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
部分
word
13
第十三
单元
政治制度
官员
选拔
管理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十三单元 政治制度及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基础集训
考点一 中国古代至当代的政治制度
1.(2019课标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 B
2.(2022江苏,2,3分)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 )
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
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
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
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
答案 C
3.(2020浙江7月选考,7,2分)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 )
A.丞相 B.内阁 C.六部 D.刺史
答案 C
4.(2014山东文综,14,4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答案 B
5.(2020浙江1月选考,12,2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提出的,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国徽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 )
A.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C.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人民的历史结束
D.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答案 D
考点二 中国历代的变法和改革
1.(2023届浙江嘉兴9月测试,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举措( )
A.缓和了民族矛盾
B.促进了奴隶制经济发展
C.推动了社会转型
D.完善了封建政治制度
答案 C
2.(2022北京朝阳二模,3)西魏的实际统治者宇文泰主导的诸多改革,承袭了北魏改革思路,也为隋唐王朝的统治奠定基础。依据你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判断,你认为宇文泰改革涉及的内容有( )
①发展均田制 ②沿袭科举制
③恢复鲜卑姓氏 ④尊崇儒家教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C
3.(2018海南单科,12,2分)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
A.进出口贸易增长
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
答案 B
4.(2019海南单科,13,2分)198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仅半年时间到海南求职的人数竟高达20万,形成中国当代史上极为壮观的人才流动大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
B.海南经济发展成绩显著
C.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D.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
答案 C
考点三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20课标Ⅱ,32,4分)有学者认为:“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
A.雅典民主政治 B.僭主政治
C.罗马共和政体 D.寡头政治
答案 A
2.(2018北京文综,20,4分)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 )
A.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
B.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
C.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
D.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
答案 C
3.(2023届福建联考,13)1830年7月,法国发生不流血政变,“公民国王”路易·菲利普被推上王位。两年后,英国议会通过《1832年改革法案》,旨在按人口重新分配议会席位,赋予中产阶级纳税人投票权。上述现象反映出英法( )
A.公民选举权扩大
B.议会改革成效显著
C.民主政治的发展
D.君主制度走向衰亡
答案 C
4.(2019北京文综,22,4分)1924年,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对工党政府提出了谴责动议,工党政府将它视为不信任案。按照英国政治体制,政府接下来可以( )
A.否决谴责动议,继续执政
B.要求解散议会,重新大选
C.将谴责动议提交国王裁决
D.向最高法院提起违宪诉讼
答案 B
考点四 中国官员的选拔、管理与西方的文官制度
1.(2023届北京朝阳期中,3)某学生在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时见到下表。据内容推测,此表反映的朝代应是( )
贡举解试(地方级)
生源:生徒乡贡
考试
时间
考试
地点
主考官
生徒为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及州县学馆的学子;乡贡是不在官学上的学子
每年
八月
国子监
州府学
国子监祭酒上府学官员
贡举解试(中央级)
解状审核
(考生报到)
考试
时间
考试
地点
主考官
放榜
时间
十月十
五日前
第二年
正月
尚书省
礼部
原吏部考功员外郎后为礼部侍郎
第二年
二月
A.汉 B.唐 C.元 D.清
答案 B
2.(2019海南单科,2,2分)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
答案 C
3.(2022辽宁大连一模,8)1906年,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提出了文官考试思想:“一是考选权……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一为纠察权,专管监督弹劾的事。”这一思想( )
A.体现了强烈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B.是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C.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D.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答案 D
4.(2023届浙江A9协作体联考,1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据此可知( )
A.统一与分类相结合是干部管理制度根本原则
B.公务员的选拔实现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C.公务员属于国家事业编制,应依法履行公职
D.公务员的考试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答案 D
5.(2022辽宁,15,3分)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责和任务。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反映了( )
A.贵族传统的延续
B.官员地位的降低
C.党派干预的加强
D.政府职能的扩大
答案 A
综合集训
知能一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
1.(2022广东,3,3分)下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答案 D
2.(2020浙江1月选考,4,2分)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答案 A
3.(2020浙江1月选考,7,2分)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 )
A.“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D.“别黑白而定一尊”
答案 A
4.(2020北京,3,3分)六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机构。以下对于六部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各自分署,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隶属于中书省
③隶属于尚书省
④增设外务部等机构,六部之名渐废
A.③②①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④②③①
答案 A
5.(2022福建期中,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上图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中央政治体制沿革示意图。从图中任选两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两个时期中央政治体制的沿革情况,并说明其实质。(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时期,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一
时期:秦朝时期和两汉时期。(2分)
简析: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其中的“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虽然地位最高、权力较大,但受到了御史大夫的监督,太尉掌管军事但不常设,这就形成了官员之间相互制约而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的现象。(4分)
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中外朝制度,就是让皇帝身边信任的侍中、尚书等中朝官员参与决策,以此来牵制丞相、御史大夫等外朝官员,这就削弱了外朝官员的实权而加强了君主专制。(4分)
秦汉两个时期的这两项制度都是削弱相权而加强君权的有效措施,其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建立和加强。(2分)
示例二
时期:明朝时期和清朝时期。(2分)
简析:明初沿用元朝的中书省制度,但造成了相权过重的现象,明太祖在诛杀胡惟庸后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但由于行政事务繁杂,他让身边品级不高的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到明成祖时期,正式设立了内阁。随着内阁大学士拥有了票拟权,其地位日益提高和职权越来越大。但内阁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和顾问机构。(4分)
清朝到雍正帝统治时期,设军机处,由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皇帝进一步将权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4分)
明清两个时期的这两项制度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其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强化。(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简析图中其他时段言之有理亦可)
知能二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1.(2017课标Ⅰ,25,4分)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 C
2.(2022北京丰台综合练,4)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地方机构设置统计表。关于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时期
高层
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秦
郡
县(道)
汉
郡(王国)
县(道、邑、侯国)
唐后
期、
五代
道
(方镇)
州(府)
县
元
省
路
府
州
县
清
省
府(州)
县(州)
①割据势力是推动地方行政区划变动的主要原因
②下稳上动是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变动的主要特征
③行政区划的变动受中央和地方权力博弈的影响
④行政层级不断增多是行政区划变动的总体趋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3.(2020天津,16,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2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8分)
答案 (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
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
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
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
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
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2)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
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知能三 西欧君主制度的演变及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认识
1.(2022辽宁大连一模,12)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当世俗权力被剥去君权神授外衣的合法性后,应当组织分权制的世俗政府。这一信念根植于中世纪世俗与宗教对一种权力都施加的二元性限制。据此分析可知,西欧中世纪的二元政治格局( )
A.影响了近代政治民主化
B.导使欧洲陷入混乱状态
C.不利于政治秩序的平衡
D.推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
答案 A
2.(2020浙江7月选考,17,2分)历经多次流血和动荡后,“政治上成熟的英国人决意尝试一下新政体的实验”。托利党和辉格党议员联合起来,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选择”。詹姆士二世的女婿、捍卫欧洲新教思想的荷兰的威廉亲王受邀前往英国,经过“一场几乎未流血的战斗,信仰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不得不放弃王国”。从英国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个“选择”更大的意义在于( )
A.推翻了君主制度
B.促进了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
C.催生了民主共和政体
D.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主张
答案 B
3.(2018海南单科,18,2分)1874年美国选举之后,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总统格兰特的许多内阁成员因此被迫辞职。由此可知,当时美国 ( )
A.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
B.两党秉持不同阶级立场
C.议会开始成为权力的中心
D.两党制体现了制衡原则
答案 D
4.(2023届湖北三校联考,6)某学者罗列了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如下所示),你觉得他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
1832年
《议会改革法案》
1867年
第二次议会改革
1884—1885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
1911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
1948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确立“一人一票”制度
A.议会权力的民主性和至上性
B.民主政治的相对性和渐进性
C.政治发展的艰难性和曲折性
D.法制建设的超前性和完备性
答案 B
知能四 西方文官制度和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异同及启示
1.(2020课标Ⅱ,26,4分)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答案 C
2.(2021全国甲,27,4分)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答案 D
3.(2022北京顺义一模,13)1870年,英国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实现了从直接任命官员到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的重大转变。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①文官负责制定国家政策
②英国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
③全体文官与内阁共进退
④适应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C
4.(2022天津一模,5)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调整与改革文官制度的法律》规定: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文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不得参加党派间的政治活动。这些规定( )
A.弱化了政党的政治影响力
B.有利于国家行政秩序稳定
C.强化了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D.旨在限制总统的行政权力
答案 B
知能五 认识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和监察制度
1.(2021全国甲,25,4分)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答案 B
2.(2021河北,3,3分)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
答案 C
3.(2022天津河北区二模,3)唐肃宗曾明令“谏议大夫论事,自今以后不须令宰相先知”;唐德宗时重申,“御史得专弹劾,不复关白于中丞大夫”。这些规定( )
A.提升了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B.意在限制三省长官的权力
C.赋予监察职权相对独立性
D.强化了监察机构内部分工
答案 C
4.(2022江苏,4,3分)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
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
答案 B
5.(2022山东,4,3分)明朝时期,朝廷除对赴各地巡按回京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答案 A
6.(2023届湖北三校联考,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天子每过五年都要率领百官和侍从们去巡狩四方,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公德。夏、商、周三代除天子巡狩外,还设有“方伯”并“受命于王”,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监察。
秦汉时期巡视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职权分明,各司其职,形成了多维的行政巡视体系,即刺史巡视制度,用该制度监督地方要员。
隋唐沿袭御史台制度,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监察郡县,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性。唐朝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任务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唐朝巡视制度形式多元,分工明确,制度完备,为以后朝代所效仿。
明朝确立御史巡按制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全国官吏,评论政务,规谏皇帝。清朝沿袭明朝,由监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负责对地方进行巡视。
材料二 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行政官员的制度。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及司法监督制度。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察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明高
《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作用。(6分)
(2)综合以上两段材料,分析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和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存在哪些不同点。(6分)
答案 (1)考察地方官员政绩;加强中央集权;规谏皇帝;监察百官、整顿吏治;司法监督。(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不同点:第一,服务对象与实质不同,中国古代巡视制度主要体现了统治者的意志,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对议会负责,注重倾听民意,具有民主性;第二,来源不同,中国古代由官员担任巡视员,西方由法学家担任监察官;第三,依据不同,中国古代巡视以行政命令为依据,西方近现代巡视以宪法和法律为准则。(6分)
单元集训
限时:75分钟/满分:9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届湖北随州联考,1)商王室设有专门的“贞人”群体,其职能涵盖“祝史”“占人”“祭司”等;西周时期,这些职能逐渐交由史官,并出现了太史、内史等官职,主要负责起草和处理文书、保管档案典籍、掌管天文历数与授时之事、参与祭祀等。这一变化( )
A.表明分封制下集权统治强化
B.有利于国家治理的人文化
C.反映出贵族政治影响力减弱
D.源于官僚制度的规范发展
答案 B
2.(2022天津河东区二模,3廉政建设的历史)《汉书·张苍传》载,西汉初,萧何任丞相时,发现张苍“明习天下图书计籍,又善用算律历”,于是任命他掌管“郡国上计”。由此判断,当时张苍主要负责的事务是( )
A.掌管地方教化,维护基层治安
B.核查王国财政,察举地方贤才
C.审核各地计薄,考核官员政绩
D.买卖运输货物,调剂各地物价
答案 C
3.(2023届福建期中,3)曹魏初期,九品中正制最初规定,各郡中正官在现任朝官中的本郡人中选择,并经朝廷委任,负责评定当地人士,吏部再依据中正官评定的品第加以任用。这一制度设计( )
A.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诉求
B.保证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C.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基础
答案 A
4.(2023届湖北10月联考,2)北魏太和九年(485年)颁布诏令,规定各户原有桑田“不在还受之限”,“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这一规定( )
A.反映出国家治理方式存在反复性
B.利于缓解当时的社会矛盾
C.说明自耕农经济出现消退的现象
D.表明土地国有制已被废弃
答案 B
5.(2022广东综合测试,2)下表中秦至唐“尚书”一职的演变状况反映了( )
时间
演变
秦朝
九卿之一,少府属官,掌管文书、传达诏命
西汉
领、录尚书事之名,侍从皇帝左右,发号施令
曹魏
脱离少府而独立
唐朝
长官为宰相之一
A.行政效率的提高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政治制度的延续 D.中央机构的复杂
答案 C
6.(2016课标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 D
7.(2022湖南,3)据下表可知( )
时 间
事 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答案 A
8.(2023届福建漳州一模,3以史为鉴)唐代,吏部考功司专门负责官员政绩、德行等考核,由考功郎中主持,参与官员考核的专职官员多达50余人,尚书省另派大臣前往主持。这一做法旨在( )
A.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B.完善科举选官制度
C.减少政治决策失误 D.加强君主专制集权
答案 A
9.(2022山东日照二模,5)明朝在地方实行巡按御史和按察司双重监察体制。巡按御史由中央派遣,巡查地方行政、财务、教育、农田、水利、治安乃至风土民情,视问题轻重随即处理,或回京交有司处置,或交皇帝裁决;按察司为地方常驻监察官,以监察吏治和审理冤狱为主要职责。这一体制( )
A.标志着监察体制的专业化
B.有利于监察的全面和深入
C.完善了地方权力制约机制
D.实现了监察权的集中统一
答案 B
10.(2021北京,5)以下材料为四位皇帝的一日政务节录,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至前殿,由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等官员依次奏事
②告诫军机处切勿泄密
③诏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
④引见俘获的突厥颉利可汗,诸蕃君长奉上“天可汗”尊号
A.③①④② B.③④①②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答案 B
11.(2022广东,7)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答案 C
12.(2022T8联考一,9)1913年底,袁世凯改革县官选任制度,规定科举出身、获得学堂文凭或具备实际行政经验者有资格入选,笔试内容为现行法令、国际条约、策问、文牍等,面试注重经验及应对表现。考试合格者在分派各省前须被大总统接见,分派应回避本籍。这一改革( )
A.旨在改革传统的选官制度
B.顺应了地方自治需求
C.避免了各省长官徇私任亲
D.致力于恢复统治秩序
答案 D
13.(2023届湖北随州联考,11)69年,罗马帝国元老院表决通过了《韦伯芗大权法》,明确规定皇帝韦伯芗拥有代表罗马自主地决定国际事务、召集主持元老院和提出君主谕令等权力,规定“元首凯撒·韦伯芗不应该为那些法律和公民投票所限制”。据此可知,当时罗马( )
A.以民主名义为独裁统治提供依据
B.元老院掌握帝国的最高权力
C.统治阶级内部之间既妥协又斗争
D.帝国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答案 A
14.(2023届河南南阳期中,10)美国学者威尔·杜兰特在谈到伊丽莎白女王(1558—1603年在位)与议会之间的关系时指出:“早期的国会高贵大方地顺从她,中期的国会愤怒地服从她,晚期的国会却几乎要起来革命。”这是英国历史合乎逻辑的发展。英国政治的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
B.议会阶级属性的变化
C.新生社会力量的成长
D.工业生产方式的扩展
答案 C
15.(2022辽宁葫芦岛二模,13监督机制)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1783年,议会下院议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这一制度( )
A.有利于英国政局长期稳定
B.使政府工作透明度有所降低
C.有利于推动政府改善工作
D.说明内阁是国家政策制定者
答案 C
16.(2023届湖北随州联考,15)从20世纪开始,美国国会为限制总统权力扩张,授予文官集团一些“准立法权”,使得“那些管理政府日常工作的独立管理机构制定大量关系国计民生的法律与法规……成为构成联邦政府立法程序的“主动脉”。这反映出美国文官制度( )
A.保证了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
B.致使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遭到破坏
C.未能摆脱政党分肥制的影响
D.在行政权与立法权博弈中得到发展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17.(2022上海黄浦期末,1梳理历史线索)中西方制度建设(16分)
(1)某高三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形成如下知识表格,请按照上下文提示完成填充。(3分)
(2)根据上述表格概括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3分)
(3)同学们还进行了以“古代中西方政治文明比较”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请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研究内容。(10分)
研究主题
古代中西方政治文明比较
史
料
收
集
史料一
秦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史料二
古雅典公民
大会碑刻
史料分析
体制差异
(2分)
①
②
差异原因
(4分)
历史影响
(2分)
对当代及后世
影响③
对当代及后世
影响④
学习感悟(2分)
谈谈你对中西两种不同政治
模式的看法:
答案 (1)填空:①内阁②世官制③察举制④租调制⑤两税法⑥摊丁入亩(3分)
(2)趋势:通过制度建设,维护巩固统治,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政府对人身的控制不断减弱。(3分)
(3)体制差异: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②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2分)
差异原因(要求:至少从2个角度对比,每个2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适当得分):
地理因素:辽阔的疆域与小国寡民(大河与海洋);
政治因素:大一统帝国与城邦国家;
经济因素:农业与工商业;
思想文化因素:法家集权思想与自由平等思想。
历史影响:③巩固了秦朝的统一,成为后来历朝政治制度的蓝本④创造了雅典的繁荣,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2分)
看法(要求:能从地理环境、生产力发展、文明地域性、独立发展与多元性等任意2个角度形成认识即可,每个1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共2分。)
参考:人类早期历史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影响作用逐渐减弱;制度文明有多元性,与不同的国情相适应;尊重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中西方政治制度都为人类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18.(2022山东,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
材料一
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洎(到)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
——《隋书》卷29《地理志》
隋代分郡图
——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材料二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
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
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
——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12分)
答案 改革史实举例:
改革措施方面: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改州为郡;多次增置、裁并州(郡)县;建立了地方政区巡察制度。
改革结果方面:郡县分布北密南疏;黄河中下游等地区郡县相对密集。
分析说明:
层次1:只列举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不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联系。
层次2: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联系,但只是从历史、地理、政治三个角度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印证。
层次3: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从历史、地理和政治角度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能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综合评述,并提出创新性认识。
例如:行政区划改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单从某一方面进行解释;除历史、政治、地理的角度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等。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9.(2021北京,18,12分)辩论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各州代表就“全国行政官”的人数和权力等问题展开激烈辩论。以下为6月1日—7月19日的发言节录:
拉特里奇:赞成把行政权委托给一人,但不能赋予此人宣战和媾和的权力。
谢尔曼:行政官只是把立法机构的意志付诸实施,这一人或数人,只有国会才能委任,且只对国会负责。
伦道夫:坚决反对把行政权集于一人。这是君主制的胚胎,不要以英国政府为模本。为了维护全国行政官的独立,就应该由一人以上担任。
威尔逊:全国行政官由一人担任。若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独立,行政官就应拥有绝对否决权。
巴特勒:赞成设立一人为行政官,但反对授予此人否决立法的全权。难道美国不会出现克伦威尔式人物?
汉密尔顿:主张选举产生一位行政官,他应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
莫里斯:设立行政官的目标之一是控制国会。国会会抓住战争、入侵、动乱等时机扩权。因此需要一位行政官做人民的保护者,抵制由大人物和有钱人组成的国会。
1787年宪法最终确立了总统制,但关于总统权力的争论还在继续。
(1)各州代表关于设立“全国行政官”有哪几种观点?归纳其理由。(8分)
(2)有学者在谈到18世纪英美政治体制时,认为美国总统是“没有君主制的国王”。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4分)
答案 参考答案要点
(1)观点1,支持设立一位行政官,并赋予其否决国会的权力(或权力较大)。
理由:可保持行政权独立,制衡国会,保护民众。
观点2,支持设立一位行政官,但他要对国会负责(或权力较小)。
理由:可保持行政权独立,但要防止其走向专制独裁,必须受到制约。
观点3,支持设立多位行政官,但他要对国会负责(或权力较小)。
理由:防止专制。
(2)应辩证看待这句话。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掌握行政大权,可以提名、任命官员,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相较而言,18世纪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并没有以上权力,美国总统的实际权力大于英国国王。
但是,总统由民选产生,对选民负责,且有一定任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世袭、终身制的国王。
20.(2022天津和平区一模,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夏商周的统治基础是内外贵族的联合,重要的辅助大臣都由宗亲贵族担任。官员世袭作为古老的选官方式,并未随社会进步销声匿迹,汉代“任子”、唐宋“恩荫”、清代“荫典”均为其遗存。汉代以察举、征辟选官,荐举选拔标准有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