识别人体内的T细胞,并侵染、攻击T细胞,使T细胞数量下降。在抗原的刺激下,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D选项符合题意。 21.(2011重庆理综,3,6分)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经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  ) A.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 B.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凝集素 C.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D.刺激机体释放出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答案 A 某人注射美容制剂后而出现头昏等症状,应为注射肉毒杆菌外毒素过量而引起的不适症状,医生为其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抗体)进行治疗,目的应是“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抗原)”,故A正确。 22.(2022全国甲,30,9分)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    ;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是    。  (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病毒最终被清除的方式是          。  (3)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如图所示),此时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  。  (4)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                  。  答案  (1)胸腺 浆细胞 (2)被吞噬细胞(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3)病毒初次感染导致记忆细胞的产生,再次感染后记忆细胞可迅速增殖分化并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4)初次接种疫苗后,间隔一段时间再次接种 解析 (1)人体的T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3)病毒初次感染机体后,机体产生了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能保留对抗原的长期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4)根据题图中抗体浓度的变化规律可知,初次感染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慢且浓度低,而再次感染时产生抗体的速度快且浓度高,抗体浓度增至最高点后会逐渐下降,因此初次注射疫苗后应当间隔一定的时间,再次接种相同的疫苗,以促使机体快速产生数量更多的抗体,增强免疫效果。 易错警示 二次免疫过程中,记忆细胞可快速识别抗原并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其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才能产生抗体。 23.(2022北京,20,12分)人体细胞因表面有可被巨噬细胞识别的“自体”标志蛋白C,从而免于被吞噬。某些癌细胞表面存在大量的蛋白C,更易逃脱吞噬作用。研究者以蛋白C为靶点,构建了可感应群体密度而裂解的细菌菌株,拟用于制备治疗癌症的“智能炸弹”。 (1)引起群体感应的信号分子A是一种脂质小分子,通常以    的方式进出细胞。细胞内外的A随细菌密度的增加而增加,A积累至一定浓度时才与胞内受体结合,调控特定基因表达,表现出细菌的群体响应。  (2)研究者将A分子合成酶基因、A受体基因及可使细菌裂解的L蛋白基因同时转入大肠杆菌,制成AL菌株。培养的AL菌密度变化如图1。其中,AL菌密度骤降的原因是:AL菌密度增加引起A积累至临界浓度并与受体结合,             。  图1 (3)蛋白K能与蛋白C特异性结合并阻断其功能。研究者将K基因转入AL菌,制成ALK菌株,以期用于肿瘤治疗。为验证ALK菌能产生蛋白K,应以    菌株裂解的上清液为对照进行实验。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取所需材料与试剂的序号,完善实验组的方案。  实验材料与试剂: ①ALK菌裂解的上清液 ②带荧光标记的K的抗体 ③带荧光标记的C的抗体 ④肿瘤细胞 实验步骤: 先加入    保温后漂洗,再加入    保温后漂洗,检测荧光强度。  (4)研究者向图2所示小鼠左侧肿瘤内注射ALK菌后,发现ALK菌只存在于该侧瘤内,两周内即观察到双侧肿瘤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而向瘤内单独注射蛋白K或AL菌,对肿瘤无明显抑制作用。请应用免疫学原理解释“智能炸弹”ALK菌能有效抑制对侧肿瘤生长的原因。 图2 答案 (1)自由扩散 (2)启动L蛋白表达引起AL菌短时间内大量裂解 (3)AL ①④ ②/③ (4)注入瘤内的ALK菌群体裂解后释放的蛋白K与蛋白C结合,且释放的细菌产物激活巨噬细胞,从而增强了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巨噬细胞加工呈递肿瘤抗原,激活细胞免疫,肿瘤细胞被特异性杀伤,因此有效抑制对侧肿瘤生长。 解析 (1)脂质小分子等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2)由题干“构建了可感应群体密度而裂解的细菌菌株”“引起群体感应的信号分子A”“细胞内外的A随细菌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表现出细菌的群体响应”可知,随细菌密度增加,A增加,A增加至一定浓度时与胞内受体结合,调控特定基因表达,使细菌裂解。AL菌株中,A分子合成酶基因可合成A分子,A受体基因可合成A受体(A分子可与A受体结合,调控特定基因表达,使细菌裂解),L蛋白基因可使细菌裂解,故推测L蛋白基因是A与A受体结合后调控的特定基因。综上所述,培养的AL菌密度增加到一定值后骤降的原因是AL菌密度增加引起A积累至临界浓度并与受体结合,启动L基因表达出L蛋白,引起AL菌短时间内大量裂解。(3)研究者将K基因转入AL菌制成ALK菌株,为验证ALK菌能产生蛋白K,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除蛋白K,其他变量应一致,即应以AL菌株裂解的上清液为对照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材料与试剂,ALK菌裂解的上清液中含有蛋白K;带荧光标记的K的抗体可与蛋白K结合;带荧光标记的C的抗体可与蛋白C结合;肿瘤细胞上含有蛋白C,可与蛋白K、带荧光标记的C的抗体结合。该实验步骤有两次“保温后漂洗”,最后检测荧光强度。第一次是让ALK菌裂解的上清液中的蛋白K与肿瘤细胞表面的蛋白C结合,漂洗去多余的蛋白K。若ALK菌裂解的上清液中含蛋白K,则漂洗后肿瘤细胞表面含蛋白K,且蛋白C因与蛋白K结合而无法与C的抗体结合。若ALK菌裂解的上清液中不含蛋白K,则漂洗后肿瘤细胞表面无蛋白K,其蛋白C可与C的抗体结合。第二次加入带荧光标记的C的抗体或带荧光标记的K的抗体,保温后漂洗,检测荧光强度。(4)蛋白K与癌细胞表面的“自体”标志蛋白C结合,可使巨噬细胞吞噬癌细胞。由题干知,向瘤内单独注射蛋白K或AL菌,对肿瘤无明显抑制作用,但注射ALK菌(K基因转入AL菌)对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说明蛋白K和AL菌并不单独起作用,而是共同起作用,且ALK菌裂解后释放的产物可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由题干知,注射ALK菌可抑制双侧肿瘤生长,说明巨噬细胞除吞噬作用外,还具有抗原呈递功能,巨噬细胞可通过激活细胞免疫,使对侧肿瘤细胞也被特异性杀伤。 24.(2020山东,22,10分)科研人员在转入光敏蛋白基因的小鼠下丘脑中埋置光纤,通过特定的光刺激下丘脑CRH神经元,在脾神经纤维上记录到相应的电信号,从而发现下丘脑CRH神经元与脾脏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即脑-脾神经通路。该脑-脾神经通路可调节体液免疫,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图2为该小鼠CRH神经元细胞膜相关结构示意图。 图1 图2 (1)图1中,兴奋由下丘脑CRH神经元传递到脾神经元的过程中,兴奋在相邻神经元间传递需要通过的结构是     ,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T细胞的原因是T细胞膜上有          。  (2)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可分泌      作用于B细胞。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          。  (3)据图2写出光刺激使CRH神经元产生兴奋的过程:                       。  (4)已知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脾神经通路,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及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N抗原,注射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 实验设计思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