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
部分
PPT
02
第二
单元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民族
交融
隋唐
统一
封建
国家
发展
高考历史,新高考版专用,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考点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2019上海单科,4,2分)“家天下”时代,常以君主姓氏来称呼朝代,如李唐、朱明,还有()A.曹魏 B.蜀汉C.北魏D.后周答案A,2.(2021福建,3,3分)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答案C,3.(2023届北京海淀期中,4)西晋初年,为了利用宗室拱卫皇权,分封了许多同姓王;设置辖区广大的都督区,由同姓王担任都督,掌握军队,镇守地方,称“宗王出镇”。这些措施的影响是()A.阻碍郡县制的推行B.有利于民族的交融C.造成了剧烈的战乱D.维系了西晋的统治答案C,4.(2021海南大联考,5)鲜卑慕容家族历史名人(部分),由上表可见()A.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B.西晋时北方地区民族交融频繁C.十六国部分统治者汉文化程度高D.北朝统治者大力推广传统儒学答案C,5.(2023届辽宁鞍山一模,2)北魏在均田制的实施过程中,荫附户问题突出。朝廷采纳大臣李冲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应效法古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年无过失者则升一等”。多数农民拥护新制度,“于是海内安之”。据此推断,三长制的推行()A.有利于农民摆脱豪强的控制B.得到北魏各阶层的广泛支持C.加速了北方的民族交融趋势D.推动了北魏统一北方的进程答案A,6.(2022北京,2,3分)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A.B.C.D.答案D,考点二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1.(2023届辽宁鞍山一模,3)唐太宗在其所著的帝范崇文中说:“当乎此际,则轻甲胄而重诗书。是知文武二途,舍一不可。与时优劣,各有其宜。武士儒人,焉可废也?”据此可知,唐太宗()A.觉得治国之策重在文治B.推崇科举制度C.认为治国应该因势而异 D.倡导儒学复兴答案C,2.(2022全国甲,25,4分)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答案C,3.(2018课标,25,4分)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考点三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2021重庆,3,3分)隋炀帝时,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刑部尚书李圆通“判宇文述田以还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农民经济负担减轻B.严刑峻法思想推行C.官员特殊权益消失D.均田制的贯彻实施答案D,2.(2021湖南,3,3分)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答案A,3.(2023届安徽“江淮十校”联考,6)唐太宗希望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有效地集中统治阶级的意志,把君主专制与宰相议事这种对立面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为此他()A.改革完善科举制度B.架空三省长官实权C.实行政事堂集议制D.重用品位较低官员答案C,4.(2021辽宁,3,3分)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A.文化交流B.扩大选官基础C.澄清吏治D.推动方言传播答案A,5.(2023届河南百校9月联考,4)虽然唐代文人可以通过科举、门荫、军功等多种方式为官,但只有科举成为文人为官的最体面方式,且愈来愈受到社会的重视。这实质上反映出唐代()A.地方割据势力走向没落 B.士族势力难以影响国家政治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D.文人社会地位逐渐超过武将答案C,考点四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2023届北京朝阳期中,4)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在中国完成其本土化是在()A.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B.魏晋南北朝时期呈现出佛教日渐兴盛C.隋唐时期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D.宋明时期儒家学说融合了佛教的内容答案C,2.(2021天津,2,3分)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A.书法实用性加强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D.纸张使用的推广答案D,3.(2021浙江6月选考,5,2分)唐代书法在风格上兼容南北,达到一个新高度。其中,由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属于()A.小篆 B.隶书C.楷书D.草书答案C,4.(2020课标,26,4分)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答案B,5.(2018浙江11月选考,3,2分)盛唐时代,可算得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文学艺术达到鼎盛。后人歌咏唐代灿烂文化星空中“双子星座”的典型诗文是()A.“颜柳二公书尤多”B.“唐之文章称韩柳”C.“奔放雄杰有若苏辛”D.“李杜诗篇万口传”答案D,6.(2020海南,3,2分)唐诗(摘录),由上表可见()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民间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答案D,7.(2020江苏单科,3,3分)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答案A,知能一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1.(2022海南,3,3分)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答案B,2.(2020北京,2,3分)“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答案B,3.(2020天津,2,3分)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答案C,知能二对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的认识,1.(2023届重庆巴蜀中学零诊,3)秦汉时期,官员没有明确的品级划分,以俸禄多少表示职位高低,如“万石”“二千石”等。曹魏开创九品分阶制,将官阶分为九品,至北魏形成了九品十八级三十阶的职官分级制度。这一变化反映的是()A.官僚政治得到发展B.选官制度出现变更C.中枢体系运转有序D.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答案A,2.(2018课标,26,4分)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3.(2020山东,3,3分)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答案D,4.(2022皖豫名校联考二,8)唐朝开元时期,宰相李元纮指出:“今百官所退职田,散在诸县,不可聚也。百姓所有私田,皆力自耕垦,不可取也。若置屯田,即须公私相换。”这说明,唐朝()A.土地兼并现象得以抑制B.重视稳定小农经济C.土地流转得到政府认可 D.潜伏地方割据隐患答案B,5.(2021江苏,3,3分)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B.促进了阶级流动C.消除了门第观念D.激化了政治矛盾答案B,知能三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1.(2023届江苏金陵中学期初,3)唐代儒家士人中参禅问道、信佛修道的大有人在,但他们却很难真正放弃世俗生活而单纯追求彼岸世界,甚至佛教和道教自身也逐渐发展出注重现实生活的思想。这一现象表明()A.社会文化氛围呈现开明开放特征B.传统文化在交融互鉴中走向成熟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思想文化观念D.儒学与佛教、道教实现三教合流答案A,2.(2019课标,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答案C,3.(2022江苏,3,3分)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答案D,1.(2021广东,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答案B,2.(2019课标,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3.(2020课标,25)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步辇图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答案C,4.(2023届湖北教育联盟期中,3)唐初基本沿袭隋朝制度,三省分立,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之职。玄宗时期,任命亲信文人为翰林学士,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参与朝政决策。宪宗时期,由宦官出任枢密使,在皇帝与宰相、翰林学士之间宣旨传奏。唐朝中枢机构的演变()A.说明了三省六部制度名存实亡B.反映中枢大权逐渐向内廷转移C.说明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D.导致唐朝政治黑暗和朝政混乱答案B,5.(2021北京,2)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A.B.C.D.答案D,6.(2019江苏单科,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D,7.(2017课标,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8.(2022全国乙,25)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A.小篆 B.楷书C.行书D.草书答案B,9.(2020课标,25)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答案C,10.(2021广东,3)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答案D,11.(2023届北京海淀期中,5)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且“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别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息”。淄青节度使(辖地位于今山东)李师道还在三道十二州内设立铜铁官,“岁取冶赋百万”。这些信息()A.可以用来研究藩镇割据的财政基础B.说明藩镇割据的根源是工商业发展C.反映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地区D.揭示唐朝统治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答案A,12.(2023届辽宁名校联盟9月联考,8)“任土作贡”(依据土地具体情况,制定贡赋的品种和数量)现象古已有之,汉代形成独立的经济制度。唐代法律明文严格规定土贡征收数量、种类、时间及运输、库存、支用;唐后期,地方官员间馈赠礼物中有许多当地土贡物产,土贡流动距离近至同一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唐后期这一现象()A.主导区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B.为地方割据奠定了经济基础C.表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D.说明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答案C,13.(2023届云南师大附中月考,26史学视野)史学界一向认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有学者认为这一观点有失偏颇,安史之乱后,江南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长足发展,逐渐成为全国的财政和经济的重心;唐后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超过了唐前期。由此可知,对唐朝安史之乱的认识()A.缺乏史料无法形成统一结论B.随着研究视野拓宽更趋全面C.受学者的主观感受影响较大D.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合理的答案B,14.(2021湖南,4)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答案A,15.(2021北京,16,10分)明堂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材料二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亞”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亞”形。,材料三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6分)(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4分),答案参考答案要点(1)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汉代呈“亞”形。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根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2)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明堂是体现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