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_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
下载文档

ID:3170567

大小:174.02MB

页数:7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1-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专题 地表 形态 塑造
曲一线 2024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 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点一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020课标Ⅲ,7,4分)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D 按照沉积的规律,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②形成的比④晚; ①处断层线通过④所在岩层,但没有通过②所在岩层,故①形成的时间早于②晚于④;③为堆积于②表层的喷出性岩浆岩,其形成应晚于②;故①②③④中形成最早的是④。 2.(2020课标Ⅲ,8,4分)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答案 C 砂砾石层的下界相对平坦,说明该区域地壳运动稳定,但砂砾石层的下界面有明显岩层缺失痕迹,可能是岩层遭受侵蚀。   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丹霞山 3.(2020天津,4,3分)形成上图所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 B.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 C.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 D.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 答案 D 由景观图可以看出该地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岩;广东省降水丰富,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山体陡峻,存在垂直裂隙,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这一特殊地貌。该处地貌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多“顶平、身陡、麓缓”的红层砂岩山体。   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 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据此完成下题。 4.(2019海南单科,15,3分)该钻井深8 500多米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答案 D 该钻井钻探目的是勘探油气资源,深达8 588米,说明油气储存在此深度内;油气等化石燃料储存在沉积岩中,故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沉积岩。   某中学背山面河。该校组织学生开展野外采集岩石标本的实践活动。一组学生上山在基岩上打了2块岩石标本,另一组学生去河床捡了2块岩石标本。下图为学生们采集的岩石标本,经地理老师鉴定有砂砾岩、页岩、石灰岩和花岗岩。完成下面两题。 5.(2018浙江4月选考,22,2分)4块岩石标本,属于岩浆岩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D 页岩一般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且颗粒较细小,与①相符;砂砾岩颗粒物粗大、大小不一,与③相符;花岗岩为岩浆岩,不可能含有化石,也没有层理构造,且物质颗粒较粗大,与④相符;石灰岩为海相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与②相符。故D正确。 6.(2018浙江4月选考,23,2分)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成因是(  ) A.岩浆侵入 B.海洋中溶解物化学沉积 C.岩浆喷出 D.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 答案 D 河床中捡来的岩石标本,受河水侵蚀作用,一般外观较圆;而从基岩上打下的岩石标本,一般外观棱角分明;结合4块岩石标本的外观,可判断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是①和③,结合上题分析,可判断为页岩和砂砾岩,均为陆地沉积环境下形成的沉积岩,故D正确。   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7.(2018北京文综,4,4分)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答案 C 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物质来源于地幔中的软流层,A项错误;读图可知,甲在丙之后,断层在丙之前,故甲在断层之后,B项错误;乙在岩浆岩附近,高温高压下易变质,C项正确;溶洞景观由流水溶蚀作用造成,D项错误。   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某古火山及附近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 8.(2015天津文综,3,4分)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答案 C 本题考查影响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然后经过地质作用到达河滩泥沙中。那么,应该是岩层断裂后,该矿物通过岩浆喷发而出露地表,然后经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再经过流水搬运在河滩泥沙中沉积,C项正确。   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9.(2013上海单科,5,2分)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答案 C 石灰岩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变质成大理岩。①过程代表变质作用,则这一过程中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10.(2013上海单科,6,2分)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答案 C 大洋中脊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岩浆从板块的分离边界处喷发形成海岭。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是因为岩浆活动形成。图中④表示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  读图3,回答第5、6题。 图3 5.(2021北京,5,3分)图示地区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 (  ) A.甲乙丁丙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乙丙甲 6.(2021北京,6,3分)甲图中,形成最晚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5—6.DC命题意图 本题组以地层的剖面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地质地貌的演化过程;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突出了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5.审题指导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获取图中的信息,明确岩石的性质,并通过其形态的变化推断其演化过程。 解题思路 花岗岩在形成时伴随高温高压的环境,在其周边会形成变质岩,且花岗岩顶部较为平坦,如丁图所示;随着表层变质岩不断被侵蚀,花岗岩裸露出来,接受外力侵蚀,顶部逐渐凹凸不平,变质岩岩层也越来越薄; 随后在左侧出现断层,断层下沉处由于地势低,接受沉积。所以图示地区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丁乙丙甲,选D。 6.解题思路 甲图中,先发生断层,断层左侧由于相对下沉,接受沉积。故形成最晚的是发生断层后在低处沉积的松散沉积物③,选C。 考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貌   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下题。 1.(2014大纲全国,6,4分)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答案 C 本题考查六大板块的位置。依据经纬度可判断K岛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知识总结 印度洋板块主要包括印度洋以及三个陆地部分(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   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 2.(2016北京文综,4,4分)平顶海山(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答案 D 图示平顶海山在阶段Ⅰ由岩浆喷发出露海平面而成,属于火山,由岩浆岩构成,故A、B错误;由阶段Ⅱ、阶段Ⅲ可知,随着时间推移,山顶部不断变平缓,应该是受外力侵蚀等形成的;且随着板块移动而不断没入海平面以下;故C错误、D正确。   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山等地壳运动的机理。 3.(2015上海单科,11,2分)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一般出现的地壳运动现象是(  ) A.地震和火山 B.火山和断裂 C.地震和断裂 D.火山和褶皱 答案 C 板块张裂处易形成地震和火山活动,板块碰撞挤压处易形成地震、断裂,故C正确。 4.(2015上海单科,12,2分)2亿年前的海洋板块不全在俯冲带下沉消熔,部分随地壳抬升变为陆地,其证据包括(  ) ①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岩浆岩 ②古老大陆地壳中有大量沉积岩 ③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 ④部分沉积岩中有海洋生物化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海洋是接受外力沉积的环境,构成海洋板块的岩层表层往往形成较厚的沉积物堆积,经外力作用进而形成沉积岩。这些沉积岩中含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沉积岩在地壳深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可转化为变质岩或重熔再生转化为岩浆。C正确。   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据此完成下题。 5.(2014海南单科,17,3分)P地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答案 A 本题较易,主要考查六大板块分布。因P地处在日本太平洋沿岸,故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下图表示某地区多次地震的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图中纵坐标为震源深度,横坐标表示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其中0表示的是海岸线位置,-800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西800 km,200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东200 km,图中的点表示各次地震的震源位置。 6.(2013上海单科,15,2分)总体上看,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是(  ) ①在海岸线的西侧,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 ②在海岸线的东侧,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 ③在海岸线的东侧,震源深度限于一定的范围之内 ④在海岸线的西侧,震中到海岸线距离与震源深度关系不明确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C 根据图示,总体上看,在海岸线的西侧,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在海岸线的东侧,震源深度限于一定的范围之内,震源深度都小于100米。 7.(2013上海单科,16,2分)对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合理解释是(  ) A.大洋板块发生了张裂运动 B.大陆板块内部发生了张裂运动 C.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D.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 答案 D 六大板块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由此可见图中各次地震的震源位置即在板块的边界处,根据板块的边界形状判断为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形成。 8.(2013上海单科,17,2分)符合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板块活动可发生在(  ) ①太平洋西部岛弧 ②北美大陆西海岸 ③北美大陆东海岸 ④南美大陆东海岸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A 太平洋西部岛弧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方形成的;北美大陆东海岸的山脉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下方形成的;北美大陆东海岸和南美大陆东海岸均位于板块的内部。   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2018课标Ⅲ,6,4分)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答案 A 由图可知,湖面海拔低于1 000米,而沉积物厚达8千米,说明湖盆远低于地面;再结合“世界上最深”,以及图示湖泊东南有与湖泊走向一致的山地,能体现该地有东南上升、西北下降的地质作用。故A正确。 10.(2018课标Ⅲ,7,4分)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答案 C 沉积物厚达8千米,说明有大量沉积物进入,湖泊深度应变浅;但“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湖盆还在下沉加深,故C正确、D错误。降水量和入湖径流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升高湖泊水位,从而加深湖泊水深,但湖泊水位不会超过地面高度;且在自然状态下,湖泊水应处于“收支”的相对平衡之中,材料也不能体现区域降水与径流的增加,故A、B错误。   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11.(2020天津,5,3分)导致上图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 A.垂直抬升 B.水平拉张 C.水平挤压 D.岩浆喷发 答案 A 该地岩层为沉积岩层,并非岩浆活动形成,排除D;岩层水平,说明并未经过内力的拉张和挤压作用,排除B、C;该景观岩层应为成岩后受垂直抬升作用而出露地表,故选A。   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下题。 12.(2018海南单科,14,3分)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答案 D 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大致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差异,同时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图中岩层没有弯曲变形,因此不属于褶皱,故D正确。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两题。 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13.(2018天津文综,3,4分)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答案 D 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由地质剖面图可知,该地区有页岩、砂岩和石灰岩分布,在页岩、砂岩分布地区,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下切)作用,形成河谷地貌;而在石灰岩分布地区,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溶蚀作用,即水的溶解和冲刷,形成峰林等喀斯特地貌,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岩石种类不同,流水作用差异明显,D项正确;该地区小范围内年降水量差异较小,A项错误;由图中岩层弯曲状态可以判断,该地区为向斜构造,甲、乙两处均位于向斜的侧翼但地貌不同,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该区域植被状况,C项错误。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14.(2018天津文综,4,4分)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答案 A 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图示区域河流形成了两级阶地,阶地是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共同作用的产物,当地壳抬升时,河流下切作用明显,形成深切河谷;当地壳相对稳定时,流水下切作用减弱,堆积作用增强,形成河流阶地。由此可知,该地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A项正确;持续抬升不会形成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B项错误;地壳沉降,该地区河流下切作用较弱,图中古河床较现代河谷的位置明显偏高,说明有明显的下切作用,C、D项错误。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5.(2018江苏单科,5,2分)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答案 A 由等高线可知,甲乙之间最高海拔为185米,甲、乙两地海拔均小于100米,则甲乙之间地形为山地,据此可排除C、D两项。再由地层可知,甲到乙地层分别为C—P—C,而岩层由P到C,年代越来越老,则甲乙之间地质构造为向斜;同时图示甲、乙两地地层为C;故甲乙之间地形地质剖面与A图相符。 16.(2018江苏单科,6,2分)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答案 A 沉积地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一般是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丙处地表为D地层,比其老的地层为志留系地层,故A项正确。   读图,回答下题。 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 17.(2017天津文综,3,4分)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答案 B 本题考查岩石类型及地质构造。读图可知,图示地貌景观的岩石呈层状分布,最可能是沉积岩,且岩层向某一个方向倾斜,可判断地质构造为褶皱。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8.(2017江苏单科,5,2分)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答案 B 断层乙上方岩层形成的时间晚于断层,则乙早于甲。岩浆岩丙侵入断层乙所在岩层及其上方岩层,说明岩浆岩丙形成晚于断层乙。甲岩层形成在丙的侵蚀面之上,说明甲晚于丙。故B正确。 方法技巧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沉积岩岩层越向下,一般岩层的年龄越老;若有岩浆侵入活动,则岩浆岩的形成晚于其侵入的岩层。 19.(2017江苏单科,6,2分)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 A.1 B.2 C.3 D.4 答案 B 褶皱是岩层受挤压发生的弯曲变形。沉积岩岩层形成之初一般是水平的,若发生倾斜则判断其可能受挤压形成褶皱。同一次褶皱形成过程中,同一区域岩层弯曲变形倾斜的角度保持一致。若发生岩层倾角不一致的情况,则可能出现多次褶皱过程。所以,图中乙所在左下角岩层为一次褶皱过程,甲所在右上角岩层为另一次褶皱过程。   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完成下题。 地层新老关系 地层代号 观测点坐标 新↓老 C (31°38'13″N,117°50'12″E) (31°37'54″N,117°50'59″E) D (31°38'10″N,117°50'19″E) (31°37'57″N,117°50'52″E) S (31°38'05″N,117°50'32″E) (31°38'01″N,117°50'43″E) 20.(2015山东文综,12,4分)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 答案 C 由表中信息可知,地层由C→D→S为两翼向中心分布,岩层年龄依次变老,应为背斜构造,结合图示可知,C项正确。 方法应用 由观测点坐标确定考察线路与构造线方向➡结合材料信息确定岩层新老关系➡运用地质构造判读方法➡确定地质构造,并得出答案。   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下题。 21.(2015福建文综,9,4分)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 答案 A 从地层的新老关系上分析,X地的地层是中部老两翼新,为背斜,从X地的河流分布及等高线弯曲特征可以判断其为山谷,故A项正确。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下面两题。 22.(2015浙江文综,5,4分)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答案 C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甲处岩层向下倾斜为向斜,A错;甲处向斜槽部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B错;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山谷,C对,D错。故选C。 23.(2015浙江文综,6,4分)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砂岩 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理岩 石英岩 D.安山岩 玄武岩 答案 A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该地①—⑧岩层均为沉积岩,丙处山峰必为沉积岩,四个选项中石灰岩和砂岩按成因为沉积岩,故选A。   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完成下题。 24.(2014山东文综,12,4分)图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Ⅰ、Ⅱ D.Ⅲ、Ⅱ、Ⅰ 答案 B 根据关键信息“向斜两翼中的东翼”,将向斜地貌补充完整(如下图),向斜中心地层较新,两翼地层较老,上面后来覆盖上的地层最新,故选B。   下图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25.(2014江苏单科,7,2分)与M点的地形—地层关系相符的是(  )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与地质构造图的判读能力。M点位于山脊,向斜的侧翼,故B项正确。 易错警示 忽视题干中“向斜山”这一关键,且未能在地图观察出向斜槽部为东北—西南走向。 26.(2014江苏单科,8,2分)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 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剖面线通过山峰,地质构造为向斜,XY线为向斜槽线,岩层以此线为对称轴弯曲,故A项正确。   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27.(2012江苏单科,9,2分)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由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线,可绘出同一沉积岩层剖面线,由此可判断①④两处所对应的沉积岩层向上凸出明显,为背斜构造。又由图中地形剖面线可知,①②③④均为谷地。故①④为背斜谷。 28.(2012江苏单科,10,2分)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答案 C 本题考查地壳运动及读图能力。从图中可直接看出同一沉积岩层在⑤处发生断裂且右半部分下降,故C项正确。   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进,进行野外地理考察。该同学利用手持GPS接收机每间隔60秒自动记录一次位置。图Ⅰ是考察线路地质剖面图,图Ⅱ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29.(2011江苏单科,11,2分)图Ⅰ中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 A.向斜、背斜和断层 B.断层、向斜和背斜 C.背斜、向斜和断层 D.背斜、断层和向斜 答案 C 根据岩层形态可以直接判定①②③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背斜、向斜与断层,故C项正确。 30.(2011江苏单科,12,2分)与图Ⅱ相对应的剖面图是(  )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答案 D 由题意知,各记录点间隔的时间是一定的,而间隔的距离不同,由此能推断由甲到乙的速度是快—慢—快—很慢,进一步能推测出地势变化情况,d图符合题意。 31.[2020课标Ⅱ,37(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6分) 答案 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跃。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 解析 从题干中可知需从“板块运动的角度”回答问题。结合图中经纬度及金沙江、雅砻江等信息,可以确定该区域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消亡边界)附近,因此断裂发育可从该区域处于板块交界入手,再结合受力状况进一步分析。 32.[2019北京文综,36(1),8分]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读图,回答下题。   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 答案 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解析 图示区域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附近,地震多发的原因主要是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地震多发的危害主要从地震及次生灾害对生产、生活、生命财产、自然资源和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影响考虑。 33.(2011海南单科,21,10分)读图,指出图示地区板块界线的位置,分析该地区多火山的原因。 答案 界线:陆地西南海岸线附近(沿2 000~3 000米左右等深线)的海沟。(5分) 原因:大洋(西南侧的)板块俯冲到大陆(东北侧的,或美洲)板块之下(或答两侧的板块互相挤压),导致这里多火山。(5分) 解析 海沟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分界线;板块边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活动。 34.[2020课标Ⅱ,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4分) 答案 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河流。 解析 题干设问明确了“河流多沿断裂分布”,调动所学知识及生活常识可知,河流是在地势低洼的谷地水流汇集而形成的,因此要从断裂区域为什么会形成谷地的角度分析。联系所学的地质构造知识可知,岩层断裂处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容易形成河流。 (2022北京,5,3分)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5.图中 (  ) A.地貌符合向斜成山规律 B.甲处岩脉形成年代晚于断层 C.岩层①比②的沉积更早 D.岩层③与④的形成环境相同 5.B 读图可知,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地貌为山谷,因此为背斜成谷;观察甲处岩脉和断层的关系,可以看出岩脉完整未受到断层影响,B正确;还原断层可以判断岩层①在岩层②的上方,则①新②老;岩层③为石灰岩,多在浅海环境形成,④为泥岩,多在陆地环境形成。 (2022浙江6月选考,5—6,4分)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两题。 5.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5.B 能找到化石的岩层是沉积岩。图中①是沉积物,②是沉积岩,③是变质岩,④是岩浆岩,故B正确。 6.图中甲处 (  ) A.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 B.受断层影响下陷形成谷地 C.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 D.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 6.A 图中甲处为沉积岩,因地下岩浆活动,此处岩层受到挤压并向下弯曲,形成了向斜构造,故A正确。 方法点拨  地质构造的判读需要观察岩层的形状: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向下弯曲为向斜;岩层断裂并上下错动,形成断层,断层中上升的一侧是地垒,下降的一侧是地堑。 18.(2022山东,18,15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图a)。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图b)。 图a 图b (1)指出与古河道形成有关的主要内、外力作用。(3分) (2)说明图a中水系的演化过程。(8分) (3)指出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的特点。(4分)  18.答案  (1)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沉积;地壳断裂抬升。 (2)科拉林地垒两侧的河流原为同一水系,随着地垒的抬升,原水系一分为二;地垒东侧边缘成为新的分水岭,原河道的一段废弃成为古河道;分水岭以西形成新的水系,并沿断层线发育新的河流;分水岭以东形成断陷盆地,积水形成乔治湖,泰勒斯溪等河流汇入湖泊。 (3)主要通过湖盆边缘出露的含水层补给;补给量小,变化大。 解析 (1)古河道原为古雅斯河的上游河段,河流从东向西流,经过河流侵蚀、搬运、沉积形成古雅斯河道;后由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地壳运动,发生地壳断裂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垒;地垒的形成造成古雅斯河上游河段断流,水分蒸发,形成古河道。 (2)以科拉林地垒抬升前后为界,从河流源头、水系形状、支流、流域面积等方面说明河流水系的演化过程。 (3)该湖位于承压盆地,河流通过补给区补给地下水,受地形影响,河流与地下水呈单向补给。对湖区地下水的补给受河流水量的影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2022浙江6月选考,11—12,4分)下图为世界局部图。完成下面两题。 11.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  ) A.欧亚板块张裂  B.美洲板块抬升 C.太平洋板块张裂  D.太平洋板块俯冲 11.D 海沟的形成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由于大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大洋板块一侧形成海沟,在大陆板块一侧抬升形成海岸山脉或者是岛弧。太平洋板块属于大洋板块,美洲板块属于大陆板块。因此D正确。 知识归纳  板块张裂处形成裂谷、断层、海洋或海岭;两个大陆板块挤压处形成高大的山脉;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处形成海沟、海岸山脉或岛弧链。 12.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 (  ) ①海岭  ②裂谷  ③山脉  ④岛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C 海岭和裂谷位于板块张裂处,因此①②错误;图中阿留申海沟北侧有阿留申群岛,因此④正确;图中北美洲阿拉斯加半岛太平洋沿岸是阿拉斯加山脉,因此③正确,故选C。 解题关键  从图中获取信息:阿留申海沟北侧有群岛,且与阿留申海沟延伸方向一致,说明是相伴形成的。   图5示意黄土高原某地区考古挖掘出的古聚落遗址,遗址中有许多黄土烧制的陶器。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为避免坍塌,窑洞宽度须小于窑顶黄土厚度。据此完成11—13题。 图5 11.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气候趋向 (  ) A.冷湿  B.冷干  C.暖湿  D.暖干 12.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是由于 (  ) A.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  B.人口增长迅速,耕地不足 C.蓄水技术提高,供水充足  D.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 13.龙山文化时期,该地区坡地的窑洞平面形态最可能是图6中的 (  ) 图6 11—13.BAA命题意图本题组以黄土高原考古事件为背景,考查自然环境变化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突出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11.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提取材料和图片中的有效信息,调用气候变暖的影响与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等知识来作答。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信息“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可以推测该时期该地气候变冷,排除C、D。抓住图中的文字信息“地面大型木骨泥墙建筑,木材耗费量很大”,可推测当聚落分布在较低处时,修建聚落的木材容易得到,后来因为木材减少难以获取,人们只能就地取材,选取靠山崖“几乎不用木材”的窑洞居住,于是聚落就表现出向高处迁移。木材减少,与气候变干、森林减少直接相关,所以判断气候变干。因此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气候趋向冷干,选B。 12.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区域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解题思路人们为了躲避可能的洪涝灾害,沿河居住的聚落多分布在河流两边较高的阶地上。提取材料信息“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结合黄土高原的区域特征分析,流经黄土高原的河流多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比如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导致下游河床淤积抬升,洪水泛滥成灾,促使人们向高处迁移,A正确。人口增长,聚落需求增加,应是增加聚落,而不是迁移聚落,且聚落一般在平坦的地方更容易修建,B错;蓄水技术提高,供水充足,并不影响人们继续居住在较低处,C错;地势高的区域土壤肥力更低,D错,选A。 13.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材料信息“为避免坍塌,窑洞宽度须小于窑顶黄土厚度”。 解题思路由图可知,该窑洞位于坡面位置,门口窑顶黄土厚度最薄,越往里,窑顶的土层越厚,根据材料信息“为避免坍塌,窑洞宽度须小于窑顶黄土厚度”,可以推测窑洞最易坍塌的部位应该是窑洞的前部,即门的位置,所以门的位置不能太宽,结合图形可看出C、D两图门的位置比较宽,排除C、D。结合第11题的结论,该时期气候冷干,而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性,门的位置设置一个门廊由窄变宽更利于冷暖空气的缓冲和交换,里面方正宽敞有更大的利用空间,所以A对,B错。   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图2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9—11题。 图2 9.(2021全国甲,9,4分)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  )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10.(2021全国甲,10,4分)图2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 (  )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  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 11.(2021全国甲,11,4分)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 (  ) A.岛屿众多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C.受暖流影响  D.受东亚季风影响 9—11.CAC命题意图本题组以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为载体,考查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突出了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9.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注意获取文字材料中的信息“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二是获取图中信息。 解题思路根据文字材料信息可知珊瑚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珊瑚礁的发育应是先有海底火山爆发形成火山岛,然后在火山岛周围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有珊瑚生长,接着在火山岛周围形成潟湖,最后形成珊瑚礁,故C项正确。 10.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充分利用材料中信息的内在联系,挖掘文字材料和图中隐含的条件。 解题思路从图中信息可知,火山岛形成后面积变小,说明海平面先有上升;珊瑚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而图中信息表明,珊瑚礁的分布距海面非常近,甚至露出了海面,说明海平面有下降,故A项正确。 11.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文字材料中的信息:珊瑚礁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 解题思路根据题意可知珊瑚礁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而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说明该处海域的水温较高。表层海水的温度受太阳辐射、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故C项正确。岛屿多少以及季风并不会使水温升高;副热带高气压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附近,故A、B、D项错误。 考点三 外力作用与地貌   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019课标Ⅱ,9,4分)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答案 B 霍林河为山前平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