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_专题检测-09-第九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docx
下载文档

ID:3170497

大小:55.91KB

页数:22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1-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专题 检测 09 第九 单元 走向 整体 世界 资本主义制度 确立
第九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单元集训(一) 限时:70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钱乘旦认为,从1415年起历次重大探险活动,绝大部分是在国王或在政府有关部门委派、支持下进行的。15世纪开始的探险队领导人大多数是贵族,到达印度的达·伽马,发现太平洋的巴尔沃亚,首次开展环球航行活动的麦哲伦都是贵族,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 A.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B.是新旧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 C.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 D.促进了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 答案 B 根据材料“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可知,推动新航路开辟的既有政府力量,又有贵族、商人等,说明新旧力量共同推动了新航路开辟,故B项正确。 2.有学者认为,西班牙之所以在同荷兰、英国的殖民角逐中逐渐落后,可以说是“自食掠夺美洲的恶果”。该学者旨在强调西班牙殖民霸权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英、荷两国殖民地资源更具优势 B.忽视海上军事力量的建设 C.改造传统经济和社会的动力不足 D.资本原始积累的非正义性 答案 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大量金银主要用于满足统治者的奢侈生活,并未转化为资本,也没有推动社会的转型,即改造传统经济和社会的动力不足,造成殖民霸权的衰落,故选C项。西班牙较早进行殖民扩张,殖民地资源优于英、荷两国,排除A项;西班牙海军力量强大,拥有“无敌舰队”,可见其并未忽视海上军事力量的建设,排除B项;西欧各国的资本原始积累都具有非正义性,资本原始积累的非正义性与霸权衰落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 3.有学者指出,15、16世纪之后欧洲制作的世界地图,对海岸线与大陆轮廓的测量日益精准,并在地图上用边界线和色块区分不同国家或政治体,且以物产和民族志图像为装饰。欧洲近代地图学的发展(  ) A.激化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B.解决了欧洲领土的争端 C.折射出殖民主义的色彩 D.体现了科技革命的作用 答案 C 据题意可知,西欧诸国对不同的国家或政治体以当地物产和民族志图像为装饰,明显是为了向这些地区进行扩张做准备,带有殖民主义色彩,C正确。对殖民地的争夺导致列强之间的矛盾激化,排除A;近代地图学的发展并不能解决领土争端,排除B;15、16世纪尚未出现科技革命,排除D。 4.彼特拉克认为“在尘世的时候,我们希望获得尘世的光荣是对的。当我们到达天堂,不再希望和关心尘世的光荣时,人们可以希望享受天上更高的荣耀。”这一看法(  ) A.否定了基督教会和教皇的权威 B.试图平衡宗教信仰和世俗生活 C.强调了世俗生活高于宗教信仰 D.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发展要求 答案 B 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材料“在尘世的时候,我们希望获得尘世的光荣是对的”“到达天堂,不再希望和关心尘世的光荣时,人们可以希望享受天上更高的荣耀”体现的是对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的平衡,B正确,排除C。A是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18世纪中期工业资产阶级形成,排除D。 5.15世纪前后,意大利的许多市民虽然十分蔑视和反感腐败的教会,但是对日常生活中的宗教仪式却采取了默认态度并坚决维持,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以世俗享乐满足肉体需要,以宗教活动满足精神需要。这说明当时(  ) A.教会放松对市民生活的控制 B.自由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C.文艺复兴运动缺乏社会基础 D.社会观念处于转型时期 答案 D 由材料可知,15世纪前后,意大利市民默认并维持了传统的宗教仪式以满足精神需要,但却以世俗享乐满足肉体需要,说明当时的社会观念正处于转型时期,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15世纪前后,教会势力对世俗社会的控制十分严格,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说明自由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故B项错误;“十分蔑视和反感腐败的教会”反映了市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说明文艺复兴运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C项错误。 6.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在1501年的教皇敕令中警告:“只要印刷术让无害且未受到审查的书籍进一步传播,那么它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如果它使有害的作品也广为流传,那么印刷术也可以是有害的。因此对印刷术的控制是极有必要的。”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技术进步促进思想解放 B.印刷业发展受教会控制 C.教会主导文化发展方向 D.教皇理性地对待印刷术 答案 A 由材料可知,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希望印刷术让“无害且未受到审查的书籍”得到传播,不希望印刷“有害的作品”。结合所学可知,在教会看来,文艺复兴时期,抨击教会、宣传人文主义思想的作品都是“有害的”,亚历山大六世认为需要对这些作品的印刷加以“控制”,这从侧面说明技术进步促进思想解放,故选A项。根据材料“因此对印刷术的控制是极有必要的”可知,教皇十分重视对印刷术的控制,但不能就此判断印刷业发展受教会控制,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教会主导文化发展方向,排除C项;教皇只希望在符合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发展印刷术,并非理性地对待印刷术,排除D项。 知识拓展 谷登堡印刷术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1)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印刷术的诞生成为时代的转折点,谷登堡印刷术推动着欧洲社会的进步,有助于解决知识在民众中的传播问题。 2)印刷术在欧洲的成功推行,使得阅读走进大众生活,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所萌生思想的传播,对社会的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印刷企业作为传播媒介,向社会展示了资本主义企业风采,传递着重要的社会信息,不仅促进文艺复兴的进行,对整个欧洲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总之,印刷术确立了全新的传播尺度,带来包括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等传播要素的整体环境的变革,全面改变了知识、文学以及新教思想的传播形态,进而推动人文思想的传播,促进欧洲社会的现代转型。 7.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家们再读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圣经,重新解释宗教教义。他们抛弃人文主义者的温情面纱,旗帜鲜明地反教皇、反教会,给统治欧洲一千年的天主教以致命的打击。由此可知,宗教改革(  ) A.借助复兴古典文化形式批判宗教神学 B.是一场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的运动 C.旨在打破天主教会对民众的精神独裁 D.鼓吹理性主义打击封建势力的特权 答案 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宗教改革通过重新解释宗教教义,反教皇、反教会,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这是为了打破天主教会对民众的精神独裁,C项正确。A、B两项描述的是文艺复兴,排除;D项描述的是启蒙运动,排除。 8.神学丧失了它在大学的领导地位,不再是最重要的学科。在许多大学里,“如法国的医学和自然科学,德国和意大利的财政学,苏格兰的道德哲学,以及许多欧洲国家的自然法学,都得到了加强或第一次开设……学校越来越多地教育学生自己思考。”与这一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  ) A.推动西方理性精神的萌发 B.促进欧洲政治民主化进程 C.消除宗教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D.为近代科学的兴起奠定基础 答案 B 根据材料“神学丧失了它在大学的领导地位,不再是最重要的学科”“学校越来越多地教育学生自己思考”并所学知识可知,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用理性、科学之光驱散蒙昧、迷信,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欧洲政治民主化进程,B正确。理性精神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排除A;“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为近代科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排除D。 9.卢梭认为,自然的感情会指引人们去满足公共利益,而理性则鼓励自私,会引导人们误入歧途。在他看来,人类最好的美德,如同情心、怜悯、无私和诚实都是发自内心的自然的产物,但是理性却会窒息人类的天性和自然本能,导致邪恶。卢梭的这一认识(  ) A.突出了感性的认识功能 B.全面诠释了理性主义的内涵 C.意在维护私有制的基础 D.推动了资本主义秩序的建立 答案 A 根据材料可知,卢梭认为理性会扼杀人们的天性和自然本能,引导人们误入歧途,而感性会引导人们满足公共利益,萌发积极的品德,因此,卢梭强调感性的认识功能,A项正确;材料强调感性的认识功能,而指出了理性的弊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私有制,排除C项;材料强调感性的认识功能,未体现对资本主义秩序建立的推动,排除D项。 10.欧洲历史上某次运动始于17世纪末的英国,结束于法国大革命,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将这一时期评价为“思维着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该运动(  ) A.得到多国政府立法支持 B.有空前的公共性 C.使理性化思维开始形成 D.缺乏经济学成果 答案 B 材料表明该运动“始于17世纪末的英国,结束于法国大革命”,在这次运动中“思维着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结合所学可知,该运动指的是启蒙运动,当时社会名流和知识精英经常组织学术聚会活动,许多国家建立了科学院和学术社团组织,一些大学成为研究和传播新思想的重镇,这些体现了启蒙运动具有空前的公共性,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无法说明“开始形成”,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启蒙运动是否有关于经济学的内容,排除D项。 11.特权泛滥使人们越来越认为特权没有存在的理由,往昔的制度已丧失效力,却还要垂诸万世,因此他们很容易就对旧事物和传统感到厌恶,自然而然地勾画出崭新的蓝图去重建当代的社会。材料中“他们”的主张(  ) A.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B.成为浪漫主义美术理论依据 C.体现了文艺复兴的精神诉求 D.使人性逐渐摆脱信仰的束缚 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他们”反对特权和旧制度,为当代社会勾勒出“崭新的蓝图”,因此“他们”指的是启蒙思想家,“他们”的主张——启蒙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故A项正确,C项错误。人们对启蒙运动描绘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是浪漫主义美术诞生的基础,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要求人们解放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追求现世幸福,故D项错误。 12.“革命”一词在古希腊文化语境中意为政治的动荡,政体的更替。法国大革命过程中“革命”被赋予神圣的含义:“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对后世影响深远。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人民主权理论的影响 B.限制专制君主权力需要 C.革命成为时代的潮流 D.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 答案 A 古希腊时,“革命”指的是“政治的动荡,政体的更替”;到法国大革命时,“革命”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词义色彩也更褒义,这是因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受到启蒙思想,尤其是人民主权理论的影响,A正确。“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指的是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阶级,而不是限制君主权力,排除B;本题需要回答的是“革命”一词含义变化的原因,材料并没有指明“革命成为时代的潮流”,排除C;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这与法国大革命的时间不符,排除D。 13.1710年,英国通过的法案规定:议员只能由拥有每年至少收入600镑的地产的人,或者纳税后的年收入在300镑以上的城市居民担任。在18世纪英国议会党争中,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辉格党人不仅占尽上风,而且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其未来在议会中的势力。这一现象(  ) A.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B.体现其民主政治的保守性 C.使议会成为权力中心 D.直接推动了英国议会改革 答案 B 在当时的英国,“议员只能由拥有每年至少收入600镑的地产的人,或者纳税后的年收入在300镑以上的城市居民担任”“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其未来在议会中的势力”表明议员的选举资格有财产限制,并用法律不断维护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说明其民主政治具有保守性,B正确。“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辉格党人不仅占尽上风,而且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其未来在议会中的势力”表明英国的民主政治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A;“光荣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国家权力中心逐渐由君主转移到议会,排除C;材料中的现象不是推动英国议会改革的直接原因,排除D。 14.美国独立后13个州一致选择了邦联体制;后由于邦联体制弊端暴露,不得不制定1787年宪法,在宪法中采取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的设计。这些都集中体现了美国人(  ) A.对直接民主的追求 B.对自由价值的珍视 C.对社会公正的渴望 D.对平等价值的热爱 答案 B 联邦制下各州可以保留一定的自主权,而三权分立则意在防止专制独裁,有利于保障民主自由,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的设计体现了美国人对自由价值的珍视,B项正确。美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属于间接民主,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社会公正和平等价值无关,排除C、D两项。 15.法国雅各宾派掌权时期,宣布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地价在10年内付清。1804年,《拿破仑法典》规定“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了法国大革命中农民取得的土地所有权。法国的这些措施(  ) A.有利于巩固革命成果 B.被欧洲各国所效仿 C.彻底摧毁了封建经济 D.杜绝了君主制复辟 答案 A 根据材料可知,法国的这些措施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有利于支持革命,巩固革命成果,故选A。欧洲各国所效仿的是《拿破仑法典》的立法精神和原则,而不是具体措施,排除B;“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后来波旁王朝复辟,“杜绝”说法错误,排除D。 16.1834年,辉格党领袖墨尔本出面组阁。但墨尔本面对爱尔兰问题束手无策,威廉四世借机解散了内阁,任命保守党领袖皮尔为首相,但保守党在议会中并非多数,皮尔内阁旋即宣布解散,威廉四世只得重请墨尔本组阁。此后,国王再也没有不顾议会多数解散内阁的行为。这说明英国(  ) A.国王执掌国家行政权 B.国主权力凌驾于内阁之上 C.责任内阁制走向成熟 D.议会掌握着国家立法大权 答案 C 根据“威廉四世借机解散了内阁,任命保守党领袖皮尔为首相,但保守党在议会中并非多数,皮尔内阁旋即宣布解散,威廉四世只得重请墨尔本组阁”可知,在议会重新选举之后,威廉四世未能成功干预内阁的行为,这反映出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渐完善,国王权力进一步被限制,C正确。英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后,首相掌握行政权,排除A;此时国王统而不治,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英国立法权的归属,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42分) 17.商人作为一支社会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早在14—15世纪,当伦敦商人还属于中世纪市民等级的时候,便逐渐活跃在舞台上。随着海内外商业的蓬勃发展,中世纪基督教“守贫节欲”的道德规范逐渐被“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要的一切”的观念取代,商人作为一支社会力量在英国渐渐兴起。他们抓住了社会经济转型的有利环境和时机,使自身成长为一个不可令人小觑的社会阶层。商人对国内外市场尤其是海外市场的开拓……拥有巨大财富的大商人主要通过控制城市政权、参加议会来分享政府中的部分权力,从而在政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徐沁萍《近代早期英国商人的 社会形象与社会评价》 材料二 自16世纪起,面对西方商人仗剑经营的激烈竞争,中国商人与其展开了角逐。他们把不仅受当地人欢迎,同时也被西班牙人喜爱的商品运送到东南亚,中国商人不仅在鹿皮产地与荷兰人争夺,还在销售市场与外国人争夺销售渠道,在短时间内再度垄断暹罗与日本之间的鹿皮贸易;17世纪中国商人联合当地居民打败荷兰东印度公司掠夺金刚钻的计划。 ——摘编自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 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14—15世纪英国商人成长的“有利环境”,简述商人成长对英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商人面临激烈竞争的内外因素,并概括其与外国商人竞争的方式。说明中外商人具备的共同品质。(7分) 答案 (1)有利环境: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兴起;教会控制力的逐渐减弱;新航路的开辟;工商业复兴和繁荣,城市的兴起;打破中世纪传统的财富观。(任答3点3分) 积极影响:开拓了英国的海外市场;促进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有利于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推动英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社会转型);促进重商主义兴起。(任答3点3分) (2)原因: 外因:西方商人在政府的支持、军队的保护下进行殖民贸易。 内因:中国商人受到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的限制。(2分) 方式: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争夺销售渠道垄断贸易;联合本土居民破坏殖民计划。(3分) 品质:开拓进取;诚实守信;智慧创新。(任答2点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早在14—15世纪”和“随着海内外商业的蓬勃发展”可得出新航路的开辟和工商业复兴和繁荣;根据材料一“中世纪基督教‘守贫节欲’的道德规范逐渐被‘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要的一切’的观念取代”可得出教会控制力的逐渐减弱,打破中世纪传统的财富观;据材料一“拥有巨大财富的大商人主要通过控制城市政权、参加议会来分享政府中的部分权力,从而在政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可得出王权加强、民族国家和城市的兴起。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海外市场的开拓”“大商人主要通过控制城市政权、参加议会来分享政府中的部分权力”等并结合所学概括。(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面对西方商人仗剑经营的激烈竞争”并结合当时中国的经济政策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被西班牙人喜爱的商品运送到东南亚”可得出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根据材料二“在销售市场与外国人争夺销售渠道”可得出争夺销售渠道垄断贸易;根据材料二“中国商人联合当地居民打败荷兰东印度公司掠夺金刚钻的计划”可得出联合本土居民破坏殖民计划。第三小问,从守信、创新等角度回答。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 时间 规定 1832年 重新分配议席,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富农得到选举权 1867年 重新调整选区,取消“腐败选区”的议会席位,分配给新兴城市;进一步降低了选举资格限制,扩大了选民范围 1884—1885年 颁布了“人民代表法”,再次扩大公民权,把1867年曾授予自治市的公民权扩大到郡的工人(房客及其家庭),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摘编自人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根据材料,概括英国议会改革的发展趋势,并运用唯物史观对议会改革进行阐释。(14分) 答案 趋势:议会议席不断向工业城市倾斜,选举资格不断降低,并通过立法扩大公民权。 阐释:19世纪前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英国人民多次发起要求议会改革的运动,在社会各阶层的推动下,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通过议会改革,扩大了民主范围,推动了民主政治完善,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注:上述答案仅供参考。若学生答案不拘所给答案的表述,意思相近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首先概括趋势,根据材料中“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富农得到选举权”“进一步降低了选举资格限制,扩大了选民范围”“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等可知,英国的议会改革中,议会议席不断向工业城市倾斜,选举资格不断降低,并通过立法扩大公民权。然后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史等阐述社会改革的背景,以及议会改革带来的影响。 19.马克思曾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1500年以前 世界基本上处于闭塞状态,新旧大陆更是相互隔绝的。 1500—1800年 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因传染病丧生,传染病造成原住民的人口大量减少和原有社会的解体。 19世纪中期 英国钢铁产量与棉布产量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产量的总和。 近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体。 20世纪初 世界工业生产增加了近2倍。 欧美工业国家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 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展开激烈的斗争,最后导致一战爆发。 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全球爆发,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 000万以上。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 论题: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推动了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 论述:新航路开辟之前,人类历史处于各大文明相对独立发展的状态,仅有偶然、零星的交往。从16世纪至20世纪,不同文明间的联系大大加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呈现出一体化的特征,这一过程的主要推动力便是欧洲资本主义的扩张。16世纪时,西班牙、葡萄牙完成了对新大陆的大部分土地和绕过好望角通往亚洲的商路的瓜分;17世纪,荷兰的贸易网遍布全球;18世纪,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进步和交通、通信工具的革新,更是让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摧毁闭关自守的古老帝国并直接统治全球成为可能。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美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变成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世界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结论:人类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是历史进步的表现,但这一过程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殖民地和宗主国利益分配失衡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围绕主题“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反映了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以及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可从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推动了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角度提取论题。然后结合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双重影响进行论述。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人类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是历史进步的表现,但这一过程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殖民地和宗主国利益分配失衡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单元集训(二) 限时:70分钟/满分:86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该材料可用于研究(  ) A.全球航路开辟的动因 B.商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C.工业革命开展的背景 D.世界市场确立的途径 答案 A 材料“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指,新航路开辟是传播天主教、《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及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A项正确。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B项;C、D两项与“宗教动力、思想骚动”不符,且时间晩于新航路开辟,排除。 2.恩格斯说:“哥伦布发现美洲时,他大概没有想到,他的发现不仅会推翻那时的整个欧洲社会及其制度,而且也会为各国人民的完全解放奠定基础。”这段话说明新航路开辟(  ) A.推动了社会变革 B.实现了物种交换 C.带来了殖民灾祸 D.加速了人口迁移 答案 A 恩格斯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促进了整个欧洲社会及其制度的转变,并促进了各国人民的完全解放,即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社会变革,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新航路开辟在物种交换、殖民灾祸、人口迁移等方面的影响,排除B、C、D三项。 3.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该历史学家(  ) A.揭示了资本主义扩张的原动力 B.对航海家的作用认识不足 C.准确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动因 D.忽视了客观条件的重要性 答案 A 根据材料“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可知,该历史学家认为商业活动推动殖民范围的扩大,商业资本成为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强调了资本家对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作用,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具有扩张性这一本质特征,A项正确;该学者认为企业家在新航路开辟中的重要性高于航海家,准确分析了资本在新航路开辟中的重要作用,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包含多个因素,仅强调企业家的作用并不全面、准确,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但并不代表忽视了客观条件的重要性,排除D项。 4.中世纪欧洲,世界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描绘了一个由上帝创造的不可改变的世界。16世纪,世界地图描绘的是异域的土地和欧洲船只,以欧洲亲王名义所征服的最新区域也做了准确的标记,且图上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由此可知(  ) A.欧洲各国对外殖民争夺愈演愈烈 B.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C.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 D.人们摆脱了教会的思想束缚 答案 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中世纪到近代,欧洲人绘制的地图发生了变化,这说明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发生了变化,由神权笼罩的世界认知向现实的世界转变。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因此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地图绘制,未涉及殖民争夺或地理学的发展情况,排除A、B两项;D项“摆脱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5.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把投资收益与经营管理分开,使投资者从经营管理的风险中解放出来。这促使资金雄厚的大商人敢于调动大量资金投入到商业殖民的事业中去。东印度公司这种管理模式(  ) A.反映了商业革命的成果 B.是价格革命的最重要表现 C.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常态 D.是新航路开辟的主导力量 答案 A 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材料中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把投资收益与经营管理分开,属于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是商业革命的成果,A项正确。价格革命是指16、17世纪,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的现象,排除B项;东印度公司的管理模式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不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常态,排除C项;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知识链接 商业革命 商业革命是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其中,主要的变化是: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的增多;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地理大发现后,世界商路和商业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6.据学者研究,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并没有那么突然,1050—1250年前后欧洲就曾出现文化与艺术的复兴。这一时期罗马法、拉丁古典著作复兴,方言文学开始出现,希腊科学和哲学得到恢复,大学诞生。该学者意在说明文艺复兴(  ) A.旨在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 B.传播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C.反映了市民阶层价值取向 D.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答案 D 根据材料可知,在14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始之前,欧洲就已经出现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艺术的复兴,说明文艺复兴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正确。文艺复兴的本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排除A;该学者意在说明文艺复兴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体现市民阶层价值取向,排除C。 7.某一时期,欧洲出现收集古书抄本的热潮。学者遍访修道院,寻找湮没的古书抄本,雇人抄写,并进行考订、校勘,以恢复古书原样。他们摹仿古拉丁文,并进行写作。富商和权贵竞相兴建豪华宅第以彰显个人权势,他们还资助学者与艺术家们的创作,目的是展现其文化品位。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6世纪拜占庭帝国时期 B.9世纪查理曼帝国时期 C.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D.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 答案 C 结合所学可知,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愿望,而材料中收集古书抄本、摹仿古拉丁文即体现了这一特点,C项正确。“6世纪拜占庭帝国时期”“9世纪查理曼帝国时期”尚未出现文艺复兴运动,排除A、B两项;启蒙运动时期不再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而是直接表达资产阶级的诉求,排除D项。 8.1521年4月18日,当教廷派代表问马丁·路德是否收回《九十五条论纲》时,马丁·路德说,我在《圣经》的条文和清醒的理智中都没找到能说服我的证据,因为我既不相信教皇也不相信宗教会议。由此可见,马丁·路德(  ) A.推崇天主教会统治 B.主张王权高于教权 C.否定罗马教廷权威 D.揭开宗教改革序幕 答案 C 材料马丁·路德表示自己“既不相信教皇也不相信宗教会议”可见,他对罗马教廷的权威持明显的否定态度,C正确,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马丁·路德对王权地位的态度,排除B;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序幕,排除D。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这一论述(  ) A.推动宗教改革 B.体现了理性主义 C.引发科技革命 D.抨击了禁欲主义 答案 B 结合所学可知,“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的是启蒙思想家们,他们以“理性”为精神内核,主张社会变革,反对蒙昧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迷信,打破旧的传统观念,传播新思想、新观念,B项正确。宗教改革、科技革命和禁欲主义与“一系列革命的原则”“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不符,排除A、C、D三项。 10.1611年,西班牙殖民者要求居住在菲律宾的非基督教华人,每人每年必须缴付8比索的贡税。1615年,西班牙殖民者共征收贡税53 832比索,1635年共征收116 916比索。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20年间居住在菲律宾的华人人数已增加了一倍多,仅1635年就有14 614名华人缴纳贡税,这些还没有包括贫穷的免税者和偷漏税者。这一状况(  ) A.源于海外贸易的兴旺发达 B.折射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C.导致明政府厉行海禁政策 D.解决了中国的人地矛盾 答案 A 根据材料“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20年间居住在菲律宾的华人人数已增加了一倍多,仅1635年就有14 614名华人缴纳贡税,这些还没有包括贫穷的免税者和偷漏税者”可知,1611年至1635年,华人数量及西班牙殖民者对菲律宾非基督教华人的征税额大幅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人大量迁居海外反映出当时中外海上贸易的繁荣,而海上贸易的有利可图进一步刺激了华人的移民步伐,故选A项;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与冲突,但材料没有明确东西方文化间的具体冲突及表现,排除B项;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一方面是对日本进行经济封锁以打击倭寇,另一方面也在于明朝自身的海洋意识淡薄,排除C项;部分华人迁往菲律宾不足以解决中国国内的人地矛盾,排除D项。 11.威廉取得王位后,依靠辉格党把英国拉进了欧洲大陆的争霸战争,成为反法同盟的主要力量。1702年安妮继承王位后,出于个人的好恶解除了大批辉格党人的职务,代之以托利党人担任要职,使得反法战争难以顺利进行。这一现象说明当时的英国(  ) A.国王实际上拥有行政权 B.君主立宪遭到重大挫折 C.殖民霸主地位得以维护 D.议会政党制度正式形成 答案 A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威廉国王依靠辉格党把英国拉进了反法战争中;安妮国王根据自己的好恶解除辉格党人职务,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英国国王实际上拥有行政权,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国王“统而不治”的地位是逐渐确立的,《权利法案》颁布之后,英国国王依然掌握行政权,材料现象不能说明君主立宪遭到重大挫折,反而体现了君主立宪制发展的过程,排除B项;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排除C项;英国议会政党制度形成于17世纪70年代,排除D项。 12.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答案 D 根据材料时间“1701年”可知,此时英国已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通过法律来规定英王的继承人,说明议会的权力高于国王,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材料的表象,不是本质特点,排除。 知识归纳 英国“光荣革命”后逐步确立君主立宪制。内阁制形成后,国王“统而不治”。在君主立宪制下,代议制是其基础,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首相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议会掌握国家主权,宣战与媾和等重要的事项均由议会决定。 13.据记载,在1789年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第二天的制宪议会上,“颂扬(国王)的声音达到了顶点”,“惊得目瞪口呆、晕头转向的议员们追随着国王的脚步,簇拥着他穿过与议员们一样吃惊的人群回到邸宅”。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国(  ) A.启蒙运动尚未大规模开展 B.恢复君主制的思想根深蒂固 C.资产阶级未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D.实现民主共和的道路艰难曲折 答案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789年,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并没有彻底铲除封建势力,法国实现民主共和的道路艰难曲折,D项正确。启蒙运动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已经广泛开展,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初期,法国依然保留了君主制,排除B项;法国大革命中资产阶级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排除C项。 14.一名学者在其论文中引用了如下材料:“1796年,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者贵族子孙的,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据此推测,该学者的论文主题是(  ) A.近代英国权力中心的转移 B.英国代议制的发展完善 C.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虚伪性 D.英国与荷兰的殖民斗争 答案 B 材料显示到18世纪末,控制英国下院的仍然是贵族及与贵族利益相关的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资产阶级。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这种保守的政治体制束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要求进行政治变革,最终以温和的“议会改革”的方式使工业资产阶级加入议会,B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权力中心已转移到议会,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之后不存在权力中心的再次转移,排除A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不涉及英国与荷兰的殖民斗争,排除D项。 15.美国内战后,国会和最高法院的黄金时代到来了。在处置南部、安置黑人、制定关税货币政策、改革文官制度、反托拉斯、管理州际商等重大国内问题上,国会和最高法院桴鼓相应(紧密配合),各显其能。国会立法,最高法院通过判例来加以补充或限定,行政部门则无所事事。这说明(  ) A.南北战争削弱了美国政府的行政权力 B.总统失去了对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权 C.联邦制的实行未能保证国家高度统一 D.美国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 答案 D 材料表明,美国内战后,国会和最高法院紧密配合,各显其能,行政部门则无所事事,说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D正确。“行政部门则无所事事”不等于行政权力受到制约,排除A;材料所述现象只是三权分立体制的一次内部调整,“三权”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依然存在,排除B;材料强调的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 16.1873年,日本进行了地租改革,将江户时代由各领主分别收取实物的地租变为由中央政府收取现金的地租。这一举措(  ) A.客观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B.迎合了扩军备战的需求 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D.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稳定 答案 C 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地租收取的主体由地方领主变为中央政府,这有效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