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_专题检测-18-第十八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docx
下载文档

ID:3170438

大小:34.90KB

页数:10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1-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专题 检测 18 第十八 单元 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 丰富 多样 世界文化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十八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单元集训 限时:60分钟/满分:7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荀子·王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这一主张(  ) A.践行了儒家仁政治国的理念 B.反映了儒道思想的融汇贯通 C.体现出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D.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答案 C 据材料可知,荀子强调人为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这一主张体现出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C项正确。材料强调对自然资源合理保护,与儒家仁政治国的理念无关,排除A项;材料属于儒家思想,未体现儒道思想的融汇贯通,排除B项;材料强调保护自然资源,未涉及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排除D项。 2.《尚书·商书》记载:盘庚与大臣“恭承民命”定了新都;周初的《尚书·周书》有“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的记载;《周礼》记载:“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这反映了商周时期(  ) A.民主政治有所表现 B.民本思想初露端倪 C.专制王权受到限制 D.民意起到决定作用 答案 B 从材料“恭承民命”“谋及庶人”“以致万民而询焉”等信息可以看出,商周时期的统治阶层注重倾听民意,认识到民众对于统治的重要性,反映了民本思想初露端倪,故选B项。商周时期并未实行民主政治,排除A项;商周时期也没有形成专制王权,排除C项;D项中的“起到决定作用”说法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3.冠礼属于“五礼”中的嘉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即古代华夏族的成人礼。先秦时期,冠礼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享有非常高的地位,被称为“礼之始”,名列“八纲”(冠、婚、丧、祭、射、乡、朝、聘)和“六礼”(冠、婚、丧、祭、乡、相见)之首,对个人的人生历程有重大影响,对整个社会也有不容低估的影响。由此可知,冠礼的主要功能是(  ) A.利用血缘关系凝聚宗族 B.传承文化完善儒家学说 C.规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 D.强调责任感和教育功能 答案 D 根据题干材料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对个人的人生历程有重大影响,对整个社会也有不容低估的影响”可知,冠礼是成人礼,表明受冠者要接受道德规范的要求,增强其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所以主要具有教育功能,D项正确。题干并未强调血缘关系,而是强调个人的责任,排除A项;冠礼对男子成长有一定教育意义,教育内容涉及儒家的道德,重心不在传承文化,排除B项;冠礼涉及人际关系及交际的礼节,但重点在于明确男子成人后的责任担当,排除C项。 4.如表为部分文献中关于儒的起源探讨,据此可知(  ) 内容 文献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论语》 刘歆《别录》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汉书· 艺文志》 古之学者多出于王官。世卿用世之时,百姓当家,则务农商畜牧,无所谓学问也。其欲学者,不得不给事官府为之胥徒,或乃供洒扫为仆役焉 章太炎《诸 子学略说》 (1906年) 《周礼》司徒掌邦教,儒家以六经设教,而论者遂谓儒家为出于司徒之官。不知儒家之六籍,多非司徒之官之所能梦见 胡适《诸子 不出于王官 论》(1917年) A.儒学的形成是由于孔子的大力提倡 B.章太炎对刘歆的观点有继承和创新 C.胡适与刘歆都否定儒学六经的存在 D.胡适的观点与刘、章二人一脉相承 答案 B 根据材料可知,刘歆认为儒家“出于司徒之官”,章太炎认为“古之学者多出于王官”,可见章认可刘的主张——儒家出于官学,但章太炎是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分析儒之起源的,B项正确。《论语》中孔子告诫子夏要当“君子儒”,毋做“小人儒”,说明孔子时代儒阶层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分化,可见儒起源在孔子之前,排除A项;刘歆认为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可见他没有否定六经的存在,胡适强调诸子学包括儒学“不出于王官”,并没有否定六经的存在,排除C、D两项。 5.《孟子·滕文公上》里有“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的言论。这一主张(  ) A.体现出中华文化具有本土性特质 B.反映了新兴士阶层的共同心声 C.代表着下层平民的评判价值标准 D.寄托了先秦思想家的道德诉求 答案 D 依据材料“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可以看出孟子的思想主张中对邻里乡亲之间的理想道德诉求,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孟子在道德层面的主张,不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本土性,排除A项;“共同心声”表述夸大,排除B项;墨子的主张代表着下层平民的评判价值标准,排除C项。 6.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都提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方案。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道德救世”和“制度救世”。下列主张能够体现“制度救世”的是(  ) 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C.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答案 C 根据选项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C项中的“法”“刑”体现了法家运用严刑峻法“制度救世”的主张,符合题意。A项中的“礼”“仁”体现的是儒家“道德救世”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孟子的思想主张,体现的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未涉及“制度救世”的内容,排除;D项是道家的人生观与自然观,不能体现“制度救世”的内容,排除。 7.《本草纲目》一书包含了丰富的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内容,并且大量运用化学、物理学、农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对药物进行记载、分析。达尔文创立进化论时,曾从此书中引述了不少有关植物和动物的资料。该书(  ) A.总结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B.影响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进程 C.推动了中国医药学的近代化 D.提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 答案 D 材料体现的是《本草纲目》一书中大量运用化学、物理学、农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理学等领域的知识,这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术著作显然有助于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D项正确。《本草纲目》是药物学著作,并不能总结中国整个古代的科学成就,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及《本草纲目》对达尔文的进化论研究有所帮助,但影响近代西方科学发展的说法则过于夸大,排除B项;《本草纲目》仍然属于传统医药学范畴,排除C项。 8.1903年,清政府出版的《蒙学体操教科书》是中国首部具有近代意义的体育教科书,其序言中写道:“智可以发事物之秘,德可以律社会之情……虽然运用智德,仍视其躯干何如,无躯干则其效不显。”据此可知,清政府(  ) A.扩大传统教育范畴 B.启动了近代教育改革 C.掀起体育救国思潮 D.引入了西方教育思想 答案 A 据材料可知,清政府重视体育教育的作用,这与传统教育只教授文化知识、注重德智培养相比扩大了范畴,A项正确。洋务运动启动了近代教育改革,排除B项;材料并未将体育与救国联系起来,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重视体育教育,并不能确定引入了西方教育思想,排除D项。 8.古代某文明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其神话传说中多有洪水故事,统治者重视法律,宣扬君权神授。该文明是(  ) A.西亚文明  B.埃及文明 C.希腊文明  D.玛雅文明 答案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西亚有辉煌的文化成就,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的斗争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它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故选A项;古埃及创造了象形文字,但它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排除B项;古希腊文明的成就体现在民主政治、哲学等方面,排除C项;玛雅文明主要分布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该地区地势平坦,洪灾较少,其神话故事大多与洪水无关,排除D项。 9.世界各个地域的早期人类社会是人类多样文化的源头。以下对各地区产生的早期文化成果描述正确的是(  ) A.古埃及人刻在泥板上的古老象形文字 B.苏美尔人用楔形文字书写的《汉谟拉比法典》 C.雅利安人用印章文字书写的《罗摩衍那》 D.古代中国人用甲骨文书写的《诗经》 答案 B 《汉谟拉比法典》是苏美尔人用楔形文字书写的,B正确。古埃及人用莎草纸书写,排除A;《罗摩衍那》是用梵文书写的,排除C;《诗经》原文是用大篆书写的,排除D。 10.有学者指出,“希腊和印度北部都是山地,可以有效阻挡来自草原的游牧骑兵直接攻击,中国在地理上更加独立,北部有沙漠、山峰、戈壁。希腊、印度和中国是三种完全原始的文明形式,特别是中华文明,稳定发展,自成一体,较少受到中东大沙漠的影响”。这反映了(  ) A.农耕文明优于游牧文明 B.古代文明各自独立发展 C.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D.历史传统影响古代社会 答案 C 根据材料“希腊和印度北部都是山地,可以有效阻挡来自草原的游牧骑兵直接攻击”“中国在地理上更加独立……稳定发展,自成一体,较少受到中东大沙漠的影响”可知,文明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相关,反映了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C正确。材料没有比较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排除A;“古代文明各自独立发展”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历史传统问题,排除D。 11.被称为“空中城市”的马丘比丘位于秘鲁南部安第斯山脉的尾部,海拔2430米处,是南美最大的印加帝国遗址。通过考古研究可以发现,马丘比丘城被很好地划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这反映出(  ) A.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区经济中心 B.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精华 C.印加帝国城市化发展水平非常高 D.印第安人独特的城市规划思想 答案 D 根据材料可知,马丘比丘城被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是经过认真规划的,反映出印第安人具有独特的城市规划思想,D正确。马丘比丘是南美最大的印加帝国遗址,但不能说明其就是地区经济中心,排除A;虽然玛雅文化也有历法、宗教和农业,但没有体现被印加文化继承的信息,排除B;马丘比丘城的功能区划,不能说明其城市化水平,排除C。 12.中古时期,西欧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圣经》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6—7世纪,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在修道院;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建立“教皇国”,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这些现象反映了(  ) A.中古时期西欧政治的黑暗和腐朽 B.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特殊地位 C.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D.教会控制中古西欧社会的一切权力 答案 B 中古西欧社会中,教士是当时唯一有文化的人,而且世俗王权也对教会有所敬畏,最终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这体现了中古西欧社会中基督教会地位的特殊性,B项正确。教会地位的特殊不等于政治黑暗或束缚人性,排除A、C两项;D项“一切权力”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13.阿拉伯历史上曾有“百年翻译运动”,翻译了大量波斯、希腊、罗马的经典。在此之中,他们广泛吸收这些文明成果,以至于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不仅是阿拉伯人的故事,更是整个西亚、北非,甚至印度等地的故事。这说明阿拉伯人(  ) A.以文化而不是武力建起庞大帝国 B.融合东西方文明造就帝国的繁荣 C.重视文学艺术成就忽视科技创新 D.控制亚欧通道影响世界贸易交流 答案 B 根据材料“他们广泛吸收这些文明成果,以至于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不仅是阿拉伯人的故事,更是整个西亚、北非,甚至印度等地的故事”可知,阿拉伯人融合东西方文明,创造了灿烂的阿拉伯文明,造就了阿拉伯帝国的繁荣,B正确。“百年翻译运动”与武力建立帝国、控制亚欧通道无关,排除A、D;重视文学艺术成就并不意味着忽视科技创新,排除C。 14.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有人说“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 A.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B.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D.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使者 答案 B 阿拉伯文化“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强调的是阿拉伯文化对欧洲思想解放的助推作用,B正确。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罗马,排除A;材料表明文化传播不仅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C错误;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在材料中虽有涉及,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 15.17—18世纪的欧陆各国思想界迫切需要摆脱作为迷信的宗教信仰的束缚,回归理性。而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则以其“实践理性”精神为欧洲社会正在进行的政治和社会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力的思想武器。由此可知(  ) A.宗教改革传播人文主义推动理性时代到来 B.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影响 C.反对宗教神学成为中西思想界的共同诉求 D.启蒙运动从东方儒家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 答案 D 题干材料“17—18世纪”“欧洲社会正在进行的政治和社会改革”等信息表明材料所述为启蒙运动,其核心是理性,对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进行了猛烈抨击,儒学以其“实践理性”精神为欧洲“提供了极为有力的思想武器”表明启蒙运动从东方儒家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D正确。引发理性时代到来的是启蒙运动,不是宗教改革,A错误;“17—18世纪的欧陆各国”与明清之际属于同时期,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反对宗教神学,C错误。 名师点睛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的“仁君”也成为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的启蒙思想家所推崇的社会楷模。 16.中国通过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北京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主场外交,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进程。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这都体现了中国(  ) A.是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参与者 B.确立了主导世界发展的地位 C.贡献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共赢 D.已步入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 答案 C 材料表明,中国通过一系列主场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在一些地区热点问题上,积极探索解决办法,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睦邻友好的和平思想,是中国智慧对世界的贡献,有利于推动世界合作共赢,C 正确。材料表明中国不仅是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参与者,还积极探索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办法,排除A;中国积极参与、引领世界发展,而非主导,排除B;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早期罗马人使用阴历(按月球围绕地球运行周期计算的历法),每月29或30天,每两年插入一个闰月,闰年377天,其中最后12天举行祭祀。闰月的添加由罗马神官们自行决定。公元前45年1月1日,罗马独裁官儒略·凯撒按阳历(按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计算的历法)发布新历,史称“儒略历”,每年实际时间比公转周期长11分14秒。至1582年,误差已累积10天,教会发行的日历与各地实测的时间不一,严重影响宗教及商贸活动。愤怒的罗马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宣布改历,规定把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格列历10月15日,中间跳过10天。并修改了置闰法则,使每年平均为365.2425日,与公转周期十分接近,可以保证到5000年前后误差不超过1天。格列历成为国际通用的历法,又被称为“公历”,沿用至今。 ——摘编自爱德华·吉本 《罗马帝国衰亡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汉武帝时期众多天文学家编订的《太初历》,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以适应农时。元代郭守敬根据多年的天文观测与演算制定的《授时历》,定一回归年为365.2425日,是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和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完全相同,并且被朝鲜、越南、缅甸等国使用。中国古代历法,担负着“记日望月、敬授民时”的重任,使中国人较早地掌握了昼夜、月相和季节的变化规律,确立了科学的时间计量方法,孕育了中华民族与天地和谐共生、待万物诚信守时的伟大品质。 ——摘编自张培瑜《中国古代历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历法与罗马历法的差异。(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历法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6分) 答案 (1)中国古代历法采用阴阳合历,罗马历法逐步由阴历发展到阳历;中国古代历法由政府主导,罗马历法受神官和教会影响;中国古代历法主要服务于农事,罗马历法服务于宗教、商贸活动;中国古代历法曾推广到周边国家,罗马历法最终成为国际通用历法。 (2)有利于国家治理;推动了农耕文明的发展;培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质。 解析 (1)根据材料二“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可知中国古代历法采用阴阳合历,根据材料一“早期罗马人使用阴历”“恺撒按阳历……发布新历”可知罗马历法逐步由阴历发展到阳历;根据材料二“众多天文学家编订的《太初历》”可知中国古代历法由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一“闰月的添加由罗马神官们自行决定”可知罗马历法受神官和教会影响;根据材料二“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以适应农时”可知中国古代历法主要服务于农事,根据材料一“教会发行的日历与各地实测的时间不一,严重影响宗教及商贸活动”可知罗马历法服务于宗教、商贸活动;根据材料二“被朝鲜、越南、缅甸等国使用”可知中国古代历法曾推广到周边国家,根据材料一“格列历成为国际通用的历法,又被称为‘公历’,沿用至今”可知罗马历法最终成为国际通用历法。(2)根据材料二“担负着‘记日望月、敬授民时’的重任”“孕育了中华民族与天地和谐共生、待万物诚信守时的伟大品质”可得出有利于国家治理,推动了农耕文明的发展,培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明清之际,以传教士为纽带和桥梁的中西文化交流出现第一次高潮。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强于西欧诸国,文化底蕴深厚,入华传教士不敢恣意妄为,而是主动适应中国文化,推行了天主教儒学化以及科学传教的方针。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契合了当时中国知识界对理学的反省和批判,给中国知识界以深刻的启迪。到了康熙时期,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学者通力合作,采用西方近代测绘方法,制成了当时水平最高的《皇舆图》。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入促使中国知识界重新估价自身和审视外部世界,正如清代学者赵翼在谈到西方科学时说:“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同时期,传教士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尤其对欧洲18世纪社会思潮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 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和特点。(6分) (2)根据材料,简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6分) 答案 (1)背景:新航路开辟,世界联系日益密切;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扩大教会在亚洲影响力的意愿;较为开放的文化政策;传教士推行天主教儒学化;理学弊端日益凸显。 特点:双向平等交流;侧重科学技术。 (2)影响:推动传统科学的发展;促使学术界由空谈心性向实用转变;冲击了“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增进了欧洲民众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中国儒家思想对启蒙运动产生重要影响;在欧洲形成“中国热”。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推行了天主教儒学化以及科学传教的方针”可得出传教士推行天主教儒学化;从材料“契合了当时中国知识界对理学的反省和批判”可得出理学弊端日益凸显;结合所学可得,新航路开辟,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扩大影响的意愿,较为开放的文化政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入华传教士不敢恣意妄为,而是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教士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可得出双向平等交流;根据材料“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可得出侧重科学技术。(2)根据材料“采用西方近代测绘方法,制成了当时水平最高的《皇舆图》”可得出推动传统科学的发展;从材料“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契合了当时中国知识界对理学的反省和批判”可知促使学术界由空谈心性向实用转变;根据材料“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可得出冲击了“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根据材料“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可得出增进了欧洲民众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了解;由材料“对欧洲18世纪社会思潮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可直接概括儒家思想对启蒙运动产生重要影响,在欧洲形成“中国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