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检测
12
第十二
单元
20
世纪
下半叶
世界
变化
当代世界
发展
第十二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的发展
单元集训(一)
限时:60分钟/满分:72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1945年,工党竞选人艾德礼积极回应人民“新英国”期待,承诺建立“福利国家”和国有化,与保守党的冷漠形成了对照。工党执政后通过了《国民保险法》,把社保覆盖面扩大到全体国民,由国家承担保险责任。材料表明( )
A.英国率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B.工党代表广大工人阶级利益
C.政党政治推动福利共识形成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答案 D “工党执政后通过了《国民保险法》,把社保覆盖面扩大到全体国民,由国家承担保险责任”表明工党政府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这是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D正确。美国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已经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排除A;工党是资产阶级政党,排除B;材料只提及英国工党,无法得出“共识”,排除C。
2.“杜鲁门主义”出笼后,美国军方人士主张将日本作为亚洲的“生产工厂”,要求制定新的赔偿计划。之后,先前被指定为拆迁赔偿的大批工业设施停止拆迁。美国对日本态度的转变主要是因为( )
A.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提升
B.不结盟运动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C.朝鲜半岛的局势日趋紧张
D.苏联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答案 C “杜鲁门主义”主要是针对苏联,1947年这一政策出台后,美国对日本态度的转变,主要原因是朝鲜半岛局势日趋紧张,C正确。1947年中国处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民政府与美国关系密切,不会影响美国对日态度,排除A;不结盟运动始于1961年,排除B;1947年苏联的影响力主要在欧洲,排除D。
3.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广播电视网的记者到越南实地拍摄纪录片,每周通过电视做一次有关越战的专题报道,不仅报道国家的越战政策,也报道美军在战争中不人道的方面,引发了轰轰烈烈的国内反战运动。这主要表明( )
A.影视艺术推动战争进程
B.民众运动促使冷战和缓
C.科学技术还原历史真相
D.电视媒体影响政治舆论
答案 D 美国电视广播媒体关于越战的报道引发了轰轰烈烈的国内反战运动,这说明电视媒体影响政治舆论,D正确。题干未涉及越战进程,排除A;美国民众的反战运动针对的是越战,起不到缓和冷战的作用,排除B;科学技术与题干无关,排除C。
4.赫鲁晓夫执政后,从1956年起,改变了过去集体农庄只能在年终发放报酬的办法,改为每月发给农民一定的款项。从1957年起,农庄开始逐步取消实物形式的报酬并推行货币形式的报酬,到1960年,货币在苏联农庄庄员报酬中的比重已提高到62%。这说明改革( )
A.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
B.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C.改变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
D.打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答案 A “从1957年起,农庄开始逐步取消实物形式的报酬并推行货币形式的报酬”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试图利用市场经济的某些成分来刺激经济发展,A正确。斯大林执政时期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赫鲁晓夫改革仅是小修小补,并未改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也没有打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排除C、D。
5.下面为漫画《大西洋伙伴排座次》,该漫画反映了( )
A.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动
B.经济区域集团化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C.摆脱美国控制是西欧联合的根本原因
D.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已经分化瓦解
答案 A 漫画反映了欧洲希望通过联合、相互依靠来实现自强,摆脱美国控制,体现了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动,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B;西欧走向联合的根本原因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C;该漫画只能反映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有分化瓦解的趋势,无法确定已经分化瓦解,排除D。
6.在两极格局下,美国通过各种援助法案,对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念及现代化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苏联也开始这样做,并希望一些新独立的国家通过苏联的支持和采用苏联的现代化模式,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美苏的这种做法( )
A.直接促成了世界新的国际格局形成
B.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影响了第三世界现代化模式的选择
D.缓和了冷战过程中的世界紧张局势
答案 C 美苏争相对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并推行各自的现代化模式,间接影响了第三世界国家对现代化模式的选择,C正确。新的国际格局、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到目前尚未形成,排除A、B;美苏的争夺加剧了两极格局下世界的动荡,排除D。
7.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一个针对拉美地区的“争取进步联盟”计划,其基本内容是由拉美各国执行一个由美国出钱援助的“十年发展计划”,实现三大目标:促进拉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实现民主政治和满足人民需要。这一计划旨在( )
A.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B.加强美国对拉美地区的控制
C.扩大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D.阻止拉美地区民族民主运动
答案 B 根据材料可知,肯尼迪“争取进步联盟”计划的实质是通过资金援助,达到控制拉美地区的目的,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对不结盟运动的态度,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肯尼迪的“争取进步联盟”计划是为了加强美国对拉美地区的控制,而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欧洲的援助计划,排除C项;材料中“实现民主政治和满足人民需要”与阻止拉美地区民族民主运动不符,排除D项。
8.下表体现了苏联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学者认为,该时期的新经济体制是列宁新经济政策之后最为成功的一次改革。两次改革的相同之处在于( )
苏联“八五”期间(1965—1970年)
部分经济指标的年均增长率
社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国民收入
社会劳动生产率
7.4%
8.4%
7.7%
6.8%
A.对于民生领域有所重视
B.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
C.调整了农业集体化政策
D.以计划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 A 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体制与新经济政策都注重国民经济,带动了民生领域的发展,A正确。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式确立,排除B;调整农业集体化政策时,新经济政策已取消,排除C;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借用市场化的商品货币关系来刺激经济的增长,赫鲁晓夫时期仍然采用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
9.1974年6月,包括欧共体8国和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首脑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签订了《大西洋关系宣言》,强调大西洋两岸在政治和防务方面有不可分割的共同利益,为了实现共同目标,盟国间需要保持密切的磋商与合作。这在实际上( )
A.促成美国与西欧从分化走向团结
B.大大拓展了西欧国家的外交空间
C.基本实现西欧外交独立自主
D.承认了西欧与美国地位平等
答案 D 材料“大西洋两岸在政治和防务方面有不可分割的共同利益”“盟国间需要保持密切的磋商与合作”表明《大西洋关系宣言》实际上承认了西欧与美国地位平等,D正确。《大西洋关系宣言》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并不能促成美国与西欧从分化走向团结,排除A;《大西洋关系宣言》是基于大西洋两岸的西欧和美国建立的,没有拓展到其他国家,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西欧外交政策,排除C。
10.二战后发达国家“中间阶层”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这一现象( )
A.体现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B.加大了社会服务的开支
C.缓和了收入分配的矛盾
D.反映了社会运动的高涨
答案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发达国家“中间阶层”人数增加,主要原因是随着科学技术新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A正确。福利国家的建立加大了社会服务的开支,缓和了收入分配的矛盾,排除B、C;“中间阶层”人数增加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不会促进社会运动的发展,排除D。
知识归纳
“中间阶层”指根据职业、收入、教育、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指标确定的在社会地位层次中处于中间位置的人群。二战后,在欧美国家由于股份公司的出现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资本所有者并不直接控制和支配生产和经营,“中间阶层”这些不拥有资本所有权的管理者、技术人员就拥有了对生产资料和劳动的控制、使用、支配的权力。他们既是雇佣劳动者,又在生产中具有支配资本和劳动的地位,他们不是对生产、经营的局部而是对全局具有影响作用。
11.1960—1980年间美国白领工人、专家与技术人员、经理与行政人员等在劳动力中的占比从54.8%上升到68.3%,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学校教育的普及
B.中产阶级的壮大
C.科技革命的推动
D.产业结构的调整
答案 C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专业技术人才在美国劳动力中的占比增长明显,主要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C正确。学校教育的普及不是二战后美国劳动力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中产阶级的壮大是材料现象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B;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12.下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苏联1981年计划完成情况
国民
收入
工业产值
农业
产值
工业
全部
甲类工
业(生
产资料)
乙类工
业(消
费资料)
计划增
长率(%)
3.4
4.1
4.1
4.2
7.5
执行
结果(%)
3.2
3.4
3.3
3.6
-2
A.以农业为重点的改革宣告失败
B.政治改革加剧社会动荡
C.苏联模式弊端开始显露
D.经济体制问题积重难返
答案 D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苏联1981年在国民收入、工业产值等方面的计划增长率高于实际执行结果,体现了苏联改革面临诸多问题,经济体制问题积重难返,D正确。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重点,排除A;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加剧社会动荡,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二战后初期,苏联模式的弊端开始显露,排除C。
13.1983年10月美军入侵格林纳达是越南战争后美国恢复海外用兵的首次尝试,并以此为开端,在第三世界一系列国家展开所谓“低烈度战争”,即通过支持亲苏国家内的反叛力量、支持亲美国家政府对反叛力量的镇压,来削弱苏联势力。这反映美国( )
A.对苏战略由守转攻
B.通过军备竞赛拖垮苏联
C.弥补战略武器不足
D.全方位地争夺势力范围
答案 A “通过支持亲苏国家内的反叛力量、支持亲美国家政府对反叛力量的镇压,来削弱苏联势力”,与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与苏联的对抗中居于守势的局面对比可知,此时美国对苏联的战略逐渐由守势转为攻势,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军备竞赛,排除B项;材料与弥补战略武器不足无关,排除C项;D项错在“全方位”,排除。
14.从1987年开始,苏联政府制定的计划与指标不能如期完成。原定1986—1990年用于消费和积累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3.5%~4.0%,而1986—1988年仅增长2.8%,低于改革前的速度。据此推断,戈尔巴乔夫改革( )
A.很大程度背离了苏联当时国情
B.造成苏联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强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答案 A 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国民收入实际增长率低于政府制定的计划与指标,甚至低于改革前的速度,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从苏联实际出发,不能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A正确;材料未涉及工农业比例,排除B;戈尔巴乔夫改革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材料不能说明这是成功探索,排除D。
15.《科学的历程》一书中写道,一个新的虚拟世界正在诞生,“秀才不出屋,能知天下事”完全成为现实。这里没有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完全独创性的个人。该评论重在表达互联网的发展( )
A.加速了经济全球化
B.拓宽人际交往渠道
C.激发人的自主意识
D.便利社会思想控制
答案 C 由材料“没有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完全独创性的个人”可知,互联网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交往、信息的传递,有利于发挥人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激发人的自主意识,C正确,排除D。材料没有体现互联网加速经济全球化或拓宽人际交往渠道的作用,排除A、B。
16.下表为西方国家各类福利公共支出的结构比较表(1993年),据下表分析可知福利制度( )
英国
瑞典
德国
美国
总支出占
GDP比重(%)
23.42
38.03
28.27
15.64
医疗保健占总
支出比重(%)
25
16
23
37
福利服务占
总支出比重(%)
7
25
9
4
收入转移
占总支出
比重(%)
68
59
68
59
(收入转移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如离退休金、失业保险金等)
A.在西方各国普遍实行
B.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覆盖的范围比较狭窄
D.容易造成政府的财政困难
答案 D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社会福利公共支出在国家财政中占比较高,这必然成为国家财政负担,D正确。材料只提到了英国、瑞典、德国、美国的福利公共支出的结构,无法体现福利制度“在西方各国普遍实行”,排除A;“解决了”说法太绝对,排除B;通过材料无法推断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排除C。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2分)
材料
冷战阶段分期
重要史实
第一阶段
冷战的开始
雅尔塔体系确立、凯南的“八千字”电报、杜鲁门主义、新中国诞生
第二阶段
冷战的扩展
华约组织建立、中苏友好合作、朝鲜战争
第三阶段
冷战中的缓和
西欧和日本的发展、中美关系的解冻与正常化
第四阶段
冷战再现
中国对外开放并采取独立自主外交、美苏进入新一轮军备竞赛
第五阶段
冷战的结束
核裁军谈判取得重大进展、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依据刘金质《冷战史》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给材料的整体或局部提取3条相互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 评分标准如下:①提取三条或以上信息。
②主题(围绕信息,确立主题)。
示例:
从整体上看:冷战的发生发展推动世界格局的演变;冷战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美苏冷战的特征是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并存(缓和与紧张并存)。
从局部上看:新中国外交在冷战过程中逐渐成熟(维护国家利益);多极化趋势在冷战后期逐渐出现。
③阐释:结合所提取的信息,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④结论:根据主题,总结相关阐释,得出启示。(不得与主题雷同)
解析 根据材料中中美苏三个国家的关系可知,冷战的发生发展推动世界格局的演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中苏关系以及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冷战的发展推动世界格局的演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世纪影响世界的十大事件
从图中提取两个或以上相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一
论题: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阐述:一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为人类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二战期间和战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极大鼓舞了各国工人阶级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在苏联的支持下,东欧成立了一批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社会主义越出一国的范围,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两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推动了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示例二
论题:两次世界大战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亚非拉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埃及人民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领导下取得独立,最终建立了君主立宪国家。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与美军及政府军战斗近两百次,迫使美军撤出尼加拉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在印度人民反抗斗争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1959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进行武装斗争,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
总之,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广大亚非拉国家通过民族解放运动,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最终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解析 首先,学生可根据对有关知识的熟悉程度进行初步选择,再将相互关联的信息组合在一起拟定论题,如选择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新中国成立,可拟定论题为“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选择两次世界大战、民族解放运动,可拟定论题为“两次世界大战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然后,结合所学进行论述,注意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最后总结升华即可。
单元集训(二)
限时:60分钟/满分:71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1950年后,美国开展文化外交的重心转向社会主义阵营和亚非拉新独立国家。福特基金会重新确立了纲领,目标是帮助受资助国家“加强民主价值,减少贫困和不公正,促进国际合作,促进人的成就”。这表明美国私人基金会( )
A.对外进行文化渗透和价值观输出
B.活动的宗旨是宣扬民主自由思想
C.在两极格局之下保持了政治中立
D.致力于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答案 A 材料有两个信息点要特别注意,一个是文化外交重心转向社会主义阵营和亚非拉新独立国家,另一个是帮助受资助国家“加强民主价值”,实质就是干涉别国内政,试图对这些国家进行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出,A项正确;宣扬民主自由思想是美国私人基金会的旗号,不是其实质目的,排除B项;美国私人基金会并未在两极格局之下保持政治中立,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国际秩序的构建,排除D项。
2.1954年,在日本政府支持下,日本电影人永田雅一开始举办东南亚电影节,后更名亚太电影节,一直举办至今。首届就有日本、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参与。该电影节的举办( )
A.反映日本战后经济一路腾飞
B.体现了日本对外文化合作取得一定进展
C.旨在代表西方争夺中间地带
D.标志着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答案 B 亚太地区在二战时饱受日本侵略。战后,为了改变战时遗留的负面印象,日本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对外文化合作,“亚太电影节”就是例证,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日本经济的腾飞,A项排除;材料未反映日本的政治军事意图,C项排除;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始于20世纪80年代,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3.经济曾被视为一把摇椅,可以前倾,也可以后仰,但总是能可掀地回到原点。针对这一观点,凯恩斯认为经济更像是一把轮椅:在不可避免的混乱过后,需要政府的手来把椅子推回原处。以下符合凯恩斯论述的是( )
A.实施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B.政府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C.由私人机构解决失业救济问题
D.国家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答案 D 凯恩斯认为如果经济发展全部依靠市场,会陷入混乱,因此当经济陷入混乱时,需要政府干预,而国家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就属于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D项正确。A项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排除;B项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凯恩斯强调由政府而非私人干预经济,排除C项。
4.1958年9月,法国总统戴高乐与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会晤时说道:“由于欧洲统一的重要性——这种统一首先要求巴黎和波恩合作,我认为必须尝试把历史的进程颠倒过来,使我们两个民族言归于好,并使它们的力量联合起来。”戴高乐此举旨在( )
A.拉拢或控制民主德国
B.联合联邦德国对抗美国
C.谋取法国的国家利益
D.致力于欧洲的联合
答案 C 材料“我认为必须尝试把历史的进程颠倒过来,使我们两个民族言归于好,并使它们的力量联合起来”体现的是戴高乐主张法国与联邦德国联合,进而更好地维护本国国家利益,C项正确。法国与联邦德国联合并不能控制民主德国,排除A项;戴高乐此举并非为了拉拢联邦德国对抗美国,而是为了推进欧洲的联合,进而谋取法国的国家利益,排除B项;戴高乐致力于欧洲的联合最终目的仍是维护法国的国家利益,排除D项。
5.苏联第六个五年计划规定,五年内生产资料生产增加70%,消费资料生产增加60%。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批准了国民经济的七年计划,提出要在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进一步大力发展一切经济部门,不断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表明当时苏共( )
A.试图改变经济建设中的盲目性
B.努力消除苏联模式的消极影响
C.在新形势下持续调整工作重心
D.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
答案 B 根据材料时间“1959年”可知,这一时期处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进一步大力发展一切经济部门,不断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映了苏共二十一大更加强调生活物资生产,努力消除苏联模式的消极影响,B项正确。材料中苏联的经济建设虽然仍倾斜重工业,但对其他经济部门的重视表明这一时期苏共的经济建设并不存在盲目性,排除A项;材料中苏共仍然将经济工作的重心放在重工业,并未进行持续调整,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因此“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说法错误,排除D项。
6.在20世纪即将落下帷幕的时候,西方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讨论更见热烈,出现了“新资本主义”“后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第三次浪潮”“科学社会”“消费社会”等诸多见解和结论。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方兴未艾
B.欧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新变化
C.西方国家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D.欧美国家社会多元化加速发展
答案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末,西方学术界密切关注和热烈讨论当时的信息技术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及因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表明欧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新变化,B项正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影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列举的一系列见解不能说明西方国家社会矛盾在日益激化,排除C项;材料列举的是西方在20世纪末在资本主义发展方面出现的新观点、新变化,而非其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排除D项。
7.自《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以来,美国对墨西哥的产品进口关税平均下降84%,而墨西哥对美国的产品进口关税只下降43%,墨西哥在肉、奶制品、玉米等竞争力较弱的产品方面有较长的过渡期。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北美自由贸易区( )
A.内部存在逆全球化的贸易保护主义
B.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C.内部存在利益分配下的矛盾冲突
D.对不同成员国经济影响差异显著
答案 B 《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以来,“美国对墨西哥的产品进口关税平均下降84%,而墨西哥对美国的产品进口关税只下降43%”表明墨西哥在经济结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与美国存在较大的差距,B正确。贸易保护主义与题干中墨西哥降低对美国的产品进口关税不符,排除A;产品进口关税方面的差异不能说明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的矛盾冲突,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对不同成员国的经济影响,排除D。
8.许多新兴国家发现,原殖民体系的强制性统治正在被市场的强制所取代,它们在高度商业化的世界市场中痛苦挣扎,因为主要工业国家似乎掌控着一切。对它们而言,寻找专家、资本、市场以及工业化所需要的政策,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这反映出二战结束后( )
A.世界殖民体系已开始瓦解
B.老牌殖民帝国走向了衰落
C.殖民地民族独立意识觉醒
D.新兴国家发展瓶颈限制大
答案 D “许多新兴国家发现,原殖民体系的强制性统治正在被市场的强制所取代,它们在高度商业化的世界市场中痛苦挣扎,因为主要工业国家似乎掌控着一切”等信息表明由于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尚未建立,新兴国家面临缺少专家、资本、市场以及工业化所需要的政策等问题,发展瓶颈限制大,D项正确。材料论及的主体是新兴国家,不是世界殖民体系、老牌殖民帝国或殖民地,排除A、B、C三项。
9.1968年,沙特阿拉伯、利比亚等国发起成立了“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通过相互支持,统一行动,逐步赢得了同西方石油公司协商决定原油标价和石油税率的权利,提高了自己的石油收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立和行动( )
A.加速了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
B.推动了阿拉伯国家内部的一体化
C.冲击了传统的国际经济秩序
D.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舞台
答案 C “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成员国的相互支持、统一行动,逐步赢得了同西方石油公司协商决定原油标价和石油税率的权利,这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利益,冲击了欧美主导的传统国际经济秩序,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方殖民体系,排除A项;“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是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反对西方石油公司的垄断和剥削而建立的,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指的是不结盟运动,排除。
10.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但是也面临诸多问题,下列属于非洲的突出问题是( )
A.严重依赖国际资本与市场,自身承受风险能力差
B.过度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
C.发展不平衡,多数人口生活于贫困线以下
D.发达国家操控国际市场,工业基础薄弱
答案 C 依据材料“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但是也面临诸多问题”可知,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但发展不平衡,非洲的突出问题是贫穷问题,多数人口生活于贫困线以下,C正确。严重依赖国际资本与市场,自身承受风险能力差是亚洲的问题,排除A;过度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属于拉丁美洲的问题,排除B;发达国家操控国际市场,工业基础薄弱不是非洲最突出的问题,排除D。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韩国、沙特阿拉伯等经济显著发展,其经济发展的共同点是( )
A.积极发展加工出口的外向型经济
B.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
C.致力于国营、私营经济共同发展
D.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
答案 B 二战后,新加坡抓住机遇,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战略;韩国利用发达国家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结合本国国情,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沙特阿拉伯是中东产油国,其根据本国国情发展石油经济,实现经济发展。由此可见,三国都是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所以B项正确;A、D两项是新加坡和韩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是三国共同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国营、私营经济发展问题,排除C项。
12.1973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就巴拿马从美国收回巴拿马运河区主权问题召开会议。会上第三世界国家对巴拿马的要求一致表示支持,没有一个国家的代表为美国的立场辩护,但美国行使了否决权。后经不断斗争,巴拿马最终于1999年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巴拿马成功收回运河区主权的原因有( )
A.美国身陷越战国力严重衰退
B.第三世界对美国霸权的冲击
C.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全力支持
D.巴拿马运河地位作用的下降
答案 B 材料“会上第三世界国家对巴拿马的要求一致表示支持”表明第三世界支持巴拿马,是巴拿马最终收回运河区主权的重要原因,B项正确。A项“严重衰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美国行使了否决权”与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全力支持不符,排除C项;巴拿马运河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国际航运水道,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排除D项。
13.下图是英国1970—1979年经济变化趋势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政府干预导致通货膨胀率持续上涨
B.福利制度加速了公共开支占比上升
C.凯恩斯主义盛行缓解了经济“滞胀”
D.“新经济”出现使得失业率水平降低
答案 B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1970—1979年英国公共开支比重增长。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英国实行福利国家制度,增加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因此英国公共开支占比上升,B项正确。依据图示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在1970—1974年上涨,到了1974—1979年有所下降,因此“持续上涨”说法错误,排除A项;依据图示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经济“滞胀”时期,凯恩斯主义失灵,排除C项;“新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排除D项。
14.下表为截止到1988年苏联合资企业规模统计表。从表格中可以得知此时期( )
国家
合资
企业数
法定基金
总额(万
卢布)
外方股份
所占比例
(%)
法定基金在
500万卢布
以上的企业
所占比(%)
法定基金在
100万卢布
以下的企业
所占比(%)
联邦
德国
47
18 080
48.9
13.3
48.9
芬兰
37
7310
35.6
16.2
48.6
意大利
27
18 130
27.8
48.1
25.9
奥地利
19
6280
32.2
15.8
73.7
美国
17
4170
29.5
17.5
64.7
A.新经济政策得到一定程度恢复
B.苏联模式已发生根本上的变革
C.美苏两国关系呈现出缓和趋势
D.苏联与全球资本市场有所联系
答案 D 依据表格信息中的合资企业规模并结合所学可知,虽然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但是冷战中两大阵营之间并非完全隔绝对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并行且有所联系,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就已经被取消,排除A项;当时苏联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变革,排除B项;仅靠表格中的合资企业规模不能说明美苏两国关系呈现出缓和趋势,排除C项。
15.下表是1990—2000年美国经济主要指标统计表,推动美国经济出现下表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年份
GDP增长率
(%)
通货膨胀率
(%)
失业率(%)
1990
0.8
5.4
3.35
1991
-1.2
4.2
3.0
1992
3.3
3.0
7.5
1993
3.1
2.6
6.9
1994
4.1
2.8
6.1
1995
2.0
1.9
5.4
1996
3.4
1.9
5.4
1997
3.9
1.0
4.9
1998
3.9
1.0
4.5
1999
4.2
1.5
4.3
2000
2.6
2.3
4.5
A.两极格局的瓦解 B.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C.跨国公司的推动 D.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答案 D 根据图示内容可知,1990—2000年,美国在通货膨胀率较低的情况下也保持了失业率较低的状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双低情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美国发展信息经济,是信息技术革命的结果,D项正确。1991年两极格局才瓦解,排除A项;美国是开辟了新的经济发展领域,而非调整了经济结构,排除B项;图示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而非跨国公司的推动,排除C项。
16.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出口量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90年占比为25%,1991年占比为29%,1992年占比为30%,1993年占比为32%。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总额年递增率达到8.5%,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这表明( )
A.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贸易的主体
B.发展中国家冲击既往的经济格局
C.全球化缩小了国家间的经济差距
D.全球化增加了世界经济失控风险
答案 B 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量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不断增加,贸易总额增速甚至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的增长率,表明发展中国家冲击了既往的经济格局,B正确。当今世界贸易的主体依然是发达国家,排除A;仅以发展中国家贸易总额的提高,不能说明国家间的经济差距缩小,排除C;材料中并未体现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23分)
17.(11分)二战后的国际关系
材料一 二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独占鳌头,其工业生产在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为56.4%(1948年)。美国拥有的外汇黄金储备一度达到资本主义世界总储备的74.6%。凭借经济实力,美国的国防预算超过800亿美元,拥有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在56个国家驻有军队,在国外建立了480多个军事基地。
二战后,苏联扩大了疆域,控制了周边势力范围的资源,并以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力量雄踞欧亚大陆,堪与美国平分秋色。通过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1950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长了73%。
材料二
美、欧、日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国民生
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变化图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指出二战后初期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4分)
(2)观察上图,分析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对国际关系的主要影响。(7分)
答案 (1)背景:二战后的美苏,军事、经济实力超群,传统西欧国家实力进一步被削弱,难以与之抗衡;美苏之间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不同,使它们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逐渐形成两极格局。(4分)
(2)特点:美国经济逐渐衰落,但仍是世界霸主;西欧走向联合,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上升;日本经济发展,国家实力增强;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影响:挑战美国霸权,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格局逐渐向多极化转变。(7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可得出,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军事、经济实力超群;结合所学可得出,二战后欧洲实力衰落;美苏之间社会制度的不同、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国家利益的矛盾,使它们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逐渐形成了两大阵营对抗的两极格局。
(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图中可以看出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在下降,经济实力相对衰落;西欧和日本的比例却在增长,原因是西欧走向联合,经济快速发展,日本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反映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一体化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美国经济实力相对衰落,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变。
18.(12分)世界格局
材料一 丘吉尔在1942年发表声明,表示他不会“成为旨在主持清算英帝国的首相”。1944年,丘吉尔再次宣布:“甚至在遥远的将来,也不容许殖民地人民取得自治。”战后,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制定了一项战略,其核心在于建立一个由美国主导控制的“重大区域”。这一战略的基本目标是恢复战前的资本主义秩序,不过要作其做出必要的改进,以使其更为可行,并确保欧洲的殖民地向美国开放。英国外交家安东尼·艾登在回忆录中说道:“(罗斯福)希望,那些之前的殖民地,一旦脱离其宗主国的控制,就会在经济和政治上依附美国,他并不担心其他大国会填充这一角色。”斯大林的对外政策基于两个主要战略原则:使共产国际服从于苏联的国家利益,充分利用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矛盾,以确保苏联取得庞大的势力范围。这就意味着要接受西欧资本主义的现状,在东欧建立苏联模式的社会,避免在第三世界出现对抗。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
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下)》
材料二 在战争期间和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明确表示,不愿意支持英国和法国维持殖民帝国。苏联也在原则上反对殖民帝国。二战后英国继任的首相艾德礼意识到,给予殖民地独立,比不得不面对大规模暴动更好。随着英国的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太阳终于在大英帝国落下。英国和法国将政府、文化和语言的重要传统留在非洲、亚洲。在许多殖民地,受过教育的活跃团体随时准备着争取独立,在实现独立后,他们也准备好成为新国家的领导人。但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和苏联为在这些年轻的国家扩展自身影响力而激烈竞争。到了1980年,联合国的154个成员中有一半以上是1956年以后加入的。
——摘编自[美]约翰·梅里曼《欧洲现
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在(下)》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战