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_专题检测-11-第十一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docx
下载文档

ID:3170442

大小:7.85MB

页数:17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1-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专题 检测 11 第十一 单元 两次 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 国际 秩序 演变
第十一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集训(一) 限时:60分钟/满分:7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在哈布斯堡帝国,居统治地位的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就受到了觉醒的意大利人、罗马尼亚人以及包括捷克人、波兰人、塞尔维亚人在内的许多斯拉夫民族的对抗。因而,哈布斯堡官员做出了“帝国要生存,就必须采取强硬措施”的决定。由此可知,当时(  ) A.民族主义推动一战的爆发 B.诸多民族不满《凡尔赛条约》 C.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的瓦解 D.二战前民族主义不断发展 答案 A 据材料“居统治地位的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觉醒的……塞尔维亚人在内的许多斯拉夫民族”“帝国要生存,就必须采取强硬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哈布斯堡帝国内许多斯拉夫民族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与居统治地位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之间的矛盾日渐尖锐,最终推动了一战的爆发,A正确。一战结束后,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排除B;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渐瓦解是在二战以后,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一战前,而非二战前,排除D。 2.一战期间,美国政府组织绘制大量宣传画,广泛动员民众以各种途径参与战争。如下漫画内容:想让这些(德国人的脏鞋)离美国远一些?那就多买战争债券!这一宣传漫画旨在(  ) A.掠夺民众资产  B.塑造民族精神 C.抵制军国主义  D.维护国家利益 答案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期,美国决定参战,以宣传画的形式动员民众支援战争,有利于激发民众的战斗热情,符合维护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D项正确。美国鼓励民众购买债券的目的是支援战争,并非掠夺民众资产,排除A项;塑造民族精神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抵制军国主义的目的也是维护美国国家利益,排除C项。 3.下图为1921年新西兰画家大卫·洛所作。画中的马代表德国,马车上的货物写着“无尽的赔偿”,马车前,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对手持马鞭的法国总理白里安说:“也许让马蹄着地它会跑得更快一些。”该漫画意在揭示凡尔赛体系(  ) A.违背了英法两国意志 B.对德国制裁过于严厉 C.迫使英国放弃“大陆政策” D.导致对德“绥靖政策”产生 答案 B 据漫画内容可知,沉重的赔偿使德国不堪重负,说明凡尔赛体系对德国制裁过于严厉,故选B;凡尔赛体系是英法两国意志的体现,排除A;英国“大陆政策”实质是使欧洲大陆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利益,二战后放弃该政策,排除C;1921年尚未出现对德绥靖政策,排除D。 4.1885年,英国提出英国海军实力不应低于任何两个海军强国加起来的海军力量,而在一战后的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日、法、意签订的《五国海军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为5∶5∶3∶1.75∶1.75。《五国海军条约》(  ) A.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 B.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 C.有效限制了日本主力舰的发展 D.成为美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答案 A 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在美国倡议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各国展开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问题的讨论。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五国签署了《五国海军条约》,该条约规定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为5∶5∶3∶1.75∶1.75。据此可知,《五国海军条约》的签署缓和了列强间的军备竞赛,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A项正确;B项“消除”的表述夸大,排除;这一条约并没能限制日本主力舰的发展,排除C项;这一条约仅限于海军方面,且当时的英法实力虽有所衰弱,但在世界上影响力仍然强于美国,排除D项。 5.“当时的人们,包括社会精英和新近成长起来的企业家阶层,都把妇女看成仅仅承担家庭职责、相夫教子的角色……当战争爆发后,男人都走上前线,而妇女则承担了后方沉重而繁杂的工作。还有一些女性也走上前线。可以作为证明的是,英国宣传画中有大量展示妇女风貌和精神状态的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30岁以上的妇女获得选举权。”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A.一战对妇女社会地位的影响 B.英国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 C.妇女对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 D.宣传画对社会动员的作用 答案 A 战争爆发后,女性在国家和社会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女性的社会地位随之得到了提升,A项正确;经济发展后,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是女性长期以来依然被视为相夫教子的角色,排除B项;根据材料“包括社会精英和新近成长起来的企业家阶层”可以判断这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爆发的大规模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而非宣传画的动员作用,排除D项。 6.列宁曾将十月革命的主观动机设定为“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晚年,他又重新诠释其实际功能,其中包括面向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宁眼中的十月革命(  ) A.已超越无产阶级革命范畴 B.逐渐修正了既定目标 C.造成了广泛的世界影响 D.实现了东方非殖民化 答案 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眼中的十月革命由“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扩大到“面向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世界影响,C项正确。十月革命属于无产阶级革命范畴,也属于社会主义革命,A项排除;材料提及的都是十月革命的世界影响,未涉及修正目标,B项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7.1917年4月,列宁在论及当前革命的任务时提出:“我们的直接任务并不是‘实施’社会主义,而只是立刻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  ) A.俄国当时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临时政府的反动统治被推翻 C.俄共(布)争取到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D.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答案 A 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17年4月”可知,这一论断出自“四月提纲”。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提出“立刻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是指争取以和平方式将政权转移到苏维埃手中,故选A项。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B项错误;当时苏维埃政权主要得到的是工人士兵的支持,故C项错误;1920年,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故D项错误。 8.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苏俄(  ) A.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 B.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C.着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采取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措施 答案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商品贸易,“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指的是新经济政策允许农民交完粮食税后再出售粮食,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苏俄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A项;苏俄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下没有优先发展工业,排除D项。 9.1921年在新经济政策实施前,苏维埃政府把粮食税的税额标准确定为“根据适合耕种的土地面积确定”,改变了之前的“根据农户收获量、人口和牲口数量,从农户产品中按百分比扣除”的预定方案。此举旨在(  ) A.推动工业发展  B.增加财政收入 C.缓解社会矛盾  D.平均社会财富 答案 C 苏维埃政府把粮食税的税额标准确定为“根据适合耕种的土地面积确定”,这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有利于缓解工农联盟内部的矛盾,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粮食税税额标准的变化与发展工业、平均财富的关系,排除A、D;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目的是缓解矛盾,而不是增加财政收入,排除B。 10.一位法国官员曾观察到:“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这说明(  ) A.宗主国把殖民地人民投入一战 B.一战推动了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C.世界殖民体系在一战后土崩瓦解 D.非洲大陆掀起民族独立的风暴 答案 B 根据材料“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唤醒了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意识,促进了非洲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B项正确。宗主国把殖民地人民投入一战中是材料所表述的现象,而非反映出来的问题,排除A项;世界殖民体系在二战后走向瓦解,排除C项; 非洲大陆民族独立的风暴主要掀起于二战之后,排除D项。 11.1930年,印度民族运动领袖甘地发动“食盐进军”,殖民当局恼羞成怒,把甘地抓了起来,并下令取缔了甘地领导的国大党。随后,全国性的示威游行风起云涌,一些地方的示威游行甚至转化为武装起义。最终,英国驻印总督欧文在与甘地反复协商后签订《甘地—欧文协定》。这说明印度“食盐进军”(  ) A.促成了印度的民族独立 B.持续时间长且规模较大 C.超出了非暴力斗争范围 D.展现了永不妥协的精神 答案 C 甘地发动“食盐进军”属于非暴力不合作斗争,但是由“把甘地抓了起来”“一些地方的示威游行甚至转化为武装起义”等信息可知,“食盐进军”超出了非暴力斗争的范围,故选C项。由题干中的“英国驻印总督欧文在与甘地反复协商后签订《甘地—欧文协定》”可知,“食盐进军”的结果是双方达成妥协,但是并未促成印度的民族独立,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信息说明“食盐进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并未有“持续时间长”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由题干中的“英国驻印总督欧文在与甘地反复协商后签订《甘地—欧文协定》”可知,最终双方达成了妥协,排除D项。 12.1935年,苏联年轻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在顿巴斯一处设备并不先进的煤矿创造了单日采煤量的世界纪录。此后,苏联全国各行各业迅速掀起一场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劳动竞赛运动(史称“斯达汉诺夫运动”)。该运动的兴起反映出当时苏联(  ) A.逐渐摆脱经济危机造成的困境 B.工业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C.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强烈 D.已具备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 答案 C 1933年至1937年,苏联正在进行第二个五年计划,全国各行各业迅速掀起劳动竞赛运动,反映了当时苏联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C项正确。1935年前后,经济危机主要影响着资本主义世界,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当时苏联工业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排除B项;D项说法没有相关材料支撑,排除。 13.下图是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该作品反映出(  ) A.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B.粮食产量大幅提升 C.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D.对苏联模式的维护 答案 D 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反映的是对农业集体化的赞美,而农业集体化是苏联模式的组成部分,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业化,排除A;宣传画中体现不出粮食产量或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B、C。 14.下图是20世纪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 A.20年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危机 B.30年代西方大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C.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D.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发生逆转 答案 B 根据漫画内容、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严重,西方国家为了自身利益纷纷以邻为壑,同时召开世界经济会议协调关系。漫画反映的是20年代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西方大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造成的混乱局面,B项正确。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放弃金本位,美元与资本主义各国货币实行浮动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得到加强,而非逆转,排除D项。 15.下图是发表于1935年的一幅政治漫画。漫画中象征“国联”的女子,试图将“战争”怪兽关在笼子里。该漫画的主旨是(  ) A.肯定国联制止战争的作用 B.揭露德意法西斯的野心 C.批判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 D.表达对国际局势的担忧 答案 D 材料中的女子象征着国联,试图阻挡笼子中的战争怪兽,说明作者认为国联无法阻挡战争的爆发,表达了对国际局势的担忧,D正确,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德意法西斯的野心,排除B;此时尚未出现绥靖政策,排除C。 16.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直至1940年5月10日德军进攻丹麦、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之前,在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整个西线盟军在欧洲大陆上未与德军交战,出现了所谓“西线无战事”的局面。对这一局面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东欧战火标志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B.西方国家从《慕尼黑协定》中吸取了教训 C.反法西斯同盟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D.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及扩大的重要原因 答案 D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奉行绥靖政策,宣而不战,导致战争的进一步扩大,说明二战爆发及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D正确。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排除A;“西线无战事”的局面说明西方国家并未从《慕尼黑协定》中吸取教训,排除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排除C。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一战前,法国和德国的历史教材中充斥着民族英雄和战胜敌人的史诗故事。大战结束后,德国的历史教科书认为法国的复仇欲望,将欧洲带到了战争边缘,法国人则把战争归咎为“德国确信自己是受召唤来指导世界的”,而这个任务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实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一战后法德中学历史教科书曾经试图强调两国和解的讨论,两次大战的残酷、暴行和毁灭使两国的大多数人深切地感受到,走向和平的唯一出路是和解,1952年春,《法德历史学家协议》公布,肯定了两国共同承担战争责任的观点。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叙述一战的爆发时,强调各国被同盟体系“拖进”战争,法德两国也是这种冲突的牺牲品。 ——选编自王加丰《百年间法德历史教 科书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法德两国方面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指出法德两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6分) 答案 (1)原因: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和民族间的历史恩怨;统治者对国民的操纵和教育。(9分) (2)变化:由把战争责任推卸和归结给对方到肯定两国共同承担战争责任。(2分) 影响:有利于深刻反思战争的爆发,促进和平发展;有利于法德两国放下战争仇恨,促进西欧一体化;为其他民族国家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借鉴。(4分) 解析 (1)据材料“一战前,法国和德国的历史教材中充斥着民族英雄和战胜敌人的史诗故事”并结合所学可得国家和民族间的历史恩怨;结合所学可得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据材料“德国的历史教科书认为法国的复仇欲望,将欧洲带到了战争边缘”“法国人则把战争归咎为‘德国确信自己是受召唤来指导世界的’”可得统治者对国民的操纵和教育。(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大战结束后,德国的历史教科书认为法国的复仇欲望,将欧洲带到了战争边缘,法国人则把战争归咎为‘德国确信自己是受召唤来指导世界的’……1952年春,《法德历史学家协议》公布,肯定了两国共同承担战争责任的观点”可得,由把战争责任推卸和归结给对方到肯定两国共同承担战争责任。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世界和平发展、西欧一体化和其他国家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1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5年8月17日,印尼宣布独立。同年10月,荷兰返回印尼,力图重建殖民统治。1947年7月,荷兰对印尼共和国采取警察行动。次年1月,荷兰、印尼在美国“伦维尔”号军舰上签订有利于荷兰维护其殖民权力的《伦维尔协定》。1948年9月,印尼共和国政府镇压了共产党领导的茉莉芬起义。同年12月,荷兰攻占印尼共和国首都日惹。1949年3月29日,美国明确主张支持印尼独立,并希望印尼尽快建立非共民族主义者领导的政府。之后,美国转而向荷兰施压,支持联合国关于停火、释放政治犯、荷军撤出印尼的决议。4月起,美国积极介入荷兰、印尼谈判。7月,印尼政府重建,荷兰与印尼停火。11月,荷兰、印尼在海牙签订《圆桌会议协定》,规定荷兰于当年12月30日向印尼联邦移交主权,结束荷兰对印尼长达3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 ——摘编自刘莲芬《论杜鲁门时期的 美国东南亚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印尼问题上政策的变化及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在印尼问题上政策转变的影响。(6分) 答案 (1)变化:由支持荷兰恢复对印尼的殖民统治到支持印尼独立。(2分) 原因:二战后荷兰殖民力量遭到削弱;印尼民族解放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高涨;美国在东南亚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需要;联合国的斡旋。(3点6分,4点7分) (2)影响:推动印尼实现了独立;增强了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阻碍了印尼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变化:据材料,1948年1月,“荷兰、印尼在美国‘伦维尔’号军舰上签订有利于荷兰维护其殖民权力的《伦维尔协定》”可知,美国支持荷兰恢复对印尼的殖民统治;据“1949年3月29日,美国明确主张支持印尼独立”并联系上述信息可以回答“变化”。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荷兰实力下降,殖民力量遭到削弱;印尼民族解放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高涨;根据“支持联合国关于停火、释放政治犯、荷军撤出印尼的决议”可知联合国从中斡旋;联系二战后美国的霸权政策可知,其在东南亚地区推行霸权主义政策。(2)根据“结束荷兰对印尼长达3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可知美国在印尼问题上政策转变推动印尼实现了独立;联系二战后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等知识回答。 单元集训(二) 限时:60分钟/满分:7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一战爆发前,英国小说《多尔金之战》设想了德国入侵英国本土的情景。德国媒体也普遍将英国人视为“贪婪”“虚伪”的代名词。当时欧洲普遍存在对外国入侵的假想和焦虑,而《纽约时报》撰写的大量材料对其他种族的种族定性火上浇油,进一步激化了欧洲仇外情绪。据此可知(  ) A.人为错误影响历史进程 B.媒体宣传主导战争结局 C.美国通过舆论发动一战 D.欧美媒体意图防范战争 答案 A 据题意可知,一战爆发前欧洲各国普遍存在对外国入侵的假想和焦虑,而《纽约时报》撰写的材料进一步激化了欧洲的仇外情绪,各国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人为的错误影响历史进程,成为一战爆发的因素,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们的主观思想激化了欧洲的仇外情绪,媒体只是载体,排除B项;一战的爆发不是美国操纵的,排除C项;欧美媒体的行为刺激了战争的爆发,其目的并非防范战争,排除D项。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氛中,许多西方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甚至掀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当时西方学者的做法意在(  ) A.弘扬中国优秀文化 B.揭露欧洲文明的弊端 C.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D.反省重建欧洲的文明 答案 D 材料“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氛中”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击了欧洲文明;“许多西方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甚至……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表明一些西方学者开始反思欧洲文明,并希望重建欧洲的文明,D项正确。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只是一种手段,排除A项;一战暴露了欧洲文明的弊端,使得欧洲研究、传播中国文化的组织机构大量出现,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1917年7月19日,德国国会以212对126票通过了《和平决议》;在奥匈帝国,1917年11月21日,年轻皇帝查理继位后,开始了秘密议和;同时,在英国,前外交大臣兰斯多恩提出若不采取某种方法结束冲突,西方文明将崩溃。这说明(  ) A.同盟国集团的最终失败 B.战争灾难引发厌战情绪 C.美国参战改变力量对比 D.俄国退战产生连锁反应 答案 B 一战后期,德国国会高票通过《和平决议》,奥匈帝国皇帝开始秘密议和,英国前外交大臣希望结束冲突,这说明战争灾难引发厌战情绪,故选B。直到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才最终失败,且英国属于协约国集团,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美国,排除C;俄国退出一战是在191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英法是主要的实施者和受益者 ●具有浓厚的大国政治和霸权主义色彩 ●依国际法的形式,貌似公正地避免了更大国际冲突 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某项政策时,列出了如下要点。该政策是(  ) A.冷战政策  B.委任统治 C.单边主义  D.绥靖政策 答案 B 依据材料“英法是主要的实施者和受益者”,具有“大国政治和霸权主义色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委任统治”政策,B项正确;冷战政策是二战后的政策,排除A项;单边主义是指某一个国家不顾其他国家的利益,不顾国民的愿望,率先打破条约,跳出所签订的原则,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绥靖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是二战爆发的原因之一,排除D项。 5.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凯恩斯认为,“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丘吉尔认为,是“胜利者的蠢事”;列宁则认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这表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A.建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基础上 B.导致封建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复辟 C.是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的源头 D.使欧洲失去了对世界的影响和控制 答案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部矛盾,包括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等,该体系内部交织的各种矛盾呈现出不稳定性,因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基础上,A项正确;一战后并没有封建主义在欧洲的大规模复辟,排除B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对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的发展,排除C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欧洲仍然对世界有重要影响力,同时美国国际影响力增加,排除D项。 6.有俄罗斯学者指出,“这场即将发生的革命不仅是由仍然保留的半农奴制和等级制在社会关系中的不成熟性所决定的,而且是由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在城市和乡村、在‘上层’和‘下层’正日益尖锐的矛盾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十月革命是双重性质的革命 B.一战成为十月革命的催化剂 C.十月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答案 D 根据材料“由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正日益尖锐的矛盾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可知,该学者认为俄国要发展现代化就必须革命,且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说明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必然性,故选D项。 7.1918年5月,列宁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一文中,提出了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历史阶段逐渐向以国有制为基础的“完全的社会主义”过渡的考虑。这一构想(  ) A.随即实践成为新经济政策 B.被严峻的国内形势打断 C.超越了当时历史发展阶段 D.完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宁在1918年提出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逐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张,这一构想被严峻的国内战争形势打断,苏俄进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项正确。A项“随即实践”不符合史实,排除;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符合当时小农生产占优势、经济较为落后的苏俄国情,并没有超越当时的历史发展阶段,排除C项;列宁的这一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排除D项。 8.某场战争导致“罗曼佐夫王朝统治的俄罗斯帝国、霍亨索伦王朝统治的德意志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匈帝国灭亡”“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这场战争(  ) A.促进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B.推动国际社会进一步确立了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 C.使国际法遭受重创,英法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D.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两极对峙的转折点 答案 A 据题干“导致‘罗曼佐夫王朝统治的俄罗斯帝国、霍亨索伦王朝统治的德意志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匈帝国灭亡’”,可知该战争是一战,根据材料“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之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掀起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如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等,故选A项;二战之后,国际社会进一步确立了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排除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排除C项;二战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两极对峙的转折点,排除D项。 9.就亚非地区而言,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民族解放运动处于自发的斗争阶段,19世纪晚期后,开始走上自觉的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并在20世纪初走向大觉醒时代。导致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无产阶级政党的推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答案 B 亚非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之所以不断发展,其主要因素在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和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故B项正确。马克思主义思想只是在部分国家传播,无产阶级政党也只是在部分国家建立,其传播或建立仍建立在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排除A、C两项;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由于各国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的发展,D项本末倒置,排除。 10.斯大林曾经认为苏联工业化速度要适中,不能损害农业的发展。但1926年斯大林却提出:“我们当前的基本任务就是加快我国工业的发展速度,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全力推进我国工业,从而加速整个经济的发展。”导致斯大林工业化认识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确立 B.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 C.对社会主义理论存在教条化认识 D.对新经济政策的反思和突破 答案 B 根据材料“加快我国工业的发展速度,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全力推进我国工业,从而加速整个经济的发展”及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成立初期,面临着紧张的世界局势,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所以斯大林更加重视工业的发展速度,B项正确。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与认识,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斯大林对新经济政策不足的反思,排除D项。 11.1930年1月,甘地向英国政府提出11条要求。主要内容如:降低田赋5%,保护关税以限制外国布和服装的进口,给印度船只以沿海航行权,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和盐税,减少英籍官吏薪金5%,等。据此推知,甘地此举意在(  ) A.摆脱经济危机对印度的冲击 B.团结广大阶层争取民族独立 C.发展印度经济摆脱英国控制 D.展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答案 B 材料表明甘地向英国政府提出降低田税、保护关税、释放政治犯等要求,意在团结农民、资产阶级等不同阶层和派别争取民族独立,B项正确。“释放政治犯”与摆脱经济危机无关,排除A项;C项只是甘地向英国政府提出的要求的一个方面,排除;“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手段和方法,并非目的,排除D项。 12.1930年1月,甘地向英国政府提出11条要求。主要内容如:降低田赋5%,保护关税以限制外国布和服装的进口,给印度船只以沿海航行权,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和盐税,减少英籍官吏薪金5%,等。据此推知,甘地此举意在(  ) A.吸引广大阶层参与独立运动 B.解决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C.把反对食盐专卖作为非暴力斗争突破口 D.发动要求英国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 答案 A 据题干可知,甘地要求英国政府降低田赋、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保护关税、释放政治犯等,这些主张能够团结农民、资产阶级等不同阶层,以争取民族独立,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目的在于争取民族独立,而不是“解决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阿姆利则惨案发生之后,甘地号召印度人民通过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以及抗税等手段,与英印当局斗争,可知反对食盐专卖并不是其非暴力斗争的突破口,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甘地发动要求英国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发生在1940年到1942年,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 13.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称美国正在进行的新政“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更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美国“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民主)而战”。这一言论(  ) A.旨在强调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冲击 B.阐明了新政带来的经济效益 C.肯定了新政在维护宪政方面的价值 D.借鉴了苏联国家治理的经验 答案 C 罗斯福认为新政“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是为挽救民主而战,可见,罗斯福这一言论是在肯定新政在维护宪政方面的价值,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在政治方面的积极作用,并非强调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冲击、新政带来的经济效益,排除A、B两项;材料强调新政是美国为挽救民主而战,未提及借鉴苏联国家治理的经验,排除D项。 14.下图为1929—1937年美、苏、德、英、法等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的比重对比状况(%)。由此可见当时(  ) A.经济合作难以为继 B.计划经济模式成效显著 C.各国深陷经济危机 D.两极对立局面初现端倪 答案 B 根据材料“1929—1937年,美、苏、德、英、法等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的比重对比状况(%)”可知,1929—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大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制造业所占比重有起伏,而采用计划经济模式的苏联制造业所占比重却不断上升,由此体现了计划经济的优势,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制造业的比重,不是经济合作问题,排除A;苏联当时推行计划经济体制,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排除C;二战后呈现两极对立局面,排除D。 15.1939年8月,苏德两国签订条约,规定10年内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在彼此间进行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任何攻击”等。该条约的签订(  ) A.使苏联赢得了十年的和平发展期 B.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C.是欧洲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成果 D.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彻底破产 答案 B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条约指的是1939年8月,苏德两国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德国摆脱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1939年9月希特勒对波兰迅速发动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后英法被迫对德宣战,所以该条约的签订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袭击,该条约的签订没有使苏联赢得十年的和平发展期,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慕尼黑协定的签订,苏联所倡导的集体安全破产,苏联对英法等西方国家更加不信任,为了自身安全、避战自保,赢取备战时间,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德国进攻法国,英法不得不卷入战争之中,标志着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的彻底破产,排除D项。 16.1940年9月16日,美国出台《选征兵役制法》,规定对年龄从21至35岁的男性公民进行登记,以便必要时招募新兵入伍,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做法表明美国(  ) A.彻底放弃孤立主义   B.开始调整中立政策 C.全面卷入世界大战   D.着手应对战争威胁 答案 D 根据材料所给时间1940年可知,这一时期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出台法律对男性公民进行登记,以便必要时招募新兵入伍,这是着手应对战争威胁的表现,D正确;彻底放弃孤立主义说法太绝对,排除A;材料体现不出“开始”调整中立政策,排除B;1941年珍珠港战役之后,美国才卷入世界大战,排除C。 二、非选择题(共27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14年以前,欧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这些思想和制度的影响已波及全球各个角落。然而,战争的浩劫却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1918年12月,当威尔逊(时任美国总统)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欧洲民众以发狂的热情把他当做“人类的国王”“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他们贪婪地聆听着他的有关和平和安全的远景规划。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宏伟的五年计划。欧洲大多数人士认为,这一计划是不切实际的,注定要失败的。然而,20世纪30年代初期,大多数观察家意识到,改变前俄罗斯帝国的政治和社会的剧变是世界上发生的大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是对自由社会的价值和制度的挑战,并且似乎表明了它作为社会和政策体系的可行性。甚至部分追求进步的人们,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 ——摘编自[美]杰里· 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民众情绪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人士对“苏联模式”态度的转变,并说明其影响。(6分) 答案 (1)原因:一战严重破坏了欧洲的社会经济;一战使民众对欧洲的政治经济制度失去信心;美国经济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答出任意3点即可) (2)态度:由怀疑到认可。 影响:为欧洲一些国家解决经济危机提供借鉴;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影响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解析 (1)据材料一“1914年以前,欧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战争的浩劫”可得出一战严重破坏了欧洲的社会经济,民众对欧洲的政治经济制度失去信心;根据材料一“欧洲民众以发狂的热情把他当做‘人类的国王’‘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他们贪婪地聆听着他的有关和平和安全的远景规划”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美国经济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欧洲大多数人士认为,这一计划是不切实际的,注定要失败的”“20世纪30年代初期,大多数观察家意识到,改变前俄罗斯帝国的政治和社会的剧变是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可得出由怀疑到认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表明了它作为社会和政策体系的可行性。甚至部分追求进步的人们,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分析。 1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2015年3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日本时,外界十分关注德国对二战侵略历史的态度及其同邻国和解的经验。默克尔回应这个问题的表述非常谨慎。据报道,她主要讲了三层意思:“正视历史是和解的前提”“战后德国能幸运地被国际社会再度接受,是因为德国彻底与过去决裂”;如果没有邻国的“大度姿态”,和解是不可能的,“但更重要的是德国有着实事求是地面对历史的意愿”;德国之所以能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