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_专题检测-20-第二十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docx
下载文档

ID:3170470

大小:2.47MB

页数:8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1-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专题 检测 20 第二十 单元 战争 文化 交锋 传承 保护
第二十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单元集训 限时:45分钟/满分:54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在古代中国,青铜器既是能够上通天地鬼神的礼器,亦是受命于天的神圣象征。中国历朝历代的君王将青铜器视作国之重器,而金石收藏与研究自宋代以来就成了文人社会的重要传统。这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  ) A.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B.注重礼乐文化传承 C.长期受到宗教信仰束缚 D.青铜铸造长期繁荣 答案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作为礼器,是周朝礼乐制度的象征,而它受到历代君王及文人的追捧,反映了我国古代对礼乐文化传承的重视,B项正确。封建正统思想指汉代以后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思想体系,材料中并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过多提及青铜器的宗教性质,且中国古代长期受到宗教信仰束缚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D项错在“长期繁荣”,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器逐渐取代了青铜器的地位,排除。 2.亚历山大东征时,沿途兴建了许多希腊式的新城。为了扩大帝国统治的社会基础,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倡导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结婚。随着东征,巴比伦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了希腊。上述材料说明亚历山大东征(  ) A.是一次掠夺性战争 B.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希腊文化渗透到各个阶层 答案 C 材料“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倡导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结婚”“巴比伦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了希腊”表明亚历山大东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C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其掠夺性,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对欧洲经济的影响,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文化的交流,不是希腊文化单方面的传播,排除D。 3.希腊化时代,过去没有铸币而主要仰赖物物交换的东方国度,在托勒密王朝治下由希腊商人首次引进铸币。为巩固统治,埃及托勒密诸王全盘承袭法老旧制,在国家政体结构上,大体实行东、西方混合型,以东方专制君主制为主要形式。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希腊化是一种新文明形态 B.托勒密王朝实行专制统治 C.埃及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希腊化时代商品经济较为繁荣 答案 A 材料“过去没有铸币而主要仰赖物物交换的东方国度,在托勒密王朝治下由希腊商人首次引进铸币”“在国家政体结构上,大体实行东、西方混合型,以东方专制君主制为主要形式”表明从经济到国家政体结构,希腊化都是一种新文明形态,A正确。“托勒密王朝实行专制统治”说法不全面,排除B;阿拉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排除C;“希腊化时代商品经济较为繁荣”只是对材料部分信息的解读,排除D。 4.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由此可见他主张的教育(  ) A.以道德完善为培养宗旨 B.依托于国家政权实施 C.是针对全民的因材施教 D.禁绝其他学术的生存空间 答案 B 据材料“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董仲舒主张人才培养要为国家服务,这需要依托国家的力量,广泛设立学校并统一教授儒学,故选B项。董仲舒主张通过教育将“中民”培养为君子,以使社会和谐安定,故“道德完善”是培养的内容和途径,而非宗旨,排除A项;据材料“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可知,董仲舒的主张并非针对全民,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通过学校传播儒学,没有明确对于其他学派的态度,故“禁绝其他学术的生存空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5.在蒙古西征的基础上,蒙古帝国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新秩序。正如某学者所说:“忽必烈及其侧近策士,构思了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甚至是海洋世界等三个相异世界的相连,并且他还企图以欧亚整体的规模来完成。”据此可知,蒙古帝国的建立(  ) A.保证了欧亚世界长久和平 B.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创造条件 C.开始打破区域文明的界限 D.使世界开始从分散连为一体 答案 B 根据“忽必烈及其侧近策士,构思了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甚至是海洋世界等三个相异世界的相连,并且他还企图以欧亚整体的规模来完成”可知,蒙古帝国的疆域辽阔,连接了世界多个区域的文明,促进了文明的交流,B项正确。蒙古帝国的征服往往伴随着战争,不能保证世界的长久和平,排除A项;在此之前的亚历山大帝国等帝国已经开始打破区域文明的界限,排除C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从分散连为一体,排除D项。 6.在一份1741年北美北部的纸质文献中,英国人被称为“欧洲人”,和“美利坚人”有着明显区别。18世纪六七十年代,“America”“American”这一类的字眼在各种场合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一些团体也在名称前面冠以“American”;American Magazine杂志也创刊于这一时期。这反映了(  ) A.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增强 B.独立战争胜利的影响 C.美式英语的个性化发展 D.移民的多元文化认同 答案 A 依据材料可知,18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美国”的“America”和代表“美国的”的“American”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处于北美独立战争时期,说明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增强,A正确。18世纪六七十年代,北美独立战争尚未取得胜利,排除B;材料中的“America”“American”反映的是民族意识的增强,而非美式英语的个性化发展,排除C;材料中未涉及多元文化认同的相关信息,排除D。 7.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认为:“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了,分裂了,而且易受攻击,所以白人统治者看起来不再能统治殖民地的人民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自己国家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更加不愿意成为顺从的帝国主义国家的臣民。”他意在强调(  ) A.一战导致殖民体系的瓦解 B.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C.拿破仑战争传播启蒙思想 D.二战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 答案 B 根据题干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导致欧洲实力下降,那些返回自己国家的殖民地居民,根据自己的观察,“更加不愿意成为顺从的帝国主义国家的臣民”。据此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一战促使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觉醒,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出现新高潮,故选B。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排除A;题干内容涉及的是一战,而不是拿破仑战争,排除C;一战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排除D。 8.塔哈·侯赛因说:“外国学校从来不会真正地符合埃及人民的心愿,从本质上看,它们绝不会教育埃及学生去热爱埃及,或保护埃及的民主。埃及教育的主体应该是自己办的学校,对外国学校的过分依赖对埃及的发展无济于事。”这从本质上说明塔哈·侯赛因(  ) A.主张埃及人应该办自己的学校 B.认为发达的教育是埃及独立的保障 C.意识到外国教育存在极大弊端 D.要求摆脱外国对埃及的文化殖民 答案 D 材料“埃及教育的主体应该是自己办的学校,对外国学校的过分依赖对埃及的发展无济于事”体现的是塔哈·侯赛因主张文化独立,摆脱外国对埃及的文化殖民,答案选D项。A项属于表象,不是本质,排除;B项夸大了教育的作用,排除;材料批判的是外国对埃及的文化殖民,并非外国教育,排除C项。 9.20世纪初,梁启超在其文章中提到,他欣赏西方学校教育中“注重于德育体育,锻炼强武之体魄”的做法,主张中国的学校教育也应该是多彩的,少年儿童在学习之余,“或游苑圃以观生物,或习体操以强筋骨,或演音乐以调神魂” 。其观点意在(  ) A.推动经济由传统向近代转化 B.宣扬西方教育制度的先进性 C.以人的现代化推动社会进步 D.通过兴办学校普及全民教育 答案 C 根据题干可知,梁启超主张让少年儿童在学习之余,还要在自然科学(游苑圃以观生物)、体育(习体操以强筋骨)、美育(演音乐以调神魂)等方面都获得发展,结合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可知,梁启超的主张意在通过实现人的现代化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故选C项。材料涉及梁启超有关儿童教育的相关内容,并没有提到有关“经济”的信息,排除A项;题干内容虽然提到了梁启超“欣赏”西方学校教育的有关做法,但是其主张的重点在于改善中国的教育状况,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述及梁启超“兴办学校”的主张,排除D项。 10.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音乐课程中教唱的学堂乐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乐歌以简谱记谱、选外国曲调填中文歌词,如唱道“近追日本远欧美,世界文明次第开。少年努力咸自爱,时乎时乎不再来”“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今吾国势危且急,要图强,速速速”等。学堂乐歌的流行(  ) A.说明流行音乐成为文化主流 B.反映了西学东渐的兴起 C.有利于思想启蒙和社会动员 D.体现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 C 学堂乐歌是近代新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歌词中多蕴含新思想,多以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传唱的方式传播,有利于思想启蒙和社会动员,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流行音乐成为文化主流,A项错误;明朝末年,西学东渐兴起,B项错误;学堂乐歌中有劝学、追求男女平等、鼓励图强等新思想,但不能据此得出“革命思想深入人心”,D项错误。 11.二战刷新了中国有识之士对国防的认知,他们感慨苏联、美国、英国能够持久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达,尤其是工业发达,认识到现代战争是总体战,需要动员国家所有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这表明(  ) A.战争刺激民族意识觉醒 B.现代战争是政府间的对抗 C.国防工业就是军需工业 D.坚固的国防深植于工业中 答案 D 中国的有识之士从二战中认识到工业基础的雄厚与否,直接决定了国防力量的强弱,D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现代战争是总体战,排除B项;C项过于片面,排除。 12.下图是1949—1956年我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数量变化曲线示意图。图书馆数量的变化(  ) A.是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结果 B.体现了社会变革和生产关系的调整 C.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事业的成就 D.一直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 答案 B 据材料可知,1949—1956年中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数量逐渐增加,特别是1955—1956年剧增,这是由于新中国重视提升人民的文化水平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动,故选B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于1956年春,无法解释1956年前的图书馆发展情况,排除A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为1956—1966年,排除C项;“一直”“持续快速增长”表述不合史实,排除D项。 13.位于墨西哥城的三文化广场包含了阿兹特克人的金字塔、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现代墨西哥议会(后改为外交部)大厦。广场上的碑文写道:“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这体现出(  ) A.对殖民罪恶的深度痛恨 B.对文化包容的不懈追求 C.对印第安文明的高度赞扬 D.对文明交融的理性反思 答案 D 根据“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方殖民者带来的不仅有先进的生产方式,还有灾难,这反映出对文明交融的理性反思,D项正确。A项只讲到反对殖民主义一个方面,概括不全面,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反思而非对文化包容的追求,排除B项;根据“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可得出并非高度赞扬,排除C项。 14.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术界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重新思考、审视并编写人类的历史。有学者明确指出新世界史的主题有5种,即跨文化贸易、物种传播与交流、文化交往与碰撞、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移民与离散族群。与这一编写方式有密切关系的是(  ) A.文化多样化  B.全球化 C.社会信息化  D.多极化 答案 B 根据 “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及材料中提到的新世界史的5种主题可知,学术界的研究视角宽泛而全面,学者提出的新世界史的5种主题均为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问题,这些内容都带有全球化的特点,B项正确。文化多样化强调的是不同的文化类型,而材料中的跨文化强调的是文化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网络媒体与编写方式之间的关系,C项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多国家主体之间的交流,D项排除。 15.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20年世界遗产展望》评估报告显示,世界自然遗产和混合遗产中,全球整体状况处于“好”和“较好”的占63%,其中中国的占89%;全球处于“危急状况”的占7%,其中中国的为0。这一对比反映出当前(  ) A.世界遗产保护正面临困境 B.中国作为文明大国的担当 C.世界遗产空间分布不均衡 D.中国重视自然遗产的申报 答案 B 材料中中国对世界自然遗产和混合遗产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为世界遗产的保护作出表率,体现了中国作为文明大国的担当,B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数据看,目前世界自然遗产和混合遗产保护状况总体较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新的世界自然遗产申报的有关信息,排除D项。 16.2019年以来,教育部批准22所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2021年,国务院提出在“十四五”时期,要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为主要任务,大力培养重点领域专业人才。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改革(  ) A.标志着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更能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劳动者 C.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D.为奋进的中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答案 C 据材料可知,2019年以来我国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致力于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领域人才,符合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C项正确。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谈到职业教育改革,不涉及其他教育形式,无法形成比较,排除B项;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国提供了实际的人才支持,而不只是精神力量,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1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自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至隋开通大运河,扬州的经济中心逐渐向运河两岸发展,其城址也迁至运河方向。北宋时期的杭州在运河的推动下,城市的繁华地带从城南扩展至沿城内的主要水系沿岸,水系沿岸逐渐出现商业街,封闭的“市”被代之以开敞的集市。明清苏州沿运河的胥门、阊门、山塘街一带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吸引了四方商贾的云集,甚至太湖村民也出现了“莫嫌村坞行人少,夫婿经商不在家”的景象。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大运河江浙段的沿岸地区形成了带状形态工业区,大量污水直排运河。改革开放后,工业企业和码头不再是古运河发挥作用的象征,河边的历史建筑和生态绿化逐渐成为发展主角。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为大运河沿线发展谋篇布局。2020年11月,习近平在江苏考察时指出:“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静 《运河与沿线城市商业发展探析—— 以扬州、苏州和杭州为例》等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大运河的发展对城市的影响。(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运河沿岸区域服务功能的变化。(6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时代价值。(6分) 答案 (1)影响:推动城址(经济中心)变化;促进商业繁荣;促进商业空间变化;影响周边地区的传统经济观念。(4分) (2)变化:从服务于工业和航运的经济区转变为服务于旅游、文化、休闲、经济的综合区。(6分) (3)时代价值: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展示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自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至隋开通大运河,扬州的经济中心逐渐向运河两岸发展”等可得出推动城址(经济中心)变化;根据材料一“苏州沿运河的胥门、阊门、山塘街一带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吸引了四方商贾的云集”可得出促进商业繁荣;根据材料一“城市的繁华地带从城南扩展至沿城内的主要水系沿岸,水系沿岸逐渐出现商业街”可得出商业空间变化;根据材料一“莫嫌村坞行人少,夫婿经商不在家”可得出影响周边地区的传统经济观念。(2)根据材料二“改革开放后,工业企业和码头不再是古运河发挥作用的象征,河边的历史建筑和生态绿化逐渐成为发展主角”可得出从服务于工业和航运的经济区转变为服务于旅游、文化、休闲、经济的综合区。(3)根据材料一、二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历史传承等角度分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