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
部分
word
14
第十四
单元
法律
教化
民族
关系
国家
第十四单元 法律与教化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基础集训
考点一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1.(2018北京文综,12,4分)“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 C
2.(2021江苏,1,3分)有学者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使用的识字课本。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由此可见( )
A.魏律成为秦吏准绳
B.强制耕战成效显著
C.秦国实行以吏为师
D.抑商思想影响渐广
答案 D
3.(2021北京,1,3分)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 )
A.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
B.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
C.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
D.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
答案 B
4.(2021湖北,3,3分)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
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
答案 C
5.(2020天津,7,3分)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1955年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到当时 ( )
四名工人在简陋的
条件下研制手表
A.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
B.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C.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D.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答案 D
6.(2018课标Ⅲ,30,4分)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答案 C
7.(2020北京,10,3分)下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 )
通过年份
文件名称
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20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005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2005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
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答案 D
考点二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1.(2021湖南,12,3分)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 )
A.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
B.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答案 C
2.(2021河北,11,3分)在古罗马城市建设中,水道占有重要地位,相关立法较多。就公共下水道的管理而言,裁判官告示规定:“你让人在公共下水道中所做的施工或堆放的物,由此使其使用状况恶化或将变得恶化的,你要恢复原状。就不得进行这样的施工和这样地堆放物,我也要发布令状。”这说明( )
A.水道管理服从裁判官个人意愿
B.国家治理实践丰富了罗马法
C.私法规则得到进一步补充完善
D.官员从政行为依法得到规范
答案 B
3.(2022辽宁名校联盟3月联考,12)12世纪,罗马法在欧洲复兴,城市是主要的复兴地,这与早期城市具有一定法治实践相关。城市的法治实践就是保障、规范和发展城市经济的法律需求,即城市出于对市民管理、城市防卫、商业发展、税收等方面的需要,对法治提出了较高要求。罗马法在中古欧洲复兴是因为( )
A.罗马法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B.罗马法奠定了近代欧洲法治基础
C.当时欧洲城市法治基础完善
D.欧洲城市自治推动商业发展繁荣
答案 D
4.(2023届浙江强基联盟10月统测,19)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指出:“中世纪完全是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基督教 ( )
①维护了欧洲封建主的统治
②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③是西欧社会唯一文化符号
④严重地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B
5.(2022山东济宁3月模拟,13)1824年,英国立法允许工会合法存在。1860年代,德国、法国也制定允许工会合法存在的法律。这表明当时欧洲国家( )
A.社会主义运动日渐深入
B.工人阶级国际团结逐步加强
C.政府借立法调和劳资矛盾
D.议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增强
答案 C
考点三 中国古代和当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2023届浙江嘉兴9月测试,3)下图是西汉时期北部边疆图(局部)。下列关于A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该地由西域都护府管辖
②该地是丝绸之路的必经通道
③隋朝时裴矩曾在此掌管通商事务
④辽朝政权始建于此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2.(2023届北京海淀期中,9)元朝秉承“因其俗而柔其人”的治边思想,实现了对边疆地区长时间、比较稳定的统治。符合上述治边思想的元朝史实是( )
A.突厥“控弦百万”,设羁縻府州,贡赋“不上户部”
B.“契丹之初,草居野次,靡有定所”,实行四时捺钵制
C.“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
D.西藏“民俗尚武……惟事佛为谨”,故设宣政院管辖
答案 D
3.(2022北京东城二模,4)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都保持着密切联系。各朝代都重视处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下列机构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鸿胪寺 ②宣政院
③理藩院 ④提督四夷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答案 B
4.(2020海南,11,2分)1949年春夏之间,当中国革命战争即将胜利时,毛泽东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其中,“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所回答的问题是( )
A.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B.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
C.如何处理好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D.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
答案 B
5.(2023届安徽A10联盟11月模拟,1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逐步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不仅在各国大量的双边条约中得到体现,而且被许多国际多边条约和国际文献所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有这样重大影响主要在于其( )
A.化解了世界各国间的矛盾冲突
B.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C.建立了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D.超越了社会意识形态束缚
答案 D
6.(2023届福建泉州检测,9)1950年,中国向朝鲜和越南两国提供援助,开启了对外援助的序幕。万隆亚非会议后,中国开始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向21个正在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亚非拉国家提供了援助。这说明,中国的对外援助( )
A.得到了亚非各国的支持
B.摧毁了世界殖民主义体系
C.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差异
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确立
答案 C
7.(2022北京房山期末,8)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治区、自治州及自治县(旗),逐步进行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这些民族自治地方条例覆盖范围广,又有地方特色。这项工作的开展( )
A.最初的依据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上“五个认同”的原则
B.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正式颁布实施
C.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法规体系建设
D.首次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答案 C
8.(2022北京朝阳二模,12)在2022年3月27日召开的“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座谈会上,学者们回顾了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台湾的风雨历程,为今后维护国家统一、领土主权完整提供了有意义的历史启示。下面几段材料可归属于这次研讨范围的是( )
①材料一:元人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中记载:至元(年号)间,立巡检司。
②材料二:康熙二十二年讨平之,改置台湾府,属福建省,领县三。
③材料三:刘永福守台南……重重布置,百姓咸恃以无恐。
④材料四: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缔结的一系列有关战后国际秩序的条约和协定。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答案 D
9.(2023届吉林9月联考,24)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先后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参加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东盟地区论坛、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等,积极推动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中日韩合作等。这反映出我国( )
A.积极促进南南合作
B.与“第三世界”联系密切
C.重视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外交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答案 C
考点四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1.(2023届安徽蚌埠一模,18)《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和约承认新教同盟等战胜一方实际占领土地;重申“教随国定”原则;认可德意志各邦在内政和外交方面自主权;等。据此可知,这一规定( )
A.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标志近代外交制度的普遍建立
C.形成了“全体一致”原则
D.确立主权平等和领土主权原则
答案 D
2.(2023届湖北九师联盟10月考,12)在中世纪,条约的缔结常要教会的高级代表直接参加或事后确认,并进行宗教宣誓;而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条约的必须遵守及违反处罚做了成文规定,这一变化( )
A.推动了世界近代外交制度的确立
B.印证国家统一发展的时代趋势
C.使得解决国际争端更具可操作性
D.表明天主教会权力的彻底丧失
答案 C
3.(2023届清华大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9月测试,14)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规定:各缔约国“谴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争端,并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战争都)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这种战争认识观( )
A.推动欧洲和平主义思潮产生
B.能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C.客观上纵容绥靖政策的推行
D.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
答案 C
4.(2022北京,13,3分)1625年,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国际法是主权者之间确定并相互认可的一套规则,此书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下列选项属于国际法的是( )
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②《拿破仑法典》
③《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④《联合国宪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综合集训
知能一 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演变
1.(2023届河南百校9月联考,1)《汉书·艺文志》记载,子产在郑国为相时进行改革,“铸刑书”使得郑国小有中兴之势。孔子对子产持赞赏态度,且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采用刑罚来治理鲁国。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借助法家生存
B.以法治国思想的发展
C.改革成为百家共识
D.法家备受统治者重视
答案 B
2.(2023届浙江绍兴11月模考,22)有学者认为,汉武帝“更化”的最重要的内容是“更定律令”,史称“张汤决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公孙弘既“习文法吏事”,又能“缘饰以儒术”,也直接参与“更定律令”的工作。这表明( )
A.律令儒家化的趋势逐渐显现
B.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C.儒家道德与法律的地位等同
D.儒学士人投身于基层的教化
答案 A
3.(2023届湖南A佳教育联盟,3)《唐律》第3篇中有关职制的律条达59条之多,这些律条对官吏违制失职、稽缓公事、贪墨枉法等罪行及处置方式分门别类、罗列叙述,而且以疏议形式详加解释。这表明( )
A.唐律注重官吏的道德素养
B.官吏职制律令开始形成
C.唐代治吏法网已较为严密
D.唐律承袭魏晋监察体制
答案 C
4.(2023届广东深圳光明区模拟,5)《大明律》将唐律的12篇改为7篇,除第1篇仍为名例律外,其他6篇则按六部设目,形成了以名例、吏、户、礼、兵、刑、工等为构架的格局。《明会典》也以六部官制为纲,规定了文武衙门的组成、权限和活动原则。明代这些举措旨在( )
A.规范政府行政活动
B.防止宦官干预朝政
C.削弱武人政治地位
D.革除唐宋律例弊端
答案 A
5.(2022海南,5,3分)《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答案 A
6.(2022北京东城二模,18)古代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很大,但其中仍存在着共性(10分)
材料一 獬豸(传说中的独角兽)是公平正义的重要象征。它怒目圆睁,透着威严,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令犯法的人不寒而栗。汉代司法官员头上戴的法冠就叫“獬豸冠”,清朝监察御史和按察使所穿的补服前后皆绣有獬豸图样。
中世纪以来,在西方法院的大门外,人们常常会看到蒙目女神的雕塑。她神情肃穆,一只手拿着宝剑,另一只手持着天平。她的双眼被布紧紧蒙住,这样就可以靠理性而不是情感和直觉来明辨是非。这位女神的造型实际是混合了希腊、罗马神话中诸位正义女神的形象,成为西方法律文化的象征。
——摘编自彭丽《蒙目女神与
独角兽——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
材料二 中华法系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其基础,特色鲜明。从李悝著《法经》起,直到最后一部封建法典《大清律例》,都以刑法为主,兼有行政和诉讼等诸方面的内容,诸法合体混合编纂形式贯穿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立法权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皇帝手中。保护与管理农业生产一直是古代法律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刘艺工《试论中华
法系的基本特征》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共性。(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法系的基本特征。(6分)
答案 (1)都借助神话追求公平、正义;都强调法律的威摄作用。(4分)
(2)从立法角度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皇帝始终是立法的核心;从法律编纂形式看,受战国以来的法律编纂传统的影响,诸法混合;从法律内容看,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礼法结合;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存在,法律保护农业生产。(6分)知能二 近代西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基本特征
1.(2021全国乙,33,4分)18世纪90年代初,法国国民议会取消监禁专制授权令,否定了家长或家族可不经审讯就将孩子投进监狱的做法;国民议会还规定,由新建立的家事评议庭专司听审父母和20岁以下子女的争讼,21岁的家庭成员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权的管辖控制。上述内容体现了( )
A.个人意志即个人权利
B.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
C.男女的政治地位平等
D.家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
答案 B
2.(2021湖南,15,3分)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 )
A.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
B.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
C.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
D.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答案 B
3.(2023届山东名校联盟检测,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柯克是英国宪政史上最出色的法官和法学家之一。1620年代,柯克参与起草了《权利请愿书》,使之成为英国不成文宪法的一部分。此外,柯克还是一位勤于著述的法学家。他把自己当大法官时审理的案件编为法院《报告》逐年发表。他生前和死后出版的四卷本《英格兰法律汇编》,奠定了他作为英国法集大成者的地位。政治上,柯克继承并发展了布雷克顿的法治思想。在限制王权的问题上,他进一步明确提出:“除了法律与国家认可的特权外,国王没有特权。而且,国王自己不能解释这种特权,只有法官才是权威的解释者。”
柯克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美国制宪先贤和美国宪法。除了普通法传统外,美国宪法另一个思想源泉无疑是英国思想家洛克的政治理论,他借用自然法的观念,提出了天赋人权和有限政府的理论。美国制宪先贤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们通过妥协的方式,把两位英国思想家的见解、英国普通法的传统与北美殖民地的自治及制宪经验有机结合,融会贯通,炮制出既有明确原则又有具体条款,既可以操作又富有弹性的宪法。
——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
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1)根据材料,概括柯克对英国宪政发展作出的贡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英、美法律的联系与区别。(7分)
答案 (1)贡献:参与起草《权利请愿书》,丰富英国不成文宪法的内容;发表案件审理《报告》,为后世提供借鉴;出版《英格兰法律汇编》,推动了英国法律的发展;继承并发展了布雷克顿的法治思想,丰富了限制王权理论。(6分,任答3点即可)
(2)联系:英国法律传统对美国宪法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都属于英美法系。(4分)
区别:美国把英国普通法的传统与北美殖民地的自治及制宪经验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英国是不成文宪法国家,美国是成文宪法国家。(3分)
知能三 基督教伦理对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作用
1.(2022山东潍坊期末,13)1503年,荷兰神学家伊拉斯谟发表《基督教骑士手册》,强调基督徒必须内心虔诚,反对只注意宗教仪式(如斋戒、朝圣、赎罪券)和口传教义,否定仪式和教士的中介作用。这一主张( )
A.动摇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B.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C.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D.冲破了传统思想束缚
答案 D
2.(2022辽宁名校联盟3月联考,13)马克斯·韦伯认为,新教伦理的核心就是:“上帝所能接受的唯一的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的道德,而是要人们完成其在尘世所处的位置所赋予他的义务,这就是他的天职。”这样的观念是基于( )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
C.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
D.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
答案 A
3.[2022 T8联考(湖南卷),13]西方传统宗教认为“宗教事是圣事,世俗工作是俗事”,世俗职业不能称“天职”,不具神圣性。马丁·路德指出,鞋匠、农民等和受了圣职的牧师一样,承担了工作的责任。加尔文进一步强调,努力劳作就是履行“天职”,就能成为上帝的“选民”。“天职”一词内涵的变化( )
A.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B.体现了民众追求政治上的平等
C.反映了西方职业观宗教色彩浓厚
D.表明罗马教会思想专制的瓦解
答案 A
知能四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2022湖北武汉二模,3)开芳宴肇始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金、至元代走向没落,它是丈夫想要表达对妻子的钟情与爱意而举办的一场宴饮。开芳宴也是宋金墓葬流行的装饰题材之一,多见于北宋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中小型墓葬内,反映了当时人们理想的家庭模式和正统的道德。此后契丹人和金人的墓室之中也出现“开芳宴”壁画。这一现象说明( )
A.理学成为辽和金的官方哲学
B.妇女冲破汉唐儒学束缚
C.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D.市民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答案 C
2.(2023届湖北10月联考,4)元代对于驿站符牌的使用有严格规定,“若滥给者,从台宪官纠察之”。下图是在我国西藏地区发现的一枚元代虎符圆牌,牌上文字的文意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如不钦奉虔敬,治罪”。由此可知,元代( )
元代八思巴文虎符圆牌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行政区划有重大创新
C.监察体系严密高效
D.西藏与中原联系密切
答案 D
3.(2022北京,16,9分)绢与马
材料一 唐与突厥互市,“以金帛市马”“以助军旅”,唐马“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唐代驿制“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各驿站的官马多至75匹、少至8匹,“冠盖相望,邮驿继踵”。士庶也喜骑马出行,“贵贱所行,通鞍马而已”。马球蔚然成风,太宗“闻西蕃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
材料二 突厥、回纥与唐朝进行绢马贸易,规模巨大。回纥“每一马易四十缣(注:细绢),动至数万匹”,除自身消费外,还将多余的绢帛通过中间商人不断向西销售。突厥、回纥还开始建设据点聚积物资,突厥毗伽可汗“欲修筑城壁,造立寺观”。回纥最初“风俗朴厚”,获得唐朝厚利后,登里可汗“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
以绢马贸易为例,阐述唐代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的影响。(9分)
答案 参考答案示例:
唐朝通过绢马贸易获得了大量马匹,改良了马种,加强了军事力量;进一步便利了邮驿交通,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丰富了出行方式和娱乐活动。
突厥、回纥(回鹘)等游牧民族通过绢马贸易获得大量绢帛,积累了巨额财富。回纥将多余的绢向西销售,促进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突厥、回纥尝试建立城市,游牧民族出现定居化倾向,生活方式更加丰富。
通过绢马贸易,农耕与游牧民族扩大了交往,既促进了自身发展,也加深了民族交融。
知能五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特点、影响
1.(2022天津河东区一模,10)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逐渐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这反映出( )
A.民族认同观念的强化
B.自由平等思想传播
C.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欧洲语言的书面化
答案 A
2.(2022全国甲,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各个积极备战的民族国家之间,存在一种均势,在这种环境下,国家开始具有了三种维度:科学国家,目的在于利用科学、技术和发明为国家服务;战争国家,随时准备保卫该国的政治、经济和帝国的利益;社会国家,它专注于解决危险的阶级问题和确保国内稳定。国家的这三个面向并列发展:它们是同一种抱负的不同侧面,同一项事业的不同分支,从柏林到巴黎,从巴黎到伦敦,再从莫斯科到纽约,它们无处不在。
——据[印度]萨维帕里·戈帕尔等主编
《人类文明史,第7卷:20世纪》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1914年至20世纪70年代国家发展“面向”的定义和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世界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面向,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不少于两个面向,且不得与材料中的三个面向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16—18世纪是西欧社会的剧烈转型时期,西欧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面向)经历着剧烈的变化。
政治维度:欧美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启动,英、美、法三国通过革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其中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成为世界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里程碑式的事件。
经济维度: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全球化的序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欧美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思想维度: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之后,欧洲出现了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重创了宗教愚昧和君主专制思想,为人类描绘了资产阶级的“理想王国”,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三个维度(面向)并列发展,它们是国家发展的不同方面,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它们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集中表现。
知能六 国际法的基本特征及其确立的基本原则
1.(2022天津滨海新区5月模拟,13)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根据此前联合国大会有关国际军事法庭宪章所包含的国际法原则的决议,编纂了这些原则: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受惩罚。违反国际法的罪行包括危害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上述国际法原则的确认( )
A.建立了集体安全制度
B.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
C.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
D.避免了地区间的武装冲突
答案 B
2.(2023届湖北武汉9月调研,19)[近现代世界国际体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结束了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其形成的以国家主权原则为基础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最突出的内容就是运用法律否定了教皇和皇帝的权威,承认了一系列民族国家的独立及其正统地位。由此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也顺应了工商时代的要求,是近代国际政治体系的开端。
——摘编自姚娜《浅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
国际关系发展的重大贡献》
材料二 一战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国际联盟盟约》等条约形成了凡尔赛体系。下表是《凡尔赛条约》《国际联盟盟约》的内容摘选:
条约
内容摘选
《凡尔赛
条约》
德国……承认并确切尊重奥国之独立;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国之完全独立;德国承认波兰之完全独立;德国将其海外属地所有之权利及所有权名义放弃
《国际联
盟盟约》
凡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中,则应适用下列之原则,即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成为文明之神圣任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两大国际体系所倡导的相似原则,并任选一个原则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评价。(8分)
答案 (1)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兴起;宗教改革的影响;国际法基础的奠定。(任答3点6分)
(2)原则: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尊重国家主权。(任意1点2分)
选择原则一评价: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欧洲三十年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灾难和破坏。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平协商解决国际争端,有利于缓和紧张局势,促进地区和国际和平;和平协商有利于建立国际新秩序,促进各国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但是,建立在大国争霸基础上的和平是不稳定的。
选择原则二评价:尊重国家主权
欧洲三十年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灾难和破坏。两个体系倡导的尊重国家主权原则,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建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有利于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国际关系。由于两个国际体系是大国争夺地区或世界霸权的结果,故其所倡导的尊重国家主权的原则实际上受到了大国的影响。
(评分建议:6分,背景2分、两个思维角度各2分)
单元集训
限时: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2020山东,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答案 D
2.(2022北京,3)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答案 A
3.(2022山东烟台三模,5)明清时期,族规需要宗族向地方政府申请批准,逐步普及了朱熹《家礼》对冠婚丧祭四礼的礼节,族长需要政府委任。据此可知( )
A.社会治理能力增强
B.宗法社会逐步消解
C.儒家伦理得到重塑
D.礼法合流趋势加强
答案 A
4.(2022辽宁葫芦岛二模,5)明清时期,国家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自上而下地推行土司制度、乡约制度、保甲制度、团练制度。在这一过程中,官方和民间的基层组织均在不断地接受或执行“国家”制度。这说明当时( )
A.中央政府利用宗族势力维持地方秩序
B.中央集权体系趋于完备
C.西南各民族地区对国家认同程度提高
D.边疆治理方式实现创新
答案 C
5.(2023届北京海淀期中,17)如图是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关于“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一章的目录节选,目录中的①应是( )
第二章欧洲“三十年战争”及其结局
第一节“三十年战争”的国际背景
17世纪初的欧洲局势 34
新教联盟和天主教同盟的对垒 41
战争的导火线——“掷出窗外事件” 45
第二节战争的四个阶段
……
第三节①
A.《战争与和平法》
B.《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C.维也纳会议
D.德意志帝国成立
答案 B
6.(2023届重庆一中9月月考,13)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革命者宣称,无论血统、信仰、出身,只要认可《人权宣言》的人,都是法兰西民族的一分子。邻近的德意志地区,格林兄弟依据北欧神话与德意志史诗编写出《儿童和家庭童话集》以保存德意志的精神。这说明西欧这一时期( )
A.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B.工业革命推动民族觉醒
C.思想启蒙增强民族意识
D.宗教改革建立民族国家
答案 C
7.(2021北京,10)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 )
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
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
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 A
8.(2023届安徽“皖南八校”联考,20)下表是一战爆发以来国际上出现的部分声明、宣言、公约等。这反映出( )
1921年
1941年
8月
1945年
6月
1946年
7月
1951年
7月
国际联盟
成立了国
际难民署
英、美两
国首脑签
订《大西
洋宪章》
《联合国
宪章》
《世界卫
生组织
组织法》
《关于难
民地位
的公约》
A.发达国家仍然主导着国际社会事务
B.国际组织都注重保护难民和维护人类健康
C.维护基本人权是国际社会共同呼声
D.国际社会维护国家主权和基本人权的努力
答案 D
9.(2023届安徽皖江名校联考,15)某学者认为,从当时中国对外关系的全局来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突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从长远来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包含了政治关系的原则,同时也包含了处理经济关系的内容。该学者意在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使外交领域政治与经济诉求开始合一
B.否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着眼于睦邻友好关系的重塑以及升华
D.适应了新中国外交发展的需要
答案 D
10.(2018浙江11月选考,17)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会议形成的共识被誉为( )
A.“不结盟” B.“万隆精神”
C.“单极―多极化” D.“日内瓦精神”
答案 B
11.(2023届福建期中,10)20世纪70年代,在东盟走向中立化的前提下,中国也改变了对东盟的批评立场,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88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基本原则,强调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中国政府的这些主张旨在( )
A.参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
B.为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C.支持东南亚反对霸权主义
D.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答案 B
12.(2023届河北调研,10)下表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据表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时间
表现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1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2017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A.促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始终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C.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
D.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完善
答案 B
13.(2023届广东清中等四校8月联考,10)下表反映了2002—2021年中国参与的部分国际会议情况。据此可知,中国( )
时间
与会人
会议
所作讲话
2002年
江泽民
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
《采取积极行动共创美好家园》
2012年
胡锦涛
G20峰会
《稳中求进 共促发展》
2021年
习近平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团结合作抗疫引领经济复苏》
A.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努力推动传统国际组织的改革
D.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61分)
14.(2021辽宁,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
材料二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