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_讲解部分PPT-18-第十八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丰富多样.pptx
下载文档

ID:3170579

大小:599.99KB

页数:44页

格式:PPTX

时间:2024-01-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1_讲解部分PPT-18-第十八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丰富多样 讲解 部分 PPT 18 第十八 单元 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 丰富 多样
高考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十八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新高考版专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世界其他地区也形成和发展起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单元概览,考点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世界意义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中华文明起源。1)多元起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2)中原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2.夏商西周:青铜文明走向成熟。1)时代概况:国家建立,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汉字发展成熟。,基础篇,基础篇,2)发展历程:大约从夏朝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商朝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西周的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与完善。3.春秋战国1)华夏认同:周边一些民族内迁,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2)儒家文化:春秋时期,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3)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4.秦汉: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确立。1)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2)汉武帝: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5.魏晋至宋元:中华文化创新与发展。1)魏晋:儒、佛、道交汇融通;玄学盛行。2)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3)宋元理学:宋代,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也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其他: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6.明清:中华文化的批判继承。1)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2)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知识拓展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这个传统。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再次强调,学习、征引古人的行事和文章,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3)康雍乾时期,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7.近代:中华文化的受挫与新发展。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20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兴起,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中华文化的特点1)本土性:起源和发展具有本土性。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3)包容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4)凝聚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5)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2.中华文化的价值1)思想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社会价值: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四、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文化的传入1)历程:逐渐完成了本土化。,2)影响积极: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消极: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2.明末清初西学东渐1)明末: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2)清初: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3.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对东亚、东南亚,2.对中亚、西亚、欧洲1)四大发明,2)欧洲出现了“中国热”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及儒家经典、中国的史学、地理学、科技、文学等传入欧洲,引起了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和中国式园林及建筑等在欧洲社会深受喜欢。,考点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一、古代西亚、非洲文化(一)古代西亚文化,(二)古代埃及文化,(三)阿拉伯文化1.特征: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遗产,结合了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2.成就,二、欧洲文化的形成(一)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欧洲文化源头)1.古典希腊文化: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 4 世纪上半叶被称为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是古代希腊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2.古罗马文化: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名师点睛古典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与欧洲文化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但两者不是单区域文化的直接延续。这里所指的“欧洲文化”包括“中古西欧文化”和“拜占庭、俄罗斯文化”,它们都是在古典文明阶段结束(以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标志)后形成的,是中古时期的文化形态,具有各自的区域文化特征。(二)中古西欧文化1.背景1)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在西欧建立。2)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2.特征:西欧地区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3.成就1)基督教文化:阐述教义的圣经以及研究教义的神学是载体。圣经:对西欧的文学艺术有重要影响。神学家的思维方式源自古希腊哲学,对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2)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在中古西欧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4.评价1)积极: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基础。2)局限:受到教会控制,少有科学成就。(三)拜占庭、俄罗斯文化1.拜占庭文化1)特点: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2)成就法律:罗马民法大全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书籍: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建筑和雕塑艺术: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圣索菲亚大教堂)。2.俄罗斯文化1)特点:深受拜占庭文化和东正教的影响。2)成就文学:史诗伊戈尔远征记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建筑: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被视作东正教的象征。三、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一)古代印度文化1.成就,2.影响1)古代印度的语言、艺术、思想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2)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3)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二)古代朝鲜文化1.成就,2.与中国的文化交流1)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等都受到中国的影响。2)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三)古代日本文化1.成就,2.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四)美洲印第安文化1.特征: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在与其他大陆几乎隔绝的状态下,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2.成就,知能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价值和世界意义1.特点:绵延不断的传承性、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多元一体的凝聚性。2.价值1)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2)维系和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3)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彰显文治教化的精神修为。4)推动与人类普遍价值相一致的人性改善等。3.世界意义1)世界文化园地里的中华风度: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不仅在中华大地延续,还影响着周边国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中华的精神风度塑造了一代代中华民族脊梁;中华文化创造了独特的生活方式;中华的诗词与书,综合篇,画、戏曲与功夫等,则包含中华独有的价值观与审美智慧。它们为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多样做出了贡献。2)全球治理资源里的中国智慧:历代先贤提出“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等政治主张,贡献了诸多制度文化,是治国理政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所推崇的“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和而不同”等睦邻友好的和平思想,能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中国先哲提出的有关尊重生命和保护环境的主张,构成了人类生态文明智慧的一部分;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儒家“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意识,佛教“尊重生命”的博爱观念等思想,对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治理有良好的借鉴价值。,知能二地理环境与区域文化的关系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地理环境的差异必然造成文化发展的区域性差异。1.古埃及文化:河谷和三角洲是古埃及人生活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种地理环境上的相对独立性正是古埃及文明的特色及其生命力所在。“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文明的诸多成就都离不开尼罗河的孕育。2.古印度文化:印度河和恒河为早期印度居民生存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地和良好的农业灌溉水源。印度北部高山将其同亚洲其他地方隔离开来,东、南、西三面又有海洋包围,使其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造就了独特的印度文化。,3.古代希腊文化:希腊地区多山环海,地势崎岖不平,仅有被山脉阻隔的小块平原。耕地不足,土壤贫瘠。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多良港。这使许多小城邦生机勃勃地保持独立,孕育了独属于希腊的文化基因。4.阿拉伯文化:发源于阿拉伯半岛的腹地,气候炎热,终年干旱少雨,没有常年的河流,只有沙漠旷野深处的绿洲可供放牧,所以阿拉伯文化兼有沙漠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特点,自由而开放。同时,多元文化在“三洲五海之地”交汇,为阿拉伯文化增添了包容性和开放性。,史料研习玛雅文明的消失是天灾还是人祸一千多年前,玛雅人曾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但当西方殖民者到访时,却仅剩残垣断壁,玛雅文明的消失之谜引发了学者的一系列思考。材料一过去,尽管一些学者认为气候干旱可能是导致玛雅文明突然崩溃的因素,但是由于缺乏测年精度较高以及分辨率较高的古气候记录,这种观点很少受到重视。据Hodell等对尤卡坦半岛一个湖泊内沉积物的研究,8001000年是该地区中晚全新世最为干旱的时期,而这恰好对应着玛雅文明的衰落时期。随着测年技术的提高,不同时间尺度高分辨率气候演化序列的建立,一种新的气候变化模式逐渐显露出来,对全新世气候突变现象认识不断深入,气候环境因素在古代文明衰落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和肯定。,创新篇,摘编自吴文祥、胡莹、周扬气候突变与古文明衰落材料二一些专家指出,玛雅人有着复杂的宗教体系,城市都是以金字塔和神庙为核心,在兴建金字塔和神庙时,习惯于用白石灰来粉刷外墙,烧制石灰需要大量木材,玛雅人便开始砍伐森林。本库克(Ben Cook)是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他将玛雅时代后期和早期殖民时代(15001650年,那时土地的使用程度最低,森林在中美洲大部分地区生长良好)的气候条件进行了对比。发现气候变暖和干燥的趋势在早期殖民时代消失了。欧洲人入侵的一个附带结果就是导致当地人口消失了90%,人类影响的减少又促进森林的再生。洞穴记录也证实了森林被乱砍滥伐后的干旱情况。库克认为,相关的记录表明,当时的干旱气候,有一半原因是玛雅人对,森林的乱砍滥伐。800950年,尤卡坦半岛上的降雨量下降了20%。摘编自成振珂世界帝国简史:人类变迁中的文明与真相(上)(1)根据材料一,指出学界对“气候环境因素在玛雅文明衰落中的作用”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5世纪中期玛雅文明衰落的原因。(3)探究历史上一个古代文明的衰亡,应坚持什么原则?说说你的看法。,探究思路本题旨在通过考证、解读材料,形成可靠证据,探究玛雅文明的消失之谜,属于历史解释类试题。探究此类题目的思路是,先精读材料,划分层次,再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最后组织语言加以概括。(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这种观点很少受到重视”“逐渐得到重视和肯定”可得出变化;第二小问,既要回答“忽视”的原因,也要回答“重视和肯定”的原因。本问没有限定范围,回答时应注意从主观、客观两个角度思考,即学者自身原因,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考古成果等。(2)可从生产力状况、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思考。(3)历史研究应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科学性、全面性、关联性、开放性、孤证不立等原则。,参考答案(1)变化:由忽视到重视和肯定。原因:研究者思维惯性的影响;测年技术的提高,不同时间尺度高分辨率气候演化序列的建立;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考古成果的印证。(2)原因:主要城邦之间的互相征战;土地的过度使用,农业生产供应匮乏;宗教的极端发展加剧森林的乱砍滥伐。(3)原则:历史唯物论原则。看法: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古代文明兴亡的重要条件;全面性原则,广泛搜集古代文明覆盖的各个区域的材料,并对不同类型的材料加以比照;关联性原则,注意古代人类迁徙和文明交流、交融的影响,关注全球性因素;开放性原则,关注新史料的发现以及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史料,的深度挖掘成果。,创新点拨玛雅文明一直充满神秘的色彩,对其消失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本题通过史料解读,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探究历史,从土地使用、宗教习俗等角度对玛雅文明的消失作出合理解释,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