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_专题检测-08-第八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与中古时期的世界.docx
下载文档

ID:3170478

大小:5.39MB

页数:19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1-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专题 检测 08 第八 单元 古代文明 产生 发展 中古 时期 世界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与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集训(一) 限时:65分钟/满分:91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表是《世界历史大事记(部分)》,对该表内容解读最合理的是(  ) 公元前5000—前3000年 河姆渡文化,种植稻谷,饲养猪、牛,有木构建筑 约公元前5000年 墨西哥地区,开始种植玉米,人类定居生活 约公元前3500年 埃及,创造文字,产生王权 约公元前2000年 希腊克里特文明,出现宫廷建筑、象形文字 A.中国最早产生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B.历史地理条件造就不同文明成果 C.认识文化遗存主要依靠文献记载 D.农耕文明的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 答案 B 根据表中信息可知,中国河姆渡文化、墨西哥文明、埃及文明、希腊克里特文明各具特色。结合所学可知,是历史地理条件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文明,河姆渡文化是长江流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墨西哥文明深受美洲历史地理环境的影响,埃及文化是尼罗河的馈赠,希腊克里特文明是海洋文明的产物,故B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中国最早”,排除A;对文化遗存的认识主要靠考古发掘,排除C;希腊克里特文明不属于农耕文明,排除D。 2.尼罗河就像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出现在此地区的文明是(  ) A.古代西亚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 D.古代希腊文明 答案 B 古代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B正确。古代西亚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排除A;古代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排除C;古代希腊文明发源于地中海区域,排除D。 3.两河流域出土的楔形文字泥板上记载了众多关于“大洪水”的故事,其内容与其它地域早期文明的洪水传说非常相似。20世纪初,考古学家在该区域发现了厚约3米的“淤积层”,为证实“大洪水”传说打开了突破口。这表明(  ) A.两河流域是古代农耕文明发源地 B.历史记载必须经由考古发现证实 C.传说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历史真实 D.世界各地早期文明发展轨迹相似 答案 C 依据材料可知,两河流域出土的楔形文字泥板上记载了众多关于“大洪水”的故事,后来考古学家在此区域发现厚约3米的“淤积层”,印证了传说的真实性,C正确。从材料无法得出两河流域是古代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排除A;“必须”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材料只涉及两河流域文明,未涉及其他文明,排除D。 4.《汉谟拉比法典》第23条规定:“如果没有抓获拦路的强盗,遭抢劫者须以发誓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损失,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区的市长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这一规定(  ) A.强调政府责任 B.蕴含人人平等原则 C.体现贵族意志 D.形式主义色彩浓厚 答案 A 根据材料可知,如果政府不尽责,没有抓到强盗,就要赔偿遭抢劫者的损失,强调了政府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负有责任,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人人平等的信息,排除B项;这一规定并不是只保护贵族,排除C项;该规定具体而有操作性,且没有涉及实施效果,无法说明形式主义,排除D项。 5.古印度史诗《薄伽梵歌》中有如下训示:“尽你该尽之责,哪怕其卑微;不要去管其他人的责任,哪怕其伟大。在自己的职责中死,这是生;在他人的职责中活,这才是死。”对其解释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植根于封建制度 B.凸显了神权威严 C.宣扬了众生平等 D.蕴含着种姓思想 答案 D 结合所学可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对不同种姓的人所能从事的职业有严格的规定,材料中的训示是在劝告人们认同种姓制度的不平等,D项正确。《薄伽梵歌》所记载的训示本身并没有反映封建制度的信息,排除A项;训示中没有关于神权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了古印度社会的不平等,排除C项。 6.希腊城邦建立后便开始向海外殖民:某一城邦(母邦)将部分公民迁移到海外某地另立家园,建立殖民城邦(子邦)。母邦和子邦地位平等,展开频繁的经济往来。这种海外殖民活动(  ) A.确立了工商业者的统治地位 B.促使城邦体制走向解体 C.有助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D.导致贵族势力不断扩大 答案 C 材料中某一城邦(母邦)将部分公民迁移至海外,建立子邦,这有助于壮大平民阶层的力量,为抑制贵族势力提供了条件,C正确,D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工商业者的统治地位,A错误;海外殖民带来的商业发展壮大了平民阶层的力量, 促进民主制的发展,完善了城邦体制,B错误。 7.雅典城邦对体育活动相当重视,城邦政府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竞技比赛向公民传递着相应的政治思想,赛场上的呐喊与助威声象征着公民对民主政治的充分肯定与认可,民主政治在竞技中受到了更多的公民支持。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民主政治与竞技良性互动 B.把竞技体育视为民主政治 C.城邦政府很重视体育民主 D.竞技活动得以在全民普及 答案 A 根据材料可知,雅典城邦通过体育传递公正、民主的政治思想,争取公民对民主政治的支持,反映出民主政治与竞技的良性互动,A项正确;雅典通过竞技体育来维护和促进民主政治,但体育和政治毕竟是两个领域,古代雅典并没有把竞技体育视为民主政治,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反映雅典通过体育活动来维护民主政治,体育竞技只是手段,并未过多涉及体育竞技本身的民主性,排除C项;仅凭材料不能证明竞技活动得以在全民普及,排除D项。 8.古希腊雅典偶尔会出现这样的恶性事件:在未经详细调查的情况下,公民大会就给被指控者定罪;当真相大白时,被指控者被证明无罪,却早已被处以刑罚甚至失去生命。这表明当时的雅典(  ) A.公民大会有司法权 B.社会治安亟待改善 C.民主政治存在弊端 D.公民权利已然失控 答案 C 依据材料“在未经详细调查的情况下,公民大会就给被指控者定罪;当真相大白时,被指控者被证明无罪,却早已被处以刑罚甚至失去生命”可知,雅典的民主政治存在弊端,C项正确。陪审法庭享有司法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雅典的治安状况,排除B项;偶尔出现的恶性事件不足以说明公民权利失控,排除D项。 9.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A.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B.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C.人类文明发展均是大河文明的体现 D.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人类最初各文明体及文化“轴心时代”的出现都是在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各文明体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人类社会有一些共同的发展规律,即地理气候、技术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B项正确;早期人类各文明相对独立发展,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古雅典文明是海洋文明,排除C项;地理气候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技术与经济发展模式和程度,排除D项。 10.公元前213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致信色萨利城市拉瑞萨当局说,你们或许可以看看罗马人的做法,“在奴隶获得解放时,把他们纳入公民队伍,让他们分享官职。通过这种方式,罗马人不仅扩展了他们的国家,而且建立了大约70个殖民地”。腓力五世意在说明(  ) A.开放公民权有利于国家发展 B.城市管理要加强公民参政意识 C.解负令有助于扩大公民基础 D.罗马帝国建立得益于殖民扩张 答案 A 据材料可知,腓力五世肯定了罗马人开放公民权的做法,重在强调将被解放的奴隶纳入公民队伍,增加公民数量,通过分享官职鼓励公民参与政权,增强国家力量,A正确。 11.君士坦丁一世在营建帝国新都君士坦丁堡时,将帝国各地的建筑师和能工巧匠调集于此,并按照罗马城的样式和规模设计,大量奇石异物从帝国各地运到工地,无数古代的建筑和艺术杰作被拆除,强行从各地运往这里。为了加快施工进度,他特地调动4万哥特士兵投入建筑工作。由此可知,君士坦丁堡的营建(  ) A.深受希腊化时代的影响 B.搭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桥梁 C.加速罗马帝国灭亡进程 D.体现了君主在治国中的权威 答案 D 根据材料“帝国各地的建筑师和能工巧匠调集于此”“大量奇石异物……无数古代的建筑和艺术杰作被……强行从各地运往这里”“调动4万哥特士兵投入建筑工作”可知,君士坦丁一世为了修建君士坦丁堡,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反映了君主制度下君主的权威,D正确。君士坦丁堡的营建仿照的是罗马,不是希腊化时代的影响,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君士坦丁堡的营建对东西方经济交流的影响,排除B;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排除C。 12.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促成了阿拉伯文化的觉醒和繁荣。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 A.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汇 B.为商业贸易繁荣创造了条件 C.改变了西方文明的进程 D.使其成为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答案 A 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帝国征服了拥有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广大地区,在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基础上,促成了阿拉伯文化的觉醒和繁荣,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汇,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商业贸易,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影响了西方文明,但未中断和改变西方文明原有的发展进程,排除C项;“最发达”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3.封建庄园是以大地产为基础,以超经济人身强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的封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这表明封建庄园(  ) A.具有自然经济特征 B.脱离了中世纪社会发展 C.剥削程度相对较轻 D.以集体劳动为主要形式 答案 A 材料“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的封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表明封建庄园具有自然经济特征,A正确。封建庄园是中世纪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产物,排除B;材料表明封建庄园具有剥削形态,但没有体现剥削程度,排除C;“以自给自足为目的”反映出农民个体经营,排除D。 14.公元9、10世纪之交,一位欧洲主教遇到了一群向他兜售东方奢侈品的威尼斯商人,他们一起讨论了该主教在罗马新买的一件主教袍子;商人们以君士坦丁堡的价格做参照,祝贺主教买到了更便宜的。当时这些威尼斯商人与东方的直接交易对象,最有可能来自(  ) A.埃及 B.巴比伦 C.印度 D.拜占庭 答案 D 公元9、10世纪之交,欧洲东部是拜占庭帝国的领土,首都是君士坦丁堡,D项正确。埃及属于非洲,与“东方”不符,排除A项;巴比伦王国已于公元前16世纪灭亡,与时间不符,排除B项;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此时欧洲和印度之间的联系很少,与材料中时间和“直接交易”不符,排除C项。 15.12世纪,欧洲掀起了翻译阿拉伯文献的热潮。希腊原始文献先译成叙利亚文,又译成阿拉伯文,再被译成拉丁文。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哲学著作、欧几里得和托勒密的科学著作,开始为欧洲人所熟悉。这次大翻译运动的主要背景是(  ) A.文艺复兴在欧洲不断扩展 B.欧洲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C.天主教会势力大幅度衰落 D.东西方交流的渠道开始打通 答案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世俗活动和个人发展受到重视,欧洲人对古典文化和知识的渴求不断增长,并最终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B项正确。文艺复兴始于14世纪,排除A项;天主教会势力的大幅度衰落是在文艺复兴以后,排除C项;“开始”表述错误,丝绸之路自汉代开始已经承担起了东西方交流的使命,排除D项。 16.下图是根据欧洲某一历史事物发展进程所绘制的曲线图。下列命题适合作此图标题的是(  ) A.欧洲封建制度的兴衰 B.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C.文艺复兴运动的演进 D.西欧市民阶层的起落 答案 A 通过观察图中曲线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封建制度形成于公元8—9世纪,在10—11世纪走向成熟,于14—15世纪走向崩溃,A项正确;欧洲民族国家兴起于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之后,排除B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14世纪,排除C项;西欧市民阶层兴起于10世纪以后,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壮大,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43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希腊半岛上众多的深山峡谷形成的天然屏障造成了地理上的分裂,层峦叠嶂的地势将陆地分割成若干小块,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众多彼此较为隔绝的小城邦。因而,那种可作为地区合并基础的天然地理政治中心,希腊人是没有的,而这继而又造成了各地区间经济上的分裂。……当时地中海世界的重要商港便多分布于这里,比如雅典及科林斯等城市。经济上的分裂状态必然导致政治上的分裂状态,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似乎成了希腊统一的致命伤。 ——摘编自梁继程《文明与环境——试析地 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古代希腊的知识,对材料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12分) 答案 看法:地理环境并非古代希腊政治分裂的主要因素。 说明:尽管希腊半岛上众多的深山峡谷将陆地分割成若干小块,但城邦政治的形成并非由地理因素决定。古代希腊工商业经济发达,经济的联系理应推动各城邦实现统一,但由于各城邦注重自我的独立性,从而使地理环境的客观因素成为各城邦保持政治独立的诱因。归根结底是政治的独立性导致了古代希腊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形态。 解析 材料强调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可以赞同该观点,也可以提出地理环境并非古代希腊政治分裂的主要因素等其他观点。然后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政治分裂的原因,以支持或反对材料中的观点。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辛勤的小农所从事的生产使汉帝国的粮食储备极为丰盛。与此相反,罗马帝国居民的粮食有三分之一来自埃及。与汉帝国相比,罗马的城市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大。在政治机制上,汉帝国的国家机器靠庞大的官僚机构来运转。从中央到地方,皇帝的触角可伸至每个角落。罗马帝国由元首(皇帝)和元老院治理,其统治中心实际上只限于罗马本土。意大利半岛以外的行省基本上呈半独立状态。他们有各自的议事会、军团和城市自治权,和帝国机器的运转很难同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汉民族强烈爱国意识的写照。罗马公民对国家政治不太过问,关心的是个体,是自己的冒险和发财。 ——摘编自张齐政《也谈西罗马帝国 灭亡的原因——兼与汉帝国比较》 材料二 235—285年,“罗马前后更迭二十六位皇帝,废立皆决定于军队”,甚至出现了“三十僭主”的分裂局面,军队哗变,各地区割地自据。自4世纪中叶开始,罗马帝国内部奴隶反抗斗争不断,帝国外部大批蛮族入侵,两股力量里应外合冲击着帝国的统治。瘟疫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直接导致罗马军队参军人数的下降,面对源源不断的外族入侵,罗马军队不得已征召了大量的蛮族雇佣兵,从而使罗马军队的蛮族化程度加深,这间接导致了罗马政治局势的动荡。在大灾难面前,个人显得十分渺小与无助,人们开始逐渐丧失对皇帝的信任。再加上罗马人自身的传统民族精神随着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弱化,在这种情况下,罗马人民的社会道德体系逐渐崩塌。 ——据邢国峰《蛮族入侵与罗马帝国的 衰亡》整理 材料三 在对匈奴的斗争中,汉帝国文武兼备,通过武力征伐基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威胁;而政治联盟和文化渗透,很好地配合了军事斗争。西汉统治者综合运用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运筹帷幄,制定并成功实施了一整套战略,最终实现了北拓边疆的战略目标。 ——摘编自张韶梅《西汉北拓边疆 战略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帝国与罗马帝国在国情上的差异。(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浅谈与其他民族的冲突对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的影响。(5分) 答案 (1)差异:汉帝国是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罗马帝国对外贸易繁荣,商品经济发达。汉帝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服从于中央;罗马帝国的行省具有较大的自治权。汉帝国民众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罗马居民的个体意识强烈,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 (2)原因:日耳曼人的入侵;罗马帝国内部严重的阶级矛盾;地方分裂割据,威胁中央;瘟疫推动军队的蛮族化程度加深,加剧政局动荡;传统民族精神弱化,道德体系崩塌。 (3)影响:同样面对与其他民族的冲突,罗马帝国的军队蛮族化程度加深,导致政局动荡;而汉帝国采取有效措施维护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传播了汉民族文化。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形态方面,汉帝国是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罗马帝国对外贸易繁荣,商品经济发达。根据材料一“汉帝国的国家机器……从中央到地方,皇帝的触角可伸至每个角落”可知,汉帝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服从于中央;根据材料一“罗马帝国……和帝国机器的运转很难同步”可知,罗马帝国的行省具有较大的自治权。根据材料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汉民族强烈爱国意识的写照。罗马公民对国家政治不太过问,关心的是个体,是自己的冒险和发财”可知,汉帝国民众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罗马居民的个体意识强烈,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 (2)根据材料二“罗马帝国内部奴隶反抗斗争不断,帝国外部大批蛮族入侵”可知,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可以分成内因和外因。根据材料二“各地区割地自据”“罗马帝国内部奴隶反抗斗争不断”“瘟疫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直接导致罗马军队参军人数的下降”“罗马军队不得已征召了大量的蛮族雇佣兵,从而使罗马军队的蛮族化程度加深”“再加上罗马人自身的传统民族精神随着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弱化,在这种情况下,罗马人民的社会道德体系逐渐崩塌”可知内因:罗马帝国内部严重的阶级矛盾;地方分裂割据,威胁中央;瘟疫推动军队的蛮族化程度加深,加剧政局动荡;传统民族精神弱化,道德体系崩塌。外因是“日耳曼人的入侵”。 (3)根据材料二“帝国外部大批蛮族入侵,……冲击着帝国的统治”“面对源源不断的外族入侵,罗马军队……这间接导致了罗马政治局势的动荡”,材料三“汉帝国文武兼备……很好地配合了军事斗争”并结合所学可知,同样面对与其他民族的冲突,罗马帝国的军队蛮族化程度加深,导致政局动荡;而汉帝国采取有效措施维护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传播了汉文化。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 城市获得各种不同程度的自治权,是西欧中世纪的普遍现象,它是由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决定的。许多城市经过反复的斗争与谈判,最后总能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和自治权。 意大利的城市经济繁荣,历史上的民主传统,工商业的发展,促使城市居民要求政治自由。城市居民在同管辖城市的主教斗争中,与皇权结成同盟,被皇帝授予城市特权,准许城市自治。11世纪后期,意大利的一些城市首先获得了自治权,并建立起城市自治政体。其市政长官由选举产生,并且沿用古代罗马执政官的称号。 ——摘编自邹敏 《论民族区域自治权的源与流》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获得各种不同程度自治权的原因。(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主要历史作用。(6分) 答案 (1)原因:古代城市民主传统的影响;(1分)王权弱小,并呈现分裂割据局面;(2分)城市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2分)市民阶层的斗争;(1分)市民与王权暂时结盟的结果。(2分) (2)作用:保障城市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催生资本主义萌芽;(2分)促进王权的强化和民族国家的兴起;(2分)冲击了农奴制度(封建制度);(1分)促进了大学的兴起(文化教育的发展)。(1分) 解析 (1)根据材料“历史上的民主传统”“意大利的城市经济繁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居民在同管辖城市的主教斗争”“许多城市经过反复的斗争与谈判”“与皇权结成同盟,被皇帝授予城市特权”并结合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等知识归纳。(2)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经济、民族国家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分析。 单元集训(二) 限时:65分钟/满分:97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右图所示是纳尔迈调色板,出土于埃及的赫拉康波里斯,调色板的两面雕刻着纪念国王纳尔迈统治的画面。调色板最引人注意的是,正面的纳尔迈戴的王冠是代表上埃及的白冠,反面戴的王冠则是代表下埃及的红冠,红白两冠戴于一身,而且有时两冠合一,被称为红白王冠。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实证古代上下埃及统一 B.强调王权专制达到顶峰 C.记述埃及神话传说源流 D.寓意埃及人民美好生活 答案 A 根据材料“正面的纳尔迈戴的王冠是代表上埃及的白冠,反面戴的王冠则是代表下埃及的红冠,红白两冠戴于一身,而且有时两冠合一”可知,当时埃及实现统一才会出现此种情况,故该调色板是上下埃及统一的实证,故选A。材料强调的是古代埃及的统一,而非王权专制,排除B;材料涉及的内容是真实存在的史实,不是虚构的神话,排除C;从材料不能看出红白王冠和埃及人民生活水平的直接联系,排除D。 2.下图为各种字母文字之比较。 注:腓尼基,位于西亚地区,地处埃及和西亚文明的交汇点;拉丁字母,又称罗马字母。 据图可知(  ) A.西亚文化是近代西方文化之源 B.字母文字的演化具有传承性 C.民主制促进了古希腊文化繁荣 D.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广为传播 答案 B 据图可知,西亚地区的腓尼基与亚拉米字母为希腊字母奠定了基础,而希腊字母又为拉丁字母和英文字母奠定了基础,说明字母文字的演化具有传承性,B项正确。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近代西方文化的源头,排除A项;图中涉及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字母文字的比较,不能体现出民主政治,排除C项;单从图中的字母文字不能得出古希腊的人文精神,也无法得知传播情况,排除D项。 3.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皇帝任命波斯人担任行省总督,总督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人选由皇帝亲自从王室或贵族中挑选。但是西里西亚和塞浦路斯的地方诸侯仍保留了统治权,帝国王室从来没有派遣总督到那里进行统治。从中可以看出,波斯帝国(  ) A.行省总督与地方诸侯相互制约 B.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 C.地方诸侯的统治威胁中央集权 D.统治没有固守僵硬的管理标准 答案 D 波斯帝国在任免地方官员时,并没有全部由波斯人担任,像西里西亚和塞浦路斯的地方诸侯仍保留了统治权,说明波斯帝国统治没有固守僵硬的管理标准,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行省总督与地方诸侯之间的关系,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官僚体系的建立,排除B项;公元前6世纪还不存在中央集权,排除C。 4.据希腊神话记载,智慧女神雅典娜在与海神波塞冬争夺雅典城时,通过让岩石长出橄榄树而得到众神认可,成为雅典城的保护神。而橄榄油的交易在古代雅典人的经济生活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下图所示为雅典城邦制形成初期,商人兜售橄榄油的壁画)。由此可见(  ) A.人文主义思潮最早兴起于雅典 B.古代神话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C.文学创作超前于社会现实生活 D.雅典民主制植根于特殊的环境 答案 B 根据材料可知,希腊神话中记载了智慧女神雅典娜通过让岩石长出橄榄树,打败海神波塞冬,成为雅典城保护神的故事。而雅典城邦制形成初期,商人兜售橄榄油的壁画则佐证了橄榄树对雅典的重要意义,故古代神话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B项正确。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文学创作有时会超前于社会生活,但材料反映的是橄榄油于雅典之重要的现实对神话创作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与雅典的政治制度无关,排除D项。 5.伯利克里对公民资格法进行改革:终止以往长期实行的可以把公民权授予雅典籍父亲和外籍母亲所生儿子的办法。后来为了使自己外籍妻子所生的小儿子成为公民,伯利克里恳求公民大会豁免自己执行这条法律。伯利克里此举说明雅典(  ) A.官员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 B.公民资格取决于公民大会的判决 C.公民大会拥有司法解释权 D.公民身份是衡量社会地位的标志 答案 D 伯利克里希望公民大会豁免他执行禁止把公民权授予雅典籍父亲和外籍母亲所生儿子的法律,说明在当时的雅典,公民权极为重要,公民身份是衡量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故选D。根据伯利克里恳求公民大会的行为可知,官员权力并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排除A;公民资格是根据法律和出身授予的,并非由公民大会进行判决,排除B;公民大会并不进行司法解释,排除C。 6.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与波斯帝国在东地中海附近进行了一场战争,战争以雅典为首的希腊联军的胜利告终。此后,雅典控制了通往黑海的要道,夺取了包括拜占庭在内的大量战略要地。希腊的胜利(  ) A.打破了波斯对丝绸之路的控制 B.中断了波斯文化的发展进程 C.促进了雅典式民主政治的传播 D.实现了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 答案 C 材料“战争以雅典为首的希腊联军的胜利告终。此后,雅典控制了通往黑海的要道,夺取了包括拜占庭在内的大量战略要地”表明雅典为首的希腊联军打败波斯,扩展了希腊文化的影响范围,有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传播,故选C。公元前5世纪丝绸之路尚未开通,排除A;“中断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当时希腊文化中心仍然在雅典,并未东移,排除D。 7.雅典民主固然激进,他们确实大搞抽签,但只是抽选出诸如“执政官”一类的官员来,这些职位大体上都是虚职;有实权的重要职位,他们并不搞抽签,将军这种最高军政职位更是完全由票决产生的。材料意在说明雅典民主(  ) A.为公民平等参政提供机会 B.仍带有一定精英政治色彩 C.沦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 D.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答案 B 根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有实权的重要职位并不搞抽签,将军更是完全由票决产生,说明雅典民主仍带有一定精英政治色彩,B项正确。将军完全由票决产生无法说明雅典民主为公民平等参政提供机会,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雅典民主沦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排除C项;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但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政治具有一定精英政治色彩,排除D项。 历史概念 精英政治统治理论 是形成于20世纪上半期一直延续至今对西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统治理论。精英政治统治理论认为,“精英是由那些曾经、正在或将会拥有权力的人物构成的”。在一个国家中,就是这样一些极少数政治精英统治着国家,他们是真正的政治统治者,他们垄断着政治权力,履行着所有重大的政治职能。被统治阶级是绝大多数群众,他们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不可变移的历史规律是,绝大多数群众始终是受极少数统治者统治的,政权权力从来就集中于一小部分之手,极少数政治精英掌握政权,统治绝大多数群众,是“不可逾越的社会学法则”。 8.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神学家德尔图良说:“皇帝的谕令和御法就像两把利斧,将古老的法律所形成的阴暗而杂乱的森林,全部清理得干干净净。”据此可知(  ) A.皇帝诏令取代了原有的罗马法律 B.神学家积极编撰并解释法典 C.君主的意愿影响法律体系的构建 D.帝国扩张使立法权发生转移 答案 C 据材料中德尔图良的话语可知,罗马帝国时期皇帝的谕令和御法改变了“古老的法律所形成的阴暗而杂乱的森林”,即改变了旧法律形成的体系,这说明君主的意愿影响了法律体系的构建,故选C项。“取代了原有的罗马法律”与史实及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在古代罗马,法学家积极编撰并解释法典,排除B项;罗马皇帝的诏令影响法律,但不能说明立法权发生转移,排除D项。 9.有学者评价一个在6世纪达到鼎盛的地跨亚非欧的帝国:“具有乌托邦意义的诺亚方舟……保留了基督教会的古老习俗,拥有一套完整的帝国机构和社会组织”,“它(帝国)的唯一可取之处就是保存了希腊文化并将其向周围的国家传播”。据此判断,该帝国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波斯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拜占庭帝国 答案 D 拜占庭帝国在6世纪达到鼎盛,一度地跨亚非欧三洲,保留了基督教会的古老习俗,保存了希腊文化并将其向周边国家传播,D正确。亚历山大帝国的兴盛是在公元前4世纪晚期,排除A;波斯帝国的兴盛是在公元前6世纪,排除B;阿拉伯帝国兴起于7世纪,信仰伊斯兰教,排除C。 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 10.下图是中世纪的一份誓词,该誓词体现的制度是(  ) A.封君封臣制度 B.庄园农奴制度 C.城市自治制度 D.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 A 结合材料“中世纪的一份誓词”“我……效忠我的主人”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下,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故A项正确;庄园农奴制度下,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为领主服劳役和缴纳租税,不符合誓词内容,排除B项;城市自治制度下,市民具有更加自由的身份,不符合誓词内容,排除C项;君主专制的主要特征是君主拥有绝对权力,而这份誓词更多的是在强调立誓者的服从性,排除D项。 11.西欧城市兴起后,为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选择了支持封建王权,而封建王权则赐给城市自由贸易乃至自治的特权。城市与封建王权的这一关系体现了双方(  ) A.共同建立民族国家 B.联合完成国家统一 C.相互协作对抗教会 D.协同限制贵族特权 答案 C 材料体现的是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借助封建王权来抵制教会的掠夺,而封建王权对城市发展给予支持,说明二者的关系是相互协作对抗教会,C项正确。材料与民族国家建立无关,排除A项;中世纪的欧洲处于分裂状态,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限制教权,而非贵族特权,排除D项。 12.11世纪以来,伴随着意大利北部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工商业城市的兴起,查士丁尼《国法大全》原稿的发现,引起法学家们的普遍关注。博洛尼亚大学率先开展研究并进行注释,由此形成注释法学派,他们致力于使罗马法与城市法规、封建法相结合,以便为实际的社会生活服务。这(  ) A.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 C.推动了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D.推动了城市自治的发展 答案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西欧城市兴起和手工业迅速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而注释法学派致力于使罗马法与城市法规、封建法相结合的做法,服务于实际的社会生活,有利于拥有自由和自治权的城市成为新的政治实体,推动了城市自治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所述为新兴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但此时还未形成资产阶级,排除A项;人文主义肯定人的自我价值,材料所述与人文主义的传播无关,排除B项;公元6世纪《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排除C项。 13.1041年波希米亚的公爵布雷提斯拉夫一世成为德意志国王亨利三世的封臣,所做的效忠宣誓是:“他向国王宣誓,将像封臣效忠于封君一样效忠于国王,以他的一切朋友为友,一切敌人为敌。”但是,封臣服役期限一般是40天,若到期封臣可以自行离开。以上信息说明(  ) A.封臣对封君应尽的义务是相对的 B.封臣自始至终须绝对效忠于封君 C.封君封臣制利于加强国王的权力 D.封臣可以随时撤回宣誓保持独立 答案 A 材料“到期封臣可以自行离开”表明封臣与封君的关系并不牢固,因此封臣对封君的义务是相对的,故选A。“封臣服役期限一般是40天”说明封臣无须一直效忠于封君,排除B;封臣服役期限满后可以自行离开,不利于加强王权,排除C;封臣对封君服役是有期限的,但并不能随时撤回宣誓离开,排除D。 14.13世纪布汶之战后签订的条约定义了法国国王与佛兰德尔伯爵的封建关系。条约除规定佛兰德尔伯爵的若干经济义务外,还规定如果伯爵违背条约,伯爵的封臣当站在法国国王一边,征讨伯爵。这表明当时的法国(  ) A.王权的逐渐强化 B.罗马教会势力增长 C.市民阶层的壮大 D.民众民族意识觉醒 答案 A 布汶之战后签订的条约对伯爵的经济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并规定伯爵违反条约时,伯爵的封臣站在国王一边,这突破了西欧封君封臣制下“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传统,说明王权在不断强化,A项正确。材料的主体是封建贵族——国王和伯爵,与教会、市民及普通民众无关,B、C、D三项错误,排除。 15.西欧中世纪的城市中不管是市长、法官、贵族、教士或作坊主、商人,还是受雇佣的帮工、学徒,乃至从农村逃来而住满期限的农奴,尽管财产方面存在差别,然而在法律身份上都是平等的自由人。他们可以自由支配他的财产,如同自由支配他的人身一样,而不受领主的管制。这一状况(  ) A.加剧了西欧的分裂割据局面 B.削弱了君主专制统治 C.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教会控制城市 答案 C 从材料“西欧中世纪的城市中……尽管财产方面存在差别,然而在法律身份上都是平等的自由人”,“他们可以自由支配他的财产,如同自由支配他的人身”可以看出,在中世纪欧洲城市里,个人权利得到一定的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领主对城市的控制,城市居民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财富,他们就会努力地去创造新的财富,既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在整体上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C正确。城市的工商业发展推动王权的强化和统一国家的形成,教会影响逐渐下降,排除A、B、D。 16.有学者认为:“非洲和美洲虽然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但它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如果说东非和西非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人贸易的影响,则美洲印第安人完全是在当地农业革命的基础上,因征服和社会分化而进入文明时代,并建立国家的。”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古代文明产生的多元性 B.人类历史发展具有统一性 C.美洲文明发展的独立性 D.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同源性 答案 B “它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制度的建立”表明非洲和美洲文明都经历了原始农业的产生、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阶级产生及国家形成,可见人类历史发展具有统一性,B正确,排除C。古代文明产生的多元性表现在: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地区等,排除A;古代各个文明相对独立发展,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49分) 17.某历史研究小组以“四大文明古国说”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搜集到了以下材料:(12分) 材料一 初为据乱次小康,四土先达爰滥觞。支那印度邈以隔,埃及安息(侯官严氏考定小亚细亚即汉之安息,今从之)邻相望。 ——摘自梁启超《二十世纪太平洋歌》 材料二 世界开化最早之国,曰巴比伦,曰埃及,曰印度,曰中国。比而观之,中国独寿。 ——摘自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蔡先生具三大文明古国中国、希腊、希伯来最好之精神。蔡先生的三大精神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学问来的。蔡先生具中国最好之精神——温良恭俭让。蔡先生具希腊最好之精神——重美感。蔡先生具希伯来最好之精神——平民生活。 ——摘编自蒋梦麟评述蔡元培 (1)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学者关于“文明古国”认识的异同,并作出合理的解释。(8分) (2)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地区政治形势的变化,“四大文明古国说”在今天显得不够确切了。关于“文明古国”的提法,你有何改进的建议?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相同:都认为中国属于文明古国。近代以来,中国面临越来越强烈的民族危机,中国传统文化遇到严峻的挑战,为守护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提出“文明古国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同:梁启超和柳诒徵都认为中国、印度、埃及和西亚四个地区为文明古国;蒋梦麟则认为中国、希腊、希伯来为三大文明古国。梁启超和柳诒徵都强调时间上的“早”,而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